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這次行動還有個麻煩是,格蘭特的對手是他的老友,土國海軍總司令麥哈麥特·阿布度爾(Mehmet Abdul)。他在某次敦睦訪問伊士麥港時首次見到麥哈麥特,還打了一場壁球,當時兩人皆為上尉。15年前麥哈麥特在美海軍戰院上指參班時,兩個家庭感情密切。後來擔任參謀時,兩人還曾研究如何協調北約兵力,在黑海與蘇聯作戰。就個人情感言之,兩人皆不好受,而對方戰術思維彼此又知之甚詳。麥哈麥特知道格蘭特一定有錦囊妙計。少有人能如麥哈麥特般,在心態上已作好萬全準備,與格蘭特和第六艦隊對抗。
格蘭特對自己的粗心有些後悔:或許庫勛級不須全數出動,這樣可以少犧牲一些人。他還思考了個人可能面對的問題;計畫一旦失敗,可能被撤職查辦,接受軍法審判。如果成功,仍會引起爭議,畢竟這場戰役並非以傳統方式實施。如果誤判古瑞德雷摩下各艦長與成員之能力,或者低估敵人實力,將全數陣亡。所有人員皆了解成敗的後果。
格蘭特曾打敗蘇聯海軍,且未嘗敗績,庫勛級全體人員對他深具信心。但這次如判斷無誤,至少半數以上庫勛級艦將遭擊沉或失去戰力,最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員傷亡。
這純粹是個人感性的一面。指揮官作戰時最重要的間題是,計畫如何成功?如行動挫敗,代表魅影級艦亦損失慘重。由於魅影級艦之火力足可遂行任務,只有一些因素能使計畫失敗。戰術彈道飛彈皆歷經測試,但未曾運用於實戰中。美軍情報系統世界首屈一指,但亦可能未偵測到土國某些軍艦。且魅影級發動攻擊時,土國運輸艦必須仍在港內。
魅影級艦如行動失敗,勢將導致全面戰爭,第六艦隊將遭逢嚴重打擊,美國聲望亦因此搖搖欲墜。希臘發動攻擊,此時戰力已遭削弱的土軍其後果將慘不忍睹,東地中海與西南亞更可能爆發動亂。
格蘭特心想,六個小時後一切都會揭曉。的確,這個作戰計畫完善,將會成功。他加入軍人的行業並不是因此一行業中一切事務都是確定的,戰爭中是充滿危險與不確定因素的,但是在諸多因素的配合下這個計畫成功在望。格蘭特運用適當兵力執行計畫,魅影級與庫勛級各艦長皆曾依據完善之準則勤訓苦練,砥礪戰技,所有官兵亦能在擁擠狹窄的濱海水域進行快速作戰。
格蘭特轉頭向古瑞德雷說:「你可以發射武器了。」
結局
格蘭特的作戰計畫只有在魅影級艦適時發射飛彈,摧毀土耳其兩棲戰力後,方竟全功。
接下來的故事,也就是戰鬥本身,就要由小說家來執筆了。如欲情節較曲折,格蘭特可能怯懦,犯下錯誤,而壯烈成仁。如由筆者撰寫,主角將勝利凱旋。但就本想定主旨言之,格蘭特之存亡並不重要。
對部份讀者而言,格蘭特並無必要讓自己置身於險境之中,但此舉卻符合海軍長久以來以身領軍的傳統。知名海軍史學家波特(E. B. Potter)指出,尼米茲上將(Admiral Nimitz)抵達珍珠港後因必須待在岸上方能取得敏感情報,並能順暢地與高層或下層通聯,故勉為其難地不隨艦出征。尼米茲面對的是一場長期作戰,格蘭特則不然,其勝負只在一舉。加上格蘭特勝算不低,故欲參與行動。就一般狀況言之,作戰指揮官留在司令部運籌帷喔,現場由戰術指揮官負責,較有利艦隊作戰。由於筆者將各種戰術技巧賦予格蘭特,因而他顯然比較獨特。
另外小說家還會告訴讀者,美艦隊贏得勝利後,是否成功地促成談判,從而恢復和平。筆者不保證有此結果,僅能說美國總統見到良機,聯參主席選擇了最適當的人執行這項任務,美軍亦竭盡所能,創造談判空間。
作戰細節將集中於庫勛級艦勇敢的欺敵作為。這七艘軍艦面對了在數量上為其三倍有餘,排水量五倍余的敵人,目的旨在吸引敵軍火力。雙方皆無法進行現代飛彈部隊所希望的作戰方式:在遠距外發動決定性先制攻擊。這場作戰就是刻意製造混亂,與柯拉漢少將(Real Admiral Dan Callaghan)於1942年11月12-13日瓜達康納爾夜戰所處之情形類似。柯拉漢夫去管制能力,但由於情勢過於混亂,雙方皆無法了解戰況,反而擊沉一艘日本戰艦,另一艘撤退,柯拉漢後來於是役陣亡。
第十一章提及如何計算兩支對陣之飛彈部隊之戰鬥力。雙方接戰時,只要任何些許改變,例如命中率、火力分配、防禦效能、或偵測追蹤效能等,皆會大幅影響戰果。而飛彈作戰本身即具有相當之不確定性。
唯一解決之道在於先發制人。兩軍交火時,狀況混亂難以預測,然古瑞德雷所接受之命令就是相互交火。即使有了明確下達的作戰指示,但幾次齊發後古瑞德雷恐難掌控各艦,目標是否達成有賴各艦是否嚴守紀律,艦長是否沉著冷靜。土國艦隊亦然。在本人筆下,美軍在第一回合享有先發優勢(筆者不知這是否合理),但依據第十一章公式,土國軍艦在承受第一擊後,仍可摧毀美軍。
土國艦隊之目標如系摧毀美國軍艦,則應採取不同戰法。然土國海軍戰術指揮官主要職責為保護灘頭堡,確保兩棲作戰遂行。此外還須防範不遠的希臘海軍。就作戰階層言之,海戰勝利永遠只是手段,而非目標,仍有諸多因素有待考量。
筆者另有一個不描述庫勛級艦作戰情形的理由,因此舉將著重於戰術分析,同時詳述可能之行動方案與結果。但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估計庫勛級可摧毀(或癱瘓)七艘敵艦,土國艦隊在此次混戰中將消耗90枚飛彈;由於目標較大,土國軍艦與人員將傷亡慘重。如在開戰時技巧純熟,庫勛級之56枚魚叉飛彈最多可摧毀12艘敵艦。土國艦隊如反應夠快,應可將損失減至3至4艘軍艦。
格蘭特對自己的粗心有些後悔:或許庫勛級不須全數出動,這樣可以少犧牲一些人。他還思考了個人可能面對的問題;計畫一旦失敗,可能被撤職查辦,接受軍法審判。如果成功,仍會引起爭議,畢竟這場戰役並非以傳統方式實施。如果誤判古瑞德雷摩下各艦長與成員之能力,或者低估敵人實力,將全數陣亡。所有人員皆了解成敗的後果。
格蘭特曾打敗蘇聯海軍,且未嘗敗績,庫勛級全體人員對他深具信心。但這次如判斷無誤,至少半數以上庫勛級艦將遭擊沉或失去戰力,最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員傷亡。
這純粹是個人感性的一面。指揮官作戰時最重要的間題是,計畫如何成功?如行動挫敗,代表魅影級艦亦損失慘重。由於魅影級艦之火力足可遂行任務,只有一些因素能使計畫失敗。戰術彈道飛彈皆歷經測試,但未曾運用於實戰中。美軍情報系統世界首屈一指,但亦可能未偵測到土國某些軍艦。且魅影級發動攻擊時,土國運輸艦必須仍在港內。
魅影級艦如行動失敗,勢將導致全面戰爭,第六艦隊將遭逢嚴重打擊,美國聲望亦因此搖搖欲墜。希臘發動攻擊,此時戰力已遭削弱的土軍其後果將慘不忍睹,東地中海與西南亞更可能爆發動亂。
格蘭特心想,六個小時後一切都會揭曉。的確,這個作戰計畫完善,將會成功。他加入軍人的行業並不是因此一行業中一切事務都是確定的,戰爭中是充滿危險與不確定因素的,但是在諸多因素的配合下這個計畫成功在望。格蘭特運用適當兵力執行計畫,魅影級與庫勛級各艦長皆曾依據完善之準則勤訓苦練,砥礪戰技,所有官兵亦能在擁擠狹窄的濱海水域進行快速作戰。
格蘭特轉頭向古瑞德雷說:「你可以發射武器了。」
結局
格蘭特的作戰計畫只有在魅影級艦適時發射飛彈,摧毀土耳其兩棲戰力後,方竟全功。
接下來的故事,也就是戰鬥本身,就要由小說家來執筆了。如欲情節較曲折,格蘭特可能怯懦,犯下錯誤,而壯烈成仁。如由筆者撰寫,主角將勝利凱旋。但就本想定主旨言之,格蘭特之存亡並不重要。
對部份讀者而言,格蘭特並無必要讓自己置身於險境之中,但此舉卻符合海軍長久以來以身領軍的傳統。知名海軍史學家波特(E. B. Potter)指出,尼米茲上將(Admiral Nimitz)抵達珍珠港後因必須待在岸上方能取得敏感情報,並能順暢地與高層或下層通聯,故勉為其難地不隨艦出征。尼米茲面對的是一場長期作戰,格蘭特則不然,其勝負只在一舉。加上格蘭特勝算不低,故欲參與行動。就一般狀況言之,作戰指揮官留在司令部運籌帷喔,現場由戰術指揮官負責,較有利艦隊作戰。由於筆者將各種戰術技巧賦予格蘭特,因而他顯然比較獨特。
另外小說家還會告訴讀者,美艦隊贏得勝利後,是否成功地促成談判,從而恢復和平。筆者不保證有此結果,僅能說美國總統見到良機,聯參主席選擇了最適當的人執行這項任務,美軍亦竭盡所能,創造談判空間。
作戰細節將集中於庫勛級艦勇敢的欺敵作為。這七艘軍艦面對了在數量上為其三倍有餘,排水量五倍余的敵人,目的旨在吸引敵軍火力。雙方皆無法進行現代飛彈部隊所希望的作戰方式:在遠距外發動決定性先制攻擊。這場作戰就是刻意製造混亂,與柯拉漢少將(Real Admiral Dan Callaghan)於1942年11月12-13日瓜達康納爾夜戰所處之情形類似。柯拉漢夫去管制能力,但由於情勢過於混亂,雙方皆無法了解戰況,反而擊沉一艘日本戰艦,另一艘撤退,柯拉漢後來於是役陣亡。
第十一章提及如何計算兩支對陣之飛彈部隊之戰鬥力。雙方接戰時,只要任何些許改變,例如命中率、火力分配、防禦效能、或偵測追蹤效能等,皆會大幅影響戰果。而飛彈作戰本身即具有相當之不確定性。
唯一解決之道在於先發制人。兩軍交火時,狀況混亂難以預測,然古瑞德雷所接受之命令就是相互交火。即使有了明確下達的作戰指示,但幾次齊發後古瑞德雷恐難掌控各艦,目標是否達成有賴各艦是否嚴守紀律,艦長是否沉著冷靜。土國艦隊亦然。在本人筆下,美軍在第一回合享有先發優勢(筆者不知這是否合理),但依據第十一章公式,土國軍艦在承受第一擊後,仍可摧毀美軍。
土國艦隊之目標如系摧毀美國軍艦,則應採取不同戰法。然土國海軍戰術指揮官主要職責為保護灘頭堡,確保兩棲作戰遂行。此外還須防範不遠的希臘海軍。就作戰階層言之,海戰勝利永遠只是手段,而非目標,仍有諸多因素有待考量。
筆者另有一個不描述庫勛級艦作戰情形的理由,因此舉將著重於戰術分析,同時詳述可能之行動方案與結果。但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估計庫勛級可摧毀(或癱瘓)七艘敵艦,土國艦隊在此次混戰中將消耗90枚飛彈;由於目標較大,土國軍艦與人員將傷亡慘重。如在開戰時技巧純熟,庫勛級之56枚魚叉飛彈最多可摧毀12艘敵艦。土國艦隊如反應夠快,應可將損失減至3至4艘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