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看出來的南北差異

  作家周作人原籍浙江紹興,卻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因而兼通南北,也有許多論述。這裡只揀他吃南北點心的不同:"中國南北兩路的點心,根本性質上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簡單的下一句斷語,北方的點心是常食的性質,南方的則是閒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南北的點心》)周作人喜歡吃點心,而且提倡吃不是為了飽肚子的點心,喝不是為了止渴的苦茶,終究還是個南人。他對日本文化的喜好,大概也包括日人做點心用料極省,飽肚子的不行,淺嘗輒止可也。

  南人北人的異趣,外國人也能感覺得到。英國第二任駐香港總督德庇時爵士,如此描寫京廣兩地人的體貌:"生活在南方的中國人,其體貌特徵不如生長在北京的中國人更具有韃靼人面部所有的突出的稜角。"夏天時,南方的男人習慣赤裸上身,腰以上曬得黝黑,腰以下仍是白的,"看上去好象是把歐洲人的下半身接到亞洲人的上半身去一樣。"(《中國人--中華帝國和它的居民的概述》,紐約1836年)

  比德庇時早二百年來華的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看到的特徵更外表,認為北人比南人白:"除廣東省人有點褐色外,其餘的人是白色,和歐洲人的白色沒有兩樣,越往北走,(照例看到的)人就越白。"(《大中國志》)

  美國人羅斯對南人北人的品評,就比曾德昭和德庇時的觀察深入多了,涉及到了性格的層面:"北方人儘管在才智方面不如南方人,但在性格方面比廣東人更穩重、更自信。他們對朋友較南方人真誠。由於他們能夠互相信任,北方人便易於聯合在一起。正因為此,在經營股份公司方面,他們會比機智聰明的南方商人幹得出色。"(《變化中的中國人》,1911年)對照一下魯迅的說法:"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也愚,機靈之弊也狡。"二者所見略同。羅斯一個外國人,還早了二十年。

  另一位美國人費正清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對人的觀察可能無法像羅斯那樣深入細緻,但他生活的時代也不一樣了,可以從較高的視點來鳥瞰:"對於飛越中國大陸上空的任何現代旅行家,從漠漠雲霧和陽光交錯中透露出來的是兩幅典型的畫面,一個是華北,另一個是華南。在北京迤南的乾燥華北平原上,……極像美國中西部的景致。……華南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典型畫面,……每年大部分時間稻田都浸在水裡,因此從空中望下去它是一片汪洋。"(《美國與中國》)華北的刻版畫,與華南的水墨畫,構成他對中國南北印象的兩個板塊,他心目中的中國人會是什麼樣的形象?

  美國歷史學家魏斐德,在他的名著《洪業--清朝開國史》中,專門有一節《北人與南人》,談外族入侵時北人與南人迎敵時各有不同:"各個征服王朝一向都是喜歡北人甚於南人。例如,在拓拔氏的王朝後,北南之間的敵意變得愈益顯著了。"(該節注)清兵入關,南明遣使左懋第率代表團到北京與清朝談判,據使團成員陳洪範《北使紀略》載,當時北京城裡已經降清的北方籍官員一概閉門拒見這些南方來的代表。既怕被當面斥為"明朝叛臣",鬧個不愉快,又怕清廷起疑與南人"暗中勾結"。歷朝歷代都記載,每遇入侵,北人總是遠比南人降得痛快和徹底。

  我不多舉例子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搜集,或許可以編出一本厚厚的書來。尤其南北的民俗風情,簡直歷數不盡。北方趕集,南方趁圩。北方對弈,南方下棋。北方用勺,南方用調羹。北方吃饃,南方吃饅頭。北方喝粥,南方吃稀飯。遠古時北人吃小米(粟),南人吃稻米,後來北人改吃麥面和雜糧,南人依舊吃稻米,再後來南人也偶而吃麵。北方叫江為河(東北除外),南方叫河為江。北人善馬,南人善舟。北人威重,南人靈巧。……(參閱拙作《南人北人》,1998年)

  南北之分

  南方北方的劃分,一般以秦嶺、淮河為界,也就是所說的華北與華南。華南、華北大體對等分割中國自秦以後形成的傳統疆域,總面積約在三百萬至四百萬平方公里之間。華北,中國北方也;華南,中國南方也。這裡所討論的華北,不能遺漏有時被劃入"大西北"中的一部分,即陝西、甘肅、寧夏;而華南,也應該加上歸到"大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為了方便敘述,習慣上,整個陝西、河南都劃為北方,而不論是否秦嶺以南;整個安徽、江蘇也應該都劃歸南方,亦不論是否淮河以北。但本文有時為求"精確",討論明代以後問題特地將安徽一省嚴格按淮河南北劃分,這是要預先說明的。在南北分治分裂時代,我以為應以南北王朝各自實際控制的疆域為界。如春秋戰國,楚吳越的版圖皆為南方,包括現今河南之相當一部分。三國時期,魏國為北方,包括它所統轄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

  在清代以來形成的大中國版圖上,南方除海島台灣外仍基本保持傳統區域不變,但北方的範圍大大擴張了。關外的東北(滿洲),長城以北的蒙古,塞外的新疆,高原的青藏,都應劃歸北方,--可稱之為大北方。西藏雖位居西南,但"第三極"的地理環境,使其無論從習俗、文化、宗教,或是生產和生活方式上,完全呈現北方民族的特性。歷史上,西藏與南方王朝關係較為淡漠,而與北方王朝交往甚密。僅此也可以看出,中國領土的伸縮變遷,主要繫於北方。大北方占去中國現有面積的絕大部分,南方僅占260餘萬平方公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