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就宦官的立場而言,受大將軍壓迫的皇帝,目前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他們。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要是打倒梁冀,他們的勢力將會大大提高。難怪他們莫不拼命進行策謀。
——原來真正的敵人是宦官!
終於想通這一點的梁冀,為了監視宦官之動機,並在必要時可以隨時通報,派了一個名叫張惲的心腹在宦官辦公場所居住。張惲是梁冀陣營中為數稀少的宦官之一。
“這樣的事情算不了什麼!”
梁冀不當一回事的這件事情,事實上等於大逆罪。只是,習慣於依恃權勢的他,無視法律的存在罷了。
和後宮女人同樣,宦官的任務在於伺候皇帝身邊事宜。倘若有意行刺皇帝,最得近水樓台之便的是他們。因此,宮女和宦官的勤務,都受到極端嚴格的規則限制。
外人若隨便進入宮廷宦官的辦公處所,當然被視為意圖行刺聖上。在“可疑者罰”原則之下,這樣的人,自然必須受到嚴罰。
皇帝貼身宦官具瑗,將張惲綁了起來。
“你們幹什麼!我是奉大將軍之命前來的啊!”
被綁的張惲大聲嚷叫。
“嗬,原來這件事情與大將軍有關……”
具瑗冷笑道。
犯了大逆罪的張惲,等於把幕後主使人大將軍梁冀的名字道了出來。
——逮捕大將軍!
空前之逮捕行動於焉展開。
單超、具瑗、唐衡、左悺以及徐璜等五名宦官,以慎重且果敢的手法進行一切。除梁冀陣營官員以外,所有的人都被動員。近衛兵團則從禁中出發,迅速包圍梁冀府邸。
這件事情結束得非常迅速,迅速得令人訝異。權勢幾乎凌駕天子的梁冀,一夜之間就連同黨羽被一舉推翻。
勅使到梁府沒收大將軍印綬。知道命數已盡的梁冀夫妻,當場自殺而亡。
梁冀以及妻子孫壽的族人悉數被捕,不分老少全被處刑。被視為梁冀黨羽而遭處死者達數十人,被解職者則達三百餘人之多。
梁冀的財產被沒收,據說,天下租稅因而得以減半。
取得權勢後,就認為這是自己的東西——一般人都是如此。梁冀是由於姐姐當了皇后、假借皇帝權威取得權勢的,而他卻認為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
外戚梁氏遂告滅亡。
繼而掌握權勢的是推翻梁氏的人。這批人無他,正是以皇帝手足立場致力於打倒梁氏的宦官。
外戚禍患被除,而去除禍患有功的宦官,卻成了新的禍患。
排除“前門之虎”的外戚後,卻出現宦官這“後門之狼”!
不把宦官當做人看待的士大夫階級,以“清”自稱,對宦官則以“濁”謂之。清濁之爭遂於二者之間展開。
這是一種權力鬥爭,政府高層人士汲汲於此的結果,政治荒廢,人民因而受苦。
於梁冀一黨被滅的八年後,桓帝以三十六歲英年去世。這位皇帝又因沒有後嗣,而立河間王曾孫劉宏為皇帝,就是靈帝,即位時年僅十二。又是另一個幼帝。
第八十三章 皇帝生意興隆
豪族或名門出身者在中央為高官,以“清”自稱;對被去勢的宦官,以“濁”蔑視之。如此清濁之爭,到後漢中期時愈演愈烈。厭惡“濁”而站在“清”的一邊,是人之常情。但“清”派人士是否都是名副其實的清流人物,倒是值得懷疑的一件事情。同樣,“濁”派中也有不少傑出人士。
後漢是個保守拘束的時代,在各方面都欠缺生趣。這是因為前漢為王莽所篡奪,為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而極端以儒教為重的緣故。
想成為經綸天下的政治家,非具備高貴門閥出身之條件不可。才華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家世背景。
即使是曠世奇才,若想貢獻國家社會,庶民身份是絕對辦不到的。庶民想投入國政中樞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成為宦官。
宦官不是只有因罪被處宮刑的人而已。志願接受去勢手術而成為宦官的,也大有人在。
為想出人頭地而犧牲男性機能,這類人的決心可謂悲壯至極!
由於得不到肉慾之歡樂,所以,宦官一般都被認為物慾非常強烈。這是以此作為精神發泄之對象的緣故吧?但精神之發泄並不以物慾為限——雖然是少之又少,有人卻以潛心於學問或技藝來達到這個目的。
後漢時代,中國有了在世界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發明——紙。其發明者即為宦官蔡倫。
在那之前的文書,全都寫在木簡或竹簡上。重要地圖或文書,則利用絲帛書寫,但由於絲帛非常昂貴,所以不能常用。
有一句話叫做“名留青史”。此處使用“青”字,就是指歷史紀錄寫在去了皮的青竹竹簡上。
這樣的東西當然體積龐大。寫在竹簡上的全本《史記》,起碼要使用三四輛牛車才能搬動。保管文書的倉庫,竹簡常堆積到屋脊,因此,形容書籍數量龐大,便有“汗牛充棟”之語。意思是說,充棟的書籍,連搬運的牛都流了滿身大汗。
由於發明紙張,全本《史記》到了可以抱著走的地步,這是令人驚訝的一件事情。據傳,蔡倫將自己發明的紙張呈獻給和帝是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之事。
——原來真正的敵人是宦官!
終於想通這一點的梁冀,為了監視宦官之動機,並在必要時可以隨時通報,派了一個名叫張惲的心腹在宦官辦公場所居住。張惲是梁冀陣營中為數稀少的宦官之一。
“這樣的事情算不了什麼!”
梁冀不當一回事的這件事情,事實上等於大逆罪。只是,習慣於依恃權勢的他,無視法律的存在罷了。
和後宮女人同樣,宦官的任務在於伺候皇帝身邊事宜。倘若有意行刺皇帝,最得近水樓台之便的是他們。因此,宮女和宦官的勤務,都受到極端嚴格的規則限制。
外人若隨便進入宮廷宦官的辦公處所,當然被視為意圖行刺聖上。在“可疑者罰”原則之下,這樣的人,自然必須受到嚴罰。
皇帝貼身宦官具瑗,將張惲綁了起來。
“你們幹什麼!我是奉大將軍之命前來的啊!”
被綁的張惲大聲嚷叫。
“嗬,原來這件事情與大將軍有關……”
具瑗冷笑道。
犯了大逆罪的張惲,等於把幕後主使人大將軍梁冀的名字道了出來。
——逮捕大將軍!
空前之逮捕行動於焉展開。
單超、具瑗、唐衡、左悺以及徐璜等五名宦官,以慎重且果敢的手法進行一切。除梁冀陣營官員以外,所有的人都被動員。近衛兵團則從禁中出發,迅速包圍梁冀府邸。
這件事情結束得非常迅速,迅速得令人訝異。權勢幾乎凌駕天子的梁冀,一夜之間就連同黨羽被一舉推翻。
勅使到梁府沒收大將軍印綬。知道命數已盡的梁冀夫妻,當場自殺而亡。
梁冀以及妻子孫壽的族人悉數被捕,不分老少全被處刑。被視為梁冀黨羽而遭處死者達數十人,被解職者則達三百餘人之多。
梁冀的財產被沒收,據說,天下租稅因而得以減半。
取得權勢後,就認為這是自己的東西——一般人都是如此。梁冀是由於姐姐當了皇后、假借皇帝權威取得權勢的,而他卻認為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
外戚梁氏遂告滅亡。
繼而掌握權勢的是推翻梁氏的人。這批人無他,正是以皇帝手足立場致力於打倒梁氏的宦官。
外戚禍患被除,而去除禍患有功的宦官,卻成了新的禍患。
排除“前門之虎”的外戚後,卻出現宦官這“後門之狼”!
不把宦官當做人看待的士大夫階級,以“清”自稱,對宦官則以“濁”謂之。清濁之爭遂於二者之間展開。
這是一種權力鬥爭,政府高層人士汲汲於此的結果,政治荒廢,人民因而受苦。
於梁冀一黨被滅的八年後,桓帝以三十六歲英年去世。這位皇帝又因沒有後嗣,而立河間王曾孫劉宏為皇帝,就是靈帝,即位時年僅十二。又是另一個幼帝。
第八十三章 皇帝生意興隆
豪族或名門出身者在中央為高官,以“清”自稱;對被去勢的宦官,以“濁”蔑視之。如此清濁之爭,到後漢中期時愈演愈烈。厭惡“濁”而站在“清”的一邊,是人之常情。但“清”派人士是否都是名副其實的清流人物,倒是值得懷疑的一件事情。同樣,“濁”派中也有不少傑出人士。
後漢是個保守拘束的時代,在各方面都欠缺生趣。這是因為前漢為王莽所篡奪,為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而極端以儒教為重的緣故。
想成為經綸天下的政治家,非具備高貴門閥出身之條件不可。才華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家世背景。
即使是曠世奇才,若想貢獻國家社會,庶民身份是絕對辦不到的。庶民想投入國政中樞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成為宦官。
宦官不是只有因罪被處宮刑的人而已。志願接受去勢手術而成為宦官的,也大有人在。
為想出人頭地而犧牲男性機能,這類人的決心可謂悲壯至極!
由於得不到肉慾之歡樂,所以,宦官一般都被認為物慾非常強烈。這是以此作為精神發泄之對象的緣故吧?但精神之發泄並不以物慾為限——雖然是少之又少,有人卻以潛心於學問或技藝來達到這個目的。
後漢時代,中國有了在世界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發明——紙。其發明者即為宦官蔡倫。
在那之前的文書,全都寫在木簡或竹簡上。重要地圖或文書,則利用絲帛書寫,但由於絲帛非常昂貴,所以不能常用。
有一句話叫做“名留青史”。此處使用“青”字,就是指歷史紀錄寫在去了皮的青竹竹簡上。
這樣的東西當然體積龐大。寫在竹簡上的全本《史記》,起碼要使用三四輛牛車才能搬動。保管文書的倉庫,竹簡常堆積到屋脊,因此,形容書籍數量龐大,便有“汗牛充棟”之語。意思是說,充棟的書籍,連搬運的牛都流了滿身大汗。
由於發明紙張,全本《史記》到了可以抱著走的地步,這是令人驚訝的一件事情。據傳,蔡倫將自己發明的紙張呈獻給和帝是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