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語氣里儘是疲憊和迷茫,與當年初登帝位時的勵精圖治天壤地別。
崔太妃知他入了魔怔,怎麼勸都是沒用,只能嘆了口氣。
等到惠平帝養了兩天能上朝了,這兩天攢著的摺子搬到案頭翻了翻,差點再次把他給氣得吐血——御史台那些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混帳,這回竟然跟欽天監攪合在了一起,追著這事兒上了幾十個摺子!
冬日打雷本就是異事,更何況這回老天爺劈的恰好是那座耗費了不少名貴木材、損耗許多財力的九層高台,那是惠平帝的心頭至寶,被天降的一場大火燒掉,自然是主君失德!
再說今年冬天的天氣異於往年,是老天爺早早就示警,這回的大火是怒懲!
那些個御史們罵起人來真是興致高昂,也不怕被砍了腦袋,洋洋灑灑的引經據典,古往今來的許多天有異象都是主君失德云云,就差指著惠平帝鼻子罵他的執迷不悟了。
惠平帝捂著心肝兒看了幾個摺子,氣得一拂袖把一摞奏摺全都給掃在了地上。
目光往旁邊一掃,隨手抽了一個摺子出來,這回倒沒那麼窩心了,上頭雖然說的也是這場大火的事情,說這固然是天降大火對惠平帝示警,但是論根溯源,其實根源還在太子身上。
其後歷數太子多年來的各種喪德之舉,從才華不彰、文德不顯,到縱容家奴、驕奢淫逸,再到朝事荒廢、於國無功,心胸狹隘、構陷功臣,一層層的說上去,那叫一個罄竹難書。
最後做個總結,說著其實是東宮失德,不配將來承繼大位,老天爺才會預先示警,給惠平帝個提醒。
否則惠平帝在位將近十年,以前都好好的,怎麼今年就這麼奇怪呢?
一封奏摺看得惠平帝舒泰了許多,仔細想了想,這場大火確實是蹊蹺的,那麼究竟是自己出了問題,還是真的如這封奏摺所言,是東宮失德呢?
這些年太子的所作所為,惠平帝都是看在眼裡的,撇開其庸碌的資質不說,早年太子做的那些荒唐事情就已經很出格了,只是惠平帝一直偏袒著,才能穩居東宮之位。單就這兩年,惠平帝心頭就有兩個解不開的疙瘩——
一個是魏王的死,雖說也是魏王自己不爭氣,但太子在背後做的手腳,其實惠平帝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就是樂陽長公主謀反的事情上,太子被人家拿了當棋子用還渾然不覺,自己病危了躺在榻上,他不說盡孝侍奉,反而跟皇后、藍道士合謀,只惦記著皇位。
再怎麼偏袒,碰見這樣的事情,哪能不叫人心寒?
再往後樂陽長公主舉兵造反,徐琰費心籌謀、維護著朝廷的安定,太子非但沒出什麼力氣,反而在由危轉安之後大肆的往徐琰身上潑髒水,誠如奏摺所言,心胸狹隘、嫉妒賢能,非儲君風範。
這些事情惠平帝以前刻意迴避,並沒有細想,如今卻不能不深思了——
天降大火,是主上失德。那麼這個黑鍋給誰背呢?
如果還有魏王在,或許還能往那裡推一推,可現在就太子和皇帝兩個人擔得起這樣的大罪,該誰背負,還不明顯麼?
惠平帝以前偏袒太子,為的是自己內心的執念,而不是真的有多喜歡、疼愛太子。如今要做選擇,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這麼一想,許多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在已經有些入魔怔的惠平帝看來,當初在白雲觀里跟孟姝的重逢,其實是上天給他的一次機會,彼時孟姝就曾勸他放下過去、專心朝政,可他雖然聽進去了,到底沒能徹底勘破,於是一面斥責著太子,另一面到底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
所以這回老天不再給他機會,直接降了一場大火。
這樣翻翻覆覆的思考了許久,外頭請安的朝臣和妃子們一概不見,他將自己關在靜室里,撇開這些年的執念迷障,認認真真的考慮了一回,覺得徐承恩確實不是個好的君主。
那麼,就廢太子吧。
決心既然已經定下了,惠平帝連找人商量的程序都免了,等精神恢復了上朝的時候,不等朝臣們開口,率先提起了幾天前的那場詭異大火。
罪己是不可避免的,稍稍自悔了幾句,他便開始訓斥太子,將他這些年胡作非為的事情挑了幾件當眾說出來,然後說自己身子日漸西傾,太子若還是這般德行,將來如何擔得起天下大業?這回的天火乃是上天的預警,太子務必好好反省,便回去閉門思過三個月吧。
這麼一處置,罪名幾乎都推到了太子的頭上。
那一眾朝臣們面面相覷,原本準備好的說辭也派不上用場了,於是短暫的沉默了片刻。
然而朝堂之上的都是人精,如今惠平帝態度陡然變化,邊有人嗅到了其中的蹊蹺,於是試探著當朝參了太子幾句,惠平帝竟是一概聽進去了,又將太子給訓斥了一頓。
這個信號就太明顯了,太子那裡雖然委屈得半死,這邊卻有機靈的朝臣們回去後便開始琢磨。於是沒過幾天,就有摺子遞到了惠平帝的案前,歷數太子多年來的失誤,最後說太子失德,已不配居於東宮之位,請惠平帝廢黜太子,另擇賢明——
宮裡現放著一位五皇子徐承平呢,雖然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勤學好問,雖然不涉政事,在太傅等一眾大儒的交口稱讚之下,也頗有點好名聲。
惠平帝雖然留著這個摺子沒發,但是上朝的時候,卻很將那位朝臣誇獎了幾句,順手賞了個恩典,將新空出來的吏部侍郎之位送給了他。
崔太妃知他入了魔怔,怎麼勸都是沒用,只能嘆了口氣。
等到惠平帝養了兩天能上朝了,這兩天攢著的摺子搬到案頭翻了翻,差點再次把他給氣得吐血——御史台那些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混帳,這回竟然跟欽天監攪合在了一起,追著這事兒上了幾十個摺子!
冬日打雷本就是異事,更何況這回老天爺劈的恰好是那座耗費了不少名貴木材、損耗許多財力的九層高台,那是惠平帝的心頭至寶,被天降的一場大火燒掉,自然是主君失德!
再說今年冬天的天氣異於往年,是老天爺早早就示警,這回的大火是怒懲!
那些個御史們罵起人來真是興致高昂,也不怕被砍了腦袋,洋洋灑灑的引經據典,古往今來的許多天有異象都是主君失德云云,就差指著惠平帝鼻子罵他的執迷不悟了。
惠平帝捂著心肝兒看了幾個摺子,氣得一拂袖把一摞奏摺全都給掃在了地上。
目光往旁邊一掃,隨手抽了一個摺子出來,這回倒沒那麼窩心了,上頭雖然說的也是這場大火的事情,說這固然是天降大火對惠平帝示警,但是論根溯源,其實根源還在太子身上。
其後歷數太子多年來的各種喪德之舉,從才華不彰、文德不顯,到縱容家奴、驕奢淫逸,再到朝事荒廢、於國無功,心胸狹隘、構陷功臣,一層層的說上去,那叫一個罄竹難書。
最後做個總結,說著其實是東宮失德,不配將來承繼大位,老天爺才會預先示警,給惠平帝個提醒。
否則惠平帝在位將近十年,以前都好好的,怎麼今年就這麼奇怪呢?
一封奏摺看得惠平帝舒泰了許多,仔細想了想,這場大火確實是蹊蹺的,那麼究竟是自己出了問題,還是真的如這封奏摺所言,是東宮失德呢?
這些年太子的所作所為,惠平帝都是看在眼裡的,撇開其庸碌的資質不說,早年太子做的那些荒唐事情就已經很出格了,只是惠平帝一直偏袒著,才能穩居東宮之位。單就這兩年,惠平帝心頭就有兩個解不開的疙瘩——
一個是魏王的死,雖說也是魏王自己不爭氣,但太子在背後做的手腳,其實惠平帝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就是樂陽長公主謀反的事情上,太子被人家拿了當棋子用還渾然不覺,自己病危了躺在榻上,他不說盡孝侍奉,反而跟皇后、藍道士合謀,只惦記著皇位。
再怎麼偏袒,碰見這樣的事情,哪能不叫人心寒?
再往後樂陽長公主舉兵造反,徐琰費心籌謀、維護著朝廷的安定,太子非但沒出什麼力氣,反而在由危轉安之後大肆的往徐琰身上潑髒水,誠如奏摺所言,心胸狹隘、嫉妒賢能,非儲君風範。
這些事情惠平帝以前刻意迴避,並沒有細想,如今卻不能不深思了——
天降大火,是主上失德。那麼這個黑鍋給誰背呢?
如果還有魏王在,或許還能往那裡推一推,可現在就太子和皇帝兩個人擔得起這樣的大罪,該誰背負,還不明顯麼?
惠平帝以前偏袒太子,為的是自己內心的執念,而不是真的有多喜歡、疼愛太子。如今要做選擇,其實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這麼一想,許多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在已經有些入魔怔的惠平帝看來,當初在白雲觀里跟孟姝的重逢,其實是上天給他的一次機會,彼時孟姝就曾勸他放下過去、專心朝政,可他雖然聽進去了,到底沒能徹底勘破,於是一面斥責著太子,另一面到底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
所以這回老天不再給他機會,直接降了一場大火。
這樣翻翻覆覆的思考了許久,外頭請安的朝臣和妃子們一概不見,他將自己關在靜室里,撇開這些年的執念迷障,認認真真的考慮了一回,覺得徐承恩確實不是個好的君主。
那麼,就廢太子吧。
決心既然已經定下了,惠平帝連找人商量的程序都免了,等精神恢復了上朝的時候,不等朝臣們開口,率先提起了幾天前的那場詭異大火。
罪己是不可避免的,稍稍自悔了幾句,他便開始訓斥太子,將他這些年胡作非為的事情挑了幾件當眾說出來,然後說自己身子日漸西傾,太子若還是這般德行,將來如何擔得起天下大業?這回的天火乃是上天的預警,太子務必好好反省,便回去閉門思過三個月吧。
這麼一處置,罪名幾乎都推到了太子的頭上。
那一眾朝臣們面面相覷,原本準備好的說辭也派不上用場了,於是短暫的沉默了片刻。
然而朝堂之上的都是人精,如今惠平帝態度陡然變化,邊有人嗅到了其中的蹊蹺,於是試探著當朝參了太子幾句,惠平帝竟是一概聽進去了,又將太子給訓斥了一頓。
這個信號就太明顯了,太子那裡雖然委屈得半死,這邊卻有機靈的朝臣們回去後便開始琢磨。於是沒過幾天,就有摺子遞到了惠平帝的案前,歷數太子多年來的失誤,最後說太子失德,已不配居於東宮之位,請惠平帝廢黜太子,另擇賢明——
宮裡現放著一位五皇子徐承平呢,雖然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但他勤學好問,雖然不涉政事,在太傅等一眾大儒的交口稱讚之下,也頗有點好名聲。
惠平帝雖然留著這個摺子沒發,但是上朝的時候,卻很將那位朝臣誇獎了幾句,順手賞了個恩典,將新空出來的吏部侍郎之位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