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另一本純粹供人消遣閱讀但與「沙之謎」地位不相上下之著作是,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在蘇聯瓦解前所著之「紅色風暴」(Red Storm Rising),主題系北約與華沙集團作戰,書中詳細描述兩方攻防作為,內容生動之程度動搖了國防部在兵棋推演與分析上之傳統思維。「紅色風暴」於1986年出版,當時軍方計畫作為呈現僵化停滯之狀態,克蘭西的想像力受到軍方重視與詳加研究。這類小說鉅細靡遺地陳述參戰雙方之思維與行動。其他科幻小說如威爾斯(H. G. Wells)之「世界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等,僅有部份可稍加注意。
另有一種著作屬於預言式,內容長短不一,並無小說中人物之對話與思維。其中最佳之著作系白華特(Hector C. Bywater)所著「太平洋戰爭:1931-1933年美日戰爭史」(The Great Pacific Wa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Japanese Campaign of 1931-1933)。本書寫於1925年,白華特引用了豐沛的資料,以深入的觀察者角度描述美、日之激戰。白華特撰寫此書之目的在於警告日本,切勿喚醒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華盛頓裁武條約(Washington Disarmament Treaty)於1921年簽署,當時美國刻正進行海軍現代化。
白華特之論點深入,並非無的放矢。本書雖寫於戰事發生前15年,但白華特搜羅了海軍戰院兵棋推演人員花了20年歸納所得之成果。書中描述日本在宣戰前攻打巴拿馬運河,因封鎖巴拿馬運河可使大西洋艦隊在兩個月之內毫無用武之地。然後登陸菲律賓力仁牙因灣(Ligayen Gu[f),同時攻占關島。美國亞洲艦隊(Asiatic Fleet)大敗,太平洋艦隊既無巡航能力也無後勤支援,只能徒呼負負。
戰事繼續進行,陸戰隊與陸軍以及相關載具於珍珠港集結,以分散攻擊阿留申群島以及奧勒岡至加州沿岸之日軍。雙方皆試圖發動突襲。然因偵搜情報不足而效果不彰,偵察機數量不足。美軍後來成功地防止日軍奪取美屬薩摩亞,其戰術類似太平洋戰爭瓜達康納爾戰役中採用者。日軍進犯中國,然中國幅員遼闊,日軍深陷泥漳之中。此時美海軍艦隊成軍,橫掃中太平洋,攻占特魯島(Truk)。美海軍勢如破竹,戰事在雅浦島(Yap)附近達到高峰,美艦隊採用之戰術類似1944年6月馬里亞納(Marianas)與10月雷伊泰灣(Lyete Gulf)海戰之結合,痛擊日軍。書中的日本即於1932年主動求和。
筆者在本書第一版的「後記」中以純粹的戰術觀點來述說現代飛彈作戰之特性。後記中所假想的「下一場尼羅河戰役」(The Next Battle of the Nile)發生於納爾遜將軍1798年8月1日勝利200周年時。筆者深感慶幸的是美、蘇海軍間不可能發生戰事,但亦希望書中所提見解能流傳於世,正如同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一書中向世人警告極權主義的掙濘本質般,至今歷久彌新。
後記:愛琴海戰役
本版的「後記」之內容含括作戰層級之事務與濱海作戰。故想定狀況可擴及複雜作戰環境,而指揮官必須達成戰術目標。筆者將把第一版中所提之指揮官再度提出,但其角色已提升至作戰層級指揮官(operational commander),渠將面臨複雜萬端的問題與狀況。此處筆者所提之狀況系小說與預言兼具,一方面從指揮官的角度看待問題,另一方面詳細描述了現代戰術環境——充滿了感測系統、飛彈、資訊作戰、魚雷、水雷及兩棲作戰。
這位指揮官所面臨之作戰問題與戰術狀況和美海軍面對強大的海岸兵力(部份海上部份陸地兵力)時相當。這個假想敵實際上是美國盟友,其實這和1920年代時美國以英國為假想敵進行兵棋推演一般,因英國海軍強大,對美國戰術、系統與準則是最佳之測試對象。
另一方面,筆者在文中對於未列入現今美軍軍事計畫之一環的濱海作戰想定非常重視。美國如集中所有兵力攻擊敵本土,反而有損美國利益,而敵軍在其水域內暢行無阻又非海上強權之美國所樂見,故美國勢必會追擊敵人至沿岸地區。
文中顯示濱海作戰與大洋作戰之戰術、準則與戰鬥系統大有出入。筆者所言之戰鬥系統系指軍艦、飛機與感測器之密切連結,並透過資訊科技與準則規範達成統合行動,此即「以網路為中心之作戰」的要旨。但於自身水域進行作戰的敵軍卻不需要同等之高科技。半獨立作戰結合隱匿與奇襲將足以對敵人構成嚴重威脅。由於在筆者所提想定中,格蘭特將軍(Admiral Grant)面對之狀況即為嚴峻,故筆者加入美海軍目前尚未具備之兵力,否則格蘭特將無法因應各種挑戰
此外筆者並不打算將所提戰術作為現實參考依據,旨在詳細說明武器、感測系統與準則之運用方式。例如想定中有個重要因素:參戰的三個國家皆擁有大量魚叉飛彈;而各種小型艦艇都能透過網路連結髮揮集中火力之效能。戰事到達高峰時,核動力潛艦並無任何助益,但在危機初始之際卻是隱然的威脅。無論陸基或艦載飛機對戰事並未具備決定性影響,然讀者若深入了解,可發現雙方的戰機對對方任何戰術皆是一項威脅。
危機
尤里西斯·山姆·格蘭特(Uysses S. "Sam" Grant)上將面對眼前環境自忖,作戰遠比戰術作為複雜多了。其作戰計畫有賴將各種考量濃縮成一套淺顯易懂的戰術計畫,俾使所有人員在即將發生的戰事中,面臨狀況紊亂充滿變數時,有所依據,然整個作戰系接受國家政策與軍事戰略之層層管制。由於衝突事件頻仍,戰爭勢不可免,格蘭特將軍必將集中心力,思考如何作戰,但必須在戰事爆發前,考量各種因素俾制定面面俱到之決策。
另有一種著作屬於預言式,內容長短不一,並無小說中人物之對話與思維。其中最佳之著作系白華特(Hector C. Bywater)所著「太平洋戰爭:1931-1933年美日戰爭史」(The Great Pacific Wa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Japanese Campaign of 1931-1933)。本書寫於1925年,白華特引用了豐沛的資料,以深入的觀察者角度描述美、日之激戰。白華特撰寫此書之目的在於警告日本,切勿喚醒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華盛頓裁武條約(Washington Disarmament Treaty)於1921年簽署,當時美國刻正進行海軍現代化。
白華特之論點深入,並非無的放矢。本書雖寫於戰事發生前15年,但白華特搜羅了海軍戰院兵棋推演人員花了20年歸納所得之成果。書中描述日本在宣戰前攻打巴拿馬運河,因封鎖巴拿馬運河可使大西洋艦隊在兩個月之內毫無用武之地。然後登陸菲律賓力仁牙因灣(Ligayen Gu[f),同時攻占關島。美國亞洲艦隊(Asiatic Fleet)大敗,太平洋艦隊既無巡航能力也無後勤支援,只能徒呼負負。
戰事繼續進行,陸戰隊與陸軍以及相關載具於珍珠港集結,以分散攻擊阿留申群島以及奧勒岡至加州沿岸之日軍。雙方皆試圖發動突襲。然因偵搜情報不足而效果不彰,偵察機數量不足。美軍後來成功地防止日軍奪取美屬薩摩亞,其戰術類似太平洋戰爭瓜達康納爾戰役中採用者。日軍進犯中國,然中國幅員遼闊,日軍深陷泥漳之中。此時美海軍艦隊成軍,橫掃中太平洋,攻占特魯島(Truk)。美海軍勢如破竹,戰事在雅浦島(Yap)附近達到高峰,美艦隊採用之戰術類似1944年6月馬里亞納(Marianas)與10月雷伊泰灣(Lyete Gulf)海戰之結合,痛擊日軍。書中的日本即於1932年主動求和。
筆者在本書第一版的「後記」中以純粹的戰術觀點來述說現代飛彈作戰之特性。後記中所假想的「下一場尼羅河戰役」(The Next Battle of the Nile)發生於納爾遜將軍1798年8月1日勝利200周年時。筆者深感慶幸的是美、蘇海軍間不可能發生戰事,但亦希望書中所提見解能流傳於世,正如同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一書中向世人警告極權主義的掙濘本質般,至今歷久彌新。
後記:愛琴海戰役
本版的「後記」之內容含括作戰層級之事務與濱海作戰。故想定狀況可擴及複雜作戰環境,而指揮官必須達成戰術目標。筆者將把第一版中所提之指揮官再度提出,但其角色已提升至作戰層級指揮官(operational commander),渠將面臨複雜萬端的問題與狀況。此處筆者所提之狀況系小說與預言兼具,一方面從指揮官的角度看待問題,另一方面詳細描述了現代戰術環境——充滿了感測系統、飛彈、資訊作戰、魚雷、水雷及兩棲作戰。
這位指揮官所面臨之作戰問題與戰術狀況和美海軍面對強大的海岸兵力(部份海上部份陸地兵力)時相當。這個假想敵實際上是美國盟友,其實這和1920年代時美國以英國為假想敵進行兵棋推演一般,因英國海軍強大,對美國戰術、系統與準則是最佳之測試對象。
另一方面,筆者在文中對於未列入現今美軍軍事計畫之一環的濱海作戰想定非常重視。美國如集中所有兵力攻擊敵本土,反而有損美國利益,而敵軍在其水域內暢行無阻又非海上強權之美國所樂見,故美國勢必會追擊敵人至沿岸地區。
文中顯示濱海作戰與大洋作戰之戰術、準則與戰鬥系統大有出入。筆者所言之戰鬥系統系指軍艦、飛機與感測器之密切連結,並透過資訊科技與準則規範達成統合行動,此即「以網路為中心之作戰」的要旨。但於自身水域進行作戰的敵軍卻不需要同等之高科技。半獨立作戰結合隱匿與奇襲將足以對敵人構成嚴重威脅。由於在筆者所提想定中,格蘭特將軍(Admiral Grant)面對之狀況即為嚴峻,故筆者加入美海軍目前尚未具備之兵力,否則格蘭特將無法因應各種挑戰
此外筆者並不打算將所提戰術作為現實參考依據,旨在詳細說明武器、感測系統與準則之運用方式。例如想定中有個重要因素:參戰的三個國家皆擁有大量魚叉飛彈;而各種小型艦艇都能透過網路連結髮揮集中火力之效能。戰事到達高峰時,核動力潛艦並無任何助益,但在危機初始之際卻是隱然的威脅。無論陸基或艦載飛機對戰事並未具備決定性影響,然讀者若深入了解,可發現雙方的戰機對對方任何戰術皆是一項威脅。
危機
尤里西斯·山姆·格蘭特(Uysses S. "Sam" Grant)上將面對眼前環境自忖,作戰遠比戰術作為複雜多了。其作戰計畫有賴將各種考量濃縮成一套淺顯易懂的戰術計畫,俾使所有人員在即將發生的戰事中,面臨狀況紊亂充滿變數時,有所依據,然整個作戰系接受國家政策與軍事戰略之層層管制。由於衝突事件頻仍,戰爭勢不可免,格蘭特將軍必將集中心力,思考如何作戰,但必須在戰事爆發前,考量各種因素俾制定面面俱到之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