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所有這些軍隊, 都能夠每戰每勝, 不到兩個月幾乎把黃河以北的金人領土, 完全落到了他們的手裡。只有若干座堅壁高垣的城牆, 包括中都——北京等在內, 避免了同樣的命運。這樣一來, 成吉思汗和蒙古軍的威名便日盛一日, 不只是契丹人, 就連女真人——首長和官吏——也開始向汗投降了。他們都理解到這種侵入並不是半開化遊牧民族的尋常侵犯, 而他的軍隊也不是草原騎士的烏合之眾, 於是便開始把成吉思汗看做一位中國的未來君主, 天命他去廢黜金人和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成吉思汗並沒有失去利用這種態度的機會, 所以便去徵募漢人13 的部隊。至於漢人部隊的驅赴戰陣, 乃是在蒙古將領的控制下, 但是漢人軍官卻擔任著對他們的指揮。
一二一四年初, 蒙古軍在掠得巨額的掠獲品後, 又集結大軍在北京北面的城牆下, 可是他們並沒有攻擊金國京城的企圖。因為成吉思汗已經了解到攻略一座備有一切必需品, 並被這個帝國最精銳軍隊衛戍著的堅強城堡的困難。他並沒有放任自己被攻克金國著名京城並俘虜其皇帝的美麗遠景所誘惑。他也知道這件事情的危險性。他覺得最緊急而又最重要的事情,莫如先將蒙古軍所獲得的巨額掠獲品輸送到蒙古本土去。
於是他便對金人提出和議, 在條件上要金帝獻納他的女兒並附帶著豐富的嫁奩給蒙古汗。金人接受了他的要求, 他們的皇帝14 便把先帝15 的末女充作自己的女兒去嫁給成吉思汗, 同時還附帶著巨額的金銀, 童男童女各五百人和駿馬三千匹作為嫁奩。從這時候起成吉思汗便開始退兵了〔案這件事是在同年四月〕。
但是戰爭不久就重新開始了, 這或許較金人所希望去利用休戰機會以恢復被蒙古軍所毀壞的城堡, 並建立新城堡的預期還要來得早些。戰爭重起的原因是這樣的:當成吉思汗派遣了外交使節一行到南宋去, 隨身攜帶著一種“同盟建議”, 他們在路上遭遇到金人的劇烈留難。同時還聽到一種消息, 據說金帝已經放棄了北京, 命其太子留守此城, 並且還遷都到距離國境更遙遠的汴京(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去。在皇宮的啟行途中,護衛裡面的一部分, 由契丹軍所組成, 發生了叛變, 一面迴轉到北京去,一面遣使乞降於成吉思汗, 並請求他的援助。成吉思汗便立即派遣他的軍隊去進擊金人。者別那顏重新攻克了居庸關的峽道, 木華黎進兵到南滿洲( 就是遼東), 同時, 另遣他將統率著女真軍和新歸順蒙古的契丹軍, 迫近中都——北京並把它包圍起來。金帝派遣了一支援軍去解救, 又被蒙古軍所擊敗, 於是北京便在一二一五年的夏天裡陷落了。
在那個時候,成吉思汗為著要避暑撤退到長城以外的某地方16 去,從這裡他可以總監著一切對敵作戰的事宜。當他接到北京攻陷的報告時,便派遣失吉忽禿忽和其他廷臣二人17去檢視所獲得的戰利品, 尤其是為著去接收金國皇室的帑藏。當時擔任著管理皇室帑藏的金國官吏, 賄贈了巨額的禮物給汗的使者, 但是失吉忽禿忽卻拒絕了這種贈物, 並說:“從前中都金帛皆屬金主, 如今中都金帛已屬成吉思合罕, 如何敢擅取。”18 可是跟失吉忽禿忽一起去的二名副使,卻收受了這種贈物。等到成吉思汗知道了這件事以後, 便嚴厲地斥責著這二個收受贈物的人, 同時恩賞著失吉忽禿忽, 並且對他說道:“你可與我做耳目”19 。成吉思汗常常嫉忌著被他看作是他自己的正當財庫產權而要想去染指它的人, 但是對於像失吉忽禿忽那樣的措置, 卻受到了他的崇高尊敬。
北京攻陷後, 成吉思汗便派遣了他的一個分遣部隊去進攻金帝蒙塵的南京——汴梁。他的目的並不是以為占領了那座城市便能滅絕金人了。他十分了解這件事還要經過好幾年的爭鬥, 所以暫時留著以待將來的解決。這個分遣隊長期深入到河南省境, 一直到達南京( 汴梁) 地區, 同時還攻克了潼關要塞。金廷在事前既然感覺到意志沮喪, 於是便向成吉思汗求和。後者對於這件事情的答覆明明白白表示著他不再以獲得巨額的戰利品為滿足, 卻希望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里獲得一個強固的立足點。他要求金帝必須放棄黃河以北各省, 並廢去皇帝的尊號, 而此後只能採用著一個河南王的卑遜稱號。金人對於這種要求,自然感覺到無法接受, 於是戰事便又繼續了。對於中國各地的戰爭, 在成吉思汗的部將主要是在木華黎的指揮下繼續著。木華黎被委任做新征服地的國王, 同時還被委任做蒙古軍的左翼統將。而成吉思汗在一二一六年的春天回到了他那客魯漣河畔的行宮。
注釋
① 案乞塔惕英譯本作China, 日譯本作支那, 後者顯然是根據前者而來的。至於英譯本的譯作China, 可以斷定它是從俄語Kitai而來的。案Kitai 就是契丹——乞塔——的對音, 不只為當時北方民族通稱中國或金國的代表名, 就是今日的俄羅斯、土耳其和波斯等國人民還是用這個名稱來稱呼中國的。本譯本將英譯本里意指著金國而譯作China 之處, 譯作乞塔惕, 以區別於意指著整個中國的China。
② 案唐兀惕(Tangut) 就是党項的異譯,“惕”為蒙古語的複數。王室拓跋氏原來是松州邊境外西藏系党項族裡最強大的一個支派。到唐代開始壯大起來, 唐帝便用計去羈縻他們, 賜他一個姓為李氏。到了宋初它的疆域更加擴大起來, 包含著現在的甘肅、寧夏二省和陝西省的西北部, 所以宋人稱他們為西夏。蒙古人最早稱這個國家叫合申(Kashin), 就是河西的音訛, 河西就是說黃河以西的地方。後來稱他們為唐兀惕, 就是中國史書里所記的党項。
一二一四年初, 蒙古軍在掠得巨額的掠獲品後, 又集結大軍在北京北面的城牆下, 可是他們並沒有攻擊金國京城的企圖。因為成吉思汗已經了解到攻略一座備有一切必需品, 並被這個帝國最精銳軍隊衛戍著的堅強城堡的困難。他並沒有放任自己被攻克金國著名京城並俘虜其皇帝的美麗遠景所誘惑。他也知道這件事情的危險性。他覺得最緊急而又最重要的事情,莫如先將蒙古軍所獲得的巨額掠獲品輸送到蒙古本土去。
於是他便對金人提出和議, 在條件上要金帝獻納他的女兒並附帶著豐富的嫁奩給蒙古汗。金人接受了他的要求, 他們的皇帝14 便把先帝15 的末女充作自己的女兒去嫁給成吉思汗, 同時還附帶著巨額的金銀, 童男童女各五百人和駿馬三千匹作為嫁奩。從這時候起成吉思汗便開始退兵了〔案這件事是在同年四月〕。
但是戰爭不久就重新開始了, 這或許較金人所希望去利用休戰機會以恢復被蒙古軍所毀壞的城堡, 並建立新城堡的預期還要來得早些。戰爭重起的原因是這樣的:當成吉思汗派遣了外交使節一行到南宋去, 隨身攜帶著一種“同盟建議”, 他們在路上遭遇到金人的劇烈留難。同時還聽到一種消息, 據說金帝已經放棄了北京, 命其太子留守此城, 並且還遷都到距離國境更遙遠的汴京(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去。在皇宮的啟行途中,護衛裡面的一部分, 由契丹軍所組成, 發生了叛變, 一面迴轉到北京去,一面遣使乞降於成吉思汗, 並請求他的援助。成吉思汗便立即派遣他的軍隊去進擊金人。者別那顏重新攻克了居庸關的峽道, 木華黎進兵到南滿洲( 就是遼東), 同時, 另遣他將統率著女真軍和新歸順蒙古的契丹軍, 迫近中都——北京並把它包圍起來。金帝派遣了一支援軍去解救, 又被蒙古軍所擊敗, 於是北京便在一二一五年的夏天裡陷落了。
在那個時候,成吉思汗為著要避暑撤退到長城以外的某地方16 去,從這裡他可以總監著一切對敵作戰的事宜。當他接到北京攻陷的報告時,便派遣失吉忽禿忽和其他廷臣二人17去檢視所獲得的戰利品, 尤其是為著去接收金國皇室的帑藏。當時擔任著管理皇室帑藏的金國官吏, 賄贈了巨額的禮物給汗的使者, 但是失吉忽禿忽卻拒絕了這種贈物, 並說:“從前中都金帛皆屬金主, 如今中都金帛已屬成吉思合罕, 如何敢擅取。”18 可是跟失吉忽禿忽一起去的二名副使,卻收受了這種贈物。等到成吉思汗知道了這件事以後, 便嚴厲地斥責著這二個收受贈物的人, 同時恩賞著失吉忽禿忽, 並且對他說道:“你可與我做耳目”19 。成吉思汗常常嫉忌著被他看作是他自己的正當財庫產權而要想去染指它的人, 但是對於像失吉忽禿忽那樣的措置, 卻受到了他的崇高尊敬。
北京攻陷後, 成吉思汗便派遣了他的一個分遣部隊去進攻金帝蒙塵的南京——汴梁。他的目的並不是以為占領了那座城市便能滅絕金人了。他十分了解這件事還要經過好幾年的爭鬥, 所以暫時留著以待將來的解決。這個分遣隊長期深入到河南省境, 一直到達南京( 汴梁) 地區, 同時還攻克了潼關要塞。金廷在事前既然感覺到意志沮喪, 於是便向成吉思汗求和。後者對於這件事情的答覆明明白白表示著他不再以獲得巨額的戰利品為滿足, 卻希望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里獲得一個強固的立足點。他要求金帝必須放棄黃河以北各省, 並廢去皇帝的尊號, 而此後只能採用著一個河南王的卑遜稱號。金人對於這種要求,自然感覺到無法接受, 於是戰事便又繼續了。對於中國各地的戰爭, 在成吉思汗的部將主要是在木華黎的指揮下繼續著。木華黎被委任做新征服地的國王, 同時還被委任做蒙古軍的左翼統將。而成吉思汗在一二一六年的春天回到了他那客魯漣河畔的行宮。
注釋
① 案乞塔惕英譯本作China, 日譯本作支那, 後者顯然是根據前者而來的。至於英譯本的譯作China, 可以斷定它是從俄語Kitai而來的。案Kitai 就是契丹——乞塔——的對音, 不只為當時北方民族通稱中國或金國的代表名, 就是今日的俄羅斯、土耳其和波斯等國人民還是用這個名稱來稱呼中國的。本譯本將英譯本里意指著金國而譯作China 之處, 譯作乞塔惕, 以區別於意指著整個中國的China。
② 案唐兀惕(Tangut) 就是党項的異譯,“惕”為蒙古語的複數。王室拓跋氏原來是松州邊境外西藏系党項族裡最強大的一個支派。到唐代開始壯大起來, 唐帝便用計去羈縻他們, 賜他一個姓為李氏。到了宋初它的疆域更加擴大起來, 包含著現在的甘肅、寧夏二省和陝西省的西北部, 所以宋人稱他們為西夏。蒙古人最早稱這個國家叫合申(Kashin), 就是河西的音訛, 河西就是說黃河以西的地方。後來稱他們為唐兀惕, 就是中國史書里所記的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