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中國傳統文化喜歡講“王道”“霸道”“強道”之分。當人們喜歡提倡“王道”的時候,就代表天下即將太平;但當“霸道”和“強道”的種子在人心中滋長的時候,亂世就將來臨。不信各位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也曾經認為,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只有金錢和權力才是真的?有這樣想法的人越多,亂世就會越早來臨。
以“強道”治天下,讓秦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這條道路難道不用付出代價嗎?事實上,這條道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你可以靠武力屈服人於一時,可是這只能在人心中累積悲恨怨毒,你的武力一旦衰弱了,天下人將全是你的敵人,這就是“強道”的代價。
回顧秦人的歷史,起源於上古黃帝之苗裔,在商代的時候靠著不斷的努力,終於成為諸侯。可是因為一次賭錯邊,整個氏族從諸侯淪為了炮灰。在那樣的絕境中,秦人始終沒有放棄希望,還激發出了最強的血性。等西周到東周天翻地覆的那一刻,秦國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擁有了自己的國家。幾代血戰,到了秦穆公時,終於成為西方的霸主。可是穆公一死,秦國國勢從此中衰內亂,又淪為一個最窮最弱的國家。到了秦孝公力圖自強,迎來了商鞅,選擇了“強道”作為秦國未來的道路。在商鞅、張儀和白起的幫助下,秦國終於成為天下最強的國家,所有的國家只能雌伏在它的腳下。到了始皇帝時終於統一了天下,而後迎來了最輝煌的成功和最徹底的毀滅。
一個花了幾百年時間奮鬥的國家,終於從最底層爬起來,最後取得了天下,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故事。然後竟然在短短的十四年內,這個王朝就隨之灰飛煙滅,這又是一個多麼令人悲哀的故事。
“多難興邦,驕奢失國”,正是秦國歷史最好的寫照。
秦是中國上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最後一支真正的血緣貴族,所以它的失敗並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失敗。秦統一天下,消滅了六國貴族,而最後秦也被滅亡了,於是連最後一支上古貴族也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國歷史從此之後迎來一個嶄新的階段。貴族的時代到此已經全部過去,而一個屬於平民百姓的更加壯麗的大時代即將來臨。
附記 論“真實的歷史”與“歷史的真實”
許多朋友常常問我這樣的問題:“史書上寫的東西是真實的嗎?”“如果不能確定史書記載是真實的,我們這樣討論又有何意義?”
這是一個歷史學的基本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討論什麼叫作“真實”。
人文學和自然科學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文學沒有“再現性”。自然科學可以靠實驗不斷再現某種現象,用來檢驗定理。但在人文學中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歷史學所面對的是已經消逝的過去,“時乎時,不再來”,消逝的就消逝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重現。張良和黃石公不會重現相遇的那一刻,就算在今天重新相遇,也不會是同樣的情況。因此,“真實”曾經存在過,但已經隨著時間消失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方法能夠得到曾經存在過的“真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各位想得到的是“絕對的真實”,還是“相對的真實”?
如果是“絕對的真實”,這世上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得到。後人寫的文獻當然有後人的主觀和偏見存在,難道本人記載的東西就一定可靠嗎?名人回憶錄中的美化和謊言,自古以來還少嗎?就算所有人一起上完一堂課,叫這些人都寫一篇文章,去討論剛才那節課在講什麼,肯定每個人寫的都不一樣,那麼誰才是真實?
記載如果不可靠,難道本人的記憶就是可靠的嗎?各位應該有過這種經驗,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記憶會逐漸模糊、混淆甚至扭曲。如果你替自己的講話錄音,事隔多年後再聽到那段錄音,往往會大為驚詫:“我當初是這麼說的嗎?”
那麼錄音和錄像總是絕對真實的吧?那也不可能。從技術上來說,錄音和錄像並非全角度錄製和攝製,從中得到的也不會是“絕對的真實”。就算真的用全角度錄像記錄一個人的一輩子,哪個人願意花一輩子去看完另一個人的一輩子?就算真有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從錄音和錄像中,得知當事者的心智活動。
那麼地下考古出土的東西,總是絕對真實的吧?嚴格來說,古代存在過的事物中能埋入地下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埋入地下的事物中能被我們發現的也只有一小部分,因此考古材料往往是“殘餘之殘餘”,要用它來理解史實的全部,無異於“瞎子摸象”。或許日積月累之後,有一天能夠摸完整隻大象,但現在離那個目標恐怕還有很長遠的距離。
因此考古發現的遺址和遺物,往往具有第一手史料的優勢,固非帶有後人色彩的傳世歷史文獻所能及。但中國的傳世歷史文獻常為當時多數文史資料之匯聚,也不是考古材料能夠取代的。就歷史的全面性和複雜性來看,兩者只能相輔相成。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光從考古發現就能得到“絕對的真實”。
“絕對”本就是屬於神的領域,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有人覺得,只要不能證明是絕對真實的事物,就不必相信也不必理會。那麼對他而言,人文學將在一夕之間崩潰,因為歷史是所有人文學的基礎。
以“強道”治天下,讓秦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這條道路難道不用付出代價嗎?事實上,這條道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你可以靠武力屈服人於一時,可是這只能在人心中累積悲恨怨毒,你的武力一旦衰弱了,天下人將全是你的敵人,這就是“強道”的代價。
回顧秦人的歷史,起源於上古黃帝之苗裔,在商代的時候靠著不斷的努力,終於成為諸侯。可是因為一次賭錯邊,整個氏族從諸侯淪為了炮灰。在那樣的絕境中,秦人始終沒有放棄希望,還激發出了最強的血性。等西周到東周天翻地覆的那一刻,秦國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擁有了自己的國家。幾代血戰,到了秦穆公時,終於成為西方的霸主。可是穆公一死,秦國國勢從此中衰內亂,又淪為一個最窮最弱的國家。到了秦孝公力圖自強,迎來了商鞅,選擇了“強道”作為秦國未來的道路。在商鞅、張儀和白起的幫助下,秦國終於成為天下最強的國家,所有的國家只能雌伏在它的腳下。到了始皇帝時終於統一了天下,而後迎來了最輝煌的成功和最徹底的毀滅。
一個花了幾百年時間奮鬥的國家,終於從最底層爬起來,最後取得了天下,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故事。然後竟然在短短的十四年內,這個王朝就隨之灰飛煙滅,這又是一個多麼令人悲哀的故事。
“多難興邦,驕奢失國”,正是秦國歷史最好的寫照。
秦是中國上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最後一支真正的血緣貴族,所以它的失敗並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失敗。秦統一天下,消滅了六國貴族,而最後秦也被滅亡了,於是連最後一支上古貴族也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國歷史從此之後迎來一個嶄新的階段。貴族的時代到此已經全部過去,而一個屬於平民百姓的更加壯麗的大時代即將來臨。
附記 論“真實的歷史”與“歷史的真實”
許多朋友常常問我這樣的問題:“史書上寫的東西是真實的嗎?”“如果不能確定史書記載是真實的,我們這樣討論又有何意義?”
這是一個歷史學的基本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討論什麼叫作“真實”。
人文學和自然科學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文學沒有“再現性”。自然科學可以靠實驗不斷再現某種現象,用來檢驗定理。但在人文學中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歷史學所面對的是已經消逝的過去,“時乎時,不再來”,消逝的就消逝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重現。張良和黃石公不會重現相遇的那一刻,就算在今天重新相遇,也不會是同樣的情況。因此,“真實”曾經存在過,但已經隨著時間消失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方法能夠得到曾經存在過的“真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各位想得到的是“絕對的真實”,還是“相對的真實”?
如果是“絕對的真實”,這世上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得到。後人寫的文獻當然有後人的主觀和偏見存在,難道本人記載的東西就一定可靠嗎?名人回憶錄中的美化和謊言,自古以來還少嗎?就算所有人一起上完一堂課,叫這些人都寫一篇文章,去討論剛才那節課在講什麼,肯定每個人寫的都不一樣,那麼誰才是真實?
記載如果不可靠,難道本人的記憶就是可靠的嗎?各位應該有過這種經驗,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記憶會逐漸模糊、混淆甚至扭曲。如果你替自己的講話錄音,事隔多年後再聽到那段錄音,往往會大為驚詫:“我當初是這麼說的嗎?”
那麼錄音和錄像總是絕對真實的吧?那也不可能。從技術上來說,錄音和錄像並非全角度錄製和攝製,從中得到的也不會是“絕對的真實”。就算真的用全角度錄像記錄一個人的一輩子,哪個人願意花一輩子去看完另一個人的一輩子?就算真有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從錄音和錄像中,得知當事者的心智活動。
那麼地下考古出土的東西,總是絕對真實的吧?嚴格來說,古代存在過的事物中能埋入地下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埋入地下的事物中能被我們發現的也只有一小部分,因此考古材料往往是“殘餘之殘餘”,要用它來理解史實的全部,無異於“瞎子摸象”。或許日積月累之後,有一天能夠摸完整隻大象,但現在離那個目標恐怕還有很長遠的距離。
因此考古發現的遺址和遺物,往往具有第一手史料的優勢,固非帶有後人色彩的傳世歷史文獻所能及。但中國的傳世歷史文獻常為當時多數文史資料之匯聚,也不是考古材料能夠取代的。就歷史的全面性和複雜性來看,兩者只能相輔相成。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光從考古發現就能得到“絕對的真實”。
“絕對”本就是屬於神的領域,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有人覺得,只要不能證明是絕對真實的事物,就不必相信也不必理會。那麼對他而言,人文學將在一夕之間崩潰,因為歷史是所有人文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