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家在南朝盤踞這麼多年,早就枝繁葉茂,在建康烏衣巷中的只是在朝中為官保持門第不倒的子孫,在三吳、在江州等地還有不少謝家的產業,尤其以莊園眾多著稱。

  由於士族不用交稅,滿門士人的謝家人在莊園中收攏了不少流民為蔭戶,舉凡謝家需要的物資,無論是衣食住行都是莊園所產,他們在各地占據了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桑田、最好的池塘,因為謝家的門第和聲名,也因為謝家在朝中歷任朝宰盤根錯節,即使眼紅的人不少,也沒人敢打謝家的主意。

  如今謝舉帶著建康僅剩的謝家子在地道里躲避了不過十餘人,再出來時已經是物是人非,謝家的基業都被梁國幾大高門瓜分的乾乾淨淨。

  即使作為謝家姻親的殷、王、張幾姓,也沒在這場分贓之中留手。

  最讓謝舉氣到發抖的,是他們在命令家中部曲子弟率眾攻打謝家莊園之後,竟沒有放過留守在各處的謝家人,大部分謝家人都在率部抵抗中死於“流亂”,而他們的兒女或逃亡母族避禍,或被人擄走,明顯是要斬草除根。

  謝舉出去後,並不敢再相信任何“知交姻親”,先是在青雲觀躲避了一陣子,而後通過青雲觀的路子逃出了建康。

  青雲觀是道門的耳目,所以梁山伯找上了謝舉,那時梁國已經不安全,參與分謝家羹的大族太多,謝舉余族只要一露面,必然要受到各方勢力的追殺,所以梁山伯提議將他們送往魏國避難。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謝家也走投無路,只能選擇離開梁國。

  就在他們離開梁國時,謝舉從倖存的謝家人那裡得知,東宮已經將這次“劫掠”中“收集”到的謝家女送往了建康,其中的目的,足以讓所有謝家人目眥盡裂。

  僅此一點,謝家已經與蕭綱、與參與這場屠殺的高門勢不兩立,尤其是對秘密劫掠了謝家女供人的蕭綱,幾乎每一個謝家人都存了伍子胥之志,說是血海深仇也不為過。

  謝舉既然存了伍子胥之志,便已經擺正了自己的心態。

  謝家從幾近覆滅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失去了再“傲慢”的本錢,他們能在魏國繼續立足,無非是憑藉著家主與馬文才的那點私交、以及謝家百年來的聲望而已,若想再一次“東山再起”,就得向百廢待興的魏國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就因為這個,謝舉根本沒有對馬文才拿喬,到達魏國後就放下身段開始幫著馬文才處理朝政、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他是梁國的尚書令,是擔任了近十年梁國宰輔的人物,莫說比起現在魏國還有的官員,就是比起馬文才,也不知要有經驗多少。

  如果說祝英台帶來的道人們解決的是魏國基層需要的人才問題,他和他的謝家子,就替馬文才解決了唯有這種“上流人物”才能解決的難題。

  更大的意外之喜還在後面。

  謝舉曾在六年前出使過魏國,當時魏國還未大亂,他的才華風範使得無數魏國名士為之心折、紛紛與其結交。

  那一次的出使,謝舉解決了浮山堰之後魏、梁差點繼續開戰的危機、迎回了在梁國的人質,甚至還讓魏國的公主隨之南下建康,讓已經斷交了幾十年的兩國重新建交。

  謝舉來洛陽時,洛陽人才濟濟,結交之輩皆是華裳之族,儼然一副衣冠上國的景象,轉眼間再入洛陽,當年的舊交大多身隕在河陰之變中,朝堂中再迎接他的不是身為同胞的梁人,就是將領出身的北鎮官員,就連那位赫赫有名的任城王也換了一位,實在是讓人唏噓。

  但在怎麼變化,陳郡謝家的名頭卻不會變化,在這個名聲便是最大優勢的時代,謝舉帶著謝家人避難到洛陽的消息一傳出去,原本馬文才屢下“舉賢令”而不至的魏國高門,竟紛紛派人抵達了洛陽,其中不乏繼任家主或家主宿老級別的人物。

  那一場大火燒掉了烏衣巷中太多優秀的子弟,但能保存下來的,卻無一不是警覺、毅力、智慧和紀律性並存的謝家人,即便再怎麼性格懦弱或懶散的,在這一場動亂和顛沛流離中也迅速的成長了起來。

  烏衣巷中住的是核心子弟,所以逃出的男男女女也都是謝家最嫡系的兒女和家眷,在門第上來說,比起許多被爾朱榮屠戮了一遍的洛陽士族還要“根正苗紅”,很多人與其說是來延續父輩或者兄弟當年和謝舉在洛陽的交情的,不如說是來尋找聯姻的機會的。

  在洛陽待了半月,謝舉也看出了馬文才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平日裡除了履行起吏部尚書的職責幫著馬文才提拔、訓練官員,也在幫著他和祝英台細化第一次開科取士的細節。

  謝舉也明白這些人上京並不全是為了聯姻,更多的是從祝英台帶領茅山弟子來洛陽而產生的危機感,所以借著“結交士人”的機會,便幫著魏國現在的朝堂遊說、勸服魏國高門舉薦族中有經驗的官員出仕,再挑選年輕的子弟參加第一次科舉,幫洛陽重新建立秩序。

  即使馬文才再怎麼想不拘門第選拔官員,高門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極高的起點都決定了他們在各方面都優於普通人,這第一次科舉,即使不必“照顧”也可想而知乃是高門士人得選之人更多,現在他們不願和寒門一起考試,無非是顧及身份而已。

  可既然連謝家人都要參加科舉了,他們還有什麼不顧身份的?借著這個現成的台階,都乖乖地往下走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