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布雷德利,”話筒里傳來熟悉的話音,“讓大家都知道我已經渡過去了。”
“渡過什麼?”
“萊茵河,布雷德利。看在上帝的面上,請向全世界宣布我們渡過了萊茵河。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在蒙蒂開始行動之前美國第三軍渡過了萊茵河。”
在海岸遠處,巴頓目擊盟軍的行動造成的後果,深感不安大群悲慘的難民驚惶失措地川流不息而過。“我見一個婦女,”他在給比阿特麗斯的信中這樣描述,“在小山上坐在一架搖籃車旁慟哭,車裡堆放著她的財產。一位老人推著一輛獨輪車,車上有三個小孩子抓著他的手哭叫不止。一位婦女領著五個小孩,端著一個飯盒在大聲哭叫。在上面的村莊中,什麼活的東西也沒有了,即使一隻雞也沒有剩下..是我心軟嗎?這大都是由我造成的。”
第四節巴頓說:我要第一個辭職
1945 年3 月底,艾森豪將軍簽署了一個結束歐洲戰爭的新計劃。計劃中沒有提到柏林,這是引人注目的。六個月前,即1944 年9 月15 日,他在給蒙哥馬利的信中,還認為希特勒的首都作為德國殘餘力量的象徵,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是很重要的,曾明確地指出:“柏林顯然是我們的首要目標。”現在在某種程度上,艾森豪對這個目標業已失卻了興趣。不過從那時直到3 月31 日為止,艾森豪爾無論對誰都沒有像對蒙哥馬利說過事情真相的。早在2 月5 日,美國第一軍日誌中就記載了一件很蹊蹺的事:最高統帥預言蘇聯人將在3 月31 日即可攻占柏林,並以此打賭,賭注是十美元對三十美元,甚至規定如到期柏林未被攻克,他就必須立即將賭金一次付清。可是,到了這一天,不知是有意還是出於偶然,他在跟蒙哥馬利甚至是邱吉爾的交談中,還一直堅持說盟軍應集中全力向柏林發動強攻——毫無疑問這無異於為蒙哥馬利在地圖上標出的一條最容易走錯又最容易出亂子的道路。時至今日方透露自己真正的意圖,而且這計劃又是沒有什麼可改變的了。
也許戰爭加給艾森豪身上的負擔太重了,使他感到精疲力盡,以致不能再按照正常的步驟行事了。誠然,艾森豪受到各方面的壓力是巨大的,可是他未被壓倒。他沒有向英國三軍參謀長,他們的總司令,乃至他們的首相闡述他的觀點。他們在橫渡萊茵河之際見面時,情緒是激昂的,3 月25 日艾森豪、邱吉爾、布雷德利和辛普森在萊茵貝格的第十六軍團司令部再次會面。凱·薩默斯比這樣寫道:“首相已從俄國人那裡收到一封譴責美英兩國沒有言行一致地同他們共同採取軍事行動的很長的照會。首相說他正要親自給史達林去一封信,而且將把覆信副本送給艾森豪。這就是說明盟國之間應該相互協商和最充分地交換情況。”
大舉橫渡萊茵河取得的成功,使蒙哥馬利躊躇滿志。3 月27 日,他宣布了下一步的軍事計劃,命令他的部隊使用最大量的裝甲武器,大膽挺進,直指易北河。在給艾倫·布魯克的電報中他作了進一步說明:“我的目標是向易北河挺進..我的戰術司令部移動的路線將是韋塞爾——明斯特——赫爾福德——漢諾瓦,從那裡經過高速公路直搗柏林,我希望如此。”
那一天,他的在萊茵河對面的橋頭堡已發展深二十五英里寬三十五里,他已投入二十個師和一千五百輛坦克。霍奇斯和巴頓的部隊已與辛普森的部隊匯合,形成對魯爾的全面包圍,這樣他們就能進行期待已久的對適於坦克作戰的連續不斷和對薩克森平原地區突破,把戰線徑直推向易北河和柏林。
同一天的上午,艾森豪和凱·薩默斯比飛抵巴黎。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他的幾位私人參謀和他在一起,”她這樣寫道,“開了個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艾告訴記者們,戰爭進行得很順利,我們在萊茵河西岸大敗德軍。他還說德國在西線已被擊敗。德國人可能要退據山區堅守,但目前情況尚難斷言。當天艾在巴黎的拉斐爾旅館下榻。”她沒有說明為什麼艾森豪在拉斐爾留宿而沒有回他在特里亞農寓所的原因。
他們——凱·薩默斯比和艾森豪在第二天上午八點乘汽車離開巴黎。在盟國遠證軍最高統帥前進司令部里,發生了兩件事:一是收到蒙哥馬利寫的一封信,信中陳述了他的計劃;第二是奧馬爾·布雷德利來吃午飯。在午餐時,布雷德利對艾森豪說,他個人另有一個計劃。第一,他要求把美國第九軍調回來這支部隊是在龍德施泰特反攻時調撥給蒙哥馬利指揮的。第二,他不願向柏林進軍。此外,紅軍向奧得河挺進,在柏林以東只有四十英里,而盟軍仍然處在柏林以西二百餘里的地方,蘇軍很可能先於盟軍進入柏林。當時按協議東德已劃歸蘇聯勢力範圍。艾森豪讓布雷德利談自己的想法,布雷德利想起了亞琛的經驗教訓說道:“我認為攻占柏林將會使我們付出十萬傷亡的代價。”他接著強調一點。“僅只為了西方盟國的威望和影響而不惜大量流血,代價確實太高了。何況盟軍進入柏林,仍會退出,而讓別人去接管呢!”(這就類似屠夫的算帳方法:寧願在三個月後勸說美國向日本扔原子彈,也不冒入侵的危險。)艾森豪停止執行由聯合參謀部下達的指示,他們不提攻占柏林的事了,無論如何他對這場戰爭已經失掉了興趣。
“渡過什麼?”
“萊茵河,布雷德利。看在上帝的面上,請向全世界宣布我們渡過了萊茵河。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在蒙蒂開始行動之前美國第三軍渡過了萊茵河。”
在海岸遠處,巴頓目擊盟軍的行動造成的後果,深感不安大群悲慘的難民驚惶失措地川流不息而過。“我見一個婦女,”他在給比阿特麗斯的信中這樣描述,“在小山上坐在一架搖籃車旁慟哭,車裡堆放著她的財產。一位老人推著一輛獨輪車,車上有三個小孩子抓著他的手哭叫不止。一位婦女領著五個小孩,端著一個飯盒在大聲哭叫。在上面的村莊中,什麼活的東西也沒有了,即使一隻雞也沒有剩下..是我心軟嗎?這大都是由我造成的。”
第四節巴頓說:我要第一個辭職
1945 年3 月底,艾森豪將軍簽署了一個結束歐洲戰爭的新計劃。計劃中沒有提到柏林,這是引人注目的。六個月前,即1944 年9 月15 日,他在給蒙哥馬利的信中,還認為希特勒的首都作為德國殘餘力量的象徵,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是很重要的,曾明確地指出:“柏林顯然是我們的首要目標。”現在在某種程度上,艾森豪對這個目標業已失卻了興趣。不過從那時直到3 月31 日為止,艾森豪爾無論對誰都沒有像對蒙哥馬利說過事情真相的。早在2 月5 日,美國第一軍日誌中就記載了一件很蹊蹺的事:最高統帥預言蘇聯人將在3 月31 日即可攻占柏林,並以此打賭,賭注是十美元對三十美元,甚至規定如到期柏林未被攻克,他就必須立即將賭金一次付清。可是,到了這一天,不知是有意還是出於偶然,他在跟蒙哥馬利甚至是邱吉爾的交談中,還一直堅持說盟軍應集中全力向柏林發動強攻——毫無疑問這無異於為蒙哥馬利在地圖上標出的一條最容易走錯又最容易出亂子的道路。時至今日方透露自己真正的意圖,而且這計劃又是沒有什麼可改變的了。
也許戰爭加給艾森豪身上的負擔太重了,使他感到精疲力盡,以致不能再按照正常的步驟行事了。誠然,艾森豪受到各方面的壓力是巨大的,可是他未被壓倒。他沒有向英國三軍參謀長,他們的總司令,乃至他們的首相闡述他的觀點。他們在橫渡萊茵河之際見面時,情緒是激昂的,3 月25 日艾森豪、邱吉爾、布雷德利和辛普森在萊茵貝格的第十六軍團司令部再次會面。凱·薩默斯比這樣寫道:“首相已從俄國人那裡收到一封譴責美英兩國沒有言行一致地同他們共同採取軍事行動的很長的照會。首相說他正要親自給史達林去一封信,而且將把覆信副本送給艾森豪。這就是說明盟國之間應該相互協商和最充分地交換情況。”
大舉橫渡萊茵河取得的成功,使蒙哥馬利躊躇滿志。3 月27 日,他宣布了下一步的軍事計劃,命令他的部隊使用最大量的裝甲武器,大膽挺進,直指易北河。在給艾倫·布魯克的電報中他作了進一步說明:“我的目標是向易北河挺進..我的戰術司令部移動的路線將是韋塞爾——明斯特——赫爾福德——漢諾瓦,從那裡經過高速公路直搗柏林,我希望如此。”
那一天,他的在萊茵河對面的橋頭堡已發展深二十五英里寬三十五里,他已投入二十個師和一千五百輛坦克。霍奇斯和巴頓的部隊已與辛普森的部隊匯合,形成對魯爾的全面包圍,這樣他們就能進行期待已久的對適於坦克作戰的連續不斷和對薩克森平原地區突破,把戰線徑直推向易北河和柏林。
同一天的上午,艾森豪和凱·薩默斯比飛抵巴黎。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他的幾位私人參謀和他在一起,”她這樣寫道,“開了個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艾告訴記者們,戰爭進行得很順利,我們在萊茵河西岸大敗德軍。他還說德國在西線已被擊敗。德國人可能要退據山區堅守,但目前情況尚難斷言。當天艾在巴黎的拉斐爾旅館下榻。”她沒有說明為什麼艾森豪在拉斐爾留宿而沒有回他在特里亞農寓所的原因。
他們——凱·薩默斯比和艾森豪在第二天上午八點乘汽車離開巴黎。在盟國遠證軍最高統帥前進司令部里,發生了兩件事:一是收到蒙哥馬利寫的一封信,信中陳述了他的計劃;第二是奧馬爾·布雷德利來吃午飯。在午餐時,布雷德利對艾森豪說,他個人另有一個計劃。第一,他要求把美國第九軍調回來這支部隊是在龍德施泰特反攻時調撥給蒙哥馬利指揮的。第二,他不願向柏林進軍。此外,紅軍向奧得河挺進,在柏林以東只有四十英里,而盟軍仍然處在柏林以西二百餘里的地方,蘇軍很可能先於盟軍進入柏林。當時按協議東德已劃歸蘇聯勢力範圍。艾森豪讓布雷德利談自己的想法,布雷德利想起了亞琛的經驗教訓說道:“我認為攻占柏林將會使我們付出十萬傷亡的代價。”他接著強調一點。“僅只為了西方盟國的威望和影響而不惜大量流血,代價確實太高了。何況盟軍進入柏林,仍會退出,而讓別人去接管呢!”(這就類似屠夫的算帳方法:寧願在三個月後勸說美國向日本扔原子彈,也不冒入侵的危險。)艾森豪停止執行由聯合參謀部下達的指示,他們不提攻占柏林的事了,無論如何他對這場戰爭已經失掉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