第116頁
我堅持認為,南人和北人完全可以劃分為兩個民族,甚至南人還可以再分。可以分不等於一定要分,只不過為了方便討論歷史和文化上的差異而已。
語言最能說明民族的屬性。中國南腔北調的差異,實在太大。漢語方言,以前認為是八種,即北方方言、吳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南方言和閩北方言。現在多數人將二閩合為一種閩方言,省略為七種。這七種是大方言,內部還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北方只有一種北方方言,而南方則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內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話",涵蓋雲、貴、湘西、桂北,與之相近的還有湖北話。從方言地圖上看,北方方言連成了一大片,占去漢語區的泰半。其實四川話與正宗北方話,區別還是相當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話,各地相差也很遠,如北京話與山東話,陝西話與吉林話,河南話與山西話,都不是一回事,但它們統歸為一個方言區。
被區域分割而不連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它分布在粵東、粵北、桂西南、閩西、贛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諸省的部分地區,雖被分割,卻在七大方言中最為內部一致。這足以說明,它確是一種外來戶的語言,一種"客人"的語言。客從何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歷史學家羅香林提出,客家人來自中原,即隨東晉"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純正的漢人,他們講的方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音。客家的分布並非一步到位,而是經歷了五次較大的遷移,才達到現在的位置。這一觀點,被學界普遍認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話:"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可見客家人對本方言的重視。我冒昧將這句話改一下,覺著更貼切:"寧丟祖宗鄉,不丟祖宗腔。"我的興趣和疑問是:客家人遷徙之後,留在中原故鄉的少數"純正的漢人"為什麼不把他們的方言繼續講下去?反倒是背井離鄉的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改鄉音?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話),何時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與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異,是缺少入聲。其次是捲舌音、兒化音。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現在的客家話,那麼漢人語言至少在五胡亂華之前應該是沒有北方方言的。從唐詩宋詞中也可以看到,入聲韻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詞如果以南方方言去讀便十分合轍,而要是用現代漢語的北方方言念就彆扭得令人難受。唐以前的文獻中,也基本不見捲舌的兒化音。"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唐·張籍《憶遠》)黃鶯兒的"兒"是一個單獨的字而非兒化音,也不是輕聲,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現今的南方方言中,別說兒化音,就連"兒"(爾、而、二、耳)字本身都不捲舌;而且私師不分,自治莫別,此齒難辨。廣東話把"二"讀成"一",你去市場上買東西問價,他說"一悶",那就是兩塊錢。湘方言把"兒"讀成"俄";吳方言則讀成"倪",等於加了一個單人旁。在張籍的詩中,"倪(兒)"與"啼"、"西"三個字是押韻的。古言沒有"你"只有"爾","爾等"如何如何,實際上也應讀成"你等"如何如何。現代漢語索性真給加了一個單人旁,才正式將"你"、"爾"分開。
捲起爾的舌頭來
一般認為,北方方言形成並逐漸為漢人接受,成為漢語中"內部較為一致"的一大方言,大約在唐宋年間。我以為,與其說是"內部較為一致",毋寧說是相互之間基本能聽懂,相當於英語中倫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發音的區別。南方方言則不一樣,吳、湘、粵、閩、客家之間,基本上相互聽不懂(受過訓練和接觸較多的除外),區別幾與法語、德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相似。"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言語不相通',共飲一江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經常用地道的北京話、陝西話、四川話、東北話、山東話,或者上海普通話、廣東普通話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純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不能聽懂。
宋人筆記及話本中,開始出現極少的兒化音,一般偶爾用在輕小淺薄玩藝兒上。兒化音用得較多是元曲的對白。元朝統治者要將"漢人"與"南人"分為兩個不同民族,語言便是一個重要緣由。分為兩個民族沒錯,錯的是分成等級。"漢人"講"漢語",--有捲舌音而沒有入聲的北方話;"南人"講"南語",--有入聲而無捲舌音的南方話。此種語言狀況,竟然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今天的南方人,講不好普通話的最大障礙,還是一個老問題:捲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後鼻音)。
將兒化音推至極致的當然是北京話。在外人聽來,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口兒中,幾乎到了無詞無字不能兒的地步。有專家認為,北京人說兒化音,始行於明嘉靖年間。我對這一結論存疑。兒化音的興起不會遲於元代,這有大量元曲可以佐證。至於盛行,則大約是滿清入關遷都燕京以後的事。據《清通鑑》,多爾袞進北京不到十天,"即盡驅漢人出城,以南城為民居,而盡圈內城為八旗營地"。順治五年八月,又令城內"漢官及商民等,盡徙南城居住"。再加上京師一帶的圈地行動,不但北京成了關內滿族的主要居住地,而且滿族也成了北京的主要居民。兩百多年下來,滿漢融合,滿語消失,卻形成今日的北京話,兒化得連別地的北方人都不習慣乃至有時還會反感的北京話。
語言最能說明民族的屬性。中國南腔北調的差異,實在太大。漢語方言,以前認為是八種,即北方方言、吳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閩南方言和閩北方言。現在多數人將二閩合為一種閩方言,省略為七種。這七種是大方言,內部還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北方只有一種北方方言,而南方則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內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話",涵蓋雲、貴、湘西、桂北,與之相近的還有湖北話。從方言地圖上看,北方方言連成了一大片,占去漢語區的泰半。其實四川話與正宗北方話,區別還是相當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話,各地相差也很遠,如北京話與山東話,陝西話與吉林話,河南話與山西話,都不是一回事,但它們統歸為一個方言區。
被區域分割而不連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它分布在粵東、粵北、桂西南、閩西、贛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諸省的部分地區,雖被分割,卻在七大方言中最為內部一致。這足以說明,它確是一種外來戶的語言,一種"客人"的語言。客從何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歷史學家羅香林提出,客家人來自中原,即隨東晉"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純正的漢人,他們講的方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音。客家的分布並非一步到位,而是經歷了五次較大的遷移,才達到現在的位置。這一觀點,被學界普遍認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話:"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可見客家人對本方言的重視。我冒昧將這句話改一下,覺著更貼切:"寧丟祖宗鄉,不丟祖宗腔。"我的興趣和疑問是:客家人遷徙之後,留在中原故鄉的少數"純正的漢人"為什麼不把他們的方言繼續講下去?反倒是背井離鄉的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改鄉音?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話),何時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與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異,是缺少入聲。其次是捲舌音、兒化音。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現在的客家話,那麼漢人語言至少在五胡亂華之前應該是沒有北方方言的。從唐詩宋詞中也可以看到,入聲韻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詞如果以南方方言去讀便十分合轍,而要是用現代漢語的北方方言念就彆扭得令人難受。唐以前的文獻中,也基本不見捲舌的兒化音。"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唐·張籍《憶遠》)黃鶯兒的"兒"是一個單獨的字而非兒化音,也不是輕聲,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現今的南方方言中,別說兒化音,就連"兒"(爾、而、二、耳)字本身都不捲舌;而且私師不分,自治莫別,此齒難辨。廣東話把"二"讀成"一",你去市場上買東西問價,他說"一悶",那就是兩塊錢。湘方言把"兒"讀成"俄";吳方言則讀成"倪",等於加了一個單人旁。在張籍的詩中,"倪(兒)"與"啼"、"西"三個字是押韻的。古言沒有"你"只有"爾","爾等"如何如何,實際上也應讀成"你等"如何如何。現代漢語索性真給加了一個單人旁,才正式將"你"、"爾"分開。
捲起爾的舌頭來
一般認為,北方方言形成並逐漸為漢人接受,成為漢語中"內部較為一致"的一大方言,大約在唐宋年間。我以為,與其說是"內部較為一致",毋寧說是相互之間基本能聽懂,相當於英語中倫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發音的區別。南方方言則不一樣,吳、湘、粵、閩、客家之間,基本上相互聽不懂(受過訓練和接觸較多的除外),區別幾與法語、德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相似。"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言語不相通',共飲一江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經常用地道的北京話、陝西話、四川話、東北話、山東話,或者上海普通話、廣東普通話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純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不能聽懂。
宋人筆記及話本中,開始出現極少的兒化音,一般偶爾用在輕小淺薄玩藝兒上。兒化音用得較多是元曲的對白。元朝統治者要將"漢人"與"南人"分為兩個不同民族,語言便是一個重要緣由。分為兩個民族沒錯,錯的是分成等級。"漢人"講"漢語",--有捲舌音而沒有入聲的北方話;"南人"講"南語",--有入聲而無捲舌音的南方話。此種語言狀況,竟然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今天的南方人,講不好普通話的最大障礙,還是一個老問題:捲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後鼻音)。
將兒化音推至極致的當然是北京話。在外人聽來,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口兒中,幾乎到了無詞無字不能兒的地步。有專家認為,北京人說兒化音,始行於明嘉靖年間。我對這一結論存疑。兒化音的興起不會遲於元代,這有大量元曲可以佐證。至於盛行,則大約是滿清入關遷都燕京以後的事。據《清通鑑》,多爾袞進北京不到十天,"即盡驅漢人出城,以南城為民居,而盡圈內城為八旗營地"。順治五年八月,又令城內"漢官及商民等,盡徙南城居住"。再加上京師一帶的圈地行動,不但北京成了關內滿族的主要居住地,而且滿族也成了北京的主要居民。兩百多年下來,滿漢融合,滿語消失,卻形成今日的北京話,兒化得連別地的北方人都不習慣乃至有時還會反感的北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