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頁
尊徐循, 一方面是因為皇帝的孝心,一方面也是他鞏固自身地位的需要,再說徐循現在事實就是東西六宮的話事人,在這件事上多加推諉,徒顯矯情,徐循推辭了幾次,見皇 帝心意堅定,也就不再多說什麼,至於外廷,更不會有人不長眼地在這時候出來反對了。歸根到底,這種事還是看皇帝自己的心意,雖說皇帝的出身,隱約是有些問 題,仿佛親母並非貴太妃,但他自己都認貴太妃為母,上尊號、請入文華殿議事的,母子兩人親密得不行了,這時候誰來說聲該立生母,不等於是自己作死嗎?
眼 下馬上就要過年了,朝廷花錢的地方不少,再說事情的確也多,這上尊號的儀式,被排到年後舉行,不過現在皇后和那些尚無名分的妃嬪們來清安宮的次數,可比去 清寧宮侍疾要勤快了不少,口中也是一口一個改叫了‘太后娘娘’,至於正牌子太后,就被稱為‘上聖娘娘’,至於司禮監等衙門,六局一司等女官部門,對清安宮 的臉色,自然又不知要比從前更恭謹了多少。
人情冷暖,徐循早已習慣,對此不過是一笑置之,偶然得閒,也常去清寧宮走動,對太后也未曾就此輕慢什麼,還是照樣禮數周全。多少風雨都過來了,時至今日,哪可能因為頭銜的變化,就大喜大悲的亂了方寸?
太 後在年中的那場病以後,是越發小心養生了,當時的中風先兆,好容易才是養了回來,現在每日是食素為主,一天早起就要在宮裡四處閒走,秋天時沒事還逛到西苑 里去——都是遵醫囑,到了隆冬,方才是改在自己宮裡閒步,徐循陪著她也常去暖房裡走走,無事又常囑咐常德長公主進來陪著。總的說來,她的日子過得還算不 錯,病情恢復得也很好,現在不必過問宮中大事,皇帝、皇后對清寧宮也恭敬,太妃又給面子,倒是比從前先皇在位時,要舒坦了不少。
不過,說到先皇,就是說到了內庭外朝都很關心,又還沒解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先皇的諡號。
先 皇肯定是死了,這一點經過太后本人肯定,又由於大人在城樓上大聲宣揚,已經成為官方說法,如果出爾反爾地又說先皇沒死,把那個被罵成jian佞的人給接回來迎奉 為太上皇,朝廷的臉面都要跌到茅坑裡去了。但現在隨著許多事實的逐漸揭露,大家又是漸漸地確認了那人就是先皇不假,直接宣布死亡,把他留在外面就不管了, 好像也不是穩妥的作風——就為了此事,於大人還頗遭了許多人的責怪,反正局勢緊急的時候沒人計較,局勢一旦穩定,就有人要翻舊帳了,認為他遵從太后的指 令,是‘佞上’之舉。
現在拖著不給先帝上諡號,不辦葬禮,一方面是因為——老問題,朝廷沒錢了,還有一方面就是如果連諡號都宣布 了,葬禮都辦了,那這件事就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朝廷里畢竟還是有一班大臣認為這麼做極不妥當,再加上這件事又很敏感,而且也不是急務,大家一天拖一天 的,好像就都和說好了一樣,誰也不提這個話題,就是連皇帝,都仿佛是忘了這件事一般。
“壯兒現在心裡到底是什麼個念頭。”太后這 一日便是問了起來,她和徐循、常德、善化長公主剛是出外閒步回來,現在坐在一處用著熱茶暖身子。“聽說入冬前不是還去了大同、宣府嗎?喊城沒開,也是這一 番話給堵回去了。可見此說已經傳遍天下,難道他還要堅持己見,把那人接回來不成?”
大同、宣府,是瓦剌和京城之間最重要的屏障, 地理位置極為險要,這兩座城池在瓦剌入寇中都是根本沒被攻破的——這和懷來等地不同,那處千里平原,無險可守,瓦剌也不可能盤踞在那裡不去,到時候隨時被 大同、宣府和京城呼應包了餃子,但是這兩座城池就不一樣了,瓦剌做夢都想據為己有,至少是燒破、摧毀,如此一來,千里平原將是無險可守,淪為他們的牧場不 過是時間問題。雖然也先領軍撤退,但不代表他會就這麼知足,大軍還是在大同、宣府一帶遊走,虎視眈眈的,就等著露出個破綻,便要再興戰事,畢竟,懷來一 役,可是把他們給餵飽了。可想而知,那人自然會被當成武器,帶到城門處去試一試,反正就算是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有了於大人 的表率,宣大守將會如何反應,當然不問可知了。這也就使得太后造成的既成事實影響更大,在這樣的局勢下,就算皇帝心裡有什麼婦人之仁的想法,還顧念著兄弟 之情什麼的,也要考慮推翻這一說法帶來的後果。事實上,儘管他事後對於徐循的做法頗有些不以為然,但卻也沒和徐循抗辯過什麼——皇帝的柔軟性子,也就可見 一斑了。
徐循這裡,也沒想著瞞過皇帝,事後就坦然地告訴他太后的這封手令是她去請出來的,只是皇帝不肯再談,她也不能催逼過甚, 聞言便道,“這件事也急不得,先等等吧,誠如娘娘所言,那人對瓦剌已經沒什麼用了,蠻夷的性子,最是勢利了,徽欽二帝在金人手裡豈不是如豬狗一般度日?幾 乎難以吃飽穿暖,想來瓦剌也不會待他如上賓,北地苦寒,誰知道他能不能熬過這個冬天。”
母親們談正事,常德、善化兩位長公主規規 矩矩隨侍在一邊,誰也不敢多說什麼——年歲大了,反而越發知道恭敬和避嫌,只是在徐循說到此處時,畢竟都是露出不忍之色:章皇帝兒女少,幾個孩子都是一塊 長大的,情分自然深厚,偏順德長公主又去得早,現在先皇又是這般境遇,由不得她們唏噓不忍,大起憐意。
徐循沒多說什麼,太后見常 德長公主神色,嘴唇翕動了一下,似乎有所猶豫,終是說道,“你別露出那張臉,覺得我淡薄無情,待他也沒情分,且不說我被他氣得兩次發病,幾乎連命都交代 了。就說現在,城外那些難民,已有五六萬了吧,這還沒算上被引去保定、大興的。剛回朝的李原德大學士說,這一戰光是軍民,死了的能有五十萬,無家可歸的起 碼是一二百萬人,你覺得他可憐麼?他要真可憐,那日在德勝門,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拿石頭砸他了。”
那些軍民,砸的是‘jian佞’,可心中的怨懟和怒火,卻是活生生衝著先帝去的,兩位長公主都是被說得不敢作聲了,常德長公主還有些不服氣,欲要回嘴,被妹妹拉了拉衣袖,也就規規矩矩地說道,“是,女兒知道錯了。”
天 色漸晚,兩人不便在宮中留宿,再說也要去皇后那裡打個轉,也就相繼告辭出去,太后待她們走了,方才嘆道,“其實,剛才常德想說什麼,我心裡是有數……她自 幼就覺得我偏心栓兒,為此時常怨憤不平,沒料到現在母子間居然是這麼個難堪的結果,她要戳我傷疤,卻是一戳一個準兒。”
徐循道,“那就是常德不懂事了,這話也是小輩能混說的?”
“又何必搬出身份壓人?”太后唇邊,也掛上了一抹自嘲的苦笑,“我確實對她有虧欠,我知道,她心裡終究是對我有怨恨,有不平的……若是栓兒樣樣都好,也許倒還罷了,偏偏又是如此,想到當日就是這樣的人奪走了母親的關愛,她心裡又哪裡能不生出怨恨來呢?”
究 竟是經過了許多事情,太后說起這些遺憾來,語氣中的不甘和強硬,已經是消退了不少,年輕時誓要征服命運的強橫,早已被消磨殆盡,現在餘下的,只有淡淡的感 慨。她望著窗外,自言自語,“說來也是,瞧我這輩子,算計得這般辛苦,到頭來,又有哪一件事能如了我的算計?年少時,自以為能將老天爺斗過,現在才知道, 其實是老天爺在玩你……唉,亦由不得你不服氣……”
說著,亦是輕輕搖首,不勝唏噓。
徐循也知道太后的心結,她低聲道,“娘娘,我……”
太后搖了搖頭,打斷了徐循的話,“我不是怪你——換了我是你,只會比你更早提出那樣的要求。”
她嘆了口氣,唇邊依稀又浮現了一點複雜的笑意,似乎有些酸澀地說,“你瞧,現在你也是太后了……”
徐循搖頭說,“娘娘,都這些年過去了,還看重這些虛名嗎?”
“是啊,你又怎會看重這些?”太后低聲說,“我除了這虛名,還有什麼,你除了這虛名,什麼沒有?到最後,我終是遠不如你。”
一句話把徐循說得也無話可答,對太后這樣的明白人來說,什麼安慰,豈不都是空話?只能搖頭苦笑道,“這就都是命吧……”
“文皇帝看人,真是有一套。”太后也點頭道,“說我沒福,我不信,折騰了這些年,終於做了皇后,卻也還是如此,他說你有福,那就是真有福,風風雨雨這些年,最後太后都有得做,這不是福氣,又是什麼?”
說到文皇帝,徐循倒是冷笑了聲,“他說的這些要准——要真有這些事,平生殺的那些人,在地下還不知要怎麼他呢,造的那些業,幾輩子夠還完?說這些話,太沒意思了。”
太后沉默了一會,也輕輕地說,“是啊,這一代是真的趕上了好時候,我們那時候,做妃嬪可沒這麼簡單……”
她又改了話題,半開玩笑地打趣徐循,“罷了,也沒什麼好羨慕的,你也不是事事都好,要我和你換,我也不換——我是沒什麼好頭疼的了,可你還有南內那位得操心呢,今年過年,到底是議定請她不請?”
吳美人在南內半□□式的居住還沒結束,地點也沒搬遷,但誰都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等到皇帝騰出手來,肯定要為生母改善待遇,到那時候,深恨徐循的吳美人會怎麼折騰,可還不好說呢。
徐循對此事也毫無過問、干涉的想法,聽太后這一問,撥浪鼓般搖頭,“別問我,別問我,這件事我可不要管。”
太后忍俊不禁,“別搖了,再搖下去,髮髻都散了。”
在一片輕笑聲中,時間也過得很快,一眨眼,年過了,春到了,連紀年都改了,原來的正統年號,已不復用,朝廷的新氣象,也真正開始。
三月里,皇帝下詔,為皇太后上尊號為上聖皇太后,貴太妃為皇太后,先皇后為莊肅皇后。徐循的職稱,在章皇帝死後若干年,又一次得到晉升。
☆、第295章 醬油
就算是再緊張,內藏庫里也還是能擠出錢來供皇帝一家生活起居使用的,仁壽宮空置了七年,現在再度有人入住,起碼也得整修一番,才好讓上聖皇太后入住, 至於徐太后那裡,也少不得添上一些家具擺設,才能從較小的清安宮,搬到清寧宮裡去。其實,說來,她現在就是一個人,住這這麼大的宮殿,是有些浪費了。
因 為南內宮殿,一直以來都是游幸所用,要安置下皇后規格的居所可能必須另起樓閣,這對緊張不堪的財政來說,是很大的負擔,皇帝便和徐太后商量了,將莊肅皇后 和宸妃等妃嬪搬到她空出來的清安宮中居住。——能留下來的,也就是幾個高位妃子,其餘沒名分的宮人,凡是被先皇寵幸過的,現在都是直接放出宮外廟觀里去 了。也免得在日常的服侍中,和皇帝發生了什麼不該發生的事,傳出去少不得又是一番醜聞。
眼 下馬上就要過年了,朝廷花錢的地方不少,再說事情的確也多,這上尊號的儀式,被排到年後舉行,不過現在皇后和那些尚無名分的妃嬪們來清安宮的次數,可比去 清寧宮侍疾要勤快了不少,口中也是一口一個改叫了‘太后娘娘’,至於正牌子太后,就被稱為‘上聖娘娘’,至於司禮監等衙門,六局一司等女官部門,對清安宮 的臉色,自然又不知要比從前更恭謹了多少。
人情冷暖,徐循早已習慣,對此不過是一笑置之,偶然得閒,也常去清寧宮走動,對太后也未曾就此輕慢什麼,還是照樣禮數周全。多少風雨都過來了,時至今日,哪可能因為頭銜的變化,就大喜大悲的亂了方寸?
太 後在年中的那場病以後,是越發小心養生了,當時的中風先兆,好容易才是養了回來,現在每日是食素為主,一天早起就要在宮裡四處閒走,秋天時沒事還逛到西苑 里去——都是遵醫囑,到了隆冬,方才是改在自己宮裡閒步,徐循陪著她也常去暖房裡走走,無事又常囑咐常德長公主進來陪著。總的說來,她的日子過得還算不 錯,病情恢復得也很好,現在不必過問宮中大事,皇帝、皇后對清寧宮也恭敬,太妃又給面子,倒是比從前先皇在位時,要舒坦了不少。
不過,說到先皇,就是說到了內庭外朝都很關心,又還沒解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先皇的諡號。
先 皇肯定是死了,這一點經過太后本人肯定,又由於大人在城樓上大聲宣揚,已經成為官方說法,如果出爾反爾地又說先皇沒死,把那個被罵成jian佞的人給接回來迎奉 為太上皇,朝廷的臉面都要跌到茅坑裡去了。但現在隨著許多事實的逐漸揭露,大家又是漸漸地確認了那人就是先皇不假,直接宣布死亡,把他留在外面就不管了, 好像也不是穩妥的作風——就為了此事,於大人還頗遭了許多人的責怪,反正局勢緊急的時候沒人計較,局勢一旦穩定,就有人要翻舊帳了,認為他遵從太后的指 令,是‘佞上’之舉。
現在拖著不給先帝上諡號,不辦葬禮,一方面是因為——老問題,朝廷沒錢了,還有一方面就是如果連諡號都宣布 了,葬禮都辦了,那這件事就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朝廷里畢竟還是有一班大臣認為這麼做極不妥當,再加上這件事又很敏感,而且也不是急務,大家一天拖一天 的,好像就都和說好了一樣,誰也不提這個話題,就是連皇帝,都仿佛是忘了這件事一般。
“壯兒現在心裡到底是什麼個念頭。”太后這 一日便是問了起來,她和徐循、常德、善化長公主剛是出外閒步回來,現在坐在一處用著熱茶暖身子。“聽說入冬前不是還去了大同、宣府嗎?喊城沒開,也是這一 番話給堵回去了。可見此說已經傳遍天下,難道他還要堅持己見,把那人接回來不成?”
大同、宣府,是瓦剌和京城之間最重要的屏障, 地理位置極為險要,這兩座城池在瓦剌入寇中都是根本沒被攻破的——這和懷來等地不同,那處千里平原,無險可守,瓦剌也不可能盤踞在那裡不去,到時候隨時被 大同、宣府和京城呼應包了餃子,但是這兩座城池就不一樣了,瓦剌做夢都想據為己有,至少是燒破、摧毀,如此一來,千里平原將是無險可守,淪為他們的牧場不 過是時間問題。雖然也先領軍撤退,但不代表他會就這麼知足,大軍還是在大同、宣府一帶遊走,虎視眈眈的,就等著露出個破綻,便要再興戰事,畢竟,懷來一 役,可是把他們給餵飽了。可想而知,那人自然會被當成武器,帶到城門處去試一試,反正就算是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有了於大人 的表率,宣大守將會如何反應,當然不問可知了。這也就使得太后造成的既成事實影響更大,在這樣的局勢下,就算皇帝心裡有什麼婦人之仁的想法,還顧念著兄弟 之情什麼的,也要考慮推翻這一說法帶來的後果。事實上,儘管他事後對於徐循的做法頗有些不以為然,但卻也沒和徐循抗辯過什麼——皇帝的柔軟性子,也就可見 一斑了。
徐循這裡,也沒想著瞞過皇帝,事後就坦然地告訴他太后的這封手令是她去請出來的,只是皇帝不肯再談,她也不能催逼過甚, 聞言便道,“這件事也急不得,先等等吧,誠如娘娘所言,那人對瓦剌已經沒什麼用了,蠻夷的性子,最是勢利了,徽欽二帝在金人手裡豈不是如豬狗一般度日?幾 乎難以吃飽穿暖,想來瓦剌也不會待他如上賓,北地苦寒,誰知道他能不能熬過這個冬天。”
母親們談正事,常德、善化兩位長公主規規 矩矩隨侍在一邊,誰也不敢多說什麼——年歲大了,反而越發知道恭敬和避嫌,只是在徐循說到此處時,畢竟都是露出不忍之色:章皇帝兒女少,幾個孩子都是一塊 長大的,情分自然深厚,偏順德長公主又去得早,現在先皇又是這般境遇,由不得她們唏噓不忍,大起憐意。
徐循沒多說什麼,太后見常 德長公主神色,嘴唇翕動了一下,似乎有所猶豫,終是說道,“你別露出那張臉,覺得我淡薄無情,待他也沒情分,且不說我被他氣得兩次發病,幾乎連命都交代 了。就說現在,城外那些難民,已有五六萬了吧,這還沒算上被引去保定、大興的。剛回朝的李原德大學士說,這一戰光是軍民,死了的能有五十萬,無家可歸的起 碼是一二百萬人,你覺得他可憐麼?他要真可憐,那日在德勝門,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拿石頭砸他了。”
那些軍民,砸的是‘jian佞’,可心中的怨懟和怒火,卻是活生生衝著先帝去的,兩位長公主都是被說得不敢作聲了,常德長公主還有些不服氣,欲要回嘴,被妹妹拉了拉衣袖,也就規規矩矩地說道,“是,女兒知道錯了。”
天 色漸晚,兩人不便在宮中留宿,再說也要去皇后那裡打個轉,也就相繼告辭出去,太后待她們走了,方才嘆道,“其實,剛才常德想說什麼,我心裡是有數……她自 幼就覺得我偏心栓兒,為此時常怨憤不平,沒料到現在母子間居然是這麼個難堪的結果,她要戳我傷疤,卻是一戳一個準兒。”
徐循道,“那就是常德不懂事了,這話也是小輩能混說的?”
“又何必搬出身份壓人?”太后唇邊,也掛上了一抹自嘲的苦笑,“我確實對她有虧欠,我知道,她心裡終究是對我有怨恨,有不平的……若是栓兒樣樣都好,也許倒還罷了,偏偏又是如此,想到當日就是這樣的人奪走了母親的關愛,她心裡又哪裡能不生出怨恨來呢?”
究 竟是經過了許多事情,太后說起這些遺憾來,語氣中的不甘和強硬,已經是消退了不少,年輕時誓要征服命運的強橫,早已被消磨殆盡,現在餘下的,只有淡淡的感 慨。她望著窗外,自言自語,“說來也是,瞧我這輩子,算計得這般辛苦,到頭來,又有哪一件事能如了我的算計?年少時,自以為能將老天爺斗過,現在才知道, 其實是老天爺在玩你……唉,亦由不得你不服氣……”
說著,亦是輕輕搖首,不勝唏噓。
徐循也知道太后的心結,她低聲道,“娘娘,我……”
太后搖了搖頭,打斷了徐循的話,“我不是怪你——換了我是你,只會比你更早提出那樣的要求。”
她嘆了口氣,唇邊依稀又浮現了一點複雜的笑意,似乎有些酸澀地說,“你瞧,現在你也是太后了……”
徐循搖頭說,“娘娘,都這些年過去了,還看重這些虛名嗎?”
“是啊,你又怎會看重這些?”太后低聲說,“我除了這虛名,還有什麼,你除了這虛名,什麼沒有?到最後,我終是遠不如你。”
一句話把徐循說得也無話可答,對太后這樣的明白人來說,什麼安慰,豈不都是空話?只能搖頭苦笑道,“這就都是命吧……”
“文皇帝看人,真是有一套。”太后也點頭道,“說我沒福,我不信,折騰了這些年,終於做了皇后,卻也還是如此,他說你有福,那就是真有福,風風雨雨這些年,最後太后都有得做,這不是福氣,又是什麼?”
說到文皇帝,徐循倒是冷笑了聲,“他說的這些要准——要真有這些事,平生殺的那些人,在地下還不知要怎麼他呢,造的那些業,幾輩子夠還完?說這些話,太沒意思了。”
太后沉默了一會,也輕輕地說,“是啊,這一代是真的趕上了好時候,我們那時候,做妃嬪可沒這麼簡單……”
她又改了話題,半開玩笑地打趣徐循,“罷了,也沒什麼好羨慕的,你也不是事事都好,要我和你換,我也不換——我是沒什麼好頭疼的了,可你還有南內那位得操心呢,今年過年,到底是議定請她不請?”
吳美人在南內半□□式的居住還沒結束,地點也沒搬遷,但誰都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等到皇帝騰出手來,肯定要為生母改善待遇,到那時候,深恨徐循的吳美人會怎麼折騰,可還不好說呢。
徐循對此事也毫無過問、干涉的想法,聽太后這一問,撥浪鼓般搖頭,“別問我,別問我,這件事我可不要管。”
太后忍俊不禁,“別搖了,再搖下去,髮髻都散了。”
在一片輕笑聲中,時間也過得很快,一眨眼,年過了,春到了,連紀年都改了,原來的正統年號,已不復用,朝廷的新氣象,也真正開始。
三月里,皇帝下詔,為皇太后上尊號為上聖皇太后,貴太妃為皇太后,先皇后為莊肅皇后。徐循的職稱,在章皇帝死後若干年,又一次得到晉升。
☆、第295章 醬油
就算是再緊張,內藏庫里也還是能擠出錢來供皇帝一家生活起居使用的,仁壽宮空置了七年,現在再度有人入住,起碼也得整修一番,才好讓上聖皇太后入住, 至於徐太后那裡,也少不得添上一些家具擺設,才能從較小的清安宮,搬到清寧宮裡去。其實,說來,她現在就是一個人,住這這麼大的宮殿,是有些浪費了。
因 為南內宮殿,一直以來都是游幸所用,要安置下皇后規格的居所可能必須另起樓閣,這對緊張不堪的財政來說,是很大的負擔,皇帝便和徐太后商量了,將莊肅皇后 和宸妃等妃嬪搬到她空出來的清安宮中居住。——能留下來的,也就是幾個高位妃子,其餘沒名分的宮人,凡是被先皇寵幸過的,現在都是直接放出宮外廟觀里去 了。也免得在日常的服侍中,和皇帝發生了什麼不該發生的事,傳出去少不得又是一番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