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墨遠說完就讓太監宣讀名冊,大臣們凝神細聽,都是一陣心驚肉跳。
這些人全都是不久前由鷹衛查辦、皇上下旨秋後問斬的朝廷命官、皇親國戚,說直白點,就是皇上的仇人,這些仇人的罪名有大有小,但不管是死罪還是活罪,一律不得赦免,等皇上生了孩子之後,他們該怎麼處置還得怎麼處置,一個都別想僥倖逃脫。
大臣們抬眼偷覷龍椅上的墨遠,心驚之餘又不免心生折服。
天下誰不知皇上師從流雲公子?就憑藉那一身飛檐走壁、殺人於無形的高強武藝,還有救死扶傷的醫術與對各種藥材的精通,皇上想要報仇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可他在外隱姓埋名十幾年,卻從未對那些人動過手,而是選擇了最堂堂正正的途徑,也是最不容易的途徑。
皇上實在是……心性堅韌、胸懷磊落!
皇上將來必成一代明君啊!
大臣們心潮澎湃,還想再表一番忠心,墨遠卻忽然道:“朕枕邊人只有一個,將來也不會選妃,不過如此一來,的確子嗣單薄了些,為彌補這點遺憾,朕做了一個決定。”
大臣們齊齊抬頭,就見墨遠頷首示意,旁邊的太監取出一道聖旨打開,高聲宣讀,旨意竟是——收謝知意為嗣子!
大臣們驚得目瞪口呆。
這……這……謝知意都十七歲了,竟然要做皇上的兒子?
繼承香火的事,年紀倒不算大問題,但這種事落在皇帝頭上還是破天荒頭一回,更何況當今皇上已經有個嫡親皇子了,肚子裡又懷著一個不知是皇子還是公主的,哪裡還需要嗣子?
只聽說子嗣單薄就納妾多生的,沒聽說過子嗣單薄就從族內過繼的啊!人家絕後了不得已才從族內挑孩子承襲香火,皇上您這是湊什麼熱鬧啊!
答案已經隱隱要浮出水面,卻仍有人不敢輕易相信。
而就在眾人還沒回過神時,墨遠又下了第二道聖旨——立大皇子謝知意為太子。
大臣們已然搖搖欲墜,卻愣是沒一個開口請求皇上收回成命,真正頑固的幾個人早已被墨遠氣得臥病在榻,剩下的人最多只是震驚得站立不穩,出言反對卻是不敢的。畢竟聖旨已經下了,他們反對可就是抗旨不遵,再說他們本就站在支持皇上的立場,謝知意又是皇上看中的,由謝知意當儲君對他們並沒有多大影響,他們犯不著為了儲君之位枉送性命。
更何況,皇上比太子大不了幾歲,將來誰比誰活得久都說不準,太子有沒有當皇帝的命可不一定吶!
墨遠看著下面呆若木雞的大臣,滿意點頭:“既然眾卿都沒有異議,此事就這麼定下了,太子即日搬去東宮吧。”
大臣們:“……”
此事議定,墨遠再次開口,面上帶笑:“昨日有急報傳來,南疆戰亂已經平息,九溪族重回故土。”
大臣們瞪直眼,心裡都有些驚訝,南疆部族只是明面上歸順朝廷,其實並沒有將中原皇帝放在眼裡,九溪族能在此戰中以少勝多,絕對不可能是借了皇上的勢,那就是說九溪族確實有這個實力,可他們都沒落那麼多年了,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強大?
不過皇上特地提起此事,想必還有什麼說法,思及此,大臣們忙洗耳恭聽。
墨遠長嘆一聲:“歷經當年的冤假錯案,九溪族已不復往日昌榮,朕有意給他們加封進爵,一來彌補當年的傷痛,二來告慰九泉之下的族人與父母,三來也是盼著他們早日恢復生機,諸卿以為如何?”
大臣們哪裡還有異議,自然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墨遠似乎心情好些了,笑意加深幾分,又道:“朕流落在外十幾年,多虧師門照顧,師父待朕恩重如山,可惜外面至今還有人詆毀師父的聲譽,朕打算給師門送一塊匾額,為師父正名,諸卿以為如何?”
大臣們:“……”
不如何。
實在不怎麼樣。
這也太小氣了吧?
墨遠又補充一句:“題詞由朕親筆御書。”
大臣們:“……”
還是不怎麼樣,都想替師門委屈。
“皇上何不為他們加官晉爵,有了官身,想必……”
“不必了。”墨遠笑著打斷大臣的話,“師門不愛這些虛的。”
大臣們:“……”
官身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匾額才是虛的啊!
墨遠看著他們一言難盡的神色,含笑道:“就這麼定了,退朝吧。”
第158章 【太上皇】該來的都來了,趕緊演戲吧。
墨遠下了大赦天下的旨意, 朝臣們滿以為京城會因此安穩些日子, 只是沒料到才過去幾日,恭王府和謹王府又橫生變故。
事發時在半夜, 大臣們在各自家中正準備就寢, 忽然聽見外面一陣嘈雜馬蹄聲, 忙讓人去門口探聽消息,之後家中下人回來稟報, 說是禁軍出動, 不知生了什麼亂子。
大臣們頓時不敢睡了,各自披衣下榻, 一邊催著下人繼續打探, 一邊在書房內心神不寧地踱步, 苦等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日早朝才得到確切消息。
禁軍半夜出宮,直撲恭王府和謹王府,連招呼都沒打就將兩座府邸圍起來, 又在這兩位王爺家中各自搜出一身龍袍, 這是大忌, 自然成了謀逆的鐵證,此外還搜出兩位王爺暗中勾結的各種證據,兩位王爺連聲喊冤,禁軍毫不客氣地堵住他們的嘴,直接將他們帶走,同時將他們家中的眷屬全部監禁, 只待皇帝發落。
接著禁軍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幾位大臣與皇親國戚家中,搜出這些人與恭王、謹王勾結的證據,又將這些人也押入大牢。
朝臣們聽到消息時都驚得非同小可,恭王一直與皇上不對付,可他畢竟已經瞎了,再折騰也當不成皇帝,眾人便沒往謀逆上面想過,而謹王在新皇登基後從未做過出頭椽子,眾人更是想不到他也有不臣之心,如今聽說兩位王爺竟互相勾結,暗中密謀著造反,大臣們自然是心驚肉跳,可隨後又生出疑惑。
沒有任何預兆禁軍就出動了,還一搜一個準,難道是有人暗中上報?怎麼之前半點風吹草動都沒有?不過皇上出身於江湖,那些江湖人都行蹤詭譎,真要調查一個人,想必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種事自然沒人給他們解惑,墨遠早朝時很是發作了一番,最後道:“將他們圈禁,年後發落。”
謀逆是國罪,不在赦免之列,兩位王爺連同身後的勢力算是徹底傾塌。
當天夜裡,太上皇忽然病情加重,宮中御醫統統趕到太上皇的寢宮,墨遠也整夜守在太上皇的病榻前,更親自給太上皇施診問藥,可大半夜過去卻不見任何起色,墨遠連夜急召重臣入宮,說太上皇有要事交代。
大臣們見此形勢,都知道太上皇快要撐不住了,開始忐忑不安地等消息,同時心裡暗暗猜測:太上皇怕不是因兩位王爺的事受了刺激吧?一邊是他的兩個兒子,一邊是他的孫子,也不知太上皇是心疼多一些還是氣惱多一些,總之心裡不會好受啊,病情加重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這些人全都是不久前由鷹衛查辦、皇上下旨秋後問斬的朝廷命官、皇親國戚,說直白點,就是皇上的仇人,這些仇人的罪名有大有小,但不管是死罪還是活罪,一律不得赦免,等皇上生了孩子之後,他們該怎麼處置還得怎麼處置,一個都別想僥倖逃脫。
大臣們抬眼偷覷龍椅上的墨遠,心驚之餘又不免心生折服。
天下誰不知皇上師從流雲公子?就憑藉那一身飛檐走壁、殺人於無形的高強武藝,還有救死扶傷的醫術與對各種藥材的精通,皇上想要報仇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可他在外隱姓埋名十幾年,卻從未對那些人動過手,而是選擇了最堂堂正正的途徑,也是最不容易的途徑。
皇上實在是……心性堅韌、胸懷磊落!
皇上將來必成一代明君啊!
大臣們心潮澎湃,還想再表一番忠心,墨遠卻忽然道:“朕枕邊人只有一個,將來也不會選妃,不過如此一來,的確子嗣單薄了些,為彌補這點遺憾,朕做了一個決定。”
大臣們齊齊抬頭,就見墨遠頷首示意,旁邊的太監取出一道聖旨打開,高聲宣讀,旨意竟是——收謝知意為嗣子!
大臣們驚得目瞪口呆。
這……這……謝知意都十七歲了,竟然要做皇上的兒子?
繼承香火的事,年紀倒不算大問題,但這種事落在皇帝頭上還是破天荒頭一回,更何況當今皇上已經有個嫡親皇子了,肚子裡又懷著一個不知是皇子還是公主的,哪裡還需要嗣子?
只聽說子嗣單薄就納妾多生的,沒聽說過子嗣單薄就從族內過繼的啊!人家絕後了不得已才從族內挑孩子承襲香火,皇上您這是湊什麼熱鬧啊!
答案已經隱隱要浮出水面,卻仍有人不敢輕易相信。
而就在眾人還沒回過神時,墨遠又下了第二道聖旨——立大皇子謝知意為太子。
大臣們已然搖搖欲墜,卻愣是沒一個開口請求皇上收回成命,真正頑固的幾個人早已被墨遠氣得臥病在榻,剩下的人最多只是震驚得站立不穩,出言反對卻是不敢的。畢竟聖旨已經下了,他們反對可就是抗旨不遵,再說他們本就站在支持皇上的立場,謝知意又是皇上看中的,由謝知意當儲君對他們並沒有多大影響,他們犯不著為了儲君之位枉送性命。
更何況,皇上比太子大不了幾歲,將來誰比誰活得久都說不準,太子有沒有當皇帝的命可不一定吶!
墨遠看著下面呆若木雞的大臣,滿意點頭:“既然眾卿都沒有異議,此事就這麼定下了,太子即日搬去東宮吧。”
大臣們:“……”
此事議定,墨遠再次開口,面上帶笑:“昨日有急報傳來,南疆戰亂已經平息,九溪族重回故土。”
大臣們瞪直眼,心裡都有些驚訝,南疆部族只是明面上歸順朝廷,其實並沒有將中原皇帝放在眼裡,九溪族能在此戰中以少勝多,絕對不可能是借了皇上的勢,那就是說九溪族確實有這個實力,可他們都沒落那麼多年了,怎麼突然變得這麼強大?
不過皇上特地提起此事,想必還有什麼說法,思及此,大臣們忙洗耳恭聽。
墨遠長嘆一聲:“歷經當年的冤假錯案,九溪族已不復往日昌榮,朕有意給他們加封進爵,一來彌補當年的傷痛,二來告慰九泉之下的族人與父母,三來也是盼著他們早日恢復生機,諸卿以為如何?”
大臣們哪裡還有異議,自然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墨遠似乎心情好些了,笑意加深幾分,又道:“朕流落在外十幾年,多虧師門照顧,師父待朕恩重如山,可惜外面至今還有人詆毀師父的聲譽,朕打算給師門送一塊匾額,為師父正名,諸卿以為如何?”
大臣們:“……”
不如何。
實在不怎麼樣。
這也太小氣了吧?
墨遠又補充一句:“題詞由朕親筆御書。”
大臣們:“……”
還是不怎麼樣,都想替師門委屈。
“皇上何不為他們加官晉爵,有了官身,想必……”
“不必了。”墨遠笑著打斷大臣的話,“師門不愛這些虛的。”
大臣們:“……”
官身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匾額才是虛的啊!
墨遠看著他們一言難盡的神色,含笑道:“就這麼定了,退朝吧。”
第158章 【太上皇】該來的都來了,趕緊演戲吧。
墨遠下了大赦天下的旨意, 朝臣們滿以為京城會因此安穩些日子, 只是沒料到才過去幾日,恭王府和謹王府又橫生變故。
事發時在半夜, 大臣們在各自家中正準備就寢, 忽然聽見外面一陣嘈雜馬蹄聲, 忙讓人去門口探聽消息,之後家中下人回來稟報, 說是禁軍出動, 不知生了什麼亂子。
大臣們頓時不敢睡了,各自披衣下榻, 一邊催著下人繼續打探, 一邊在書房內心神不寧地踱步, 苦等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日早朝才得到確切消息。
禁軍半夜出宮,直撲恭王府和謹王府,連招呼都沒打就將兩座府邸圍起來, 又在這兩位王爺家中各自搜出一身龍袍, 這是大忌, 自然成了謀逆的鐵證,此外還搜出兩位王爺暗中勾結的各種證據,兩位王爺連聲喊冤,禁軍毫不客氣地堵住他們的嘴,直接將他們帶走,同時將他們家中的眷屬全部監禁, 只待皇帝發落。
接著禁軍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幾位大臣與皇親國戚家中,搜出這些人與恭王、謹王勾結的證據,又將這些人也押入大牢。
朝臣們聽到消息時都驚得非同小可,恭王一直與皇上不對付,可他畢竟已經瞎了,再折騰也當不成皇帝,眾人便沒往謀逆上面想過,而謹王在新皇登基後從未做過出頭椽子,眾人更是想不到他也有不臣之心,如今聽說兩位王爺竟互相勾結,暗中密謀著造反,大臣們自然是心驚肉跳,可隨後又生出疑惑。
沒有任何預兆禁軍就出動了,還一搜一個準,難道是有人暗中上報?怎麼之前半點風吹草動都沒有?不過皇上出身於江湖,那些江湖人都行蹤詭譎,真要調查一個人,想必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種事自然沒人給他們解惑,墨遠早朝時很是發作了一番,最後道:“將他們圈禁,年後發落。”
謀逆是國罪,不在赦免之列,兩位王爺連同身後的勢力算是徹底傾塌。
當天夜裡,太上皇忽然病情加重,宮中御醫統統趕到太上皇的寢宮,墨遠也整夜守在太上皇的病榻前,更親自給太上皇施診問藥,可大半夜過去卻不見任何起色,墨遠連夜急召重臣入宮,說太上皇有要事交代。
大臣們見此形勢,都知道太上皇快要撐不住了,開始忐忑不安地等消息,同時心裡暗暗猜測:太上皇怕不是因兩位王爺的事受了刺激吧?一邊是他的兩個兒子,一邊是他的孫子,也不知太上皇是心疼多一些還是氣惱多一些,總之心裡不會好受啊,病情加重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