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上尉駕駛一架C-54飛機正飛臨馬尼拉以東430海里處的上空。突然,他發現 從海面上雜亂地射出了照明彈和曳光彈。勒弗朗西斯上尉誤認為這是在進行 一場海戰。飛抵關島後,他向上級報告了他的所見。們有關領導未加細究, 理由是, “如果那是一場海戰,海軍是會知道的。”這是當時美軍的一個慣 例:美國陸軍航空隊不過問海上作戰。 7月31日和8月1日,雖然又有幾架飛機飛臨遇難者的上空,但均未發 現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倖存者們。這些不幸的人們,由於飢、渴暴曬和傷痛正 蒙受著極大的苦難。許多人神志昏迷,失去了掙扎能力。 8月2日(星期四)上午約10時,格溫中尉駕駛一架陸基飛機從佩勒劉 島起飛進行例行搜索。突然,他看見水面上浮有一層光亮平滑的油膜。隨後, 倫將飛機降到約270米的高度,並細心察看。他發現,油膜上浮動著一個個 人頭。於是,他向佩勒劉島司令官和馬里亞納群島司令官分別發去緊急電報: “在北緯11°30′、東經133°30′的地方,發現水中有30個人。”當他的 報務員發報時,格溫已看到水面上浮動有150個人頭。他向海面上投下他所 攜帶的全部救生筏。 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沉沒之後84個多小時,緊急的救援工作開始了。 救援搜索持續了5天之久。可是,全艦隻剩下316名倖存者,真正死於魚雷 爆炸的還不到全艦人數的三分之一,500多人是在棄艦後由於得不到及時救 援死在水中的。 在戰爭中,一艘大型軍艦被敵方潛艇擊沉,這不乏其例;但像 “印第安 納波利斯”號這樣的悲劇在海戰史上倒是鮮見的。為什麼這樣一艘大艦居然 單槍匹馬穿行在敵人潛艇出沒的地方呢?為什麼當它沒有預期到達目的地時 有關當局未加追究呢?為什麼當它沉沒後倖存者竟然在水上掙扎達三天半之 久而無人發現呢?這都是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 事發後,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命令調查廳查實此事。調 查廳確認麥克維伊海軍上校犯有讀職罪,並建議將他交付最高軍事法庭審 判。1945年 12月初,最高軍事法庭在開庭審理此案時,還讓橋本乘飛機專 程去華盛頓出庭咋證。誠然,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沉沒,身為艦長的麥 克維伊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責任。但是,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中滋長著的勝利在握、輕敵麻痹情緒是釀成這一 悲劇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派軍艦為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護航,艦上也毫無 水下探潛設備。當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干7月28日駛離關島前往萊特時, 關島美軍當局曾將該艦預定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等情況分別發報告訴了美軍菲 律賓侮疆司令考夫曼海軍中將、塔克洛班港口負責人和位於菜特灣的麥考密 克海軍少將。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並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密切注意。又如, “伊-58”號潛艇在攻擊“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之後2小時,曾分別向日本第 6艦,隊司令部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發了電報,聲稱它 “擊沉了一艘愛達 荷級戰列艦”,並報告了敵艦被擊沉的經緯度。當時,珍珠港和華盛頓都截 獲和破譯了這份電報。隨後,當時設在關島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和第7艦隊 也都知道了這份電報的內容。但他們對此並不相信,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由此可見,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悲劇絕非偶然, 它充分暴露了當時美國海軍思想上存在驕做輕敵,制度上也存有不少弊端。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悲劇是歷史上一面很好的鏡子,富有極大的借 鑒作用。我國有句古話: “行百里者半九十”。它告誡人們,越是在勝利的

  時候,越要倍加謹慎,切忌驕傲鬆懈。 (何京柱)

  第十部分 風起雲湧 中東霹靂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內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政府當著 美、中、蘇、英等國代表的面簽署投降書。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 西斯軸心國的徹底失敗而結束。世界進入戰後的相對和平時期。 海軍在和平時期的舞台上漸漸黯淡了。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已成為世 界第一大海軍。隨著時光流逝,它的一些耀武揚威的航空母艦和戰列艦都被 陸續解體,在匹茨堡的煉鋼爐中化成鋼水,擂身變成了福特公司亮晶晶的小 汽車。僅存的幾艘戰列艦被改造,連幾艘潛艇也被好萊塢買下當道具。難道 把劍鑄成犁的時代真的來到了嗎? 稍有常識的人都清楚:戰爭是不會消失的。各國的海軍都在進行更新, 用斬的武器裝備。新的軍事思想來適應技術上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新時代的 海軍有什麼特點呢? 飛彈核潛艇成了海軍的棟樑。1955年 1月17日,美國海軍“鸚鵡螺” 號核動力潛艇在康乃狄克州下水,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航空母艦仍然舉足輕重。它的艦載機都換成了速度高、性能好、甚至能 威脅上千海里外地區的噴氣機。因此,在區域衝突中常看到航空母艦特混艦 隊的姿影。 其它水面艦艇也趨於輕型化、電子化、飛彈化。大部分驅逐艦、護衛艦、 巡洋艦都搭載直升飛機。 越來越多的新發明、新技術、新科學應用到海軍中。電子計算機,衛星、 核技術雷射技術、各種水面效應艦艇 (水翼艇、氣墊船、半潛式船舶等)、 新型雷達和聲納、電子對抗技術、海洋學技術、導航技術、各種高效率的自 動化武器系統、現代通訊技術……部武裝了海軍,使海軍更加複雜化,對技 術的依賴更深了。 戰後海軍史上最突出的事件是蘇聯海軍的崛起。 蘇聯海軍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在戰後史達林時代,庫茲涅佐夫任海 軍司令期間,通過研究繳獲的德國艦艇,製造了一批巡洋艦。赫魯雪夫上台 後,修改了海軍政策。他對報界說: “我們本來建造了一大批海軍艦艇,包 括許多巡洋艦。可是到了今天,它們都落後了。從此以後,我們將主要依靠 潛艇。”1956年,戈爾什科夫接替庫茲涅佐夫擔任海軍司令後,集中力量, 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建造了世界第一流的潛艇艦隊。戈爾什科夫不單大造各種 核動力潛艇,還繼續改進和生產常規的柴油機-蓄電池潛艇,使各種類型的蘇 聯潛艇數量都超過美國,占世界之首。 戈爾什科夫的目標不僅是有一支強大的潛艇兵力,他決心把一支以沿海 防禦為主的蘇聯海軍發展成能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的遠洋攻擊性海上力量。勃 列日涅夫主義使戈爾什科夫的萬丈雄心一步步實現了,蘇聯水面艦隊空前龐 大,成了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新技術應用上,戈爾什科夫獨具見解,行動果斷。發展海軍飛彈就是 一例。整個50年代和60年代初,西方海軍界熱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行之 有效的“航空母艦制勝”論。美國因此建造了8萬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企 業”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