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外界頓時明白過來,這是普京出招了。隨著俄羅斯實力的恢復、大國地位的重新崛起,普京已經不再對周邊局勢袖手旁觀。雖然此前俄羅斯對烏克蘭局勢似乎並不過分關注,但現在普京已經開始要將失去的東西拿回來。當年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曾如此形容俄羅斯騎兵:“他們總是慢吞吞地給馬戴上馬鞍,但卻在奔跑時突然加速。”現在,普京又一次用這一戰術出人意料地斬斷了烏克蘭“西征”的路徑,中止了他們與歐盟的談判。
具體說來,2013年第三季度,烏克蘭的GDP萎縮了1.5%,銀行不良貸——款增加了30%,外債總額占GDP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7%。與此同時,普京對烏克蘭略施小懲,宣布因“食品安全”等問題,暫停從烏克蘭境內進口巧克力以及部分鋼鐵製品。普京揮舞的“貿易大棒”,造成了烏克蘭外匯儲備的急劇縮水。2013年烏克蘭外匯儲備下降了30%,只有206億美元,這點錢只能維持烏克蘭兩到三個月的進口,遠遠低於六個月的“安全期”。外匯儲備不夠,只能借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自然是理想中的第一借款人。然而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附加條件,卻讓烏克蘭對它們的誠意產生了懷疑。歐盟要求烏克蘭釋放季莫申科,讓她赴國外治療。讓最有威脅的政治對手獲得自由,對於有心再戰2015年總統大選的亞努科維奇來說不得不多加考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經濟改革提議,更加讓烏克蘭難以接受。作為貸款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給了烏克蘭一份嚴格的改革清單,其中包括讓天然氣價格上漲40%、凍結工資、削減預算和降低能源補貼。改革清單直指烏克蘭經濟的核心問題,激進的改革有可能將烏克蘭帶入更危險的境地。烏克蘭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說:“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項財政援助方案給出的苛刻條款,成為協議被棄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切正中普京的下懷。烏克蘭與歐盟之間的橋樑被燒掉了,烏克蘭只得再一次與俄羅斯建立逃生通道。讓烏克蘭選擇再次向東看,普京自然是以實力做到的——他宣布,俄羅斯向烏克蘭提供150億美元貸款,並將出口到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下調三分之一。
不過,就在烏克蘭政府停止與歐盟談判的當晚,幾百名烏克蘭民眾開始聚集抗議。他們聚集在議會前的廣場上,要求政府改變決定,高喊“烏克蘭是歐洲國家”。11月24日,抗議者不斷增加,約有10萬人聚集在基輔舉行抗議示威。一周後,抗議者占領了基輔市政府辦公樓和獨立廣場,開始在廣場上紮營。又過了一周,到12月8日,約有80萬烏克蘭人參加抗議示威。抗議者要求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合協議和自由貿易協議,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對現屆政府人員進行國際制裁。對此,烏克蘭議會緊急通過法案,對抗議活動加以限制。結果,抗議集會演變成普京的克里米亞勝局了血腥的暴力衝突,局勢逐步失控。
基輔市中心的示威人群與烏克蘭警方對峙,抗議者們一次次包圍占領基輔州政府、基輔市議會等建築。烏克蘭警方採取嚴密的措施,大批穿戴全身護具、戴頭盔、攜帶盾牌和警棍的警察在衝突現場構成人牆阻止示威者的暴力行動。示威者也不甘示弱,鋼管、棒球棍之類的武器已經不在話下,他們構築街壘路障,搶奪警方的武器和裝備,還“自行研製”了許多類似古代戰爭中的大型武器對抗警方。鎧甲、投石機、弩炮、巨型彈弓齊上陣,燃燒瓶橫飛,使得這場衝突帶上了許多“中世紀”色彩。火光籠罩著整個市中心,火爆的場面被形容成“戰爭大片”。
2014年1月22日,兩名抗議者在與警方的衝突中死亡,基輔街頭的“戰鬥”愈發慘烈。1月28日,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辭職,議會取消限制抗議的法律,還通過一項大赦法令,承諾只要抗議者離開政府大樓,將不起訴任何在抗議期間被捕的抗議者,但局勢未能緩和。抗議者高呼著反對俄羅斯的口號,推倒了廣場上的列寧塑像。2月18日,約有18人(包括7名警察)在暴力衝突中喪生,抗議者控制了基輔市政府,防暴警察包圍了約有2.5萬名抗議者的獨立廣場。烏克蘭政府和抗議者之間一度同意“休戰”,但“休戰”協議根本未奏效。反對派譴責烏克蘭政府暴力鎮壓抗議者,有視頻顯示穿制服的狙擊手向抗議者開火。烏克蘭政府則宣布基輔警方抓獲了一批向抗議者提供武器的人員,這些人員向抗議者提供了AK-47自動步槍、手槍和數百發子彈。兩天之內,烏克蘭有至少77人喪生,數百人受傷。 波蘭、德國、法國外長緊急前往基輔斡旋,俄羅斯亦派出特使。總統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達成協議,願意重組政府、提前選舉並修憲。
儘管如此,抗議民眾仍要求亞努科維奇下台。就在這時,烏克蘭局勢再度風雲突變。2月21日,烏克蘭議會簽署命令,釋放已入獄三年的前總理季莫申科。亞努科維奇宣布無效,但季莫申科已被釋放,並前往獨立廣場對支持她的民眾發表了演說,表示將參加2014年5月20日的總統大選。形勢急轉直下,亞努科維奇逃離總統府。他試圖逃往國外,不料遭到邊境官員攔截,於是只得前往東北部城市哈爾科夫。隨後,亞努科維奇發表電——視講話,將事態描述為“政變”,堅稱自己是合法選舉的總統。此後議會投票決定彈劾亞努科維奇,因為他“無法履行自己的憲法職責”。2月23日,議會宣布解除亞努科維奇烏克蘭總統的職務,烏克蘭武裝部隊宣誓效忠人民,季莫申科的副手圖奇諾夫被選為臨時代總統。政變結束,局勢變化之快讓世界為之愕然。
具體說來,2013年第三季度,烏克蘭的GDP萎縮了1.5%,銀行不良貸——款增加了30%,外債總額占GDP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7%。與此同時,普京對烏克蘭略施小懲,宣布因“食品安全”等問題,暫停從烏克蘭境內進口巧克力以及部分鋼鐵製品。普京揮舞的“貿易大棒”,造成了烏克蘭外匯儲備的急劇縮水。2013年烏克蘭外匯儲備下降了30%,只有206億美元,這點錢只能維持烏克蘭兩到三個月的進口,遠遠低於六個月的“安全期”。外匯儲備不夠,只能借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自然是理想中的第一借款人。然而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附加條件,卻讓烏克蘭對它們的誠意產生了懷疑。歐盟要求烏克蘭釋放季莫申科,讓她赴國外治療。讓最有威脅的政治對手獲得自由,對於有心再戰2015年總統大選的亞努科維奇來說不得不多加考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經濟改革提議,更加讓烏克蘭難以接受。作為貸款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給了烏克蘭一份嚴格的改革清單,其中包括讓天然氣價格上漲40%、凍結工資、削減預算和降低能源補貼。改革清單直指烏克蘭經濟的核心問題,激進的改革有可能將烏克蘭帶入更危險的境地。烏克蘭總理米克拉·阿扎羅夫說:“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項財政援助方案給出的苛刻條款,成為協議被棄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切正中普京的下懷。烏克蘭與歐盟之間的橋樑被燒掉了,烏克蘭只得再一次與俄羅斯建立逃生通道。讓烏克蘭選擇再次向東看,普京自然是以實力做到的——他宣布,俄羅斯向烏克蘭提供150億美元貸款,並將出口到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下調三分之一。
不過,就在烏克蘭政府停止與歐盟談判的當晚,幾百名烏克蘭民眾開始聚集抗議。他們聚集在議會前的廣場上,要求政府改變決定,高喊“烏克蘭是歐洲國家”。11月24日,抗議者不斷增加,約有10萬人聚集在基輔舉行抗議示威。一周後,抗議者占領了基輔市政府辦公樓和獨立廣場,開始在廣場上紮營。又過了一周,到12月8日,約有80萬烏克蘭人參加抗議示威。抗議者要求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合協議和自由貿易協議,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對現屆政府人員進行國際制裁。對此,烏克蘭議會緊急通過法案,對抗議活動加以限制。結果,抗議集會演變成普京的克里米亞勝局了血腥的暴力衝突,局勢逐步失控。
基輔市中心的示威人群與烏克蘭警方對峙,抗議者們一次次包圍占領基輔州政府、基輔市議會等建築。烏克蘭警方採取嚴密的措施,大批穿戴全身護具、戴頭盔、攜帶盾牌和警棍的警察在衝突現場構成人牆阻止示威者的暴力行動。示威者也不甘示弱,鋼管、棒球棍之類的武器已經不在話下,他們構築街壘路障,搶奪警方的武器和裝備,還“自行研製”了許多類似古代戰爭中的大型武器對抗警方。鎧甲、投石機、弩炮、巨型彈弓齊上陣,燃燒瓶橫飛,使得這場衝突帶上了許多“中世紀”色彩。火光籠罩著整個市中心,火爆的場面被形容成“戰爭大片”。
2014年1月22日,兩名抗議者在與警方的衝突中死亡,基輔街頭的“戰鬥”愈發慘烈。1月28日,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辭職,議會取消限制抗議的法律,還通過一項大赦法令,承諾只要抗議者離開政府大樓,將不起訴任何在抗議期間被捕的抗議者,但局勢未能緩和。抗議者高呼著反對俄羅斯的口號,推倒了廣場上的列寧塑像。2月18日,約有18人(包括7名警察)在暴力衝突中喪生,抗議者控制了基輔市政府,防暴警察包圍了約有2.5萬名抗議者的獨立廣場。烏克蘭政府和抗議者之間一度同意“休戰”,但“休戰”協議根本未奏效。反對派譴責烏克蘭政府暴力鎮壓抗議者,有視頻顯示穿制服的狙擊手向抗議者開火。烏克蘭政府則宣布基輔警方抓獲了一批向抗議者提供武器的人員,這些人員向抗議者提供了AK-47自動步槍、手槍和數百發子彈。兩天之內,烏克蘭有至少77人喪生,數百人受傷。 波蘭、德國、法國外長緊急前往基輔斡旋,俄羅斯亦派出特使。總統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達成協議,願意重組政府、提前選舉並修憲。
儘管如此,抗議民眾仍要求亞努科維奇下台。就在這時,烏克蘭局勢再度風雲突變。2月21日,烏克蘭議會簽署命令,釋放已入獄三年的前總理季莫申科。亞努科維奇宣布無效,但季莫申科已被釋放,並前往獨立廣場對支持她的民眾發表了演說,表示將參加2014年5月20日的總統大選。形勢急轉直下,亞努科維奇逃離總統府。他試圖逃往國外,不料遭到邊境官員攔截,於是只得前往東北部城市哈爾科夫。隨後,亞努科維奇發表電——視講話,將事態描述為“政變”,堅稱自己是合法選舉的總統。此後議會投票決定彈劾亞努科維奇,因為他“無法履行自己的憲法職責”。2月23日,議會宣布解除亞努科維奇烏克蘭總統的職務,烏克蘭武裝部隊宣誓效忠人民,季莫申科的副手圖奇諾夫被選為臨時代總統。政變結束,局勢變化之快讓世界為之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