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國王對諸侯的大膽行為怒不可遏,企圖徵集軍隊,但失敗了。各郡郡長不肯為他招兵買馬,聲稱平民全都支持上訴諸侯。理查二世直接請求倫敦市民的幫助,他們也不肯以他的名義起兵。德·維爾的柴郡兵馬是國王的唯一希望。
德·維爾率軍穿過潮濕而寒冷的鄉村時,深知自己應該畏懼何人。格洛斯特公爵、沃里克伯爵和阿倫德爾伯爵著意敵對他,而且還找到了兩個強有力的盟友:岡特的約翰的兒子——博林布羅克的亨利(此時的頭銜是德比伯爵)和諾丁漢伯爵——托馬斯·莫布雷。這五個人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團隊。倫敦的許多名門世家、英格蘭各地的騎士鄉紳中都有他們的擁護者。他們的軍隊就像手指一樣在科茨沃爾德周圍張開,準備將德·維爾緊緊攥在手心裡。
12月20日上午,德·維爾在波頓附近與格洛斯特公爵的支持者發生小規模交鋒,這是他與上訴諸侯軍隊的第一次遭遇。戰況非常混亂,德·維爾麾下的許多切斯特人臨陣脫逃。當天晚些時候,可能是在伯福德附近,他與阿倫德爾伯爵的人馬發生了另一場小規模戰鬥。德·維爾的副將托馬斯·莫利紐克斯爵士陣亡。愛爾蘭公爵頗有些絕望,於是催動部下拼命沖向萊德考特大橋,希望在那裡過河。據編年史家亨利·奈頓說,德·維爾相信“如果他能過橋,就能避開敵人”。他認為,殺過泰晤士河、到達南岸,才是安全抵達倫敦、與理查二世會合的唯一辦法。
但他很倒霉。他率軍沖向那座12世紀橋樑的尖尖的石拱時,發現自己被敵人逮個正著。大橋兩側都站著身穿德比伯爵號衣的武裝士兵和弓箭手。他掉轉過頭,卻發現德比伯爵本人率領一大隊士兵從背後夾擊過來。德·維爾腹背受敵。他別無選擇,只得應戰。
號角吹響,王旗被匆匆展開,士兵們卻竊竊私語地說,雙方兵力差異太大,以少敵多很不明智。“他們的人數與敵人相差甚遠,”亨利·奈頓寫道,“他們也不敢冒犯這麼多的諸侯和貴族。”
德·維爾張皇失措。如果他被俘,不知道會落個什麼下場。暴力的惡性循環已經開始了,他不大可能僅僅被逐出朝廷。他必須挽救自己的性命。他率軍沖向大橋,企圖強行通過,但接近大橋時發現,那裡已經樹立起了路障,道路也有三處被切斷。一次頂多只能有一匹馬通過。“我們上當了!”公爵呼喊著,然後換了馬,企圖單人獨騎沿河岸逃跑。
但迎接他的是更加兇險的命運。德比伯爵亨利從他背後追擊,而格洛斯特公爵本人則從他前方迎來。德·維爾只剩下了一個選擇。他拿自己的生命賭了一把。“他催動坐騎,拋棄了鐵手套和劍,然後一頭跳進泰晤士河,”奈頓記述道,“就這樣,他憑藉極大的勇氣,逃脫了。”德·維爾逃走了,最終渡海流亡法蘭西。他的部下則當即舉手投降。
理查二世在溫莎度過了一個憂鬱的聖誕節。12月30日,他在倫敦塔與五位得勝的上訴諸侯會面。他們帶來了五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進入要塞後便緊閉大門。這次會談氣氛非常火爆。上訴諸侯訓斥了理查二世的不端行為。他們拿出了國王與德·維爾之間的書信,指責他企圖藉助法蘭西國王的力量來鎮壓自己的臣民。他們要求法辦他們指控的五名奸臣,並對國王內廷進行清洗。理查二世仍然盛氣凌人,於是他們威脅要廢黜他,還暗示說,已經選好了繼任的人選(一位編年史家說,他們告訴國王,他其實已經被廢黜了,但格洛斯特公爵和德比伯爵在爭吵誰應當繼承王位,所以還沒有具體執行廢黜國王的決定)。理查二世不得不向他們妥協,並召開議會,商討新的解決方案。
議會於2月3日開幕。貴族和平民代表聚集在威斯敏斯特的白廳,這裡裝飾著描繪愛德華一世生平的一系列圖畫(至今白廳仍然是英國政府行政中心的代名詞)。國王在聚集於此的議員面前坐下,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然後,據編年史家托馬斯·法溫特記載,“五位高貴的上訴諸侯……前呼後擁地一同走進大廳,手牽手,身穿金線華服,瞪了瞪國王,然後向他屈膝致敬。大廳內人山人海,甚至擠到了角落裡”。
在隨後的幾個月里,議會對被起訴的王室官吏的案件做了細緻的法律研討。最早一稿的起訴狀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宣讀完畢。被告的罪名包括向國王進獻叛國的讒言,提議將法蘭西境內的英格蘭城堡出賣給法蘭西國王,以及貪污王室公款、中飽私囊。令人尷尬的是,五名被告中已有四人畏罪潛逃,只能對其進行缺席審判。只有前市長尼古拉斯·布雷姆布利到庭,對他的審判於議會開幕兩周之後正式啟動。
但無論被告是否到庭,裁決都是一樣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亞歷山大·內維爾、愛爾蘭公爵、薩福克伯爵和羅伯特·特里希林爵士都被缺席定為叛國罪。愛爾蘭公爵、薩福克伯爵和羅伯特·特里希林爵士的刑罰是在倫敦城示眾,然後作為叛賊和國王的敵人被絞死。大主教最終被判流放。四名被告都被剝奪財產。布雷姆布利出席了議會,並大聲抗議,申辯自己是無辜的。他的罪名包括非法處決倫敦監獄中的犯人、篡奪王權、反抗上訴諸侯、強迫公民宣誓忠於國王並反對其敵人。他表示願意與指控他的人決鬥,聽候神裁,但被駁回。他被宣布為叛國犯,受到嚴刑:用囚車拖到泰伯恩,然後被絞殺、開膛並分屍。在前往刑場的途中,他一直在為死者禱告。
德·維爾率軍穿過潮濕而寒冷的鄉村時,深知自己應該畏懼何人。格洛斯特公爵、沃里克伯爵和阿倫德爾伯爵著意敵對他,而且還找到了兩個強有力的盟友:岡特的約翰的兒子——博林布羅克的亨利(此時的頭銜是德比伯爵)和諾丁漢伯爵——托馬斯·莫布雷。這五個人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團隊。倫敦的許多名門世家、英格蘭各地的騎士鄉紳中都有他們的擁護者。他們的軍隊就像手指一樣在科茨沃爾德周圍張開,準備將德·維爾緊緊攥在手心裡。
12月20日上午,德·維爾在波頓附近與格洛斯特公爵的支持者發生小規模交鋒,這是他與上訴諸侯軍隊的第一次遭遇。戰況非常混亂,德·維爾麾下的許多切斯特人臨陣脫逃。當天晚些時候,可能是在伯福德附近,他與阿倫德爾伯爵的人馬發生了另一場小規模戰鬥。德·維爾的副將托馬斯·莫利紐克斯爵士陣亡。愛爾蘭公爵頗有些絕望,於是催動部下拼命沖向萊德考特大橋,希望在那裡過河。據編年史家亨利·奈頓說,德·維爾相信“如果他能過橋,就能避開敵人”。他認為,殺過泰晤士河、到達南岸,才是安全抵達倫敦、與理查二世會合的唯一辦法。
但他很倒霉。他率軍沖向那座12世紀橋樑的尖尖的石拱時,發現自己被敵人逮個正著。大橋兩側都站著身穿德比伯爵號衣的武裝士兵和弓箭手。他掉轉過頭,卻發現德比伯爵本人率領一大隊士兵從背後夾擊過來。德·維爾腹背受敵。他別無選擇,只得應戰。
號角吹響,王旗被匆匆展開,士兵們卻竊竊私語地說,雙方兵力差異太大,以少敵多很不明智。“他們的人數與敵人相差甚遠,”亨利·奈頓寫道,“他們也不敢冒犯這麼多的諸侯和貴族。”
德·維爾張皇失措。如果他被俘,不知道會落個什麼下場。暴力的惡性循環已經開始了,他不大可能僅僅被逐出朝廷。他必須挽救自己的性命。他率軍沖向大橋,企圖強行通過,但接近大橋時發現,那裡已經樹立起了路障,道路也有三處被切斷。一次頂多只能有一匹馬通過。“我們上當了!”公爵呼喊著,然後換了馬,企圖單人獨騎沿河岸逃跑。
但迎接他的是更加兇險的命運。德比伯爵亨利從他背後追擊,而格洛斯特公爵本人則從他前方迎來。德·維爾只剩下了一個選擇。他拿自己的生命賭了一把。“他催動坐騎,拋棄了鐵手套和劍,然後一頭跳進泰晤士河,”奈頓記述道,“就這樣,他憑藉極大的勇氣,逃脫了。”德·維爾逃走了,最終渡海流亡法蘭西。他的部下則當即舉手投降。
理查二世在溫莎度過了一個憂鬱的聖誕節。12月30日,他在倫敦塔與五位得勝的上訴諸侯會面。他們帶來了五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進入要塞後便緊閉大門。這次會談氣氛非常火爆。上訴諸侯訓斥了理查二世的不端行為。他們拿出了國王與德·維爾之間的書信,指責他企圖藉助法蘭西國王的力量來鎮壓自己的臣民。他們要求法辦他們指控的五名奸臣,並對國王內廷進行清洗。理查二世仍然盛氣凌人,於是他們威脅要廢黜他,還暗示說,已經選好了繼任的人選(一位編年史家說,他們告訴國王,他其實已經被廢黜了,但格洛斯特公爵和德比伯爵在爭吵誰應當繼承王位,所以還沒有具體執行廢黜國王的決定)。理查二世不得不向他們妥協,並召開議會,商討新的解決方案。
議會於2月3日開幕。貴族和平民代表聚集在威斯敏斯特的白廳,這裡裝飾著描繪愛德華一世生平的一系列圖畫(至今白廳仍然是英國政府行政中心的代名詞)。國王在聚集於此的議員面前坐下,做好了最壞的心理準備。然後,據編年史家托馬斯·法溫特記載,“五位高貴的上訴諸侯……前呼後擁地一同走進大廳,手牽手,身穿金線華服,瞪了瞪國王,然後向他屈膝致敬。大廳內人山人海,甚至擠到了角落裡”。
在隨後的幾個月里,議會對被起訴的王室官吏的案件做了細緻的法律研討。最早一稿的起訴狀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宣讀完畢。被告的罪名包括向國王進獻叛國的讒言,提議將法蘭西境內的英格蘭城堡出賣給法蘭西國王,以及貪污王室公款、中飽私囊。令人尷尬的是,五名被告中已有四人畏罪潛逃,只能對其進行缺席審判。只有前市長尼古拉斯·布雷姆布利到庭,對他的審判於議會開幕兩周之後正式啟動。
但無論被告是否到庭,裁決都是一樣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亞歷山大·內維爾、愛爾蘭公爵、薩福克伯爵和羅伯特·特里希林爵士都被缺席定為叛國罪。愛爾蘭公爵、薩福克伯爵和羅伯特·特里希林爵士的刑罰是在倫敦城示眾,然後作為叛賊和國王的敵人被絞死。大主教最終被判流放。四名被告都被剝奪財產。布雷姆布利出席了議會,並大聲抗議,申辯自己是無辜的。他的罪名包括非法處決倫敦監獄中的犯人、篡奪王權、反抗上訴諸侯、強迫公民宣誓忠於國王並反對其敵人。他表示願意與指控他的人決鬥,聽候神裁,但被駁回。他被宣布為叛國犯,受到嚴刑:用囚車拖到泰伯恩,然後被絞殺、開膛並分屍。在前往刑場的途中,他一直在為死者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