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此猶小事耳。其斫喪滿清之命脈,而詒海內以未有之辱者,為五口通商約。蓋鴉片之為害於天下後世,無中外皆知之。林則徐為天下後世計,故於焚毀鴉片事,甘為此激烈之手段。宣宗亦念其忠,特以穆彰阿作梗,故林不免於罪,而是事遂一主於和。聞道光二十二年間,大學士王鼎方自東河查勘回,聞和議痛哭,爭不能得,以憂死。其病劇時,召門下士至臥榻前,伏枕流涕,授遺折數千言,力排和議之非,而斥穆彰阿之奸。卒為穆彰阿所泥,不得上。王鼎歿,祁寯藻亦尚力爭,然寯藻在軍機為後進,且漢大臣,不能決事,故穆彰阿愈得志。

  已而白門和局既定,宣宗退朝後,負手行偏殿上,一日夜未嘗暫息,內侍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宣宗頓足長嘆。旋入殿,以硃筆草草書一紙,封緘甚固。時宮門未啟,命內侍持往樞廷,戒之曰:“但與穆彰阿,毋為祁寯藻所知。”蓋即諭議和諸臣於和約畫押之廷寄也。觀此則穆彰阿於是時,必有危言聳論,挾制宣宗,使其不得不從者。自是宣宗忽忽不樂,以至謝天下。

  迨文宗嗣位數月,頒示騰黃,為林則徐雪冤,而著穆彰阿之罪曰:“大學士穆彰阿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售其奸。偽學偽才,揣摩以逢主意。從前洋務,穆彰阿傾排異己,殊堪痛恨。若一旦置之重法,實有不忍。著從寬革職,永不敘用。”於是主戰主和之功罪是非,千秋論定。而枋政之臣,欲以掩天下後世之耳目,不可得矣。奴才小史 ○耆英 耆英,於道光壬寅癸卯甲辰間,倚畀最重之人也。初為廣州將軍,繼任兩江總督,復為兩廣總督,又晉擢大學士。主眷之隆,一時罕匹。然而白門訂約,一任朴鼎查之挾持,無纖悉磋磨之可望。及辦廣州善後事宜,又畏英人如虎。設無粵民義憤,以左右其間,又將任英人入城,致省垣幾為其所踞。至咸豐初,追責其自外生成,畏葸無能,抑民奉敵,罔顧國家之狀,貶為員外郎。

  迨咸豐八年,大沽事起,惠親王綿愉、宗室尚書端華、大學士彭蘊章等,聯銜奏保其熟悉外情,請棄瑕錄用,以觀後效。

  文宗召之入見,耆英遂造膝請陳:自稱當時此勢,惟有獨任其難。文宗諈諉者再,密諭其自展謨謀,不必附合桂良,致涉拘泥。蓋於此欲以和為戰也。因賞給侍郎銜,令其馳赴天津。比至,往拜英使,拒而不見。桂良聞之,懼和議因此中阻,乃有奏請召回耆英事。

  耆英之不禮於英使也,當時但言其與英人有隙。然究其不禮之由,蓋因任兩廣總督時,曾奏告宣宗,謂外人只可計誘,是以用溫言撫慰之。且其中,又有藐視英人語。及耆英抵津門,英法之譯人,以此等奏章予耆英視之。耆英自覺無顏,乃退而思避。甫至通州,朝命適下,著其仍留天津,自行酌辦。耆英不再折回,徑由通州入都矣。

  既入都,旋以書告僧格林沁,謂某日可抵軍營。時惠親王綿愉,方自僧營歸,途次,接僧格林沁遣弁送耆英書至,閱之,大驚。謂大沽之事,並未辦有端緒,輒敢藉詞卸肩。且未奏特旨,先擅自回京,大違臣節。遂以狀聞。文宗鑒其前後居心,如出一轍,因數其積稔而置之法。天下後世,亦莫不詈其罪之魁,而恨其死之晚也。

  ○琦善

  琦善性畏葸,善諂媚。道光十八年時,以大學士任直隸總督,名為畿疆坐鎮,實則碌碌無能者也。越二年,英人義律猝至大沽口,以書獻琦善,謂焚毀鴉片之釁,起自林則徐、鄧廷楨二人,向索償不與,反遭其詬逐,故入浙江。遞書與總兵,不受。再遞書與浙撫,又不受,故越浙而至此。琦善信其說,據以奏聞。與英人議和之說,遂肇端於此矣。

  時天津道陸建瀛,謂英兵尚踞定海,而來此託詞請撫,是據邑以要我也,宜與戰,俟奪其艦,俘其人,俾之還我定海,然後徐議和,方為善策。琦善執不可。旋宴其艦中軍士十餘人,且以溫語慰藉之,謂已乞恩朝廷,將特遣重臣,馳赴廣東,平反焚毀鴉片事。由是義律大喜。

  未幾,朝命下,即以琦善為欽差,令赴廣東查辦。尋又命為兩廣總督。時蘇撫裕謙,方任兩江總督,聞之,撫髀流涕,嘆琦善之庸才誤國。而琦善不知也。既抵粵,先撤虎門防,以媚英人。義律遂乘機先索賠款,繼又要求割香港全島,且趣令速覆。琦善以事關割地,不遽答。義律乃遣人挑戰,琦善欲止之。義律曰:“戰而後商,未為晚也。”而廣州之戰釁又開。

  當英艦之攻虎門也,先陷口外之大角、沙角兩炮台。靖遠炮艦水師提督關天培,告急於琦善,且請增兵,以固省城門戶。

  琦善仍執和議,故未之許。天培固請,僅予後二百,令暗渡以助之。不數月,天培卒以戰死聞。

  是時,琦善雖以義律言入告,然宣宗已簡親臣宿將,使剋期赴粵,一意主戰矣。義律知大軍將至,所請者已不行,故易詞以嘗試琦善。謂繳還兩炮台,並以定海易香港。琦善與之訂期相見,竟許之,一面咨請伊里布,收定海,釋俘囚。一面復以義律之咨文等,附折上聞。宣宗見之,大怒,斥其甘受欺侮,迷而不返,甘為此遺臭萬年之舉。遂褫其職,沒其產,戍之於軍台。時道光二十一年春也。迨二十二年冬,賞給四等侍衛。

  為葉爾羌幫辦大臣。逾年三月,又賞三品頂帶,為熱河都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