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頁
這日外面太陽很盛,晃得他眼睛都睜不開,阮思義出了家門,走了沒幾步便茫然了。
“你是阮家的男人吧?”
不遠處一戶人家門口坐了一老漢,面色慈祥的看著他。
阮思義茫然的點點頭。
“來,過來坐坐,看你也不像是要出去的樣子。”老漢拿出一個小杌子,拍了拍。
他茫然的走過去,坐下。
那小杌子很小,也很矮,他從沒有坐過這種東西,突然坐下去竟仿佛自己突然變矮了變小了,變得極其低微。而偶爾路過一兩個人,明明打扮像窮苦人家,在此時他的眼裡卻是高大了起來。
阮思義一時有些茫然了……
那老漢手裡編著籮筐,他的手很粗糲,鋒利的竹條在他手裡仿若無物,一點也不在意的抽著拉著,一圈一圈往上編。阮思義覺得若是換了自己,雙手必定會割得鮮血淋漓,可老漢卻是並不。
“當了鄰居這麼長時間,很少見你出門,聽你家婦人說,你病了。怎麼樣了,身子好了嗎?”
阮思義不太適合這種閒聊的狀態,期期艾艾道:“好了。”
“好了就好,咱們窮苦人家是生不起病的。你生病那段日子,日日見你家婦人倉皇失措的樣子。唉……這男人啊,還是家裡的頂樑柱,有男人在,家裡人就有了主心骨……”
“是、是。”
“見你這滿身書生氣,是個讀書人吧。讀書人好,以後可以光耀門楣,我家小孫孫日後便準備供他去讀書,到時考個狀元回來,老漢我可就做夢都能笑醒了。”
阮思義面色悽然,垂下頭,“百無一用是書生……”
“怎麼能如此說呢?孔夫子老人家都說讀書好……當然,咱們窮苦人家想供個讀書人出來是不易的。唉,說是如此說,還是生計要緊啊,肚子都吃不飽,瞎想也是無用。對了,你們家是做什麼生計的?”
“沒、沒有生計。”
老漢端詳面前這細皮嫩肉的書生模樣的人,突然理解的點點頭,“怪不得你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這麼想也岔了,咱們這條街上也有是讀書人的,平時幫人寫個信抄個書什麼的,也能維持生計的,就是日子苦點。勤學苦讀,一朝能考上,就能出頭了。”
阮思義一愣。
過了會兒,等阮思義走後,那老漢嘆了一口氣。
阮家那婦人也是可憐,男人是讀書人,太過清高,家裡日子無以為繼。覺得自己說出來會有損男人尊嚴,居然托他來說上這一番話。
想了一會兒,那老漢便不再想了。
日子終究得自己過,自己摔了跟頭吃過虧,才能明悟這其間的道理,希望這個後生能想明白。
……
阮思義帶著猶豫的心態去又在周遭繼續晃蕩著,這次卻是有了目的,而不是漫無境地。
連著看了幾日,他心中也有些譜了,回家後翻箱倒櫃找東西。
“相公,你找什麼?”
阮思義一愣,輕聲道:“我記得搬過來的時候,有些筆墨紙硯的。”
“你說的是那些啊。”喬氏轉身打開一個箱子,抱出來一摞東西,“呶,都在這裡了。”
有一塊缺了角的硯台,兩隻筆尖墨已經結塊了毛筆,還有一摞白色的宣紙。
阮思義愛好風雅,書房裡擺放的書籍和字畫都是那種極為名貴的,當初那些人卷物逃跑,最後沒東西可卷,便把書房的東西都掃蕩了。經過大家各種淘撿,也就給阮思義剩了這點東西。
阮思義神情複雜的摸摸這些東西,沒有說話。
第二日他找喬氏要了二兩銀子,他沒說幹什麼,喬氏也沒問。
晚上,他抱了一個特製書箱回來了。是那種一尺半寬半人高箱體,既能背在身後,也能當個簡易小書桌的那種。
次日,他便帶著這書箱還有筆墨紙硯出門了。
……
想是容易,做時難。
阮思義背著書箱出門時,還沒感覺,等到了他提前看好的地方時,他站那處愣了好半響都沒將那書箱放下。
大街上,人群熙熙。兩邊有小商小販吆喝著,討著生計,而他也要在這種地方討生計了。
阮思義站在那處,一種濃厚的羞愧感與恥辱感侵襲著他的心扉。
“嘿,你這書生到底擺不擺攤子啊?我寫了信,還等著有事兒呢。”
他側首一看,一位年紀五十多的大娘站在那處,不耐煩的看著他。
“擺的,擺的。”
他機械式的放書箱放下,把上面的小凳子取下,又拿下一塊薄板墊在書箱之上,並從側蓋取出筆墨紙硯。
墨是事先磨好的,他走路小心,並沒有灑出來。攤開一張雪白的宣紙,他深吸一口小聲開口問那大娘需要寫什麼。
那大娘像是個經常寫書信的,開口迅速說了一段話。
阮思義一邊聽,一邊斟酌,經過潤色後,寫出人生第一封給人寫的家書。寫完後,他學著旁人那樣,執起給那個大娘複述了一遍。
大娘聽完後,連聲急道:“你這書生到底會不會寫信啊,你這寫的什麼,都聽不懂,你要是不會寫,我便找其他人了。”
阮思義面紅耳赤,也不知說什麼。
他有些迷茫,不懂自己為什麼寫的不好,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怎麼可能連封信都寫不好呢。
他腦海里突然閃電般經過大娘那句‘聽不懂’,恍然大悟,忙道:“這位大娘,我再幫你重寫一封。”
“那這封不算錢吧?”
一般幫人寫家書,都是按紙張計費,一頁書信,自備紙張只收三文錢,如若不自備紙張則是五文。
阮思義苦笑了一下,道:“自是不用的。”
說著,他便急筆奮書,只是幾息間,又一封白話版的家書出爐了。
那大娘看他寫的如此快,有點驚疑,“你這沒寫錯吧?我都沒開始口述,你就寫好了?”
阮思義當然明白這大娘的意思,他記憶向來不錯,這才隔了短短一會兒時間,自是不會忘記的。
見那大娘不信,他執起書信,照著口述了一遍。
大娘聽完,驚喜的望著他道:“你這書生不錯,記性好,你不知啊,我閨女嫁到外鄉去了,隔些日子便要去封家書。這街上的寫家書的攤子我都寫過,他們每次都要我重複幾遍才能寫完一封的。”
阮思義心裡又喜悅又苦澀,道:“謝大娘的誇讚,這個不當什麼的。”
大娘摸出一個‘民封’,遞給他,“你幫我裝起來,封皮寫個孫月嬌親啟。”
“好的。”
大娘拿著信高興的走了,留下五個銅板。
阮思義看著那五個髒兮兮的銅板,發了好半天呆……
☆、第184章 番外之阮思義vs喬氏
????這一日,阮思義也就寫了兩封家書,一共得了十個銅板。
直到黃昏來臨,街上的商販都收攤了,他才開始收撿東西裝好,背著書箱歸家。
在他準備收攤時,斜對面拐角處站了許久的一人,趕忙轉身離去,轉身的同時抹了抹不知是什麼滋味的淚水。
阮思義到了家,小院裡早就燃起了燈火。
喬氏在桌前擺飯,阮思義進屋先去放了書箱。
“相公,吃飯了。”
他沒敢去看她,她也沒敢去看她。
吃到半途,他從袖子掏出一把銅錢,推了過去。
“相公你這是從哪兒弄來的錢?”
“反正不是盜來的。”
阮思義口氣有些不好,喬氏沒有說話。他似乎感覺自己口氣不對了,聲音低低的道:“是掙的。”
那邊含糊不清的嗯了一聲,阮思義似乎聽到了哭腔,又似乎沒有。
……
晚上,一張床上,睡了兩個人。
他在外,她在里。
搬來這裡後,房間只有兩個,床也只有兩張,阮思義不可避免就和喬氏同睡了一張床。雖說楚河漢界相隔有些距離,但終究是在一張床上。
以前阮思義從未和喬氏睡在一張床上,他嫌她長得不好,娶妻這麼多年,掛著夫妻之名,卻沒有夫妻之份。
而如今,該走的都走了,最該是離開的她,卻仍是在他身邊……
阮思義的心情很複雜……
……
日子便這麼不緊不慢的過著。
就像那名老漢說的那樣,是可以有生計的,卻僅是溫飽罷了。
隨著阮思義擺攤時間越來越久,他的代寫書信漸漸也開始有了老主顧。像給他開了第一張那個大娘,就是定點在他這裡代寫,甚至還幫他帶了好幾個主顧過來。阮思義每日生意好點能賺百十個文錢,差點的話也能賺個三十多文。
做了一段時間後,阮思義也知道自己畫兩幅字畫掛在攤子上附帶賣了。
他以往喜歡附庸文雅,像裝裱字畫這類都是會做的。做好一副碰到識貨的人,可以賣幾兩的銀子的。當然也可能一兩月都買不了一副的,畢竟買字畫的人都是有點余錢的,自然不會在這種小攤上買的。
時間久了,阮思義每日把掙來的錢給喬氏,自是瞞不過她在做什麼。有時候喬氏見他中午不回來,也是會去給他送個飯什麼的。
……
忽一日,阮思義的小攤旁邊又多了一個小攤子。
小攤子賣得東西很簡單,也就是包子和饅頭。
陳媽媽會做點心,包子饅頭之類也是會做的。做這個本錢不多,也不怕會虧錢,現做現蒸,有剩餘的便晚上拿回去吃。而且這樣一來,阮思義中午也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吃了。
日子久了,一條街上的人都知道那個代寫書信的攤子和包子攤是一家人,兩人是小兩口。
對於那個總是默默坐在那裡擺攤的書生,其實四周的人觀察已久。
無他,總覺得他不像是一個幹這個的人,並且人很沉默,總是低著頭坐在那裡,一坐就能坐上一日。
剛開始是這樣,日子久了,那個書生也會拿出一本書坐在那裡默默的看起來。一本線裝的書,他翻來覆去看了許久,邊緣都磨卷了。
與之相反,那個包子攤的婦人卻是要熱情許多。一開始還有些臉皮薄放不開,之後也能和來買包子饅頭的老主顧或者周圍相鄰擺攤的說兩句了。
“老闆,給我包兩個饅頭。”
“好的,一共兩文。”
“你是阮家的男人吧?”
不遠處一戶人家門口坐了一老漢,面色慈祥的看著他。
阮思義茫然的點點頭。
“來,過來坐坐,看你也不像是要出去的樣子。”老漢拿出一個小杌子,拍了拍。
他茫然的走過去,坐下。
那小杌子很小,也很矮,他從沒有坐過這種東西,突然坐下去竟仿佛自己突然變矮了變小了,變得極其低微。而偶爾路過一兩個人,明明打扮像窮苦人家,在此時他的眼裡卻是高大了起來。
阮思義一時有些茫然了……
那老漢手裡編著籮筐,他的手很粗糲,鋒利的竹條在他手裡仿若無物,一點也不在意的抽著拉著,一圈一圈往上編。阮思義覺得若是換了自己,雙手必定會割得鮮血淋漓,可老漢卻是並不。
“當了鄰居這麼長時間,很少見你出門,聽你家婦人說,你病了。怎麼樣了,身子好了嗎?”
阮思義不太適合這種閒聊的狀態,期期艾艾道:“好了。”
“好了就好,咱們窮苦人家是生不起病的。你生病那段日子,日日見你家婦人倉皇失措的樣子。唉……這男人啊,還是家裡的頂樑柱,有男人在,家裡人就有了主心骨……”
“是、是。”
“見你這滿身書生氣,是個讀書人吧。讀書人好,以後可以光耀門楣,我家小孫孫日後便準備供他去讀書,到時考個狀元回來,老漢我可就做夢都能笑醒了。”
阮思義面色悽然,垂下頭,“百無一用是書生……”
“怎麼能如此說呢?孔夫子老人家都說讀書好……當然,咱們窮苦人家想供個讀書人出來是不易的。唉,說是如此說,還是生計要緊啊,肚子都吃不飽,瞎想也是無用。對了,你們家是做什麼生計的?”
“沒、沒有生計。”
老漢端詳面前這細皮嫩肉的書生模樣的人,突然理解的點點頭,“怪不得你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這麼想也岔了,咱們這條街上也有是讀書人的,平時幫人寫個信抄個書什麼的,也能維持生計的,就是日子苦點。勤學苦讀,一朝能考上,就能出頭了。”
阮思義一愣。
過了會兒,等阮思義走後,那老漢嘆了一口氣。
阮家那婦人也是可憐,男人是讀書人,太過清高,家裡日子無以為繼。覺得自己說出來會有損男人尊嚴,居然托他來說上這一番話。
想了一會兒,那老漢便不再想了。
日子終究得自己過,自己摔了跟頭吃過虧,才能明悟這其間的道理,希望這個後生能想明白。
……
阮思義帶著猶豫的心態去又在周遭繼續晃蕩著,這次卻是有了目的,而不是漫無境地。
連著看了幾日,他心中也有些譜了,回家後翻箱倒櫃找東西。
“相公,你找什麼?”
阮思義一愣,輕聲道:“我記得搬過來的時候,有些筆墨紙硯的。”
“你說的是那些啊。”喬氏轉身打開一個箱子,抱出來一摞東西,“呶,都在這裡了。”
有一塊缺了角的硯台,兩隻筆尖墨已經結塊了毛筆,還有一摞白色的宣紙。
阮思義愛好風雅,書房裡擺放的書籍和字畫都是那種極為名貴的,當初那些人卷物逃跑,最後沒東西可卷,便把書房的東西都掃蕩了。經過大家各種淘撿,也就給阮思義剩了這點東西。
阮思義神情複雜的摸摸這些東西,沒有說話。
第二日他找喬氏要了二兩銀子,他沒說幹什麼,喬氏也沒問。
晚上,他抱了一個特製書箱回來了。是那種一尺半寬半人高箱體,既能背在身後,也能當個簡易小書桌的那種。
次日,他便帶著這書箱還有筆墨紙硯出門了。
……
想是容易,做時難。
阮思義背著書箱出門時,還沒感覺,等到了他提前看好的地方時,他站那處愣了好半響都沒將那書箱放下。
大街上,人群熙熙。兩邊有小商小販吆喝著,討著生計,而他也要在這種地方討生計了。
阮思義站在那處,一種濃厚的羞愧感與恥辱感侵襲著他的心扉。
“嘿,你這書生到底擺不擺攤子啊?我寫了信,還等著有事兒呢。”
他側首一看,一位年紀五十多的大娘站在那處,不耐煩的看著他。
“擺的,擺的。”
他機械式的放書箱放下,把上面的小凳子取下,又拿下一塊薄板墊在書箱之上,並從側蓋取出筆墨紙硯。
墨是事先磨好的,他走路小心,並沒有灑出來。攤開一張雪白的宣紙,他深吸一口小聲開口問那大娘需要寫什麼。
那大娘像是個經常寫書信的,開口迅速說了一段話。
阮思義一邊聽,一邊斟酌,經過潤色後,寫出人生第一封給人寫的家書。寫完後,他學著旁人那樣,執起給那個大娘複述了一遍。
大娘聽完後,連聲急道:“你這書生到底會不會寫信啊,你這寫的什麼,都聽不懂,你要是不會寫,我便找其他人了。”
阮思義面紅耳赤,也不知說什麼。
他有些迷茫,不懂自己為什麼寫的不好,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怎麼可能連封信都寫不好呢。
他腦海里突然閃電般經過大娘那句‘聽不懂’,恍然大悟,忙道:“這位大娘,我再幫你重寫一封。”
“那這封不算錢吧?”
一般幫人寫家書,都是按紙張計費,一頁書信,自備紙張只收三文錢,如若不自備紙張則是五文。
阮思義苦笑了一下,道:“自是不用的。”
說著,他便急筆奮書,只是幾息間,又一封白話版的家書出爐了。
那大娘看他寫的如此快,有點驚疑,“你這沒寫錯吧?我都沒開始口述,你就寫好了?”
阮思義當然明白這大娘的意思,他記憶向來不錯,這才隔了短短一會兒時間,自是不會忘記的。
見那大娘不信,他執起書信,照著口述了一遍。
大娘聽完,驚喜的望著他道:“你這書生不錯,記性好,你不知啊,我閨女嫁到外鄉去了,隔些日子便要去封家書。這街上的寫家書的攤子我都寫過,他們每次都要我重複幾遍才能寫完一封的。”
阮思義心裡又喜悅又苦澀,道:“謝大娘的誇讚,這個不當什麼的。”
大娘摸出一個‘民封’,遞給他,“你幫我裝起來,封皮寫個孫月嬌親啟。”
“好的。”
大娘拿著信高興的走了,留下五個銅板。
阮思義看著那五個髒兮兮的銅板,發了好半天呆……
☆、第184章 番外之阮思義vs喬氏
????這一日,阮思義也就寫了兩封家書,一共得了十個銅板。
直到黃昏來臨,街上的商販都收攤了,他才開始收撿東西裝好,背著書箱歸家。
在他準備收攤時,斜對面拐角處站了許久的一人,趕忙轉身離去,轉身的同時抹了抹不知是什麼滋味的淚水。
阮思義到了家,小院裡早就燃起了燈火。
喬氏在桌前擺飯,阮思義進屋先去放了書箱。
“相公,吃飯了。”
他沒敢去看她,她也沒敢去看她。
吃到半途,他從袖子掏出一把銅錢,推了過去。
“相公你這是從哪兒弄來的錢?”
“反正不是盜來的。”
阮思義口氣有些不好,喬氏沒有說話。他似乎感覺自己口氣不對了,聲音低低的道:“是掙的。”
那邊含糊不清的嗯了一聲,阮思義似乎聽到了哭腔,又似乎沒有。
……
晚上,一張床上,睡了兩個人。
他在外,她在里。
搬來這裡後,房間只有兩個,床也只有兩張,阮思義不可避免就和喬氏同睡了一張床。雖說楚河漢界相隔有些距離,但終究是在一張床上。
以前阮思義從未和喬氏睡在一張床上,他嫌她長得不好,娶妻這麼多年,掛著夫妻之名,卻沒有夫妻之份。
而如今,該走的都走了,最該是離開的她,卻仍是在他身邊……
阮思義的心情很複雜……
……
日子便這麼不緊不慢的過著。
就像那名老漢說的那樣,是可以有生計的,卻僅是溫飽罷了。
隨著阮思義擺攤時間越來越久,他的代寫書信漸漸也開始有了老主顧。像給他開了第一張那個大娘,就是定點在他這裡代寫,甚至還幫他帶了好幾個主顧過來。阮思義每日生意好點能賺百十個文錢,差點的話也能賺個三十多文。
做了一段時間後,阮思義也知道自己畫兩幅字畫掛在攤子上附帶賣了。
他以往喜歡附庸文雅,像裝裱字畫這類都是會做的。做好一副碰到識貨的人,可以賣幾兩的銀子的。當然也可能一兩月都買不了一副的,畢竟買字畫的人都是有點余錢的,自然不會在這種小攤上買的。
時間久了,阮思義每日把掙來的錢給喬氏,自是瞞不過她在做什麼。有時候喬氏見他中午不回來,也是會去給他送個飯什麼的。
……
忽一日,阮思義的小攤旁邊又多了一個小攤子。
小攤子賣得東西很簡單,也就是包子和饅頭。
陳媽媽會做點心,包子饅頭之類也是會做的。做這個本錢不多,也不怕會虧錢,現做現蒸,有剩餘的便晚上拿回去吃。而且這樣一來,阮思義中午也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吃了。
日子久了,一條街上的人都知道那個代寫書信的攤子和包子攤是一家人,兩人是小兩口。
對於那個總是默默坐在那裡擺攤的書生,其實四周的人觀察已久。
無他,總覺得他不像是一個幹這個的人,並且人很沉默,總是低著頭坐在那裡,一坐就能坐上一日。
剛開始是這樣,日子久了,那個書生也會拿出一本書坐在那裡默默的看起來。一本線裝的書,他翻來覆去看了許久,邊緣都磨卷了。
與之相反,那個包子攤的婦人卻是要熱情許多。一開始還有些臉皮薄放不開,之後也能和來買包子饅頭的老主顧或者周圍相鄰擺攤的說兩句了。
“老闆,給我包兩個饅頭。”
“好的,一共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