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頁
士燮留董奉在他府中居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士燮陰謀反叛朝廷,無意中被董奉得知,因為擔心董奉泄漏其密謀,便欲殺人滅口,董奉用道家氣功佐以中藥裝死,騙過士燮後逃走。
也有說法是董奉為了婉拒士燮的挽留而裝死,士燮將他安葬。後來士燮聽說江湖上有個醫仙董奉,便挖墳掘墓,發現棺材裡不見了董奉的屍體。
董奉又被譽為“杏林始祖”,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
“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董奉看病不收錢,小病看好了,病人或家屬到山上董奉承包的地里種一棵杏樹就行了,重病看好了,種五棵。
於是十年種了十萬多棵,那得治好多少的病人!據說杏子成熟時,董奉讓人拿糧食來換取自助採摘的杏子,然後再把糧食施捨給沒飯吃的人。
根據董奉的傳說,後世醫生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以“杏林春暖”、“杏林高手”、“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以“杏林之家”來形容醫學世家。
《真仙通鑑》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他掌握了道家養生的技巧,獲盡天年。
第二便是醫聖張仲景:“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高官)。
官不小,事務也繁雜,但是他喜歡治病救人,一天不看病人手就痒痒。張仲景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這兩天不管理公務了,讓有病的老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望聞問切,仔細為群眾診治。
長沙太守的衙門大堂就這樣成了醫館!當官的在衙門裡看病,張仲景大概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
“大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一些市鎮很快就變成了空城,其中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約占七成。
☆、第六零二章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悲憫人民的戰亂與病痛之苦,便辭去官職,從此“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各種古典醫籍,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藥。
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部最有影響力的醫學典籍。
時至今日,後人從《傷寒雜病論》殘卷中整理出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高等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可見張仲景著作的影響力之大。
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這真是治病救人的好書”!
第三位才輪到神醫華佗:
柳隨風擺花漂泊,
華佗難醫天下過,
一曲未盡半生緣,
浮世如意有幾多。
比起後來隱居了的董奉和張仲景,神醫華佗則一直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華佗是中國醫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外科醫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針、灸等方法,並擅長開胸破腹的外科手術。
尤其以創麻沸散、行剖腹術聞名於世。被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作了概括:
“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民間有許多關於華佗治病救人的傳說,不過也有不少被他診治後沒有治好的例子,比如陳登和曹操。
陳登早年有病,雖經神醫華佗診治,並未除根。
華佗預言三年後並復發,讓陳登到時候再找他,就能根除了。陳登後病重而“佗不在”。找不到人!徒弟說他採藥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雖然三年預約之期有點長,但必定是預約了。人命關天,這算是華佗不負責任?還是陳登運氣不好呢?
華佗在建安三神醫三人之中不是最出色的,甚至只能排第三名,但是他卻是三人之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可能是因為小說家演義出來的他為關羽刮骨療毒,以及被曹操疑而殺之的緣故吧。
至於刮骨療毒,對於關羽來說,確有其事,只不過那個醫生並不是華佗,華佗死於公元208年,而刮骨療毒發生在219年,可惜《三國志》里沒有記錄給關羽看病那個醫生的姓名。
曹操的頭痛病,華佗可以用針灸緩解症狀,卻不能根除,曹操於是留華佗在府中,結果華佗藉故請假回家,任曹操多次催促也不回來,因而被入獄拷問至死。
也有說法是董奉為了婉拒士燮的挽留而裝死,士燮將他安葬。後來士燮聽說江湖上有個醫仙董奉,便挖墳掘墓,發現棺材裡不見了董奉的屍體。
董奉又被譽為“杏林始祖”,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行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
“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董奉看病不收錢,小病看好了,病人或家屬到山上董奉承包的地里種一棵杏樹就行了,重病看好了,種五棵。
於是十年種了十萬多棵,那得治好多少的病人!據說杏子成熟時,董奉讓人拿糧食來換取自助採摘的杏子,然後再把糧食施捨給沒飯吃的人。
根據董奉的傳說,後世醫生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以“杏林春暖”、“杏林高手”、“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以“杏林之家”來形容醫學世家。
《真仙通鑑》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可見他掌握了道家養生的技巧,獲盡天年。
第二便是醫聖張仲景:“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為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高官)。
官不小,事務也繁雜,但是他喜歡治病救人,一天不看病人手就痒痒。張仲景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這兩天不管理公務了,讓有病的老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望聞問切,仔細為群眾診治。
長沙太守的衙門大堂就這樣成了醫館!當官的在衙門裡看病,張仲景大概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
“大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一些市鎮很快就變成了空城,其中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約占七成。
☆、第六零二章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悲憫人民的戰亂與病痛之苦,便辭去官職,從此“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研讀各種古典醫籍,廣泛借鑑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藥。
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部最有影響力的醫學典籍。
時至今日,後人從《傷寒雜病論》殘卷中整理出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高等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可見張仲景著作的影響力之大。
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這真是治病救人的好書”!
第三位才輪到神醫華佗:
柳隨風擺花漂泊,
華佗難醫天下過,
一曲未盡半生緣,
浮世如意有幾多。
比起後來隱居了的董奉和張仲景,神醫華佗則一直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華佗是中國醫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外科醫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針、灸等方法,並擅長開胸破腹的外科手術。
尤其以創麻沸散、行剖腹術聞名於世。被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作了概括:
“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民間有許多關於華佗治病救人的傳說,不過也有不少被他診治後沒有治好的例子,比如陳登和曹操。
陳登早年有病,雖經神醫華佗診治,並未除根。
華佗預言三年後並復發,讓陳登到時候再找他,就能根除了。陳登後病重而“佗不在”。找不到人!徒弟說他採藥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雖然三年預約之期有點長,但必定是預約了。人命關天,這算是華佗不負責任?還是陳登運氣不好呢?
華佗在建安三神醫三人之中不是最出色的,甚至只能排第三名,但是他卻是三人之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可能是因為小說家演義出來的他為關羽刮骨療毒,以及被曹操疑而殺之的緣故吧。
至於刮骨療毒,對於關羽來說,確有其事,只不過那個醫生並不是華佗,華佗死於公元208年,而刮骨療毒發生在219年,可惜《三國志》里沒有記錄給關羽看病那個醫生的姓名。
曹操的頭痛病,華佗可以用針灸緩解症狀,卻不能根除,曹操於是留華佗在府中,結果華佗藉故請假回家,任曹操多次催促也不回來,因而被入獄拷問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