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四年,更為元年。……三年,……張儀相魏。

  惠文君十四年,他在這一年改稱惠文王,因此重新定為元年。而在惠文王三年,張儀居然被秦國免相了!走投無路的張儀,只好投奔魏國,於是成為魏國的宰相。

  惠文王為何罷免張儀?事實上,張儀根本就是秦國派來的大間諜。因為當時的魏國不堪秦國的逼迫,已經打算加入合縱共抗強秦,張儀希望能瓦解這個聯盟。

  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這一年,魏國決定加入聯軍,與韓、趙、燕、齊再加匈奴共同進攻秦國(也有學者主張,應該是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可惜五國本不同心,加上有張儀的裡應外合,聯軍最後果然慘敗,被秦軍斬首八萬兩千人。

  八年,張儀復相秦。

  張儀像

  第二年,東方的齊國前來攻魏,西方的秦國也來攻魏。韓國與魏國唇齒相依,立刻發兵抗秦,結果韓國一戰又被秦國斬首八萬,天下諸侯為之震怖。秦國重視軍功,軍功是靠首級來計算,所以秦軍殺戮最盛。魏國在恐懼之下,終於向秦國低頭,決定脫離合縱聯盟。張儀的目的已經達成,便公然回秦國再次接任宰相。

  張儀行事如此明目張胆,難道魏國人不知道張儀是間諜嗎?他們當然知道,就算魏國人再笨,在戰死這麼多人之後,也會知道的。既然知道張儀是間諜,為什麼不殺之而後快呢?因為魏國人不敢。就算張儀事後擺明了他是秦國的間諜,就算張儀害死了魏國這麼多人,魏國也不敢動他一根汗毛,還得恭送他回秦,因為強秦就是他的後盾。

  沒有力量,就沒有正義。弱國的悲哀,莫大於是。

  十二年,……張儀相楚。

  懂得記取歷史教訓的朋友們,讀到這裡應該就會忽然脊背發涼了。張儀相魏,就把魏國搞得如此悽慘,如今他又來相楚,楚國將會如何?

  當然各位可能會想,楚王又不是笨蛋,怎麼可能相信張儀呢?楚王當然不是笨蛋,但請各位再跟我念一次:“一個人會被騙,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張儀膽敢故技重施,就是因為他帶來了楚國無法拒絕的禮物:商於之地六百里!

  當時的天下,韓、魏已經屈服,趙、燕偏僻弱小,只有齊、楚的聯合是秦國最大的威脅。張儀告訴楚王,只要楚王願意與齊國絕交,不必費一兵一卒,秦國將割讓商於六百里的土地作為禮物。

  如果你是楚王,一邊是友邦的交情,一邊是誘人的利益,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邊?

  結果楚王毫不猶豫,立刻答應了張儀的要求。不但楚王大喜過望,連楚國的群臣都紛紛前來道賀。當時也有臣子諫言,懷疑張儀的承諾是否可信,但楚王的反應是:“給我閉嘴!”

  楚王立刻就任命張儀為宰相,然後公告天下與齊國絕交,接下來就坐著等張儀回秦國割讓土地。結果張儀回秦國後,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受傷,然後避而不見楚使。楚王等了三個月沒有回音,就以為張儀懷疑他的決心,於是就派勇士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決定聯合秦國來對付楚國。張儀聽說了這個消息,這才願意見楚王的使者,然後說:“我答應楚國的六里土地,現在可以交割了。”

  等等,怎麼會是六里呢?楚王的使者堅持張儀當初說的是六百里,而張儀堅持他當初說的是六里。最後無奈的楚使只好如實回報楚王,楚王這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楚王為什麼會相信張儀?因為張儀是秦國的宰相。他必然是想,一個大國宰相會公然騙人嗎?秦國會公然騙人嗎?答案是“當然會”,因為秦國奉行的是“強道”。

  楚王惱羞成怒,決定發動大軍進攻秦國報復。但此時的秦國已和齊國聯合,兩國一起攻打楚國,結果是什麼呢?

  十三年,……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結果楚軍不但被秦軍斬首八萬,連漢中之地都丟了。楚王不但沒有拿到秦國的六百里土地,反而被秦國拿走了六百里土地。後來憤怒的楚王決定發動全國之兵再次進攻秦國,最後還是慘敗。

  張儀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詳述了,以後有機會再來談談縱橫家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裡只是想讓各位看看,張儀是如何運用詐術,玩弄各國於股掌之上。那麼張儀這麼聰明的人,結局又是如何呢?

  答案是惠文王死了之後,他立刻就被新任的秦武王(也有記載寫作悼武王、秦武烈王或元武王)趕出秦國。

  因為一個滿嘴謊話的人,不但列國厭惡他,連秦國的君臣也厭惡他,說他“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被趕離秦國的張儀,後來不到兩年就死了。

  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秦國在孝公和商鞅一代人的努力之下,成為天下強國。又經過了惠文王和張儀一代人的努力,讓天下列國為之雌伏。本來按這樣的發展,秦國應該此時就能取得天下,為什麼卻要等到八十多年後的始皇時代才終於完成統一大業呢?

  答案很簡單,還記得我前面和各位說過的秦人的特殊性格嗎?越艱困越奮鬥,越順利越荒唐。這樣的規律幾乎貫穿於整個秦人歷史的始終,就像是對他們的詛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