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62 出自《詩經·小雅·採薇》。
63 出自李白《憶秦娥》。
64 出自岑參殘句。
65 出自劉禹錫《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
66 出自李賀《送秦光祿北征》。
67 出自李商隱《灞岸》。
68 出自李益《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詩)。
69 出自康駢《劇談錄·曲江》。
70 出自康駢《劇談錄·曲江》。
71 出自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72 出自杜甫《樂遊園歌》。
73 出自范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中收錄的陸岩夢詩《桂州筵上贈胡予女》。
74 典故出自劉《隋唐嘉話》。
75 典故出自張《朝野僉載》。
76 典故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77 典故出自鄭處誨《明皇雜錄》。
78 纛(dào),古代軍隊裡的大旗,後演化為用羽毛做的舞具及帝王車輿上的飾物。
79 篳篥(bìlì),也寫作“觱篥”,從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管樂器。以竹或木做管,頂端有用蘆葦或麥秸做的簧片,管身開洞,豎吹。聲音高亢悽厲,表現力極強。
80 出自白居易《贈夢得》。
81 出自白居易《贈夢得》。
82 出自馮延巳《長命女》。
83 出自李白《贈汪倫》。
84 本篇模仿韓喬生和黃健翔的著名口誤和段子而成。
85 龜茲(qiūcí),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唐代在西域的重要駐防點,國境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居民擅長音樂舞蹈,龜茲樂舞對唐代中原藝術有較大影響。
86 幞頭,唐朝男子用來包住髮髻的布,一般是一塊黑色紗羅。唐朝男性從皇帝到百姓均裹幞頭,是最有代表性的首服。
87 訶子,文獻記載中一種流行於唐朝的內衣,外形和穿法都類似如今的無肩帶文胸。《事物紀原》中載:“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貴妃胸乳間,遂作訶子之飾以蔽之。”訶子常用的面料叫作“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88 圓領缺骻袍,唐朝的代表性男裝,從皇帝到農夫都日常穿著,是一種窄袖、較貼身的長袍,圓領,下擺到小腿,為了走路騎馬方便,在左右大腿外面開縫,所以叫“缺骻”。
89 蹀躞帶,從草原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一種腰帶,帶上開孔鑲環,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唐代曾一度規定文武官員上朝必須圍這種腰帶,帶上懸掛算袋、刀子、礪石、針筒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90 革囊,用皮革或布做成的小袋子,掛在腰上,袋裡放置一些細小的隨身物品。
91 平陽昭公主,唐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三女,李世民的同母姐,曾經招馬買兵聚眾起義,策應父親攻克長安,建唐後封平陽公主,死後諡“昭”,所以在唐朝一般稱她為“平陽昭公主”。初唐畫家尉遲乙僧曾經畫過平陽公主騎馬帶箭的畫像,她是英武女性形象的代表。
92 出自上官婉兒《彩書怨》。
93 掖庭,唐朝皇宮太極宮裡的一個區域,主要由宮女、女奴居住。唐朝有把罪犯的女眷關進掖庭宮做女奴的規定。上官婉兒幼年時,她家因謀反罪名被抄,她與母親被罰入掖庭宮,在那裡長大成人。
94 “合香”專指把各種天然香料混合調味成新型香品的過程。
95 香箸,古代人焚香是要把香料埋進香爐里,然後用類似大型筷子的東西去照料撥弄香料和灰,這種大筷子叫“香箸”,“箸”就是“筷子”。
96 出自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97 出自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98 出自張祜《集靈台二首》。
99 方言詞,囉唆。
100 《兒郎偉》是當時百姓在婚禮當中實際吟詩的歌詞,以“兒郎偉”開頭,既類似於後世的“詞牌”,也是唱歌起調子的音節需要。文中的( )為作者附加的內容。
101 官名。北齊始置於秘書省,隋、唐、宋沿置。與“校書郎”同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遼屬秘書監著作局。隋、唐並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於“校書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於翰林院設“正字”一官。
102 出自白居易《常樂里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輿、王十一起、呂二炅、呂四熲、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劉三十二敦質、張十五仲方,時為校書郎》。文中的( )為作者附加的內容。
103 唐朝人當官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祖上當過大官,子孫可以直接進入仕途,叫“門蔭”;另一種是通過科舉考試當官。除這兩種途徑以外,其他當官的辦法,比如先當小辦事員(吏),再慢慢升職成為官員,或者通過捐錢買官等,被稱為“雜途”“流外”當官方法,被一般的官員看不起。
104 出自李商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李商隱在弘農縣當縣尉的時候,向州長請假回京所寫的。他忙碌勞累了一天,到黃昏把官印封存起來,還要到監獄裡清點犯人無誤,自嘲還不如獻和氏璧的卞和,雖然被昏君砍了雙腿,但至少不用這麼卑賤勞累地跑來跑去任人驅使了。
63 出自李白《憶秦娥》。
64 出自岑參殘句。
65 出自劉禹錫《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
66 出自李賀《送秦光祿北征》。
67 出自李商隱《灞岸》。
68 出自李益《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詩)。
69 出自康駢《劇談錄·曲江》。
70 出自康駢《劇談錄·曲江》。
71 出自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72 出自杜甫《樂遊園歌》。
73 出自范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中收錄的陸岩夢詩《桂州筵上贈胡予女》。
74 典故出自劉《隋唐嘉話》。
75 典故出自張《朝野僉載》。
76 典故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77 典故出自鄭處誨《明皇雜錄》。
78 纛(dào),古代軍隊裡的大旗,後演化為用羽毛做的舞具及帝王車輿上的飾物。
79 篳篥(bìlì),也寫作“觱篥”,從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管樂器。以竹或木做管,頂端有用蘆葦或麥秸做的簧片,管身開洞,豎吹。聲音高亢悽厲,表現力極強。
80 出自白居易《贈夢得》。
81 出自白居易《贈夢得》。
82 出自馮延巳《長命女》。
83 出自李白《贈汪倫》。
84 本篇模仿韓喬生和黃健翔的著名口誤和段子而成。
85 龜茲(qiūcí),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唐代在西域的重要駐防點,國境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居民擅長音樂舞蹈,龜茲樂舞對唐代中原藝術有較大影響。
86 幞頭,唐朝男子用來包住髮髻的布,一般是一塊黑色紗羅。唐朝男性從皇帝到百姓均裹幞頭,是最有代表性的首服。
87 訶子,文獻記載中一種流行於唐朝的內衣,外形和穿法都類似如今的無肩帶文胸。《事物紀原》中載:“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貴妃胸乳間,遂作訶子之飾以蔽之。”訶子常用的面料叫作“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88 圓領缺骻袍,唐朝的代表性男裝,從皇帝到農夫都日常穿著,是一種窄袖、較貼身的長袍,圓領,下擺到小腿,為了走路騎馬方便,在左右大腿外面開縫,所以叫“缺骻”。
89 蹀躞帶,從草原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一種腰帶,帶上開孔鑲環,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唐代曾一度規定文武官員上朝必須圍這種腰帶,帶上懸掛算袋、刀子、礪石、針筒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90 革囊,用皮革或布做成的小袋子,掛在腰上,袋裡放置一些細小的隨身物品。
91 平陽昭公主,唐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三女,李世民的同母姐,曾經招馬買兵聚眾起義,策應父親攻克長安,建唐後封平陽公主,死後諡“昭”,所以在唐朝一般稱她為“平陽昭公主”。初唐畫家尉遲乙僧曾經畫過平陽公主騎馬帶箭的畫像,她是英武女性形象的代表。
92 出自上官婉兒《彩書怨》。
93 掖庭,唐朝皇宮太極宮裡的一個區域,主要由宮女、女奴居住。唐朝有把罪犯的女眷關進掖庭宮做女奴的規定。上官婉兒幼年時,她家因謀反罪名被抄,她與母親被罰入掖庭宮,在那裡長大成人。
94 “合香”專指把各種天然香料混合調味成新型香品的過程。
95 香箸,古代人焚香是要把香料埋進香爐里,然後用類似大型筷子的東西去照料撥弄香料和灰,這種大筷子叫“香箸”,“箸”就是“筷子”。
96 出自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97 出自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98 出自張祜《集靈台二首》。
99 方言詞,囉唆。
100 《兒郎偉》是當時百姓在婚禮當中實際吟詩的歌詞,以“兒郎偉”開頭,既類似於後世的“詞牌”,也是唱歌起調子的音節需要。文中的( )為作者附加的內容。
101 官名。北齊始置於秘書省,隋、唐、宋沿置。與“校書郎”同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遼屬秘書監著作局。隋、唐並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於“校書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於翰林院設“正字”一官。
102 出自白居易《常樂里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輿、王十一起、呂二炅、呂四熲、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劉三十二敦質、張十五仲方,時為校書郎》。文中的( )為作者附加的內容。
103 唐朝人當官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祖上當過大官,子孫可以直接進入仕途,叫“門蔭”;另一種是通過科舉考試當官。除這兩種途徑以外,其他當官的辦法,比如先當小辦事員(吏),再慢慢升職成為官員,或者通過捐錢買官等,被稱為“雜途”“流外”當官方法,被一般的官員看不起。
104 出自李商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李商隱在弘農縣當縣尉的時候,向州長請假回京所寫的。他忙碌勞累了一天,到黃昏把官印封存起來,還要到監獄裡清點犯人無誤,自嘲還不如獻和氏璧的卞和,雖然被昏君砍了雙腿,但至少不用這麼卑賤勞累地跑來跑去任人驅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