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
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第二個版本:
一、保全柴氏子孫;
二、不殺士大夫;
三、不加農田之賦。
太宗一朝,不僅周世宗的後人得到保全,其他降王,如劉繼元、陳洪進、錢俶等,也得到了很好安排。
而士大夫一如既往地暢言國策,不必擔心因言獲罪。
國計民生始終在太宗及臣輔的關注之下,逢災必救,有飢必賑,賦重必減,稅濫必除。
《誓碑》規定的聖賢理念,大宋帝國“至仁應道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太宗皇帝趙炅先生,做到了。
“賢君”太宗趙炅,雖然整體成就還無法達致“聖君”太祖趙匡胤的成就,但就其恪守《誓碑》規定,成就大宋光榮而言,他與趙匡胤並列而稱為“太祖太宗”,其所發布的大詔令,以及《太宗實錄》所載太宗語錄,已經與趙匡胤所發布的大詔令,以及《太祖實錄》所載太祖語錄,一起成為大宋帝國三百年間的“祖宗家法”,他們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種矚目於“天下為公”的努力,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宋史》講述帝王事跡,最後都有一篇蓋棺論定的文字《贊》。我就以《宋史》中的《太祖本紀》和《太宗本紀》兩篇《贊》來結束《大宋帝國三百年》第二部。這兩篇《贊》,以今日的眼光看,或有不同於時論之處,但就太祖、太宗,二人功過比較,套用一句話“雖不中,當也不遠”。
《宋史。太祖本紀。贊》:
昔者堯、舜以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平治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過去,堯舜用禪讓之法完成權力交接,湯武用征戰之法誅除暴戾,都坐北朝南有了天下。四位聖人以來,世道有盛有衰,治亂推移。當生靈塗炭之年,皇天殷切尋求天下共主,也是給他拯救世人的使命和責任。四位聖人這樣的人不常有。如果一定要得到四聖這樣的人物,而後才讓他施行救世,那麼士庶期待太平治世,恐怕遙遙無期了。五代已經亂到極點,宋太祖起於軍旅,登上皇位,探究他得到邦國的原因,與後晉、後漢、後周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等到他一發號施令,各大藩鎮將帥,都能俯首聽命;四方諸國,挨個收復。這不是人力容易達到的成就。宋初建隆以來,解除藩鎮的兵權,重法糾治贓官,以此來堵塞濁亂之源。州郡的官員,下至縣令錄事、幕府職員,赴任前,他都親自詢問對答。務農興學,謹慎刑罰,減免賦稅,讓人民休養生息,終於達致太平。治理之功成就之後,又制禮作樂。在位十七年,有了三百年大宋基業,傳給子孫,世世代代有憲章法則。這樣來考察從三代以來,論聲教文明,禮樂制度之治理,論公道仁德之風尚,大宋與漢、唐比較,毫不遜色。嗚呼,開創帝業留傳代代的君主,規模做到這樣,可以說是遠大了。
《宋史。太宗本紀。贊》:
贊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太宗沉著善謀,英明而有決斷力,慷慨而有平定天下之志。踐祚後,陳洪進、錢俶等先後納土歸宋。不久,又取太原、伐契丹,隨後還有交州、西夏之役。戰爭不能停息,天災也在流行,俘虜每天都有,但人民卻幾乎不知道有戰事。水旱蟲災,幾乎遍天下,人民卻不想著藉機作亂。其中的緣故是什麼?太宗以仁慈節儉為國家之寶,穿著不斷浣洗的舊衣服,毀壞奇巧豪華的奢侈品,退卻各地美女樂伎的貢獻,抑制符命祥瑞,同情農民生活,考核治理功效,又講究學問學術以增加知識,對狂悖之人上言也不治罪,就為了鼓勵進諫。哀憐民間的不幸,懷有惻隱之心,用勤勞來自我惕勵,以至於常常因為讀書或工作到了黃昏都忘記進食。甚至要自焚來回應上天流行災情的懲罰。最後做到停止戰爭,莊稼豐收。因此青州、齊州的老人們相繼來到朝廷,表示願意率領子弟修路,請皇上到泰山封禪。君子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說的就是太宗吧。所以太宗的功德,在史冊中光彩煥發,史稱“賢君”。至於太祖去世不過年就改元太平興國,涪陵公趙廷美被貶而死,武功王趙德昭自殺,宋皇后葬禮不夠隆重,這些事,是後人不能沒有議論的。
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第二個版本:
一、保全柴氏子孫;
二、不殺士大夫;
三、不加農田之賦。
太宗一朝,不僅周世宗的後人得到保全,其他降王,如劉繼元、陳洪進、錢俶等,也得到了很好安排。
而士大夫一如既往地暢言國策,不必擔心因言獲罪。
國計民生始終在太宗及臣輔的關注之下,逢災必救,有飢必賑,賦重必減,稅濫必除。
《誓碑》規定的聖賢理念,大宋帝國“至仁應道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太宗皇帝趙炅先生,做到了。
“賢君”太宗趙炅,雖然整體成就還無法達致“聖君”太祖趙匡胤的成就,但就其恪守《誓碑》規定,成就大宋光榮而言,他與趙匡胤並列而稱為“太祖太宗”,其所發布的大詔令,以及《太宗實錄》所載太宗語錄,已經與趙匡胤所發布的大詔令,以及《太祖實錄》所載太祖語錄,一起成為大宋帝國三百年間的“祖宗家法”,他們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種矚目於“天下為公”的努力,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宋史》講述帝王事跡,最後都有一篇蓋棺論定的文字《贊》。我就以《宋史》中的《太祖本紀》和《太宗本紀》兩篇《贊》來結束《大宋帝國三百年》第二部。這兩篇《贊》,以今日的眼光看,或有不同於時論之處,但就太祖、太宗,二人功過比較,套用一句話“雖不中,當也不遠”。
《宋史。太祖本紀。贊》:
昔者堯、舜以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平治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過去,堯舜用禪讓之法完成權力交接,湯武用征戰之法誅除暴戾,都坐北朝南有了天下。四位聖人以來,世道有盛有衰,治亂推移。當生靈塗炭之年,皇天殷切尋求天下共主,也是給他拯救世人的使命和責任。四位聖人這樣的人不常有。如果一定要得到四聖這樣的人物,而後才讓他施行救世,那麼士庶期待太平治世,恐怕遙遙無期了。五代已經亂到極點,宋太祖起於軍旅,登上皇位,探究他得到邦國的原因,與後晉、後漢、後周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等到他一發號施令,各大藩鎮將帥,都能俯首聽命;四方諸國,挨個收復。這不是人力容易達到的成就。宋初建隆以來,解除藩鎮的兵權,重法糾治贓官,以此來堵塞濁亂之源。州郡的官員,下至縣令錄事、幕府職員,赴任前,他都親自詢問對答。務農興學,謹慎刑罰,減免賦稅,讓人民休養生息,終於達致太平。治理之功成就之後,又制禮作樂。在位十七年,有了三百年大宋基業,傳給子孫,世世代代有憲章法則。這樣來考察從三代以來,論聲教文明,禮樂制度之治理,論公道仁德之風尚,大宋與漢、唐比較,毫不遜色。嗚呼,開創帝業留傳代代的君主,規模做到這樣,可以說是遠大了。
《宋史。太宗本紀。贊》:
贊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太宗沉著善謀,英明而有決斷力,慷慨而有平定天下之志。踐祚後,陳洪進、錢俶等先後納土歸宋。不久,又取太原、伐契丹,隨後還有交州、西夏之役。戰爭不能停息,天災也在流行,俘虜每天都有,但人民卻幾乎不知道有戰事。水旱蟲災,幾乎遍天下,人民卻不想著藉機作亂。其中的緣故是什麼?太宗以仁慈節儉為國家之寶,穿著不斷浣洗的舊衣服,毀壞奇巧豪華的奢侈品,退卻各地美女樂伎的貢獻,抑制符命祥瑞,同情農民生活,考核治理功效,又講究學問學術以增加知識,對狂悖之人上言也不治罪,就為了鼓勵進諫。哀憐民間的不幸,懷有惻隱之心,用勤勞來自我惕勵,以至於常常因為讀書或工作到了黃昏都忘記進食。甚至要自焚來回應上天流行災情的懲罰。最後做到停止戰爭,莊稼豐收。因此青州、齊州的老人們相繼來到朝廷,表示願意率領子弟修路,請皇上到泰山封禪。君子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說的就是太宗吧。所以太宗的功德,在史冊中光彩煥發,史稱“賢君”。至於太祖去世不過年就改元太平興國,涪陵公趙廷美被貶而死,武功王趙德昭自殺,宋皇后葬禮不夠隆重,這些事,是後人不能沒有議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