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四年,……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說。
秦武王的力氣非常大,性格又爭強好勝,特別喜歡和大力士角斗。他身邊的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被他任命為大官。這夠荒唐了吧?不夠,還有更荒唐的。有一次,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誰能舉起大鼎,結果秦武王居然因為硬要舉起那個沉重的大鼎,超過了他力量所能負荷,就這樣折斷膝蓋骨而死了。跟他一起舉鼎的孟說,也因為這件事被族誅了。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荒唐的秦武王一死,他的異母弟弟昭襄王繼位。結果第二年,秦國爆發了內亂。這一場內亂規模極大,包括大臣、諸侯、公子們統統起來作亂,結果全部被年輕的昭襄王殺得一乾二淨。連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昭襄王的嫡母,恐怕都參加了這場叛亂,所以才會不得好死。而武王的王后,就是昭襄王的寡嫂,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去。這種大臣想謀逆,君王殺大臣的老戲碼,在秦國又一次上演。
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關於這件事的發生年代,是有一點爭議的。《史記?秦本紀》記載此事在昭襄王十年,但《史記?楚世家》和《六國年表》卻說發生在楚懷王三十年,也就是昭襄王八年。不過考證年代不是本書的重點,事件內容和意義才是,各位知道有這樣的不同記載也就可以了。
張儀死後,是不是代表秦國不再使詐騙人了呢?當然不是。在這一年,戰國史上最大的騙局就要出現,而策劃者就是這位年少即位的昭襄王。
騙局的一開始是這樣的,秦昭襄王寫信給楚懷王,邀請他參加在秦國武關召開的秦楚友好會議,締結兩國同盟關係。楚懷王收信後十分猶豫,去的話怕秦國騙他,不去的話怕秦國打他。最後他的兒子子蘭勸說他萬萬不可拒絕秦國的好意,所以楚懷王還是去了。是啊,大國怎麼會公然騙人呢?
結果等楚懷王一到武關,立刻就被秦國抓了起來,然後押送到咸陽去。秦昭襄王要楚懷王答應割讓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才願意放他回去。結果憤怒的楚懷王堅持不答應,秦國就不放他走,楚國也堅持不受威脅而另立新王。最後秦國的騙局沒有得逞,但楚懷王后來也就死在秦國了。
這件事說起來複雜,其實就是詐騙和綁票而已。只不過秦國以大國之姿,居然可以不要臉到這個地步,實在是可驚可懼!也難怪楚人對秦國的憤恨如此之深,後來甚至有“亡秦必楚”的讖語不斷流傳。而《史記》更記載了當時天下各國的反應,“諸侯由是不直秦”,天下諸侯都因此看不起秦國!
昭襄王是個長命的君主,在位長達五十六年。在他當政期間,又一個影響秦國命運的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白起。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各位看下面這一段就會明白了。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
斬首二十四萬!前面秦國和五國大戰,也不過才斬首八萬多。如今白起一出場,就能斬首二十四萬,這個人軍略之強,手段之狠,由此可以想見。不過,這還不是他殺人最多的一次。
白起像
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可謂是戰國的大殺神。秦國能夠掃平天下,白起功不可沒,各位看看下面的記事,就可以知道。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攻楚,取宛。
二十七年,……白起攻趙……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赫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斬首十三萬,攻韓斬首五萬,長平之戰殺人四十五萬。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約戰死兩百萬人,死在白起手上的就占了二分之一,可謂戰國第一殺神。
白起的赫赫功業,全部建立在趙、韓、魏、楚等國的累累白骨之上。而其中最重要,足以影響天下命運的,就是昭襄王四十七年的秦趙長平之役。為了說明這場關鍵性的戰爭,這裡要先從趙國這方面開始談起。
在戰國前期的歷史中,和秦國常發生各種關係的主要是魏、韓、楚、齊諸國,趙國這時還不是戰國舞台的主角。在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對外屢戰屢敗,北方又受少數民族威脅,處境十分危險。於是武靈王悍然發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要全國人民改穿遊牧民族的服裝,崇尚遊牧民族的習俗。為什麼?因為遊牧民族的風俗使他們全民皆兵,戰鬥力也比農業民族更強,武靈王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趙國強大。
但各位要知道,對古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何等驚世駭俗的事!在先秦的典籍中,不斷強調文明和野蠻的差別就在於“冠帶禮樂”,不斷強調“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今趙國卻要全民改穿胡服。這等於是向天下宣告,趙國為了活下去,決定拋棄文明,崇尚野蠻!
秦武王的力氣非常大,性格又爭強好勝,特別喜歡和大力士角斗。他身邊的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被他任命為大官。這夠荒唐了吧?不夠,還有更荒唐的。有一次,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誰能舉起大鼎,結果秦武王居然因為硬要舉起那個沉重的大鼎,超過了他力量所能負荷,就這樣折斷膝蓋骨而死了。跟他一起舉鼎的孟說,也因為這件事被族誅了。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荒唐的秦武王一死,他的異母弟弟昭襄王繼位。結果第二年,秦國爆發了內亂。這一場內亂規模極大,包括大臣、諸侯、公子們統統起來作亂,結果全部被年輕的昭襄王殺得一乾二淨。連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昭襄王的嫡母,恐怕都參加了這場叛亂,所以才會不得好死。而武王的王后,就是昭襄王的寡嫂,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去。這種大臣想謀逆,君王殺大臣的老戲碼,在秦國又一次上演。
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關於這件事的發生年代,是有一點爭議的。《史記?秦本紀》記載此事在昭襄王十年,但《史記?楚世家》和《六國年表》卻說發生在楚懷王三十年,也就是昭襄王八年。不過考證年代不是本書的重點,事件內容和意義才是,各位知道有這樣的不同記載也就可以了。
張儀死後,是不是代表秦國不再使詐騙人了呢?當然不是。在這一年,戰國史上最大的騙局就要出現,而策劃者就是這位年少即位的昭襄王。
騙局的一開始是這樣的,秦昭襄王寫信給楚懷王,邀請他參加在秦國武關召開的秦楚友好會議,締結兩國同盟關係。楚懷王收信後十分猶豫,去的話怕秦國騙他,不去的話怕秦國打他。最後他的兒子子蘭勸說他萬萬不可拒絕秦國的好意,所以楚懷王還是去了。是啊,大國怎麼會公然騙人呢?
結果等楚懷王一到武關,立刻就被秦國抓了起來,然後押送到咸陽去。秦昭襄王要楚懷王答應割讓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才願意放他回去。結果憤怒的楚懷王堅持不答應,秦國就不放他走,楚國也堅持不受威脅而另立新王。最後秦國的騙局沒有得逞,但楚懷王后來也就死在秦國了。
這件事說起來複雜,其實就是詐騙和綁票而已。只不過秦國以大國之姿,居然可以不要臉到這個地步,實在是可驚可懼!也難怪楚人對秦國的憤恨如此之深,後來甚至有“亡秦必楚”的讖語不斷流傳。而《史記》更記載了當時天下各國的反應,“諸侯由是不直秦”,天下諸侯都因此看不起秦國!
昭襄王是個長命的君主,在位長達五十六年。在他當政期間,又一個影響秦國命運的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白起。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各位看下面這一段就會明白了。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
斬首二十四萬!前面秦國和五國大戰,也不過才斬首八萬多。如今白起一出場,就能斬首二十四萬,這個人軍略之強,手段之狠,由此可以想見。不過,這還不是他殺人最多的一次。
白起像
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可謂是戰國的大殺神。秦國能夠掃平天下,白起功不可沒,各位看看下面的記事,就可以知道。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攻楚,取宛。
二十七年,……白起攻趙……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赫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斬首十三萬,攻韓斬首五萬,長平之戰殺人四十五萬。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約戰死兩百萬人,死在白起手上的就占了二分之一,可謂戰國第一殺神。
白起的赫赫功業,全部建立在趙、韓、魏、楚等國的累累白骨之上。而其中最重要,足以影響天下命運的,就是昭襄王四十七年的秦趙長平之役。為了說明這場關鍵性的戰爭,這裡要先從趙國這方面開始談起。
在戰國前期的歷史中,和秦國常發生各種關係的主要是魏、韓、楚、齊諸國,趙國這時還不是戰國舞台的主角。在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對外屢戰屢敗,北方又受少數民族威脅,處境十分危險。於是武靈王悍然發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要全國人民改穿遊牧民族的服裝,崇尚遊牧民族的習俗。為什麼?因為遊牧民族的風俗使他們全民皆兵,戰鬥力也比農業民族更強,武靈王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趙國強大。
但各位要知道,對古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何等驚世駭俗的事!在先秦的典籍中,不斷強調文明和野蠻的差別就在於“冠帶禮樂”,不斷強調“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今趙國卻要全民改穿胡服。這等於是向天下宣告,趙國為了活下去,決定拋棄文明,崇尚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