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頁
“慈儉”,確是太宗本色。
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太宗剛剛踐祚,很想增加收入,於是,有個香藥庫的管理員給太宗上書建議:設置一個“榷場局”,也即國營專賣公司,將倉庫中外國進貢的各類香藥、寶貨,略增一點價格,允許商人以金帛來買。估計一年可以得到三十萬貫,以此來周濟國家用度,也可以“使外國物有所泄”,讓外國貨物有所流通。這就相當於皇室放棄外國奢侈品用度,在京師汴梁開闢了一家“洋貨市場”。太宗答應了這個請求,後來果然得到三十萬貫國用錢。
吳越國王錢俶死後,他的夫人向帝國進貢珍稀犀牛角、通犀帶、赭玉帶水精佛像、黃金白銀等,太宗礙於往日對吳越國的“羈縻政策”,接受了這些禮物;但對錢俶夫人進貢來的“女樂十人”,“帝不納”,太宗沒有接受,並賜給這些“女樂”每人三十段錦彩,遣送回了吳越。太宗並不好色,這在帝王中比較少見。
說到太宗“不好色”,必有一干朋友要論太宗“調戲花蕊夫人”“強姦小周后”兩個段子說事。但這兩個段子都屬於齊東野語,不可信。我在《大宋帝國三百年》第一部《趙匡胤時間》中已經做了澄清,此處不再贅述。
帝王后宮中的宦官、宮女人數,歷代不一樣。大宋,除了宋徽宗趙佶一朝,一般都控制在幾百人之間。
雍熙元年(984)正月一天,太宗對侍臣說:“朕讀《晉史》,見武帝司馬炎平定吳國之後,沉溺於內寵後宮,宮女達到數千人,這實在是太過煩費,太有失帝王之道啦!朕常以此深深戒惕。現在宮中,各種職掌,以至於所有干粗活的,宦官宮女都算上,不過四百人。但這樣,朕還是認為太多了。”
到了淳化四年,經多次外放宮人,宮中人數減少到不足三百人。
破解“後宮方程”
按我對時下讀書人的認知,我有理由判斷:當我以一種“溫情理解”姿態,講述大宋後宮問題時,有可能遭遇各種類型的“譏評”。
後宮,其存在,按今日之道德哲學衡定,自有其醜陋與罪惡之處。但就廣義“歷史主義”視角思考問題,可以將帝制時代以君主、宦官、嬪妃、宮女為主體的問題概言為“後宮方程”,納入政治論域,它需要一個解決方案。展開來講述這個方案的解決歷程,也即預先回應讀書人可能的“譏評”,是不可能的。但我願意用最簡潔的一點文字,略說此事。
我願意相信,人類的命運按照有趣而又合乎邏輯的設計,應該或最好有一個神秘推手,我以為這可能是往事也即“歷史”真相,也是人類的“實在”真相。但我知道命運那種模糊不清的“歷史”或“實在”面目,不是迄今為止的人類自己可以清晰勾畫的。換一句話說:人類理應謙卑一點,如何認識自我,還有太過漫長的“認識論”需要解決。在這方面,我寧肯相信荷馬而不相信費爾巴哈,寧肯相信波普爾而不相信黑格爾。《聖經》要比柏拉圖譜系的哲學家們更讓我信服。相信“天命”的王夫之先生也比蘇聯歷屆意識形態主管官員更讓我信服。
我願意相信的波普爾哲學,反對為存在的權力權威提供道德合理解釋的“道德實證主義”。如此,“後宮”就是不道德的。但波普爾也反對“道德保守主義”和“道德未來主義”,也即過去之傳統、未來之實在,二者的道德預設也不是合理的。因為,道德,如歷史一樣,不可被決定。決定歷史走向與預設道德存在,是神乾的活兒,不是人幹的活兒。中性一點說:它是自然的產物。按照哈耶克的意見,在人類的命運中,存在著一種“自發秩序”。這種秩序的變更(儒學的意見是“更化”),需要知識的積累。在沒有原子裂變知識之前,即使是孫武子、諸葛亮或克勞塞維茨、里根,也不可能設計“核平衡”或“核訛詐”戰略;在沒有比特信息知識之前,即使是沈括、張衡或伽利略、賈伯斯也不可能設計“滑鼠”或“蘋果”之類。
道德知識亦然。
沒有人能決定道德走向,就像沒有人能決定歷史走向一樣。
但吾土聖賢與西土聖哲,不停止道德倫理的講述,其至為深沉的功能,就是為後人點點滴滴累積道德知識(由此也可以看到:所謂“反傳統”,其實質是“反知識積累”,因此是“反智”的)。更化,就在這樣的知識積累中,開始推進。康德相信普世的歷史,那也是因為人類運用獨有的理性,而實現“註定的目的”。這個目的,不是人經由設計而“決定”的,而是理性演繹也即知識積累的結果。康德認為這個“註定的目的”是公民社會,福山所謂“歷史終結論”,事實上就是換一種說法的“註定目的”論。也可以換另外一種說法,譬如:吾土聖賢關於歷史之“註定目的”或“終結”,就是“天下為公”。這是比“公民社會”更具抽象解釋力量的說法。
“後宮方程”,拋開道德知識積累,直接批評它的“不道德”,是一種思想的偷懶或幼稚,太簡單了。
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太宗剛剛踐祚,很想增加收入,於是,有個香藥庫的管理員給太宗上書建議:設置一個“榷場局”,也即國營專賣公司,將倉庫中外國進貢的各類香藥、寶貨,略增一點價格,允許商人以金帛來買。估計一年可以得到三十萬貫,以此來周濟國家用度,也可以“使外國物有所泄”,讓外國貨物有所流通。這就相當於皇室放棄外國奢侈品用度,在京師汴梁開闢了一家“洋貨市場”。太宗答應了這個請求,後來果然得到三十萬貫國用錢。
吳越國王錢俶死後,他的夫人向帝國進貢珍稀犀牛角、通犀帶、赭玉帶水精佛像、黃金白銀等,太宗礙於往日對吳越國的“羈縻政策”,接受了這些禮物;但對錢俶夫人進貢來的“女樂十人”,“帝不納”,太宗沒有接受,並賜給這些“女樂”每人三十段錦彩,遣送回了吳越。太宗並不好色,這在帝王中比較少見。
說到太宗“不好色”,必有一干朋友要論太宗“調戲花蕊夫人”“強姦小周后”兩個段子說事。但這兩個段子都屬於齊東野語,不可信。我在《大宋帝國三百年》第一部《趙匡胤時間》中已經做了澄清,此處不再贅述。
帝王后宮中的宦官、宮女人數,歷代不一樣。大宋,除了宋徽宗趙佶一朝,一般都控制在幾百人之間。
雍熙元年(984)正月一天,太宗對侍臣說:“朕讀《晉史》,見武帝司馬炎平定吳國之後,沉溺於內寵後宮,宮女達到數千人,這實在是太過煩費,太有失帝王之道啦!朕常以此深深戒惕。現在宮中,各種職掌,以至於所有干粗活的,宦官宮女都算上,不過四百人。但這樣,朕還是認為太多了。”
到了淳化四年,經多次外放宮人,宮中人數減少到不足三百人。
破解“後宮方程”
按我對時下讀書人的認知,我有理由判斷:當我以一種“溫情理解”姿態,講述大宋後宮問題時,有可能遭遇各種類型的“譏評”。
後宮,其存在,按今日之道德哲學衡定,自有其醜陋與罪惡之處。但就廣義“歷史主義”視角思考問題,可以將帝制時代以君主、宦官、嬪妃、宮女為主體的問題概言為“後宮方程”,納入政治論域,它需要一個解決方案。展開來講述這個方案的解決歷程,也即預先回應讀書人可能的“譏評”,是不可能的。但我願意用最簡潔的一點文字,略說此事。
我願意相信,人類的命運按照有趣而又合乎邏輯的設計,應該或最好有一個神秘推手,我以為這可能是往事也即“歷史”真相,也是人類的“實在”真相。但我知道命運那種模糊不清的“歷史”或“實在”面目,不是迄今為止的人類自己可以清晰勾畫的。換一句話說:人類理應謙卑一點,如何認識自我,還有太過漫長的“認識論”需要解決。在這方面,我寧肯相信荷馬而不相信費爾巴哈,寧肯相信波普爾而不相信黑格爾。《聖經》要比柏拉圖譜系的哲學家們更讓我信服。相信“天命”的王夫之先生也比蘇聯歷屆意識形態主管官員更讓我信服。
我願意相信的波普爾哲學,反對為存在的權力權威提供道德合理解釋的“道德實證主義”。如此,“後宮”就是不道德的。但波普爾也反對“道德保守主義”和“道德未來主義”,也即過去之傳統、未來之實在,二者的道德預設也不是合理的。因為,道德,如歷史一樣,不可被決定。決定歷史走向與預設道德存在,是神乾的活兒,不是人幹的活兒。中性一點說:它是自然的產物。按照哈耶克的意見,在人類的命運中,存在著一種“自發秩序”。這種秩序的變更(儒學的意見是“更化”),需要知識的積累。在沒有原子裂變知識之前,即使是孫武子、諸葛亮或克勞塞維茨、里根,也不可能設計“核平衡”或“核訛詐”戰略;在沒有比特信息知識之前,即使是沈括、張衡或伽利略、賈伯斯也不可能設計“滑鼠”或“蘋果”之類。
道德知識亦然。
沒有人能決定道德走向,就像沒有人能決定歷史走向一樣。
但吾土聖賢與西土聖哲,不停止道德倫理的講述,其至為深沉的功能,就是為後人點點滴滴累積道德知識(由此也可以看到:所謂“反傳統”,其實質是“反知識積累”,因此是“反智”的)。更化,就在這樣的知識積累中,開始推進。康德相信普世的歷史,那也是因為人類運用獨有的理性,而實現“註定的目的”。這個目的,不是人經由設計而“決定”的,而是理性演繹也即知識積累的結果。康德認為這個“註定的目的”是公民社會,福山所謂“歷史終結論”,事實上就是換一種說法的“註定目的”論。也可以換另外一種說法,譬如:吾土聖賢關於歷史之“註定目的”或“終結”,就是“天下為公”。這是比“公民社會”更具抽象解釋力量的說法。
“後宮方程”,拋開道德知識積累,直接批評它的“不道德”,是一種思想的偷懶或幼稚,太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