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到14世紀90年代中期,國王渴望得到尊崇的欲望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他的心理一直非常脆弱和敏感,現在似乎已經開始精神失常。1394年6月7日,安妮王后在西恩去世,年僅二十七歲。她多年來一直是理查二世的好伴侶,他對她感情甚篤。悲痛之中,他命令將她去世時所在的宮殿拆毀,儘管他曾花費巨資來改建這座宮殿作為他們的家。然後,他發了一個非常戲劇性的誓言:一年之內,絕不踏入任何他曾與亡妻一起待過的房屋,教堂除外。他極其關注儀式,為了等待從佛蘭德進口合適的蠟燭,竟然推遲王后的葬禮兩個月之久。但這遠遠不止是對亡妻的哀悼。安妮的去世似乎觸發了什麼,理查二世又變回了那個急躁暴跳的孩子。他召喚所有權貴於7月29日到倫敦參加葬禮。阿倫德爾伯爵遲到了,來到國王面前的時候,理查二世竟猛擊他的面部,打得他滿臉流血地倒在地上。
這不是唯一一場國王嚴重失態的葬禮。1392年,羅伯特·德·維爾在法蘭西流亡期間被一頭野豬弄傷,不治身亡。他的遺體被施以防腐處理,最終於1395年11月被送回英格蘭。許多英格蘭權貴拒絕參加他的葬儀。那些參加了葬禮的人看到,國王命令打開他朋友的棺材,給德·維爾冰冷僵死的手指戴了金戒指,並最後一次凝視這個已經死了三年的人的面龐。
安妮去世以及德·維爾下葬之後,理查二世對愛德華二世的生平越來越痴迷。他鼓勵格洛斯特修道院(愛德華二世的安葬地)的僧侶每年紀念這位被謀殺的國王。1395年,他請求教皇將自己的曾祖父封為聖徒。同一年,他命人為自己在威斯敏斯特的墓穴製作了一道奇怪的碑文:“他打倒了所有侵犯王室特權的人;他消滅了異端分子,驅散了他們的黨羽。”這可以解釋為理查二世對羅拉德派(遵循約翰·威克里夫教導的基督教改革派)的警惕,但也有些潛在的令人不安的成分。
就像他希望封聖的那位先祖一樣,理查二世始終沒有真正懂得成功王政的本質——將他的公共權威和王國的需求與他私人的意願、朋友和品味平衡起來。他對愛德華二世五體投地,而這位國王給國家帶來的只有分裂、暴力、腐敗和流血,這足以說明理查二世對君主義務的理解是何等扭曲。他感到有必要維持他自己的公務人員,說明他有植根於內心深處的迫害妄想狂,他在幼年時便已經有了這種毛病。
但在理查二世的性格里還有另外一種本能,主宰了14世紀的最後幾年,而且與國王的愛好和平的自我標榜格格不入。那就是,睚眥必報,復仇的渴望永遠得不到滿足。
理查二世的復仇
理查二世統治的最初十年中,國家動盪不安。在第二個十年裡,他花了很大精力讓國民恢復對他統治的信任。14世紀90年代上半葉,國王與御前會議緊密合作,朝政運轉良好。議會沒有試圖清洗行政部門,也沒有再羞辱國王。王室財政好轉。1394年,理查二世花了七個月時間遠征愛爾蘭,帶去了不計其數的年輕貴族和七千士兵。他在一封信中宣示了此次遠征的目標:“討伐那裡的叛賊,建立良好的政府,公正地統治我們的忠實臣民。”這次行動非常成功。理查二世在愛爾蘭取得的成就(至少在短期看來)超過了自亨利二世以來的任何一位國王。
1396年3月,英格蘭終於和法蘭西締結了為期二十八年的停戰協定,並敲定了聯姻:理查二世將迎娶查理六世年僅七歲的女兒伊莎貝拉,嫁妝豐厚,高達80萬法郎。1396年10月,新娘被送來時,理查二世與查理六世在阿德爾(離加來不遠)會面,慶祝協定的達成。這是一次富麗堂皇的盛會,原野上到處搭建著華美的帳篷,隨處可見珠寶和禮物:黃金的船模、配有銀鞍具和珍珠項圈的駿馬。兩位國王以基督教世界的救星自詡,因為英格蘭和法蘭西終於和平了,或許能夠選出一位教皇,結束羅馬—阿維尼翁的宗教大分裂。會議還談到了發動一次斯的十字軍東征,這一次是反對突厥人。在托馬斯·沃爾辛厄姆看來,英格蘭終於“沐浴在和平中,但願能夠藉助國王的光輝,享有一個繁榮昌盛的未來”。
1397年1月6日,理查二世三十歲了。三十而立,這是他成年旅途中最後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國王終於成了一個男子漢。或者,他真的是男子漢了嗎?即便在他最成功的時候,也有一些不祥的跡象,表明理查二世在內心深處仍然受到很多困擾,他過于敏感,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受到威脅的時候往往會大發雷霆、進行血腥的報復。在與法蘭西談判過程中,他的嚴重的迫害妄想狂的一個早期症狀暴露了出來。國王希望在和約中加上這樣一條:若有必要,查理六世有義務提供軍事援助,幫助他鎮壓英格蘭人民。和約的最終文本沒有包括這一條,但仍然令人擔憂。1386年,理查二世曾向阿倫德爾主教和他的叔叔格洛斯特公爵托馬斯咆哮,說如果有必要的話,他會邀請法蘭西人入侵英格蘭,來保障他的王位。這表明,藉助法蘭西之力維護自己地位的想法始終縈繞在他心頭。
在1397年1月的議會上,國民的不滿情緒更明顯地表露了出來。這屆議會是在與法蘭西簽訂停戰協定之後召開的,有人向國王明確表示,並非所有人都像國王一樣,對新的和約感到滿意。有人在發牢騷,主要是格洛斯特公爵(據傅華薩記載)認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希望打仗。沒有戰爭,他們就沒辦法體面地生活。對他們來說,和平百無一用。”其他人則抱怨,國王已經三十歲了,至今膝下沒有一男半女,王后年僅七歲,於事無補。還有人對阿德爾慶祝活動的奢侈排場表示不滿,因為它耗資高達1.5萬鎊,差不多是一場相當規模的軍事入侵的經費了。理查二世向議會要錢以幫助法蘭西國王遠征米蘭,被議會冷冷地拒絕了。他焦躁起來,親自到議會為了這項政策搖旗吶喊。“教士托馬斯·哈克西”向議會呈送了一份請願書,抱怨王室官吏的流氓行徑、蘇格蘭邊境的糟糕狀況、國王在各郡持續維持私人軍隊的行為以及國王內廷的“過分奢靡”。理查二世看了請願書,當即發作,命令將哈克西逮捕,以叛國罪處死(後來考慮到哈克西是教士,撤銷了這個判決)。
這不是唯一一場國王嚴重失態的葬禮。1392年,羅伯特·德·維爾在法蘭西流亡期間被一頭野豬弄傷,不治身亡。他的遺體被施以防腐處理,最終於1395年11月被送回英格蘭。許多英格蘭權貴拒絕參加他的葬儀。那些參加了葬禮的人看到,國王命令打開他朋友的棺材,給德·維爾冰冷僵死的手指戴了金戒指,並最後一次凝視這個已經死了三年的人的面龐。
安妮去世以及德·維爾下葬之後,理查二世對愛德華二世的生平越來越痴迷。他鼓勵格洛斯特修道院(愛德華二世的安葬地)的僧侶每年紀念這位被謀殺的國王。1395年,他請求教皇將自己的曾祖父封為聖徒。同一年,他命人為自己在威斯敏斯特的墓穴製作了一道奇怪的碑文:“他打倒了所有侵犯王室特權的人;他消滅了異端分子,驅散了他們的黨羽。”這可以解釋為理查二世對羅拉德派(遵循約翰·威克里夫教導的基督教改革派)的警惕,但也有些潛在的令人不安的成分。
就像他希望封聖的那位先祖一樣,理查二世始終沒有真正懂得成功王政的本質——將他的公共權威和王國的需求與他私人的意願、朋友和品味平衡起來。他對愛德華二世五體投地,而這位國王給國家帶來的只有分裂、暴力、腐敗和流血,這足以說明理查二世對君主義務的理解是何等扭曲。他感到有必要維持他自己的公務人員,說明他有植根於內心深處的迫害妄想狂,他在幼年時便已經有了這種毛病。
但在理查二世的性格里還有另外一種本能,主宰了14世紀的最後幾年,而且與國王的愛好和平的自我標榜格格不入。那就是,睚眥必報,復仇的渴望永遠得不到滿足。
理查二世的復仇
理查二世統治的最初十年中,國家動盪不安。在第二個十年裡,他花了很大精力讓國民恢復對他統治的信任。14世紀90年代上半葉,國王與御前會議緊密合作,朝政運轉良好。議會沒有試圖清洗行政部門,也沒有再羞辱國王。王室財政好轉。1394年,理查二世花了七個月時間遠征愛爾蘭,帶去了不計其數的年輕貴族和七千士兵。他在一封信中宣示了此次遠征的目標:“討伐那裡的叛賊,建立良好的政府,公正地統治我們的忠實臣民。”這次行動非常成功。理查二世在愛爾蘭取得的成就(至少在短期看來)超過了自亨利二世以來的任何一位國王。
1396年3月,英格蘭終於和法蘭西締結了為期二十八年的停戰協定,並敲定了聯姻:理查二世將迎娶查理六世年僅七歲的女兒伊莎貝拉,嫁妝豐厚,高達80萬法郎。1396年10月,新娘被送來時,理查二世與查理六世在阿德爾(離加來不遠)會面,慶祝協定的達成。這是一次富麗堂皇的盛會,原野上到處搭建著華美的帳篷,隨處可見珠寶和禮物:黃金的船模、配有銀鞍具和珍珠項圈的駿馬。兩位國王以基督教世界的救星自詡,因為英格蘭和法蘭西終於和平了,或許能夠選出一位教皇,結束羅馬—阿維尼翁的宗教大分裂。會議還談到了發動一次斯的十字軍東征,這一次是反對突厥人。在托馬斯·沃爾辛厄姆看來,英格蘭終於“沐浴在和平中,但願能夠藉助國王的光輝,享有一個繁榮昌盛的未來”。
1397年1月6日,理查二世三十歲了。三十而立,這是他成年旅途中最後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國王終於成了一個男子漢。或者,他真的是男子漢了嗎?即便在他最成功的時候,也有一些不祥的跡象,表明理查二世在內心深處仍然受到很多困擾,他過于敏感,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受到威脅的時候往往會大發雷霆、進行血腥的報復。在與法蘭西談判過程中,他的嚴重的迫害妄想狂的一個早期症狀暴露了出來。國王希望在和約中加上這樣一條:若有必要,查理六世有義務提供軍事援助,幫助他鎮壓英格蘭人民。和約的最終文本沒有包括這一條,但仍然令人擔憂。1386年,理查二世曾向阿倫德爾主教和他的叔叔格洛斯特公爵托馬斯咆哮,說如果有必要的話,他會邀請法蘭西人入侵英格蘭,來保障他的王位。這表明,藉助法蘭西之力維護自己地位的想法始終縈繞在他心頭。
在1397年1月的議會上,國民的不滿情緒更明顯地表露了出來。這屆議會是在與法蘭西簽訂停戰協定之後召開的,有人向國王明確表示,並非所有人都像國王一樣,對新的和約感到滿意。有人在發牢騷,主要是格洛斯特公爵(據傅華薩記載)認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希望打仗。沒有戰爭,他們就沒辦法體面地生活。對他們來說,和平百無一用。”其他人則抱怨,國王已經三十歲了,至今膝下沒有一男半女,王后年僅七歲,於事無補。還有人對阿德爾慶祝活動的奢侈排場表示不滿,因為它耗資高達1.5萬鎊,差不多是一場相當規模的軍事入侵的經費了。理查二世向議會要錢以幫助法蘭西國王遠征米蘭,被議會冷冷地拒絕了。他焦躁起來,親自到議會為了這項政策搖旗吶喊。“教士托馬斯·哈克西”向議會呈送了一份請願書,抱怨王室官吏的流氓行徑、蘇格蘭邊境的糟糕狀況、國王在各郡持續維持私人軍隊的行為以及國王內廷的“過分奢靡”。理查二世看了請願書,當即發作,命令將哈克西逮捕,以叛國罪處死(後來考慮到哈克西是教士,撤銷了這個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