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0頁
馬文才去見了蕭綜一面、拋下那個條件後,便強迫自己不過多的分散精力去注意梁國發生的事情, 只是和舊部陳霸先等人來往的書信比之前頻繁了點, 知道他因為對建康的了解得到了蕭繹的重視,現在已經是湘東王府的左將軍,心中也有了些盤算。
除此之外, 梁山伯和祝英台要來魏國的信息倒讓他更為重視。
馬文才在魏國能用的人手太少了, 哪怕他已經對魏國幾乎所有他能觸及到的地方都下了“舉賢令”, 可真正響應他徵召令來洛陽“自薦”或“被舉薦”的賢才寥寥可數。
一些陳舊的觀念是很難破除的, 哪怕魏國上下出身尊貴的官員被殺了一遍, 很多大族裡的子弟也不願出仕, 更不願在一個即將舉行科舉、不分出身的朝堂里任職, 覺得是侮辱了自己的身份。
當初馬文才便是考慮過這種可能,所以在科舉之前先下達的是“舉賢令”,希望魏國漢族高門的四姓能拋卻門戶之見,在這個魏國最為缺乏人才的時候能為國效力、將魏國的秩序先恢復起來。
可結果卻讓人很是失望,也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爾朱榮在洛陽令人髮指的行為使得天下士人都對洛陽產生了觀望之情,還是他們真的不屑在一個全是泥腿子、北鎮將領的朝堂上出仕,唯有清河崔氏家中試探性的來了兩個小輩,臉上連鬍子都沒長出來,年紀小到可想而知。
就這樣,實在沒人用的馬文才依然還得重用他們,將他們先提拔成“秘書郎”,將一些謄抄和分類的差事交給了他們。
也是到這時,清河崔氏來的子弟們才發現洛陽的政權全掌握在馬文才手中,而不是他們以為的任城王元澄,或是北鎮赫赫有名的賀六渾,甚至也不是白袍軍中有“軍神”之稱的陳慶之。
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明明是分屬不同國家、不同出身的不同勢力,卻似乎都拜服在馬文才之下,連元子攸剛剛封的魏國女將軍花夭都是他的未婚妻,作為兩方勢力的紐帶人物而為他服務。
清河崔氏以善於機變而出名,相比他們的姻親盧陽范氏和太原王氏、滎陽鄭氏,他們更“與時俱進”一些,也因為如此,當初孝文帝改革他們是跟隨人數最多的一支,在洛陽之亂時也損失最慘重,並非他們敷衍馬文才只派兩個小輩,而是他們實在也賭不起了。
其他幾家大族收到清河崔氏的情報,直到洛陽現在主持大局的是梁國人而不是魏國人,對於出仕的態度更加曖昧,既不明確反對馬文才的科舉之舉,也不派人參加,好似在繼續觀望。
馬文才是什麼性子?說是睚眥必報也好,說是小心眼也好,哪怕他們學崔家一樣只派幾個人來敷衍都比這種只想占便宜不想冒風險的嘴臉要好,他們的這一觀望,頓時讓馬文才對魏國的門閥都失望了起來,乾脆再不想“舉賢令”的事情,越發一心一意的準備文舉和武舉。
在魏國,第一次武舉的影響和震動要比文舉要大的多,畢竟魏國動亂了這麼久,但凡孱弱點的早就死了,能活到現在的不是有一身武藝就是有一把力氣,最不濟也是敢拼不敢死的人,這些人連死都不怕,又何懼去洛陽拼一個出身?
有些託庇在塢壁、高門之門的勇士和將領,得聞這樣的消息,有些向主家請假,有的向主家請辭,帶著自己的武器和馬匹,就向著洛陽而去。
在西邊的涼州、北面的平洲、幽州,一些曾經被鮮卑貴族和漢人官員壓迫極狠的雜胡首領和胡族勇士,為了能擺脫這種任人宰割的日子、為自己的族人找一條活路,也紛紛辭別族中的老幼,向著洛陽出發。
一時間,洛陽似乎又一次成為了整個天下的中心,明明還只是夏天,可但凡有點野心和抱負的漢子們,都已經憧憬其自己在冬天的武舉中一舉得名、天下震驚的時候了。
馬文才不是魏國人,雖知道北方尚武,卻沒想到收到漢化影響這麼久的魏國依然尚武到這個樣子,當即被各方喜滋滋來回報的將領傳回的消息嚇了一跳。
不提其他地方會來應試的勇士,光賀六渾、慕容紹宗、賀拔勝和陳慶之的白袍軍麾下報名參加武舉的,就已經有三千多人。
該怎麼比,馬文才腦子都快想破了,還是花夭給出了經驗,用了魏國早些時候選拔新兵的方法,據說她的曾祖母和曾祖父就是在新兵訓練時結識的,當年魏國鐵騎幾十萬,即便是新兵營中也有幾萬人,若不是有成熟的選拔方法,真要靠殺敵一點點出人頭地,那位赫赫有名的花木蘭怕別說出名,也許仗快打完了還在割人頭呢。
一邊在籌備武舉的時候,馬文才也沒有閒著。
魏國現在的兵制很成問題,已經淪為擺設的羽林軍不說,軍戶和募兵戶的結合使得兵制一片混亂。
在北方,沒有地位和身份的羯、氐、羌等雜胡兵團與六鎮兵團戰鬥力極高,戰損率也最高,可除了打仗沒有任何謀生的手段,待遇低的令人髮指;
在南邊,募兵製得來的軍隊普遍是平民入伍,一旦入伍便拖家帶口在軍中生活,吃空餉、買賣軍械的問題很嚴重,以前陳慶之一路北上,很多城中動不動號稱幾萬兵馬,實際上連三分之一都沒有,便是這樣的原因。
南方士卒瞧不起北方的野人,北方的軍士瞧不起南方士卒的軟弱,這使得他們混編成了一種不可能,而地位和待遇的差距也讓馬文才十分頭疼,北鎮兵起事就是為了提高待遇,可北鎮兵提高了待遇,戰鬥力低下的南方軍要不要提高?
除此之外, 梁山伯和祝英台要來魏國的信息倒讓他更為重視。
馬文才在魏國能用的人手太少了, 哪怕他已經對魏國幾乎所有他能觸及到的地方都下了“舉賢令”, 可真正響應他徵召令來洛陽“自薦”或“被舉薦”的賢才寥寥可數。
一些陳舊的觀念是很難破除的, 哪怕魏國上下出身尊貴的官員被殺了一遍, 很多大族裡的子弟也不願出仕, 更不願在一個即將舉行科舉、不分出身的朝堂里任職, 覺得是侮辱了自己的身份。
當初馬文才便是考慮過這種可能,所以在科舉之前先下達的是“舉賢令”,希望魏國漢族高門的四姓能拋卻門戶之見,在這個魏國最為缺乏人才的時候能為國效力、將魏國的秩序先恢復起來。
可結果卻讓人很是失望,也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爾朱榮在洛陽令人髮指的行為使得天下士人都對洛陽產生了觀望之情,還是他們真的不屑在一個全是泥腿子、北鎮將領的朝堂上出仕,唯有清河崔氏家中試探性的來了兩個小輩,臉上連鬍子都沒長出來,年紀小到可想而知。
就這樣,實在沒人用的馬文才依然還得重用他們,將他們先提拔成“秘書郎”,將一些謄抄和分類的差事交給了他們。
也是到這時,清河崔氏來的子弟們才發現洛陽的政權全掌握在馬文才手中,而不是他們以為的任城王元澄,或是北鎮赫赫有名的賀六渾,甚至也不是白袍軍中有“軍神”之稱的陳慶之。
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明明是分屬不同國家、不同出身的不同勢力,卻似乎都拜服在馬文才之下,連元子攸剛剛封的魏國女將軍花夭都是他的未婚妻,作為兩方勢力的紐帶人物而為他服務。
清河崔氏以善於機變而出名,相比他們的姻親盧陽范氏和太原王氏、滎陽鄭氏,他們更“與時俱進”一些,也因為如此,當初孝文帝改革他們是跟隨人數最多的一支,在洛陽之亂時也損失最慘重,並非他們敷衍馬文才只派兩個小輩,而是他們實在也賭不起了。
其他幾家大族收到清河崔氏的情報,直到洛陽現在主持大局的是梁國人而不是魏國人,對於出仕的態度更加曖昧,既不明確反對馬文才的科舉之舉,也不派人參加,好似在繼續觀望。
馬文才是什麼性子?說是睚眥必報也好,說是小心眼也好,哪怕他們學崔家一樣只派幾個人來敷衍都比這種只想占便宜不想冒風險的嘴臉要好,他們的這一觀望,頓時讓馬文才對魏國的門閥都失望了起來,乾脆再不想“舉賢令”的事情,越發一心一意的準備文舉和武舉。
在魏國,第一次武舉的影響和震動要比文舉要大的多,畢竟魏國動亂了這麼久,但凡孱弱點的早就死了,能活到現在的不是有一身武藝就是有一把力氣,最不濟也是敢拼不敢死的人,這些人連死都不怕,又何懼去洛陽拼一個出身?
有些託庇在塢壁、高門之門的勇士和將領,得聞這樣的消息,有些向主家請假,有的向主家請辭,帶著自己的武器和馬匹,就向著洛陽而去。
在西邊的涼州、北面的平洲、幽州,一些曾經被鮮卑貴族和漢人官員壓迫極狠的雜胡首領和胡族勇士,為了能擺脫這種任人宰割的日子、為自己的族人找一條活路,也紛紛辭別族中的老幼,向著洛陽出發。
一時間,洛陽似乎又一次成為了整個天下的中心,明明還只是夏天,可但凡有點野心和抱負的漢子們,都已經憧憬其自己在冬天的武舉中一舉得名、天下震驚的時候了。
馬文才不是魏國人,雖知道北方尚武,卻沒想到收到漢化影響這麼久的魏國依然尚武到這個樣子,當即被各方喜滋滋來回報的將領傳回的消息嚇了一跳。
不提其他地方會來應試的勇士,光賀六渾、慕容紹宗、賀拔勝和陳慶之的白袍軍麾下報名參加武舉的,就已經有三千多人。
該怎麼比,馬文才腦子都快想破了,還是花夭給出了經驗,用了魏國早些時候選拔新兵的方法,據說她的曾祖母和曾祖父就是在新兵訓練時結識的,當年魏國鐵騎幾十萬,即便是新兵營中也有幾萬人,若不是有成熟的選拔方法,真要靠殺敵一點點出人頭地,那位赫赫有名的花木蘭怕別說出名,也許仗快打完了還在割人頭呢。
一邊在籌備武舉的時候,馬文才也沒有閒著。
魏國現在的兵制很成問題,已經淪為擺設的羽林軍不說,軍戶和募兵戶的結合使得兵制一片混亂。
在北方,沒有地位和身份的羯、氐、羌等雜胡兵團與六鎮兵團戰鬥力極高,戰損率也最高,可除了打仗沒有任何謀生的手段,待遇低的令人髮指;
在南邊,募兵製得來的軍隊普遍是平民入伍,一旦入伍便拖家帶口在軍中生活,吃空餉、買賣軍械的問題很嚴重,以前陳慶之一路北上,很多城中動不動號稱幾萬兵馬,實際上連三分之一都沒有,便是這樣的原因。
南方士卒瞧不起北方的野人,北方的軍士瞧不起南方士卒的軟弱,這使得他們混編成了一種不可能,而地位和待遇的差距也讓馬文才十分頭疼,北鎮兵起事就是為了提高待遇,可北鎮兵提高了待遇,戰鬥力低下的南方軍要不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