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歡◇迎訪◇問◇www.HQDOOR.COM���

  第49節:公主遠嫁(2)

  四公主遠嫁一年多後,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去世,因噶勒丹多爾濟已經在此之前去世,遂由噶勒丹多爾濟之子額駙敦多布多爾濟在三十八年(1699)承襲土謝圖汗。

  以塞外為家的四公主同中原、同娘家依舊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繫,而維繫紫禁城與蒙古各部的紐帶就是「木蘭秋獮」。為了加強同蒙古各部的聯絡,康熙從二十年起就在河北北部的隆化一帶設置圍場,每年秋季都要同蒙古王公到圍場射獵,正如他的曾孫嘉慶在「木蘭記碑」的碑文中所歸納的:「射獵為本朝家法,綏遠實國家大綱」,康熙就是要通過到口外射獵來綏遠蒙古各部。每年的「木蘭秋獮」,康熙都要來圍場,四額駙自然要參加一年一度的射獵,「木蘭秋獮」縮短了喀爾喀與北京的地理隔膜與心理距離。

  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清政府又在圍場附近的承德開始修建熱河行宮(即避暑山莊),以便於漠南、漠北的蒙古各部首領朝覲,這也就為四公主到行宮給皇阿瑪請安並與護衛皇帝避暑、行獵的兄弟會面提供了方便。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請安令四公主終身難忘,康熙在女兒請安後前往四公主府。皇帝的駕臨,對於四公主、四額駙以及喀爾喀都是件顏面有光的大事。

  安定而祥和的日子總會讓人有白駒過隙之感,轉眼就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公主出閣已經15年,而她的父親也到了六旬萬壽之期。為了給康熙祝壽,漠南內蒙古與漠北喀爾喀各部於一年前就在熱河行宮外面武烈河東的磬錘峰上建溥仁寺,以「溥仁」為名就足以反映出蒙古各部對康熙施恩喀爾喀的感激之情。溥仁寺是外八廟中的第一座,也是惟一一處由蒙古王公倡議修建的。這一年八月,康熙在行圍中,特賜喀爾喀王公、台吉等衣帽、銀幣、鞍馬等物。

  頻頻往返於熱河行宮與漠北的四公主,為自己找到了忠孝兩全的支撐點,無論她是遠離家園還是與親人的短暫團聚,都能把國事、家事、天下事融為一體……

  白頭偕老

  四額駙敦多布多爾濟在雍正八年(1730)去世,這一年四公主52歲,他們之間共同生活長達34年,堪稱是夫妻和睦,子孫滿堂,其樂也融融。四公主與四額駙的婚姻穩定而牢固,在他們和諧婚姻的背後則是:以喀爾喀為清朝北部疆域的血肉「長城」得以奠基。

  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四公主的皇阿瑪曾在對古北口總兵蔡元奏請修復傾塌長城的批覆中就明確指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近患?明末我太宗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

  四公主的皇阿瑪已經通過「施恩喀爾喀」構築起一條血肉之軀組成的長城,「使之防備朔方」,以替代「秦興土石之工」所修築的長城。安置被噶爾丹逐出家園的喀爾喀是「施恩」,招敦多布多爾濟為額駙也是「施恩」,給予察琿多爾濟的胞弟哲布尊丹巴活佛崇高的禮遇還是「施恩」。

  康熙在六十年(1721)對哲布尊丹巴活佛說道:「歲癸卯(1723)朕年七十,爾年九十,是年爾必來,無食言。」然而康熙在癸卯年的前一年——壬寅年十一月甲午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去世,90高齡的活佛在得悉康熙駕崩後不遠數千里來到京城謁見梓宮,在了卻夙願後於癸卯年正月甲午日在北京圓寂。為了貫徹康熙帝以喀爾喀為長城的戰略,雍正在活佛圓寂後的第三天——丙申日親自弔唁哲布尊丹巴,「懸帕供茶」,而且特別強調:活佛「非尋常僧人比」,「皇考升遐系甲午日,今胡圖克圖圓寂亦系甲午日」,足以顯示「佛果聖因,證明不昧」。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圓寂之前已經暗示:轉世靈童在嫡親血胤中產生,因而四額駙敦多布多爾濟的庶子繼為哲布尊丹巴活佛。

  四公主的弟弟雍正也非常重視同喀爾喀的聯姻,在雍正元年即將四公主從和碩公主晉升為固倫公主。在四額駙去世兩年後,雍正又把所撫養的侄女——怡親王允祥的女兒——和碩和惠公主嫁給敦多布多爾濟的堂弟多爾濟色布騰,在加強聯姻的同時也能對寡居的四公主有所關照。雍正並非捨不得把自己的女兒遠嫁漠北,他的女兒中只有一個長大成人,而且在他即位前13年就已經出閣。但雍正的設想,卻由於多爾濟色布騰、和惠公主的相繼去世而落空。四公主人生歷程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讓多爾濟色布騰與和惠公主的孩子享受到親情。雍正十三年(1735)三月的一天,四公主平靜地走了,享年57歲。四公主的遺骨就像她的後裔一樣,留在了漠北。

  在姻親血緣的作用下,中原與漠北、京城與庫侖的聯繫愈發密切,喀爾喀已經成為屏藩北疆的「長城」。在雍正抗擊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爾丹策零所發動的戰爭中,土謝圖汗家族的丹津多爾濟(察琿多爾濟之侄、額駙多爾濟色布騰之父)、車木楚克那木札勒(察琿多爾濟之侄)、成袞扎布(車木楚克那木札勒之子)均親冒鋒鏑參戰。車木楚克那木札勒甚至帶病作戰,直至「中銃陣歿」。而在乾隆同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睦爾撒納的較量中,丹津多爾濟之孫桑齋多爾濟在得悉阿睦爾撒納叛逃後不僅立即帶兵追擊,而且傳令沿途保護好軍糧防止被叛軍劫掠;原本負責轉運軍糧的齊巴克雅喇木丕勒(車木楚克那木札勒之孫),在阿睦爾撒納叛亂後,立即前往援助被叛軍圍困在伊犁的征西將軍班第,迭經苦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大義凜然,矢志不渝……愈發凸顯出,橫亘於漠北的那條用血肉之軀構築起的長城,固若金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