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這清都散人,誰都知道乃是秦鳳樓的號,也是他寫演義小說一貫所用的化名。

  那麼還用說嗎?

  這新京報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不說是出自秦皇后的的意思,她肯定也是清楚的。而秦皇后背後那個人,自然就是延熙帝了。

  *

  延熙帝到底想做什麼?

  薛庭儴看著面前桌案上所擺放的一份《新京報》,暗黃色的封皮,紅色套印的《新京報》三個字,這種小報在京城本土還有一個別名,又稱黃皮京報。

  其上的內容他已經看了三遍,從頭到尾,事無巨細的看。大抵誰也無法想像這種常人所言上不得台面的小報,竟會讓當朝首輔大人如此重視。

  薛庭儴重視的不是這份小報,而是這份小報背後所蘊含的意思,以及引發的種種形態問題。

  他有預感即將會有暴風雨來臨,卻絲毫沒有頭緒。

  這種無力感最近總會莫名湧起,可能是上了年紀,精力不如以往,疲憊感甚濃。也是延熙帝從來不按牌理出牌,薛庭儴難以琢磨其套路。

  「首輔大人。」

  管家悄無聲息地從門外走了進來。

  薛庭儴抬眼去看他。

  「趙大人來了。」

  這趙大人乃是太常寺卿趙濟賢,本身也是內閣中一員。不過趙濟賢有老好人之稱,和稀泥的名聲是出了名的,也是出了名的不站隊不拉幫結派。

  如今內閣中是這樣一副局勢,一共八位閣老,其中以薛庭儴勢力最大,附庸最多。七位閣老中有三位都以他為馬首是瞻,另有兩人是中立態度,其中一人就是趙濟賢了,還有就是戶部尚書趙懋。

  不過趙懋不是不站隊,而是他根本沒時間站隊,六部之中歷來以戶部中的事最多,他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哪有功夫搞這些七七八八的。不過薛庭儴卻知道這是個老狐狸,就是因為不站隊才可以左右逢源,誰都不得罪。

  至於剩下的兩個,一個是兵部尚書王銘晟,一個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棟。這兩人都是延熙帝新提拔上來的,尤其是李棟,也是今年前左都御史告老還鄉後,才接了對方的位置併入閣,

  毋庸置疑,王銘晟和李棟是一個派系的。而隨著李棟的入閣,薛庭儴已經升起了巨大的威脅感,也因此早就愛惜羽毛的他,最近又開始拉攏起保持中立的這兩位大人。

  畢竟對方動,自己不動,不就是任人魚肉的份兒。

  薛庭儴站起身,迎了出去,心中依舊在想著延熙帝到底打算幹什麼。

  不過不管他打算幹什麼,這新京報是必須得查禁了。

  還有那部戲。

  第143章

  ==第一百四十三章 ==

  但凡老百姓罵官, 總是以『貪官』作為攻擊詞彙。

  也許在老百姓們思想里, 根深蒂固得認為不管什麼樣的官都是貪官。哪怕他沒有貪,而是做了其他壞事, 也是貪官。

  不得不說,老百姓是睿智的。俗話說千里為官只為財,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些都是官場默認的約定俗成。

  所謂的約定俗成就是大家都不說, 但大家心中都有數。可當本來可以用來遮羞的皮, 被人以一種近乎粗魯的手段撕扯下來, 大抵為官者都有一種近乎羞憤的無地自容。

  當然這種心情都是潛藏在內里的, 實則面上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誰人心中怎麼想, 那只有本人自己心裡清楚。可不得不承認, 因為大昌最近颳起的這股風暴,各地官員收受好處貪贓枉法的事少了,大抵是一種忌憚的心情。

  最近朝堂上出現了一種十分怪異的局面,那就是文武百官待祁煊特別溫和。也沒什麼人聲嘶力竭引經據典來告訴祁煊, 『聖上這麼做是不對的』, 『聖上的想法有違常理』,幾乎是祁煊說什麼就是什麼,進入了難得一見的和平期。

  祁煊心情十分美好, 夸完了媳婦誇大舅子,閒暇之餘考驗大皇子二皇子的功課,順道翻翻新京報用來佐茶, 日子過得美滋滋噠。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祁煊精神氣爽地來到太和殿,隨著一聲『有事奏事無事退朝』的聲音,下面一片靜默無聲。

  祁煊從龍座上站起,看著下面一眾人笑了笑,正打算離開,最末端突然跳出了個官員,道:「臣有本啟奏。」

  「說。」

  「近日京中市面上流傳著一份小報,名為《新京報》。其上言辭頗有撰造謠言之嫌隙,並詆毀朝廷命官,臣以為若是坐視此報發展,不給予查禁,恐會引來社稷之動盪,民心之不穩。」

  祁煊復又在龍座上坐了下來,擺出願聞其詳的樣子,百官也都十分沉默,俱都聽著此名官員到底打算說些什麼。

  而這官員也就長篇大論地說了許多,甚至列舉了報上各種抨擊朝廷的言論,作為事實佐證。祁煊來了興致,時不時插上一句,漸漸就將此人帶離了正題,而是偏到了《百姓的名義》這部戲上。顯然這部戲是讓此官頗為氣憤的,語氣越來越激動,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祁煊長抬了抬手,笑著打斷他:「沒想到毛愛卿還喜歡看戲?」

  這位姓毛的御史年逾六十,面頰消瘦,留著山羊鬍,看其面相就知道此人乃是一個食古不化的性子。事實也確實如此,此人以刻板僵化著名。關鍵問題他這刻板僵化是有針對性的,需要時他是道德上面的制高者,程朱理學的追捧人,不需要抑或是對其不利時,他又全然是另外一幅面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