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二
一九八七年重遊南京,我看到了另一場精彩的崑曲演出:江蘇省崑劇院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痴夢》。我還沒有到南京以前,已經久聞張繼青的大名,行家朋友告訴我:“你到南京,一定要看她的‘三夢’。”隔了四十年,才得重返故都,這個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託了人去向張繼青女士說項,總算她給面子,特別演出一場。那天晚上我跟著南京大學的戲劇前輩陳白塵與吳白兩位老先生一同前往。二老是戲曲專家,知道我熱愛崑曲,頗為嘉許。陳老談到崑曲在大陸式微,憤憤然說道:“中國大學生都應該以不看崑曲為恥!”開放後,中國大學生大概都忙著跳迪斯科去了。當晚在劇院又巧遇在南京講學的葉嘉瑩教授,葉先生是我在台大時的老師,我曾到中文系去旁聽她的古詩課程,受益甚大。葉先生這些年巡迴世界各地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抱著興滅繼絕的悲願,在華人子弟中,散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苗。那天晚上,我便與這幾位關愛中國文化前途的前輩師長,一同觀賞了傑出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三夢”。
張繼青的藝術果然了得,一出《痴夢》演得出神入化,把劇中人崔氏足足演活了。這是一出高難度的做工戲,是考演員真功夫的內心戲,張繼青因演《痴夢》名震海內外。《痴夢》是明末清初傳奇《爛柯山》的一折,取材於《漢書·朱買臣傳》及民間馬前潑水的故事。西漢寒儒朱買臣,年近半百,功名未就,妻崔氏不耐饑寒,逼休改嫁,後來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崔氏愧悔,然而覆水難收,破鏡不可重圓,最後崔氏瘋痴投水自盡。這是一出典型中國式的倫理悲劇: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說希臘悲劇源於人神衝突,中國悲劇則起於油鹽柴米,更近人間。朱買臣休妻這則故事改成戲劇也經過不少轉折。《漢書·朱買臣傳》,崔氏改嫁後仍以飯飲接濟前夫,而朱買臣當官後,亦善待崔氏及其後夫,朱買臣夫婦都是極厚道極文明的,但這不是悲劇的材料。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最後卻讓朱買臣夫婦團圓,變成了喜劇。還是傳奇《爛柯山》掌握了這則故事的悲劇內涵,但是在《崑曲大全》老本子的《逼休》一折,崔氏取得休書後,在大雪紛飛中竟把朱買臣逐出家門,這樣兇狠的女人很難演得讓觀眾同情。江蘇省崑劇院的演出本改得最好(劇名《朱買臣休妻》),把崔氏這個愛慕虛榮不耐貧賤的平凡婦人刻畫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讓張繼青的精湛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她能把一個反派角色演得最後讓人感到其情可憫、其境可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真功夫了。張繼青演《朱買臣休妻》中的崔氏,得自“傳”字輩老師傅沈傳芷的真傳。沈傳芷家學淵源,其父是“崑曲傳習所”有“大先生”尊稱的沈月亭,他自己也是個有名的“戲包袱”,工正旦。張繼青既得名師指導,又加上自己深刻琢磨,終於把崔氏這個人物千變萬化的複雜情緒,每一轉折都能準確把握投射出來。由於她完全進入角色,即使最後崔氏因夢成痴,瘋瘋癲癲,仍讓人覺得那是真的,不是在做戲。《朱買臣休妻》變成了張繼青的招牌戲,是實至名歸。我們看完她的《痴夢》,大家嘆服,葉嘉瑩先生也連聲贊好。
第二部分第4章 白先勇說崑曲(3)
在南京居然又在舞台上看到了《遊園驚夢》!人生的境遇是如此之不可測。白天我剛去游過秦淮河、夫子廟,亦找到了當年以清唱著名的得月台戲館,這些名勝正在翻修。得月台在秦淮河畔,是民國時代南京紅極一時的清唱場所,當年那些唱平劇、唱崑曲的姑娘,有的飛上枝頭,變成了大明星、官太太。電影明星王熙春便是清唱出身的。得月台,亦是秦淮水榭當年民國時代一瞬繁華的見證。我又去了烏衣巷、桃葉渡,參觀了“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樓。
重遊南京,就是要去尋找童年時代的足跡。我是一九四六年戰後國民政府還都,跟著家人從重慶飛至南京的。那時抗戰剛勝利,整個南京城都蕩漾著一股劫後重生的興奮與喜悅,漁陽鼙鼓的隱患,還離得很遠很遠。我們從重慶那個泥黃色的山城驟然來到這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的名勝古蹟,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我永遠不會忘記爬到明孝陵那些龐然大物的石馬石象背上那種亢奮之情,在雨花台上我挖掘到一枚脂胭血紅晶瑩剔透的彩石,那塊帶著血痕的彩石,跟隨了我許多年,變成了我對南京記憶的一件信物。那年父親率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爬上那三百九十多級石階,是一個莊嚴的儀式。多年後,我才體會到父親當年謁陵,告慰國父在天之靈抗日勝利的心境。四十年後,天旋地轉,重返南京,再登中山陵,看到鐘山下面鬱鬱蒼蒼,滿目河山,無一處不蘊藏著歷史的悲愴。大概是由於對南京一份特殊的感情,很早時候便寫下了《遊園驚夢》,算是對故都無盡的追思。台上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正唱著【皂羅袍】: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在台下,我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
第二部分第4章 白先勇說崑曲(4)
一九八七年重遊南京,我看到了另一場精彩的崑曲演出:江蘇省崑劇院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痴夢》。我還沒有到南京以前,已經久聞張繼青的大名,行家朋友告訴我:“你到南京,一定要看她的‘三夢’。”隔了四十年,才得重返故都,這個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託了人去向張繼青女士說項,總算她給面子,特別演出一場。那天晚上我跟著南京大學的戲劇前輩陳白塵與吳白兩位老先生一同前往。二老是戲曲專家,知道我熱愛崑曲,頗為嘉許。陳老談到崑曲在大陸式微,憤憤然說道:“中國大學生都應該以不看崑曲為恥!”開放後,中國大學生大概都忙著跳迪斯科去了。當晚在劇院又巧遇在南京講學的葉嘉瑩教授,葉先生是我在台大時的老師,我曾到中文系去旁聽她的古詩課程,受益甚大。葉先生這些年巡迴世界各地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抱著興滅繼絕的悲願,在華人子弟中,散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苗。那天晚上,我便與這幾位關愛中國文化前途的前輩師長,一同觀賞了傑出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三夢”。
張繼青的藝術果然了得,一出《痴夢》演得出神入化,把劇中人崔氏足足演活了。這是一出高難度的做工戲,是考演員真功夫的內心戲,張繼青因演《痴夢》名震海內外。《痴夢》是明末清初傳奇《爛柯山》的一折,取材於《漢書·朱買臣傳》及民間馬前潑水的故事。西漢寒儒朱買臣,年近半百,功名未就,妻崔氏不耐饑寒,逼休改嫁,後來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崔氏愧悔,然而覆水難收,破鏡不可重圓,最後崔氏瘋痴投水自盡。這是一出典型中國式的倫理悲劇: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說希臘悲劇源於人神衝突,中國悲劇則起於油鹽柴米,更近人間。朱買臣休妻這則故事改成戲劇也經過不少轉折。《漢書·朱買臣傳》,崔氏改嫁後仍以飯飲接濟前夫,而朱買臣當官後,亦善待崔氏及其後夫,朱買臣夫婦都是極厚道極文明的,但這不是悲劇的材料。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最後卻讓朱買臣夫婦團圓,變成了喜劇。還是傳奇《爛柯山》掌握了這則故事的悲劇內涵,但是在《崑曲大全》老本子的《逼休》一折,崔氏取得休書後,在大雪紛飛中竟把朱買臣逐出家門,這樣兇狠的女人很難演得讓觀眾同情。江蘇省崑劇院的演出本改得最好(劇名《朱買臣休妻》),把崔氏這個愛慕虛榮不耐貧賤的平凡婦人刻畫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讓張繼青的精湛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她能把一個反派角色演得最後讓人感到其情可憫、其境可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真功夫了。張繼青演《朱買臣休妻》中的崔氏,得自“傳”字輩老師傅沈傳芷的真傳。沈傳芷家學淵源,其父是“崑曲傳習所”有“大先生”尊稱的沈月亭,他自己也是個有名的“戲包袱”,工正旦。張繼青既得名師指導,又加上自己深刻琢磨,終於把崔氏這個人物千變萬化的複雜情緒,每一轉折都能準確把握投射出來。由於她完全進入角色,即使最後崔氏因夢成痴,瘋瘋癲癲,仍讓人覺得那是真的,不是在做戲。《朱買臣休妻》變成了張繼青的招牌戲,是實至名歸。我們看完她的《痴夢》,大家嘆服,葉嘉瑩先生也連聲贊好。
第二部分第4章 白先勇說崑曲(3)
在南京居然又在舞台上看到了《遊園驚夢》!人生的境遇是如此之不可測。白天我剛去游過秦淮河、夫子廟,亦找到了當年以清唱著名的得月台戲館,這些名勝正在翻修。得月台在秦淮河畔,是民國時代南京紅極一時的清唱場所,當年那些唱平劇、唱崑曲的姑娘,有的飛上枝頭,變成了大明星、官太太。電影明星王熙春便是清唱出身的。得月台,亦是秦淮水榭當年民國時代一瞬繁華的見證。我又去了烏衣巷、桃葉渡,參觀了“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樓。
重遊南京,就是要去尋找童年時代的足跡。我是一九四六年戰後國民政府還都,跟著家人從重慶飛至南京的。那時抗戰剛勝利,整個南京城都蕩漾著一股劫後重生的興奮與喜悅,漁陽鼙鼓的隱患,還離得很遠很遠。我們從重慶那個泥黃色的山城驟然來到這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的名勝古蹟,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我永遠不會忘記爬到明孝陵那些龐然大物的石馬石象背上那種亢奮之情,在雨花台上我挖掘到一枚脂胭血紅晶瑩剔透的彩石,那塊帶著血痕的彩石,跟隨了我許多年,變成了我對南京記憶的一件信物。那年父親率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爬上那三百九十多級石階,是一個莊嚴的儀式。多年後,我才體會到父親當年謁陵,告慰國父在天之靈抗日勝利的心境。四十年後,天旋地轉,重返南京,再登中山陵,看到鐘山下面鬱鬱蒼蒼,滿目河山,無一處不蘊藏著歷史的悲愴。大概是由於對南京一份特殊的感情,很早時候便寫下了《遊園驚夢》,算是對故都無盡的追思。台上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正唱著【皂羅袍】: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在台下,我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
第二部分第4章 白先勇說崑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