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但不管怎麼說,幾年的塞外征戰畢竟使扶蘇成熟了許多。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立下了不少功勞;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的邊防將領自嘆不如;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大將軍蒙恬也與他結下了深厚的情義。嬴政在咸陽,看著扶蘇送來的匯報信,聽著蒙恬使者的講述,越來越為這個兒子高興,也越來越有信心將他培養成為嬴政第二,接下他“始皇”的名頭,二世、三世……永世不絕。
秦始皇的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很好,但事情卻沒有沿著他預想的方向發展。
點 評
塞外的風霜雖然可以鍛鍊一個人的意志,但卻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個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扶蘇骨子裡悲天憫人的性格,絕不是經歷幾場殺戮就能改變的。生在帝王家,偏偏有一副柔軟的心腸,這是扶蘇的命運,也是他的悲哀。
一紙死亡詔書
正當扶蘇在上郡幹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秦始皇巡遊的隊伍已經到了沙丘。嬴政,這位不可一世的殘暴君主,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秦始皇“發配”扶蘇到遙遠的遠方,原本是想好好磨鍊一下這個未來的接班人。但他根本沒料到,死神會如此突然地降臨,自己匆忙間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如果早知道,他就不會送扶蘇到長城,或者早些將他招回。但是,一切都晚了,大概也是因為他殺戮太多,遭到了天譴,還來不及喚回自己最喜愛的兒子,便一命嗚呼了。
秦始皇在咽氣之前,一直念念不忘大兒子扶蘇。他的臨終遺書兼聖旨就是寫給扶蘇的,讓扶蘇趕緊到首都咸陽去主持自己的喪事,並且繼承家業當皇帝。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而是被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
就這樣,經他們改動之後,這封信的內容完全變了。而扶蘇的命運,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被改變了,從一個天皇貴胄,轉眼間變成了將死之人。
趙高將這份假的嬴政遺詔,賜於丞相李斯,命立胡亥為太子,確定胡亥繼位的合法性。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則是如何除去公子扶蘇以及蒙恬。李斯和趙高的方法很簡單,再偽造一份詔書,賜公子扶蘇,令他和蒙恬自殺。書曰:“朕巡行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改完之後,三人看了看覺得商量得已經差不了,就派了個小跑腿的去上郡送信。
詔書已封,蓋以皇帝玉璽,使者奉書向上郡而去。與此同時,巡遊隊伍也不能在沙丘一地久留,於是吩咐啟程,向咸陽逶迤而行。嬴政的屍體,載於轀涼車中,由知曉內情的宦官親自駕車,任何人不得接近。嬴政的飲食、供奉一如平常,由宦官在轀涼車中替嬴政享用,以免留下破綻。百官照舊奏事,同樣由轀涼車中的宦官替嬴政答覆。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因為趙高對扶蘇太了解了。在趙高看來,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能得逞。扶蘇太善良了,並不適合爭權奪利,況且他還遇上了趙高這樣膽大包天的太監和胡亥這樣心狠手辣的弟弟,不倒霉才怪。
其實細想一下,這份死亡詔書漏洞不少。首先,詔書上說殺扶蘇的理由是,他“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這個原因就很值得商榷。因為秦始皇是不會因為這種事情殺自己的兒子的,否則早就殺了,何必等扶蘇到蒙恬軍幾年後才下詔呢?至於說扶蘇到蒙恬軍後沒什麼建樹,反而損兵折將更是屁話,有蒙恬帶著想不立功都難。其實,秦始皇心中的太子一直是扶蘇,儘管他一直沒立太子,沒立王后,儘管他很喜歡小兒子胡亥,但秦始皇還是知道把王位交給誰是好的。可惜,扶蘇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對秦始皇始終是又怨又怕。
按照扶蘇當時的情況,他要想稱帝很簡單,一封偽造的詔書根本奈何不了他。以他在軍隊和民間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清君側”,皇位絕對是他的。或許扶蘇真的是太善良了,怕戰火一起,剛太平幾年的百姓又要遭殃,或許是扶蘇不想手足相殘。不管怎麼樣,扶蘇最終還是死了,儘管他的死有太多的疑點。扶蘇的離去斷絕了秦王朝復興的最後一絲希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就這樣結束在戰火硝煙中。
點 評
在政治鬥爭中,陰謀和背叛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佐料。秦始皇一輩子專橫跋扈,到死仍然躲不過趙高的陰謀和李斯的背叛。扶蘇遠在塞外,本無意於爭權奪位,但政治就是這麼殘酷。它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要捲入這是是非非之中,躲是躲不掉的。生在帝王家,固然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無休無止的權力爭鬥也讓人防不勝防。
秦始皇的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很好,但事情卻沒有沿著他預想的方向發展。
點 評
塞外的風霜雖然可以鍛鍊一個人的意志,但卻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個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扶蘇骨子裡悲天憫人的性格,絕不是經歷幾場殺戮就能改變的。生在帝王家,偏偏有一副柔軟的心腸,這是扶蘇的命運,也是他的悲哀。
一紙死亡詔書
正當扶蘇在上郡幹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秦始皇巡遊的隊伍已經到了沙丘。嬴政,這位不可一世的殘暴君主,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秦始皇“發配”扶蘇到遙遠的遠方,原本是想好好磨鍊一下這個未來的接班人。但他根本沒料到,死神會如此突然地降臨,自己匆忙間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如果早知道,他就不會送扶蘇到長城,或者早些將他招回。但是,一切都晚了,大概也是因為他殺戮太多,遭到了天譴,還來不及喚回自己最喜愛的兒子,便一命嗚呼了。
秦始皇在咽氣之前,一直念念不忘大兒子扶蘇。他的臨終遺書兼聖旨就是寫給扶蘇的,讓扶蘇趕緊到首都咸陽去主持自己的喪事,並且繼承家業當皇帝。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而是被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
就這樣,經他們改動之後,這封信的內容完全變了。而扶蘇的命運,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被改變了,從一個天皇貴胄,轉眼間變成了將死之人。
趙高將這份假的嬴政遺詔,賜於丞相李斯,命立胡亥為太子,確定胡亥繼位的合法性。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則是如何除去公子扶蘇以及蒙恬。李斯和趙高的方法很簡單,再偽造一份詔書,賜公子扶蘇,令他和蒙恬自殺。書曰:“朕巡行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改完之後,三人看了看覺得商量得已經差不了,就派了個小跑腿的去上郡送信。
詔書已封,蓋以皇帝玉璽,使者奉書向上郡而去。與此同時,巡遊隊伍也不能在沙丘一地久留,於是吩咐啟程,向咸陽逶迤而行。嬴政的屍體,載於轀涼車中,由知曉內情的宦官親自駕車,任何人不得接近。嬴政的飲食、供奉一如平常,由宦官在轀涼車中替嬴政享用,以免留下破綻。百官照舊奏事,同樣由轀涼車中的宦官替嬴政答覆。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因為趙高對扶蘇太了解了。在趙高看來,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能得逞。扶蘇太善良了,並不適合爭權奪利,況且他還遇上了趙高這樣膽大包天的太監和胡亥這樣心狠手辣的弟弟,不倒霉才怪。
其實細想一下,這份死亡詔書漏洞不少。首先,詔書上說殺扶蘇的理由是,他“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這個原因就很值得商榷。因為秦始皇是不會因為這種事情殺自己的兒子的,否則早就殺了,何必等扶蘇到蒙恬軍幾年後才下詔呢?至於說扶蘇到蒙恬軍後沒什麼建樹,反而損兵折將更是屁話,有蒙恬帶著想不立功都難。其實,秦始皇心中的太子一直是扶蘇,儘管他一直沒立太子,沒立王后,儘管他很喜歡小兒子胡亥,但秦始皇還是知道把王位交給誰是好的。可惜,扶蘇並不明白這一點,他對秦始皇始終是又怨又怕。
按照扶蘇當時的情況,他要想稱帝很簡單,一封偽造的詔書根本奈何不了他。以他在軍隊和民間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清君側”,皇位絕對是他的。或許扶蘇真的是太善良了,怕戰火一起,剛太平幾年的百姓又要遭殃,或許是扶蘇不想手足相殘。不管怎麼樣,扶蘇最終還是死了,儘管他的死有太多的疑點。扶蘇的離去斷絕了秦王朝復興的最後一絲希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就這樣結束在戰火硝煙中。
點 評
在政治鬥爭中,陰謀和背叛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佐料。秦始皇一輩子專橫跋扈,到死仍然躲不過趙高的陰謀和李斯的背叛。扶蘇遠在塞外,本無意於爭權奪位,但政治就是這麼殘酷。它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要捲入這是是非非之中,躲是躲不掉的。生在帝王家,固然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但無休無止的權力爭鬥也讓人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