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頁
聯合國大批工作人員撤離伊拉克的行動加劇了危機.美國大舉向海灣增兵使局勢更加緊張.美、英兩國12日宣稱已做好動武的準備,同伊拉克的對話也已結束,現在該是採取行動的時候.英、德、澳大利亞等國已要求本國公民離開伊拉克.伊拉克在動員民眾準備迎擊美國軍事打擊的同時,正在尋求安南和安理會採取行動阻止美國的軍事打擊.
隨著核查危機的升級,國際社會加大了斡旋調解的力度.在聯合國安理會連續數日舉行的磋商中,中國、俄羅斯和法國三個常任理事國力主通過外交方式和平解決危機,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有可能激化矛盾、導致危機向戰爭方向進一步惡化的企圖和做法.三國代表在會見伊拉克常駐聯合國代表時,指出了當前局勢的嚴峻性,懇切地勸告伊方從保護伊拉克本國和海灣地區國家人民安全的大局出發,儘快同意恢復與聯合國特委會的合作,切實遵守聯合國有關決議,為儘早解除聯合國對伊制裁創造條件.
13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致薩達姆,要求伊拉克立即恢復與聯合國特別委員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的合作.收到安南的信函後,薩達姆總統立即主持了革命指揮委員會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地區地區部的聯席會議,決定無條件恢復同特委會的合作.
在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表示無條件恢復同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合作後不到24小時,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聲明,宣布美國接受伊拉克的保證,但他同時表示,除非看到伊拉克"完全信守承諾",否則美國將繼續對伊"施加壓力",並隨時"準備進行軍事打擊".
柯林頓還在聲明中列舉了伊拉克必須遵守的五項義務,即伊拉克必須解決聯合國武器核查特別委員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的所有問題;同意核查人員不受干擾地核查和檢測他們的選擇的任何地點;向聯合國上交所有銷毀武器的材料;接受聯合國關於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決議;不以任何方式阻撓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工作.
柯林頓還特別提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是該地區和平和世界安全的"最大障礙",是妨礙伊拉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最大威脅".消除這一威脅和障礙的最有效途徑只有通過"一個代表伊拉克人民意志,尊重其人民並致力於該地區和平的新政府"來實現.這是柯林頓首次公開晗示美國將推翻薩達姆政權.柯林頓的聲明顯示,美國對伊拉克鮑長遠戰略已初視端倪,那就是繼續通過聯合國特委會的工作和經濟制裁手段遏制伊拉克,但隨時保持對伊拉克的軍事壓力;加緊培植伊拉克反政府力量並最終推翻薩達姆政權.10月31日,柯林頓總統簽署了一項o解放伊拉克法案",向伊拉克反政府力量提供9700萬美元經費,支持他們從事旨在推翻薩達姆的活動.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當地時間零時49分,沉睡中的巴格達被隆隆的爆炸聲驚醒,刺耳的空襲警報迴蕩在沉悶的夜空之中.美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事先未發出警告而對伊拉克發動的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空襲拉開了序幕.
美國這次對伊動武的直接原因是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在其給聯合國報告中認定伊拉克沒有遵守其1998年11月做出的與聯合國全面合作的諾言,繼續設法限制武器核查工作.美指責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表示對伊拉克一而再、再而三違反其與聯合國的協議已失去耐心.
就在駐海灣的美國軍艦發射第一批"戰斧"式巡航飛彈的時候,安理會正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討論巴特勒的報告.安南針對伊拉克的"不予全面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可能作出反應的方案,但沒有一項方案暗示要實施空襲.此時的安南根本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情況.
與以往在武器核查危機中"光打雷不下雨"的情況相比,美國這次伊動武有些突如其來.在"沙漠之狐"行動前幾日,海灣局勢並不異常,直到12月15日巴特勒提交伊拉克阻礙武器核查的報告和武器核查人員隨後撤離巴格達,一些新聞媒介才報導說:"海灣突又戰雲密布".
對這次襲擊伊拉克的目的,柯林頓總統解釋為:打擊伊拉克生產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能力;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維護伊拉克鄰國的安全.實際上,他這次下令動武的意圖主要有兩個.一是想樹立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強硬有力的形象;在過去兩年裡,大的武器核查危機就發生了三次.每次危機的過程幾乎是一個模式:伊拉克與以巴特勒為首的武器核查小組發生衝突,拒絕接受核查.美國遂以此為藉口興師動眾,大兵壓境.伊拉克見勢不妙,便軟化立場,表示願意與核查小組合作.如此這般,美國每次耗資10多億美元,卻沒機會下手,一次次的"貓鼠遊戲"使柯林頓政府在國內受到"軟弱無能"的指責,在國際上也落下了被薩達姆耍弄的笑柄.這次柯林頓瞅准機會,發動空襲,試圖對內表明強硬立場,平息不滿;對外顯示美國在海灣的主導地位,以及在國際事務中可以隨心所欲的實力.二是出於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柯林頓稱,薩達姆不要誤以為美國眾議院正在就彈劾總統進行"重大辯論"就可以胡來,"雖然我們不熱衷於使用武力,但是需要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會做".這番話意在表明,即便身處逆境,他仍以國家利益為重,有能力領導國家,並沒有被整成"破腳鴨".柯林頓這樣做也可以影響美國民眾、輿論和國會議員,使彈劾案發生有利於他的變化.
隨著核查危機的升級,國際社會加大了斡旋調解的力度.在聯合國安理會連續數日舉行的磋商中,中國、俄羅斯和法國三個常任理事國力主通過外交方式和平解決危機,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有可能激化矛盾、導致危機向戰爭方向進一步惡化的企圖和做法.三國代表在會見伊拉克常駐聯合國代表時,指出了當前局勢的嚴峻性,懇切地勸告伊方從保護伊拉克本國和海灣地區國家人民安全的大局出發,儘快同意恢復與聯合國特委會的合作,切實遵守聯合國有關決議,為儘早解除聯合國對伊制裁創造條件.
13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致薩達姆,要求伊拉克立即恢復與聯合國特別委員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的合作.收到安南的信函後,薩達姆總統立即主持了革命指揮委員會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地區地區部的聯席會議,決定無條件恢復同特委會的合作.
在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表示無條件恢復同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合作後不到24小時,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聲明,宣布美國接受伊拉克的保證,但他同時表示,除非看到伊拉克"完全信守承諾",否則美國將繼續對伊"施加壓力",並隨時"準備進行軍事打擊".
柯林頓還在聲明中列舉了伊拉克必須遵守的五項義務,即伊拉克必須解決聯合國武器核查特別委員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的所有問題;同意核查人員不受干擾地核查和檢測他們的選擇的任何地點;向聯合國上交所有銷毀武器的材料;接受聯合國關於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決議;不以任何方式阻撓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工作.
柯林頓還特別提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是該地區和平和世界安全的"最大障礙",是妨礙伊拉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最大威脅".消除這一威脅和障礙的最有效途徑只有通過"一個代表伊拉克人民意志,尊重其人民並致力於該地區和平的新政府"來實現.這是柯林頓首次公開晗示美國將推翻薩達姆政權.柯林頓的聲明顯示,美國對伊拉克鮑長遠戰略已初視端倪,那就是繼續通過聯合國特委會的工作和經濟制裁手段遏制伊拉克,但隨時保持對伊拉克的軍事壓力;加緊培植伊拉克反政府力量並最終推翻薩達姆政權.10月31日,柯林頓總統簽署了一項o解放伊拉克法案",向伊拉克反政府力量提供9700萬美元經費,支持他們從事旨在推翻薩達姆的活動.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當地時間零時49分,沉睡中的巴格達被隆隆的爆炸聲驚醒,刺耳的空襲警報迴蕩在沉悶的夜空之中.美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事先未發出警告而對伊拉克發動的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空襲拉開了序幕.
美國這次對伊動武的直接原因是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在其給聯合國報告中認定伊拉克沒有遵守其1998年11月做出的與聯合國全面合作的諾言,繼續設法限制武器核查工作.美指責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表示對伊拉克一而再、再而三違反其與聯合國的協議已失去耐心.
就在駐海灣的美國軍艦發射第一批"戰斧"式巡航飛彈的時候,安理會正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討論巴特勒的報告.安南針對伊拉克的"不予全面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可能作出反應的方案,但沒有一項方案暗示要實施空襲.此時的安南根本不知道正在發生的情況.
與以往在武器核查危機中"光打雷不下雨"的情況相比,美國這次伊動武有些突如其來.在"沙漠之狐"行動前幾日,海灣局勢並不異常,直到12月15日巴特勒提交伊拉克阻礙武器核查的報告和武器核查人員隨後撤離巴格達,一些新聞媒介才報導說:"海灣突又戰雲密布".
對這次襲擊伊拉克的目的,柯林頓總統解釋為:打擊伊拉克生產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能力;捍衛美國的國家利益;維護伊拉克鄰國的安全.實際上,他這次下令動武的意圖主要有兩個.一是想樹立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強硬有力的形象;在過去兩年裡,大的武器核查危機就發生了三次.每次危機的過程幾乎是一個模式:伊拉克與以巴特勒為首的武器核查小組發生衝突,拒絕接受核查.美國遂以此為藉口興師動眾,大兵壓境.伊拉克見勢不妙,便軟化立場,表示願意與核查小組合作.如此這般,美國每次耗資10多億美元,卻沒機會下手,一次次的"貓鼠遊戲"使柯林頓政府在國內受到"軟弱無能"的指責,在國際上也落下了被薩達姆耍弄的笑柄.這次柯林頓瞅准機會,發動空襲,試圖對內表明強硬立場,平息不滿;對外顯示美國在海灣的主導地位,以及在國際事務中可以隨心所欲的實力.二是出於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柯林頓稱,薩達姆不要誤以為美國眾議院正在就彈劾總統進行"重大辯論"就可以胡來,"雖然我們不熱衷於使用武力,但是需要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會做".這番話意在表明,即便身處逆境,他仍以國家利益為重,有能力領導國家,並沒有被整成"破腳鴨".柯林頓這樣做也可以影響美國民眾、輿論和國會議員,使彈劾案發生有利於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