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你都有主意了還來問我?”宗小茹回頭淺笑:“我知道你在避嫌呢,怎麼好再慫恿你去?”
說完她踮腳伸手想去刮姜琬的鼻子,白嫩嫩的一截手腕驀地就被他抓在手裡:“如果這次姜家袖手,旁人說起來,終究是不義。”
胡安玉和他的關係終究不那麼一般,京中誰人不知他們相交深厚,此時他不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兒真沒法交待。
“既然夫君這麼說了,那還是去看看吧。”宗小茹一點兒正經都沒有:“要我陪夫君去嗎?”
姜琬:“……”
“我若去了,必定被牽連,到時候傳到陛下耳中,更要遷怒胡家了。”
皇帝這次拿胡真珝開刀並不是和胡家有什麼宿怨,不過是抓個典型給那些欠教訓的世家和舊臣們看的,似乎沒有大動干戈之意,不然不會只罷了胡真珝的官兒了事,連人命都沒出,應當算不上大事。
——但是,一旦姜琬出現在胡家,更或者想為胡真珝說句話的時候,不出意外會有許許多多的人跳出來說他和胡家結黨,然後拉出他們的諸多罪狀,最後的最後,說不定就成十惡不赦之罪了。
不敢。
“原來你曉得此中利害。”宗小茹輕笑了聲,道:“胡家這次怕要破財消災了。”
“破財消災?”姜琬來回踱了幾步,豁然道:“可不。眼下國庫裡面……”
他頓了下,伸手攬過宗小茹,凝神靜氣地看著她,沒說話。
國庫艱難,戶部拆東牆補西牆,艱難的不得了,皇帝也整日為朝廷的開支頭疼,動不動就化身火龍,逮誰向誰發火,鬧的宮裡哀聲一片,時時默求財神爺顯顯靈,天降一位救朝廷於水火的金主。
“胡家,也不知舍不捨得。”姜琬猶豫著道:“胡安玉那小子自從出了事就不登姜府的門了,咱們還沒怎麼著呢,他倒先避起嫌來了。”
胡安玉若是上門求他,而姜家之後沒有動靜,皇帝知道了不可能遷怒,誰在情急之下不拼命抓根救命稻草呢。
所以胡安玉上門沒事,可姜琬若去了胡家,那傳揚出去,性質可就變了。
“悄悄知會他一聲吧。”宗小茹道:“我明日出去買小玩意兒,隨口讓人帶句話,引他過來再說。”
隔日。
姜琬沒等到胡安玉,卻被門房堵住耳語了句話:“胡公子說他準備離開京城。”
意外之下,姜琬的臉色驀地變了,壓著語氣問:“什麼時候?”
門房搖搖頭,對方沒說。
姜琬原地愣了會兒,撣撣身上的落花,青絲在春日陽光中泛著鴉青色的光澤,他似是想到了什麼,拔腿快步出去,往宮裡去了。
“唉喲姜大學士,您來的可算巧了。”一個老太監看見姜琬哈著腰湊了過來,臉拉的苦大仇深:“陛下正琢磨著要將老奴們趕出宮去……”
“張公公。”姜琬扶了他一把:“這是為何呀?”
“宮裡缺錢啊。”張姓老太監搖搖頭道。
自叛亂平定依賴,京中駐軍、人口逐年遞增,對糧食和布匹的需求日益增加,原先從西北和中原轉運到京中的物資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日常開支,戶部和工部不得不建議朝廷大力發展漕運,以便於從江淮和湖廣等地調運糧食、布匹入京,但是擴展漕運需要朝廷牽頭,出人就不用說了,用錢還是第一位的啊。
姜琬進到上書房時,裡面擠了七八位老臣,人人面帶憂慮,壓抑的嘆氣聲此起彼伏,有人急的話卡在喉嚨里,嗡嗡嗡的一片,卻聽不清每個人在說什麼。
裴據看了姜琬一眼:“先帝時宗太傅曾說過江淮的租賦之糧一直是轉運至京城滄州的糧倉屯起來,而後再按需運往京中,從滄州調撥糧食給京中,上萬輛牛車待命,朝廷承擔一切費用,這筆支出不小啊,不如直接運糧進京。”
姜琬沒接話,腦子飛速算了下,才和身邊戶部的人低聲道:“就算江淮、湖廣的糧食直接運入京中,存放在哪兒呢?修幾個糧倉比使用牛車的代家還高。”
那人點點頭:“陛下的意思,是直接讓京中居民把糧食屯在自己家中,京郊的駐軍各自也屯個一年半載的糧食,暫時縮減下國庫的支出。”
“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姜琬道了聲,豎起耳朵聽老臣們爭吵,末了才對裴據道:“陛下,江淮、湖廣富饒之地的糧食進京向來是朝廷出人出錢,朝廷為此開支巨大,且江淮、湖廣又沒好處可拿,臣想了幾日,不如……”
把這事兒放給江淮、湖廣兩處的官員。
他們慣來官商勾結,多少商人蠢蠢欲動想做京中的生意,若他們接了此事,必然有商人聞風而來,雖說會抬高糧價,暫時轉嫁壓力到民間,但好歹能保住朝廷的有效運營費用,也是一件划算的事兒。
他頓了下,話沒直接說出來。
糧食轉運一直捏在朝廷手裡,就是為了防止地方有變卡住朝廷的喉嚨,現在他提議把喉嚨給別人去管,怕裴據說什麼也不肯同意的。
果然,裴據冷冷開口道:“江淮、湖廣從朝廷拿的好處了,竟也不知回饋朕些,這等忘恩負義的官員,實不能再給大權的。”
說完她踮腳伸手想去刮姜琬的鼻子,白嫩嫩的一截手腕驀地就被他抓在手裡:“如果這次姜家袖手,旁人說起來,終究是不義。”
胡安玉和他的關係終究不那麼一般,京中誰人不知他們相交深厚,此時他不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兒真沒法交待。
“既然夫君這麼說了,那還是去看看吧。”宗小茹一點兒正經都沒有:“要我陪夫君去嗎?”
姜琬:“……”
“我若去了,必定被牽連,到時候傳到陛下耳中,更要遷怒胡家了。”
皇帝這次拿胡真珝開刀並不是和胡家有什麼宿怨,不過是抓個典型給那些欠教訓的世家和舊臣們看的,似乎沒有大動干戈之意,不然不會只罷了胡真珝的官兒了事,連人命都沒出,應當算不上大事。
——但是,一旦姜琬出現在胡家,更或者想為胡真珝說句話的時候,不出意外會有許許多多的人跳出來說他和胡家結黨,然後拉出他們的諸多罪狀,最後的最後,說不定就成十惡不赦之罪了。
不敢。
“原來你曉得此中利害。”宗小茹輕笑了聲,道:“胡家這次怕要破財消災了。”
“破財消災?”姜琬來回踱了幾步,豁然道:“可不。眼下國庫裡面……”
他頓了下,伸手攬過宗小茹,凝神靜氣地看著她,沒說話。
國庫艱難,戶部拆東牆補西牆,艱難的不得了,皇帝也整日為朝廷的開支頭疼,動不動就化身火龍,逮誰向誰發火,鬧的宮裡哀聲一片,時時默求財神爺顯顯靈,天降一位救朝廷於水火的金主。
“胡家,也不知舍不捨得。”姜琬猶豫著道:“胡安玉那小子自從出了事就不登姜府的門了,咱們還沒怎麼著呢,他倒先避起嫌來了。”
胡安玉若是上門求他,而姜家之後沒有動靜,皇帝知道了不可能遷怒,誰在情急之下不拼命抓根救命稻草呢。
所以胡安玉上門沒事,可姜琬若去了胡家,那傳揚出去,性質可就變了。
“悄悄知會他一聲吧。”宗小茹道:“我明日出去買小玩意兒,隨口讓人帶句話,引他過來再說。”
隔日。
姜琬沒等到胡安玉,卻被門房堵住耳語了句話:“胡公子說他準備離開京城。”
意外之下,姜琬的臉色驀地變了,壓著語氣問:“什麼時候?”
門房搖搖頭,對方沒說。
姜琬原地愣了會兒,撣撣身上的落花,青絲在春日陽光中泛著鴉青色的光澤,他似是想到了什麼,拔腿快步出去,往宮裡去了。
“唉喲姜大學士,您來的可算巧了。”一個老太監看見姜琬哈著腰湊了過來,臉拉的苦大仇深:“陛下正琢磨著要將老奴們趕出宮去……”
“張公公。”姜琬扶了他一把:“這是為何呀?”
“宮裡缺錢啊。”張姓老太監搖搖頭道。
自叛亂平定依賴,京中駐軍、人口逐年遞增,對糧食和布匹的需求日益增加,原先從西北和中原轉運到京中的物資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日常開支,戶部和工部不得不建議朝廷大力發展漕運,以便於從江淮和湖廣等地調運糧食、布匹入京,但是擴展漕運需要朝廷牽頭,出人就不用說了,用錢還是第一位的啊。
姜琬進到上書房時,裡面擠了七八位老臣,人人面帶憂慮,壓抑的嘆氣聲此起彼伏,有人急的話卡在喉嚨里,嗡嗡嗡的一片,卻聽不清每個人在說什麼。
裴據看了姜琬一眼:“先帝時宗太傅曾說過江淮的租賦之糧一直是轉運至京城滄州的糧倉屯起來,而後再按需運往京中,從滄州調撥糧食給京中,上萬輛牛車待命,朝廷承擔一切費用,這筆支出不小啊,不如直接運糧進京。”
姜琬沒接話,腦子飛速算了下,才和身邊戶部的人低聲道:“就算江淮、湖廣的糧食直接運入京中,存放在哪兒呢?修幾個糧倉比使用牛車的代家還高。”
那人點點頭:“陛下的意思,是直接讓京中居民把糧食屯在自己家中,京郊的駐軍各自也屯個一年半載的糧食,暫時縮減下國庫的支出。”
“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姜琬道了聲,豎起耳朵聽老臣們爭吵,末了才對裴據道:“陛下,江淮、湖廣富饒之地的糧食進京向來是朝廷出人出錢,朝廷為此開支巨大,且江淮、湖廣又沒好處可拿,臣想了幾日,不如……”
把這事兒放給江淮、湖廣兩處的官員。
他們慣來官商勾結,多少商人蠢蠢欲動想做京中的生意,若他們接了此事,必然有商人聞風而來,雖說會抬高糧價,暫時轉嫁壓力到民間,但好歹能保住朝廷的有效運營費用,也是一件划算的事兒。
他頓了下,話沒直接說出來。
糧食轉運一直捏在朝廷手裡,就是為了防止地方有變卡住朝廷的喉嚨,現在他提議把喉嚨給別人去管,怕裴據說什麼也不肯同意的。
果然,裴據冷冷開口道:“江淮、湖廣從朝廷拿的好處了,竟也不知回饋朕些,這等忘恩負義的官員,實不能再給大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