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李筠站在五龍山頂,望著西北方向的上黨城,哈哈大笑。他帶著酒興,仰天長嘯,如今江山就在眼下,美人就在身邊,我夫復何求!他一時之間,意氣風發,肆意嘲笑著背後京城中那個強大的對手。
“我不如順水推舟,先進入京城,然後尋找內應,奪取趙匡胤的皇位。他能黃袍加身,難道我就不成嗎?!”李筠憤憤然地想,他並沒有將這個想法告訴阿琨。他知道,自己不是想騙她,只是不想讓她受到傷害。
阿琨眼中充滿無限的愛慕,她深情地盯著自己深愛的男人,心頭不禁湧起一股濃濃的憐愛之情。可是,她在眼前這個男人影子的裡面,仿佛也看到了趙匡胤的影子。她的身子不由自主地戰慄了一下。難道那個曾經與自己青梅竹馬的少年,自己從來沒有淡忘過?
“真有命運擺布著人的一生嗎,還是人自己安排著自己的一生呢?將軍此後的命運會如何?我這肚中的寶寶又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如果我隨將軍進了京城?趙匡胤哥哥,不,現在的皇帝,他會怎樣對待我呢?”阿琨痴痴地想著,望著五龍山不禁發起呆來。
五龍山的山坳里,又涌動著一團又一團青白色雲霧,仿佛感應到了阿琨心中對命運的困惑。一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九
早春的汴河水透著寒氣,泛著青綠色的波紋,無精打采的、幽怨地流動著。趙匡胤在趙匡義、魏仁浦等幾位官員的陪同下,前往上土橋與下土橋之間的汴河河段視察疏通情況。他站在汴河北岸,往那段汴河望去,只見那段河流的河水中間有幾個露出水面的沙洲。這些沙洲有大有小,它們分割了本來就不寬的河面。不斷沉澱下來的流沙不斷抬高了河床,使很多大船無法通行。汴河是京城主要的運糧通道,從東南進入汴京城,然後橫穿城池,往西北而出。每年,大約都有數十萬石的江、淮米和其他物資(如製造兵器的鐵等)從這條河運入汴京城。京城裡的官員、百姓的生活,少了汴河的運輸那是不行的。如果汴河航運癱瘓,整個京城的糧食就無法及時補給了。
前幾年,周世宗將主要精力放在征戰方面,對治理汴河並不是很上心。趙匡胤早就擔心汴河的航行,現在他終於可以動用自己的權力來徹底疏通清理汴河河道了。 想到這點,趙匡胤心裡暗暗得意。但是,他絲毫微笑也沒有表現在臉上,整個臉龐依然像塊冰冷的岩石。現在形勢還嚴峻著呢!
幾個沙洲旁邊,都停了兩三搜挖沙船,徵召的民工和臨時調來的工兵們正個個大汗淋漓地忙碌著。趙匡胤要求發給他們每天十五文銅錢,這筆錢,對那些往日苦慣了的民工和普通軍士來說,簡直是一筆橫財。所以,這些參加疏通河道的人,不論是民工還是士兵,個個都興高采烈、揮汗如雨、幹勁沖天。
汴河對岸的不遠處,有幾株柳樹,柳枝剛剛透出點點淺綠,在那團淺綠中,停靠著一個小船,有一個少年坐在船艙里,此時也探著頭,悄悄往皇帝這邊望過來。那少年穿著灰色的布袍,布袍本來是青色的,但是因為經歷太多風塵而變成了灰色。少年的背微微馱著,眼睛中充滿了仇恨。十幾天前,他還在上黨城內擔心自己被通緝,盤算著如何才能混入京城。可是當幾天前回到京城時,他發現城門處竟然沒有對他的通緝令。他感到有些意外,內心有些高興,可是不知為何竟然也有些失望-因為沒有看到對自己的通緝而感到稍稍失望。
“我一定要殺了你!一定要砍下你的腦袋祭奠父親。”少年再次在自己的內心重複著惡毒的詛咒,蒼白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一種令人看見後會毛骨悚然的冷酷神情。
少年看到汴河對岸,一個軍士騎馬奔來,在離皇帝和群官十幾步的地方翻身下馬,向侍衛輕聲說了什麼。幾個侍衛讓開了路,那軍士便腳步雀躍地向魏仁浦走了過去。
一定發生了什麼大事。少年心裡暗暗想著,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他的仇人趙匡胤。
汴河對岸,那剛剛趕到的軍士在魏仁浦面前單膝下跪,道: “大人,棣州捷報。”說著,從懷中掏出一封封了火漆的信。
魏仁接過那還帶著體溫的信,打開信看了起來。
不一會兒,他抬頭對軍士說:“你先去驛站歇息吧。隨後傳你。”那報信的軍士應了一聲,喜滋滋地走了。
“陛下,契丹人在棣州的滳河地區被擊退了,我軍斬殺了一千五百二十三名契丹人,還俘獲了三十七名。何刺史問是否將俘虜押來京城?”
“哦?!好消息。何將軍的人損失了多少?”
“我方戰死一百八十二名。”
“不容易啊!何刺史以少勝多,不容易啊。令其好好撫恤那些戰死者的家屬吧。他的錢不夠,朝廷再撥一些。”
“是!陛下,俘虜怎麼辦?”
“押來京城吧。朕要見見。”
趙匡胤嘆了一聲,並無喜色,低頭盯著汴河水,沉默不語。片刻後,他才過扭頭,烏黑色的眸子仿佛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霧氣,一張口是對趙匡義說話。
“李筠到了嗎?”
“今日申時能到。”
“好,在御書房見。”
申時,御書房內,趙匡胤面無表情地坐在椅上,等著李筠的到來。可是,出乎他的意料,李筠並沒有來,來的是李筠之子李守節與李筠的愛妾阿琨。此前,趙匡胤早就得到了通報,說是李筠已經帶著妻子與兒子入京,他本以為可以很快見到這個舊日的同僚。對於李筠的記憶,他並沒有模糊。然而,每當想到李筠,在他腦海里最先浮現出來的不是李筠的面孔,卻是另外一個女子-阿琨-的面孔。那張像雨後花朵般的帶著幽怨的臉龐,趙匡胤從來不曾淡忘。所以,當聽說李筠沒有來,來的是李筠的兒子李守節和李筠夫人,他心裡雖然有些不悅,但那不悅像夏日的閃電在心頭一閃而過,在心底漸漸升起的,竟然是一種莫名的激動和傷感。
“我不如順水推舟,先進入京城,然後尋找內應,奪取趙匡胤的皇位。他能黃袍加身,難道我就不成嗎?!”李筠憤憤然地想,他並沒有將這個想法告訴阿琨。他知道,自己不是想騙她,只是不想讓她受到傷害。
阿琨眼中充滿無限的愛慕,她深情地盯著自己深愛的男人,心頭不禁湧起一股濃濃的憐愛之情。可是,她在眼前這個男人影子的裡面,仿佛也看到了趙匡胤的影子。她的身子不由自主地戰慄了一下。難道那個曾經與自己青梅竹馬的少年,自己從來沒有淡忘過?
“真有命運擺布著人的一生嗎,還是人自己安排著自己的一生呢?將軍此後的命運會如何?我這肚中的寶寶又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如果我隨將軍進了京城?趙匡胤哥哥,不,現在的皇帝,他會怎樣對待我呢?”阿琨痴痴地想著,望著五龍山不禁發起呆來。
五龍山的山坳里,又涌動著一團又一團青白色雲霧,仿佛感應到了阿琨心中對命運的困惑。一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九
早春的汴河水透著寒氣,泛著青綠色的波紋,無精打采的、幽怨地流動著。趙匡胤在趙匡義、魏仁浦等幾位官員的陪同下,前往上土橋與下土橋之間的汴河河段視察疏通情況。他站在汴河北岸,往那段汴河望去,只見那段河流的河水中間有幾個露出水面的沙洲。這些沙洲有大有小,它們分割了本來就不寬的河面。不斷沉澱下來的流沙不斷抬高了河床,使很多大船無法通行。汴河是京城主要的運糧通道,從東南進入汴京城,然後橫穿城池,往西北而出。每年,大約都有數十萬石的江、淮米和其他物資(如製造兵器的鐵等)從這條河運入汴京城。京城裡的官員、百姓的生活,少了汴河的運輸那是不行的。如果汴河航運癱瘓,整個京城的糧食就無法及時補給了。
前幾年,周世宗將主要精力放在征戰方面,對治理汴河並不是很上心。趙匡胤早就擔心汴河的航行,現在他終於可以動用自己的權力來徹底疏通清理汴河河道了。 想到這點,趙匡胤心裡暗暗得意。但是,他絲毫微笑也沒有表現在臉上,整個臉龐依然像塊冰冷的岩石。現在形勢還嚴峻著呢!
幾個沙洲旁邊,都停了兩三搜挖沙船,徵召的民工和臨時調來的工兵們正個個大汗淋漓地忙碌著。趙匡胤要求發給他們每天十五文銅錢,這筆錢,對那些往日苦慣了的民工和普通軍士來說,簡直是一筆橫財。所以,這些參加疏通河道的人,不論是民工還是士兵,個個都興高采烈、揮汗如雨、幹勁沖天。
汴河對岸的不遠處,有幾株柳樹,柳枝剛剛透出點點淺綠,在那團淺綠中,停靠著一個小船,有一個少年坐在船艙里,此時也探著頭,悄悄往皇帝這邊望過來。那少年穿著灰色的布袍,布袍本來是青色的,但是因為經歷太多風塵而變成了灰色。少年的背微微馱著,眼睛中充滿了仇恨。十幾天前,他還在上黨城內擔心自己被通緝,盤算著如何才能混入京城。可是當幾天前回到京城時,他發現城門處竟然沒有對他的通緝令。他感到有些意外,內心有些高興,可是不知為何竟然也有些失望-因為沒有看到對自己的通緝而感到稍稍失望。
“我一定要殺了你!一定要砍下你的腦袋祭奠父親。”少年再次在自己的內心重複著惡毒的詛咒,蒼白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一種令人看見後會毛骨悚然的冷酷神情。
少年看到汴河對岸,一個軍士騎馬奔來,在離皇帝和群官十幾步的地方翻身下馬,向侍衛輕聲說了什麼。幾個侍衛讓開了路,那軍士便腳步雀躍地向魏仁浦走了過去。
一定發生了什麼大事。少年心裡暗暗想著,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他的仇人趙匡胤。
汴河對岸,那剛剛趕到的軍士在魏仁浦面前單膝下跪,道: “大人,棣州捷報。”說著,從懷中掏出一封封了火漆的信。
魏仁接過那還帶著體溫的信,打開信看了起來。
不一會兒,他抬頭對軍士說:“你先去驛站歇息吧。隨後傳你。”那報信的軍士應了一聲,喜滋滋地走了。
“陛下,契丹人在棣州的滳河地區被擊退了,我軍斬殺了一千五百二十三名契丹人,還俘獲了三十七名。何刺史問是否將俘虜押來京城?”
“哦?!好消息。何將軍的人損失了多少?”
“我方戰死一百八十二名。”
“不容易啊!何刺史以少勝多,不容易啊。令其好好撫恤那些戰死者的家屬吧。他的錢不夠,朝廷再撥一些。”
“是!陛下,俘虜怎麼辦?”
“押來京城吧。朕要見見。”
趙匡胤嘆了一聲,並無喜色,低頭盯著汴河水,沉默不語。片刻後,他才過扭頭,烏黑色的眸子仿佛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霧氣,一張口是對趙匡義說話。
“李筠到了嗎?”
“今日申時能到。”
“好,在御書房見。”
申時,御書房內,趙匡胤面無表情地坐在椅上,等著李筠的到來。可是,出乎他的意料,李筠並沒有來,來的是李筠之子李守節與李筠的愛妾阿琨。此前,趙匡胤早就得到了通報,說是李筠已經帶著妻子與兒子入京,他本以為可以很快見到這個舊日的同僚。對於李筠的記憶,他並沒有模糊。然而,每當想到李筠,在他腦海里最先浮現出來的不是李筠的面孔,卻是另外一個女子-阿琨-的面孔。那張像雨後花朵般的帶著幽怨的臉龐,趙匡胤從來不曾淡忘。所以,當聽說李筠沒有來,來的是李筠的兒子李守節和李筠夫人,他心裡雖然有些不悅,但那不悅像夏日的閃電在心頭一閃而過,在心底漸漸升起的,竟然是一種莫名的激動和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