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前一種做法聰明,但沒有成效;後一種做法需要負重前行,甚至有點傻,但一定會推動著事情向前。

  李鴻章幾乎是“一根筋”地投入到他的洋務運動中。李鴻章有過人的能力,也有遠大的抱負。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給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以及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時的中國土匪橫行、盜搶頻頻、餓殍遍野,李鴻章立志改變。他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國外的情況,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匪患猖獗,原因在於“患貧”,因而,他提倡“自強”“求富”。他出任直隸總督後又提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在他的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

  李鴻章做洋務,從全局著眼,系統地推動著洋務運動向前,共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在軍事上,如購船、購械、造船、築炮台等;二是在商務實行上,如鐵路、招商局、電報局、織布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等;三是在文化上,比如派留學生、設醫學堂等。可以說李鴻章考慮得非常周到,他意識到清朝在諸多方面的落後,想奮起直追。

  早在1865年,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就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並擴建為江南製造總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這些工廠都成為中國最早的軍工企業。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後,首先視察了天津機器局,他發現這裡人員渙散、環境髒亂,所造槍彈,質量糙劣。幾日後,他就派人接管了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正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反映出其敏銳的目光和深刻的認識。

  1872年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企業——輪船招商局,由此開啟了“官督商辦”的序幕。其後,李鴻章又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上海電報總局、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企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李鴻章所實施的政策,令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大為不滿,他們的彈劾也使皇上產生動搖。面對清廷內部重重阻撓,李鴻章毫不退讓:舉辦洋務是富國、強國的必由之路。李鴻章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策略,為中國的富國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

  李鴻章面前的清王朝已經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從本質上說,這個國家政體腐朽,缺乏科學;尤其是朝廷大員身居要職,卻坐井觀天、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就文化本身來說,數千年的農業文明,遭逢西方機器文明,以卵擊石。在辦洋務的過程中,李鴻章除了面對頑固派的攻擊和阻撓之外,最大的阻礙就是整個知識體系所面臨的人才匱乏,李鴻章認識到,要辦好洋務,必須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

  李鴻章解決人才瓶頸的辦法就是開辦新式學堂和派留學生出洋。在當時,李鴻章幾乎是孤身作戰、單騎突進。譚嗣同曾經引用過袁世凱的評價說:“香帥嘗嘆曰:無怪乎合肥之得志也!遍觀中外(指朝廷內外),大小臣工,學問非不好,品行非不好,即心術亦未必都不好……以及水雷旱雷炮台地營一切攻守之具,無一人能知,且並其名亦不能辨,又況西人政事法度之美備,有十倍精於此者。某國當與,某國當拒,某國善良,某國凶狡,吾之聯之而備之者,其道何在,宜更無一人知之矣。稍知之者,唯一合肥。國家不用之而誰用乎?”

  李鴻章主持下的向美國派遣留學生是洋務運動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也是這場運動影響最深遠的舉措。

  派留學生,是容閎建議的。容閎,18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是耶魯的第一個中國畢業生。宏閎向李鴻章建議派遣赴美留學生,李鴻章採納了容閎的建議,派容閎主持此項工作,與留學生一起赴美,擔任留學生副總監督一職。

  李鴻章高瞻遠矚的計劃,並沒有受到歡迎,相反地幾乎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子弟送去美國。首批學生,只好由那些熱衷洋務的幹將安排了自己的子弟。留學生到了美國後,很快就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容閎本人甚至在美國娶了一個白人女子為妻,這在清國的官員看來,無疑是妖逆之舉了。消息傳回國內之後,在朝廷引起了很大恐慌,很多人紛紛支持召回留學生。李鴻章雖多次據理力爭,但在恭親王奕的堅持下,留學生還是回到了國內。

  這次時間不長的留學舉措,還是為清廷培養了不少人才。在那些歸國的留學生當中,從事礦山、電報、鐵路等行業的有三十多人,包括六名工程師、三名鐵路局長;從事外交、行政行業的也有二十多人。在他們當中,後來比較有名的有開平煤礦採礦工程師鄺榮光、中國鐵路第一人詹天佑、北洋政府內閣總理唐紹儀,以及外交總長梁敦彥等。

  李鴻章苦心孤詣辦洋務的目的是實現清朝的中興,從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被剿滅,到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失敗,清朝有三十年的相對穩定時期。這個王朝看上去還能維持,甚至在一些地區和某些領域還有些新氣象。這自然歸功於中流砥柱李鴻章,梁啓超評價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