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第二個故實:丁謂曾經有言:“古今忠臣孝子事,皆不足信。乃史筆緣飾,欲為後代美談者。”這個記錄出自王曾的《筆錄》。王曾是丁謂同時代人,但他又是丁謂的“政敵”,那麼,這個記錄是否可靠呢?
就在這樣彎彎繞般的史料記錄中,回到現場的“重行推演”,因此就特別需要講述者的傾向了。如果可以由我給丁謂一個評價,我傾向於這四個字:奸而不惡。
真宗的后稷事業
大宋帝國的真宗時代結束了。
真宗趙恆,他領導中國二十五年時間做了幾件大事,其中影響中國深巨的是“澶淵之盟”。他為中國贏來百年和平,真實地做到了中原士庶“安居樂業”。
有意味的是,王夫之認為宋仁宗時代“有大德於天下,垂及今而民受其賜”的功勳是:“航海買早稻萬石於占城,分授民種”。
占城,略相當於今天的越南中南部,古稱“象林邑”,簡稱“林邑”,唐時曾稱為“環王國”,五代時又稱“占城”。這裡是水稻產區。
王夫之認為:占城稻播種較早,其時正與江南梅雨相當。引用這種稻穀,可以及時完成種植之功。過去周朝之有天下,就祭祀農業時代的“文化英雄”“后稷”,后稷當時是可以配享“天帝”的神祇。又在土地立社祭祀“后稷”。於是,中國享有農業養民的“萬世之報”。
他認為宋仁宗在這方面可以與“后稷”相提並論,甚至超過“后稷”。如果後代有聖明君王起來,正道祭祀天地神祇,品論歷來有功德的人物,宋仁宗就是。宋仁宗足以代替“后稷”而享有祭祀千秋。
王夫之感慨說:宋仁宗這麼偉大的一項利民功德,“惜乎無與表章者”,可惜竟然沒有人給予表彰!甚至史書說到此事,也往往“略記其事而不揄揚其美”,只是簡略記載有這麼個事件,但並不褒揚傳播他的美德。這事,實在是“後王之過也”,是後來的王者之過失啊!
王夫之所論深得我心!
蓋水稻早熟品種,於11世紀引進,在江南地區迅速普及,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大宋帝國之所以富裕程度甲天下,與早熟水稻品種之引進,關聯甚大。這是實實在在的“民生事業”。如國父孫文先生所言:“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王夫之以聖賢理念為思想資源,以一個史論家的宏闊視野,看到大宋帝國的水稻引進之意義系統,我很讚賞欽佩。
但王夫之先生這裡卻犯了一個“張冠李戴”的錯誤。
史上率先引進占城水稻的不是宋仁宗,而是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
歷史記錄如下——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上以江淮、兩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令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仍出種法付轉運使,揭榜諭民。其後又取種於玉宸殿,上與近臣同觀,作歌畢和,又遣內侍持稻示百官於都堂。
真宗認為江淮、兩浙路,這些地方稍稍有旱災就容易導致水田歉收。於是派遣使者到福建,取占城進口的早熟稻三萬斛分給江南路、淮南路、兩浙路,讓地方選擇地勢稍高的地方種植,這就是早稻。並將種植的辦法交付諸路轉運使,讓他們揭榜告知農民。後來真宗又在玉宸殿,與近臣一道觀賞種植出來的占城稻,還做歌詩,請群臣詠和。再派遣內侍在都堂向百官展示。
玉宸殿,是真宗“宴息之所”,其中有一張御榻,所用帷幄都是黃繒,但沒有“文彩之飾”。殿東、殿西聚書九千餘卷。因此這個地方事實上是真宗的私人書房。不過在書房之外,另有苑囿,可以行稼穡之事。因此,這裡的園子也種上了占城稻,相當於一小塊“試驗田”,真宗有時會親自打理。他不一定動手種植,但會觀看,觀察。
為引進占城稻的成功,真宗喜悅之情真是“溢於言表”。
此後,關於真宗朝與占城稻的記錄不斷出現,犖犖大者,計有——
大中祥符五年冬:
丙子,出玉宸殿新稻賜輔臣,上曰:“禁中植稻,暇日臨觀刈獲,見其勞力,愈知耕農之可念也。”
丙子日,真宗將玉宸殿中的新稻賜給輔臣,說:“禁中種植水稻,閒暇日來觀看收穫,見到勞力,更知道耕農的辛苦是應該惦念的。”
大中祥符六年秋:
丁酉,出苑中占城稻示百官。
大中祥符六年秋,丁酉日,真宗拿出苑中的占城稻向百官展示。
天禧二年冬十月:
庚子,詔近臣觀玉宸殿刈小香占城稻,遂宴於安福殿,上賦詩,從官畢賀。
天禧二年冬十月,庚子日,詔令近臣觀看玉宸殿收割“小香占城稻”,就在附近安福殿宴飲。真宗賦詩,從官都來慶賀。
天禧三年冬十月:
壬辰,召宗室、近臣於後苑,觀西天綠豆、小香占城稻。上作詩賜之,屬和。
天禧三年冬十月,壬辰日,召皇家宗室人員和近臣到後苑,觀看“西天綠豆”“小香占城稻”。真宗作詩賜給從人,要他們寫詩唱和。
就在這樣彎彎繞般的史料記錄中,回到現場的“重行推演”,因此就特別需要講述者的傾向了。如果可以由我給丁謂一個評價,我傾向於這四個字:奸而不惡。
真宗的后稷事業
大宋帝國的真宗時代結束了。
真宗趙恆,他領導中國二十五年時間做了幾件大事,其中影響中國深巨的是“澶淵之盟”。他為中國贏來百年和平,真實地做到了中原士庶“安居樂業”。
有意味的是,王夫之認為宋仁宗時代“有大德於天下,垂及今而民受其賜”的功勳是:“航海買早稻萬石於占城,分授民種”。
占城,略相當於今天的越南中南部,古稱“象林邑”,簡稱“林邑”,唐時曾稱為“環王國”,五代時又稱“占城”。這裡是水稻產區。
王夫之認為:占城稻播種較早,其時正與江南梅雨相當。引用這種稻穀,可以及時完成種植之功。過去周朝之有天下,就祭祀農業時代的“文化英雄”“后稷”,后稷當時是可以配享“天帝”的神祇。又在土地立社祭祀“后稷”。於是,中國享有農業養民的“萬世之報”。
他認為宋仁宗在這方面可以與“后稷”相提並論,甚至超過“后稷”。如果後代有聖明君王起來,正道祭祀天地神祇,品論歷來有功德的人物,宋仁宗就是。宋仁宗足以代替“后稷”而享有祭祀千秋。
王夫之感慨說:宋仁宗這麼偉大的一項利民功德,“惜乎無與表章者”,可惜竟然沒有人給予表彰!甚至史書說到此事,也往往“略記其事而不揄揚其美”,只是簡略記載有這麼個事件,但並不褒揚傳播他的美德。這事,實在是“後王之過也”,是後來的王者之過失啊!
王夫之所論深得我心!
蓋水稻早熟品種,於11世紀引進,在江南地區迅速普及,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大宋帝國之所以富裕程度甲天下,與早熟水稻品種之引進,關聯甚大。這是實實在在的“民生事業”。如國父孫文先生所言:“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王夫之以聖賢理念為思想資源,以一個史論家的宏闊視野,看到大宋帝國的水稻引進之意義系統,我很讚賞欽佩。
但王夫之先生這裡卻犯了一個“張冠李戴”的錯誤。
史上率先引進占城水稻的不是宋仁宗,而是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
歷史記錄如下——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上以江淮、兩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令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仍出種法付轉運使,揭榜諭民。其後又取種於玉宸殿,上與近臣同觀,作歌畢和,又遣內侍持稻示百官於都堂。
真宗認為江淮、兩浙路,這些地方稍稍有旱災就容易導致水田歉收。於是派遣使者到福建,取占城進口的早熟稻三萬斛分給江南路、淮南路、兩浙路,讓地方選擇地勢稍高的地方種植,這就是早稻。並將種植的辦法交付諸路轉運使,讓他們揭榜告知農民。後來真宗又在玉宸殿,與近臣一道觀賞種植出來的占城稻,還做歌詩,請群臣詠和。再派遣內侍在都堂向百官展示。
玉宸殿,是真宗“宴息之所”,其中有一張御榻,所用帷幄都是黃繒,但沒有“文彩之飾”。殿東、殿西聚書九千餘卷。因此這個地方事實上是真宗的私人書房。不過在書房之外,另有苑囿,可以行稼穡之事。因此,這裡的園子也種上了占城稻,相當於一小塊“試驗田”,真宗有時會親自打理。他不一定動手種植,但會觀看,觀察。
為引進占城稻的成功,真宗喜悅之情真是“溢於言表”。
此後,關於真宗朝與占城稻的記錄不斷出現,犖犖大者,計有——
大中祥符五年冬:
丙子,出玉宸殿新稻賜輔臣,上曰:“禁中植稻,暇日臨觀刈獲,見其勞力,愈知耕農之可念也。”
丙子日,真宗將玉宸殿中的新稻賜給輔臣,說:“禁中種植水稻,閒暇日來觀看收穫,見到勞力,更知道耕農的辛苦是應該惦念的。”
大中祥符六年秋:
丁酉,出苑中占城稻示百官。
大中祥符六年秋,丁酉日,真宗拿出苑中的占城稻向百官展示。
天禧二年冬十月:
庚子,詔近臣觀玉宸殿刈小香占城稻,遂宴於安福殿,上賦詩,從官畢賀。
天禧二年冬十月,庚子日,詔令近臣觀看玉宸殿收割“小香占城稻”,就在附近安福殿宴飲。真宗賦詩,從官都來慶賀。
天禧三年冬十月:
壬辰,召宗室、近臣於後苑,觀西天綠豆、小香占城稻。上作詩賜之,屬和。
天禧三年冬十月,壬辰日,召皇家宗室人員和近臣到後苑,觀看“西天綠豆”“小香占城稻”。真宗作詩賜給從人,要他們寫詩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