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我做錯了什麼事嗎?”那個老人用阿拉伯語問道。大多數阿拉伯人見到兩個政府官員模樣的大男人來到自己家,都可能會作出這樣的反應。
“沒有,”加百列說,“我們只是想和你聊聊。”
“聊什麼?”
那個老人聽到加百列的回答後,若有所思地抽了口水煙。他的灰眼睛看上去昏昏欲睡,鬍子修剪得很整齊,穿著拖鞋的雙腳很粗糙。
“你們是哪兒的人?”他問。
“耶斯列谷。”加百列回答說。
阿勒-薩馬拉緩緩地點了點頭:“在那之前呢?”
“我父母是德國人。”
那雙灰眼睛從加百列轉向了雅科夫。
“你呢?”
“哈德拉。”
“之前呢?”
“俄國。”
“德國人和俄國人,”阿勒-薩馬拉搖了搖頭,“如果沒有德國人和俄國人,我應該還住在撒梅里亞,而不是阿勒馬克。”
“村子被占那天你也在?”
“不完全是。我正在村子附近的田裡。”他停了一下,又狡黠地加了一句,“和一個女孩在一起。”
“行動開始後呢?”
“我們躲在田裡,看著村裡的人都朝北走,去了黎巴嫩。我們一直等到第二天。天黑之後,我們走到了阿勒馬克。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全都去了黎巴嫩。”
“和你在一起的那個女孩呢?”
“她嫁給了我。”他又抽了一口煙,“我也是個流亡者,只不過是在國內流亡而已。我依然有我父親在撒梅里亞的地契,可是我回不去。猶太人沒收了我們的土地,也從來沒想過彌補我的損失。想像一下吧,大屠殺的倖存者在阿拉伯村莊的廢墟上建了一座集體農場。”
加百列環視了一下房子的四周:“你現在過得還不錯。”
“我比那些真正的流亡者過得好太多了。如果沒有戰爭,我們都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但我並不怨你們,我怨的是阿拉伯的首領。如果哈吉·阿明和其他人接受了劃分決定,那西加利利依然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但他們選擇了戰爭,而且還輸了。他們說阿拉伯人是受害者。阿拉法特在戴維營做了同樣的事,對吧?他又放棄和平的機會,開始了另一場戰爭。猶太人一還擊,他就聲稱自己是受害者。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接受教訓呢?”
山羊又回來了。這一次,阿勒-薩馬拉用水菸袋的菸嘴打了一下它的鼻子。
“不過你們來這兒肯定不是為了聽我講這些老故事的。”
“我們想找你們村裡的一戶人家,不過我們不知道他們姓什麼。”
“我們大家都很熟。”阿勒-薩馬拉說,“如果我們現在在撒梅里亞的廢墟里,我甚至可以告訴你我家在哪兒,還有我朋友的家、我表兄弟的家。跟我說說這家人的事,我可以告訴你他們的名字。”
加百列把那個女孩在到巴黎之前講給他的故事告訴了那個人——她的祖父是村裡的長者,不是村長,但也是個非常重要的人,他有四十德南的土地,還有一大群羊。他至少有一個兒子。撒梅里亞被占以後,他們逃去了北邊,到了黎巴嫩的艾因赫勒韋難民營。阿勒-薩馬拉若有所思地聽著加百列的描述,但樣子好像很迷惑。他回頭朝屋裡喊了一聲,一個女人出現了,和他年齡差不多,頭上蒙著頭巾。她和阿勒-薩馬拉說了幾句話,小心地避開了加百列和雅科夫的眼神。
“你確定他有四十德南的地?”他問,“不是三十,不是二十,是四十?”
“至少別人是這麼告訴我的。”
他沉思著抽了一口煙。“你是對的,”他說,“這家人去了黎巴嫩的艾因赫勒韋。不過黎巴嫩內戰後,事情就更糟了。男孩子們去打仗了,我聽說他們都死了。”
“你知道他們叫什麼嗎?”
“他們姓阿勒-塔馬里。如果你遇到他們,請幫我向他們問好,跟他們說我去過他們家。別告訴他們我在阿勒馬克有房子,他們聽了會難過的。”
34
特拉維夫
“艾因赫勒韋?你他媽的瘋了嗎?”
第二天早晨。勒夫坐在空蕩蕩的玻璃桌前,手中的咖啡杯從杯托舉到了半空。加百列趁他的秘書去洗手間時溜進了情報處,估計加百列走後,那女孩的日子不會好過。
“艾因赫勒韋絕對不能去。句號。討論結束。現在的那裡比1982年的時候還糟糕。有六個恐怖組織都在那兒成立了據點。一個照片上了法國報紙的情報處探員絕對不能到那兒去。”
“但總要有人去一趟。”
“你根本不確定那個人是否還活著。”
加百列皺了皺眉,然後逕自坐在了勒夫桌子對面的皮椅上。
“如果他還活著,他就可以告訴我們,他女兒在離開營地之後去了哪裡。”
“確實有可能,”勒夫贊同道,“但他也有可能一無所知。哈立德肯定告訴過那個女孩要瞞著家人。而且我們都知道,關於撒梅里亞的故事很可能是個謊言。”
“沒有,”加百列說,“我們只是想和你聊聊。”
“聊什麼?”
那個老人聽到加百列的回答後,若有所思地抽了口水煙。他的灰眼睛看上去昏昏欲睡,鬍子修剪得很整齊,穿著拖鞋的雙腳很粗糙。
“你們是哪兒的人?”他問。
“耶斯列谷。”加百列回答說。
阿勒-薩馬拉緩緩地點了點頭:“在那之前呢?”
“我父母是德國人。”
那雙灰眼睛從加百列轉向了雅科夫。
“你呢?”
“哈德拉。”
“之前呢?”
“俄國。”
“德國人和俄國人,”阿勒-薩馬拉搖了搖頭,“如果沒有德國人和俄國人,我應該還住在撒梅里亞,而不是阿勒馬克。”
“村子被占那天你也在?”
“不完全是。我正在村子附近的田裡。”他停了一下,又狡黠地加了一句,“和一個女孩在一起。”
“行動開始後呢?”
“我們躲在田裡,看著村裡的人都朝北走,去了黎巴嫩。我們一直等到第二天。天黑之後,我們走到了阿勒馬克。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全都去了黎巴嫩。”
“和你在一起的那個女孩呢?”
“她嫁給了我。”他又抽了一口煙,“我也是個流亡者,只不過是在國內流亡而已。我依然有我父親在撒梅里亞的地契,可是我回不去。猶太人沒收了我們的土地,也從來沒想過彌補我的損失。想像一下吧,大屠殺的倖存者在阿拉伯村莊的廢墟上建了一座集體農場。”
加百列環視了一下房子的四周:“你現在過得還不錯。”
“我比那些真正的流亡者過得好太多了。如果沒有戰爭,我們都可以過上這樣的生活。但我並不怨你們,我怨的是阿拉伯的首領。如果哈吉·阿明和其他人接受了劃分決定,那西加利利依然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但他們選擇了戰爭,而且還輸了。他們說阿拉伯人是受害者。阿拉法特在戴維營做了同樣的事,對吧?他又放棄和平的機會,開始了另一場戰爭。猶太人一還擊,他就聲稱自己是受害者。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接受教訓呢?”
山羊又回來了。這一次,阿勒-薩馬拉用水菸袋的菸嘴打了一下它的鼻子。
“不過你們來這兒肯定不是為了聽我講這些老故事的。”
“我們想找你們村裡的一戶人家,不過我們不知道他們姓什麼。”
“我們大家都很熟。”阿勒-薩馬拉說,“如果我們現在在撒梅里亞的廢墟里,我甚至可以告訴你我家在哪兒,還有我朋友的家、我表兄弟的家。跟我說說這家人的事,我可以告訴你他們的名字。”
加百列把那個女孩在到巴黎之前講給他的故事告訴了那個人——她的祖父是村裡的長者,不是村長,但也是個非常重要的人,他有四十德南的土地,還有一大群羊。他至少有一個兒子。撒梅里亞被占以後,他們逃去了北邊,到了黎巴嫩的艾因赫勒韋難民營。阿勒-薩馬拉若有所思地聽著加百列的描述,但樣子好像很迷惑。他回頭朝屋裡喊了一聲,一個女人出現了,和他年齡差不多,頭上蒙著頭巾。她和阿勒-薩馬拉說了幾句話,小心地避開了加百列和雅科夫的眼神。
“你確定他有四十德南的地?”他問,“不是三十,不是二十,是四十?”
“至少別人是這麼告訴我的。”
他沉思著抽了一口煙。“你是對的,”他說,“這家人去了黎巴嫩的艾因赫勒韋。不過黎巴嫩內戰後,事情就更糟了。男孩子們去打仗了,我聽說他們都死了。”
“你知道他們叫什麼嗎?”
“他們姓阿勒-塔馬里。如果你遇到他們,請幫我向他們問好,跟他們說我去過他們家。別告訴他們我在阿勒馬克有房子,他們聽了會難過的。”
34
特拉維夫
“艾因赫勒韋?你他媽的瘋了嗎?”
第二天早晨。勒夫坐在空蕩蕩的玻璃桌前,手中的咖啡杯從杯托舉到了半空。加百列趁他的秘書去洗手間時溜進了情報處,估計加百列走後,那女孩的日子不會好過。
“艾因赫勒韋絕對不能去。句號。討論結束。現在的那裡比1982年的時候還糟糕。有六個恐怖組織都在那兒成立了據點。一個照片上了法國報紙的情報處探員絕對不能到那兒去。”
“但總要有人去一趟。”
“你根本不確定那個人是否還活著。”
加百列皺了皺眉,然後逕自坐在了勒夫桌子對面的皮椅上。
“如果他還活著,他就可以告訴我們,他女兒在離開營地之後去了哪裡。”
“確實有可能,”勒夫贊同道,“但他也有可能一無所知。哈立德肯定告訴過那個女孩要瞞著家人。而且我們都知道,關於撒梅里亞的故事很可能是個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