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作為朝廷篩選人才的最後一關本就重要,加之范愚親身經歷了的江南那起鄉試舞弊案,也才將將過去沒多久,是以今科會試的一應檢查,都悄然加了力度, 瞧著恨不得將考生所帶的食物也給拆成粉末,好看清有無夾帶似的。
等到一應物事查驗完畢,考生悉數進入各自號房當中,便又到了開考前那段略顯漫長的等候時間。
為了應考起得頗早,這段時間裡又無事可做,范愚索性將木板鋪好,和衣躺了上去,打算小憩個片刻。
至於心頭不免盤縈的那點緊張情緒,他倒不是全然不受其影響,只是多年苦讀並數次科考的經歷,已然讓他學會了儘量調節。等瞧見考題的那一刻,便是真正徹底投入到作答當中,將這些個情緒拋之腦後了。
無需系統的幫助,范愚這狀態也同早年在使用系統經營時達到的專注狀態一般無二。
會試同鄉試一般分作三場,對范愚而言最需要重視、難度最大的策論一向被安排在最後一場進行。問治國安邦之策,尋朝廷合用之才。連同詔、表等公文書寫,也一併囊括在第三場的考題當中,以求應試學子皆能夠經世致用。
這樣一來,前頭兩場的考題儘是學了多年、最為熟悉的內容,雖有難度,叫范愚來說,也實在是成竹在胸。
只是出於對除開殿試之外科舉最後一道大關的重視,他還是仔細將文章反覆打磨了數遍,才提筆來完成最後的謄抄工作。等到真正停筆,墨跡干透之時,天色不算很早。比起鄉試時候的早早離場等候放排,范愚很是多花了些功夫在號房裡頭。
到了最後一場,方才是對他而言,這場會試的真正考驗所在。
有言道是「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即便是參與會試者盡數經歷了前邊幾輪考試的篩選,至第三場候場之時,依舊能看出來不少應試者的面色蒼白、形容頹喪,既是體力不支,也有兩場考試帶來的心態影響因素在裡頭。
每場皆是提前一日入場,寅時便點名搜檢,而後在狹小的號房裡頭呆上整整一日,至臨考之日的子時方才發放試題。中間這漫長的一日時間,到了第三場時便顯得格外難熬些。
范愚的狀態依舊還算不錯,卻也能聽見雨滴落在號房上傳來的聲響裡頭,間雜了臨近考生的隱約泣音。
還能隱隱聽見那道有些滄桑的聲音,低低地叫著個名字,聽著像是孩童的乳名。
約莫是寒窗數十載而屢試不第,謀生計與求上進的壓力並在一處,又在風雨聲中想起來了家中親眷的期待目光罷。
范愚的思緒便也順著風飄遠,飄忽間,腦中浮現出來了幼時的記憶。
「將來阿愚也要和阿爹一般考取功名,等阿爹老了,就換阿愚來念書給你聽。」
還是不認識多少字的稚童時,被父親抱在膝上讀書的小阿愚,曾同父親這般說過。而今身在會試最後一場的號房當中,身上功名已經遠超過當年定下的秀才目標,可范愚記憶中笑著說好的父親,卻已經模樣都有些模糊了。
倒是當年的目標裡頭,同父親一般得了功名便回去族學教書的想法,一直以來都不曾褪色。
系統要求建立的書院,早早便在范愚心底有了個雛形。煙雨江南,朗朗書聲,攜一人白首,便是眾人眼中前途大好的少年天才,為自己擇定的未來。
雨聲、童年回憶,並未來憧憬,交織在一處,成了范愚的一場好夢。
醒後再過一個時辰,便該是發放試題之時了。
雨還在下,心情卻無比明朗。落到筆下,便是蓬勃生機。
第138章
也許是多年苦讀到了收穫的時節, 也許是歷次科考皆得了不錯成果,積累起了股自信又一往無前的勢。不論歸因如何,這場會試並不能稱作簡單的考題, 終歸不曾將范愚難倒。
文思泉湧,兼以精雕細琢。
放排之際,迎著來接人的神醫的目光,少年天才露出來個頗為燦爛的笑容。這笑意落在葉質安眼中,便叫他覺著天上高懸的溫暖春陽都遜色了幾分。
對自己的答卷可謂成竹在胸, 加上早已完成了幼時的心愿, 這回等待結果的過程, 范愚其實本該感到些輕快。
實則不然。
哪怕在入了太學之後見到了其間學子的不俗能力, 又經歷了一遭從頭學習策論寫作的波折, 范愚始終懷揣著些「野望」——他確確實實,想噹噹這個不及弱冠卻六元及第的風流人物。
哪怕他最終的目標從來不是封侯拜相、出入廟堂。
這樣一來, 糊名、謄錄程序必不可少的會試成績, 其實便是決定了范愚這野望能否成真的關鍵。倘若當真得了頭名,有前頭這五元在, 其實殿試結果與提前塵埃落定了也無甚區別。
卻也沒將這些許忐忑和期待流露出來。
興許整日裡相伴左右的葉質安多少有所察覺罷。
等候放榜的月余時間裡, 除卻早已成為習慣的每日讀書, 二人趁著大好春光猶在, 踏青放鳶,好不快活。甚至陪同樣結束了此次會試的葉質堂暢飲了一回, 紛紛醉倒在春色當中。
第139章
放榜日, 榜文還尚未張貼,天色才剛蒙蒙亮,卻已經能瞧出來今日會有動人的朝霞。
太學一眾學生不拘此次有無下場, 悉數早早到了等候。真正心焦著等候放榜的舉子們被同窗簇擁到了看榜的最佳位置上,好讓他們一眼便能瞧見榜文。這樣幾乎可以說是決定人生的時刻,既無人願意假手於人,也無人能夠安心坐在家中等候小廝來報放榜名次。
范愚自然也在此間,較之孤身而來的同窗們, 身旁還多了個向來形影不離的葉質安。
不過有今科同樣下場了的親兄葉質堂在, 他混跡在太學學生之間倒是並不顯得突兀,
哪怕離放榜還有好些時候, 寬大的袖袍底下, 范愚也能明顯察覺到小神醫握著自己的手心已經隱隱有些潮濕。
好不容易走到今日,離著六元及第甚至可以說不過一步之遙, 等待塵埃落定的時刻, 要說他不緊張是假的。但思緒也難免會飄蕩回多年前的江南,想到在父親懷中牙牙學語的年歲, 想到父親離世後的孤苦, 也回憶起初遇葉質安的那日。周遭都在緊張等候放榜, 一片寂靜, 范愚便也不曾出聲,只用了些力道回握住對方。
辰巳時分, 監場官員捧著皇榜,在官兵的簇擁下到來。
捲成軸狀的榜文,自最末端開始顯露出來。
范愚於是連呼吸都放輕緩了許多,幾不可聞。
太學學生們周遭早已經圍滿了看榜的學子與民眾,看榜的小小場地人頭攢動。隨著一道粗糲蒼老的聲音高呼「中了中了, 我中了」開始,哭笑聲便此起彼伏起來。
等待的人眼中,時間總是過得極慢,對外界的喧囂亦充耳不聞。仿佛已經過了許久許久,漫無盡頭的榜文終於在范愚面前顯露出了全貌。
於是便也瞧見頭名的位置上,正正寫著他的名字。
「允中,恭喜啊,會元!」
還在為自己榜上有名而興奮著的周浦深幾人,因著喜悅過滿,連張口道賀的話都顯得有些滯澀,言語最後化為了落在范愚肩上的重重一拍。
至於同他並肩而立的葉質安,掌心的濡濕終於消失不見,面上則同范愚一般,露出來個傻笑。
天光燦爛之下,是少年郎們的燦爛笑意。
第140章
會試次月便是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 帝王於此日親臨,主持策士,所得的進士便也成了天子門生。
殿試當日, 考生的狀態各不相同。說是十年寒窗換來官身前的最後一道大考,考生當中卻也有部分稍顯輕快放鬆者,只因考生若不出些大的差錯,殿試輕易不會黜落人。倘若對一個三甲同進士出身已經頗為滿意,或是自認無法得個比會試更高名次, 鬆快些倒也無妨。
范愚的狀態則要複雜些, 距離連中六元這般世所罕見的成就之差一步, 此刻的他心中有少年郎的春風得意, 也有理智暫時壓抑住對未來的暢想。實際上科舉這條漫長的道路, 范愚已然走過了其中最難的部分。於帝王而言,為了彰顯本朝的文治, 這場殿試當中, 范愚只消發揮出正常的水準,狀元郎的名頭便會歸屬於他了。
晨光乍現, 便有禮部官員來引導考生行至奉天殿。
隊列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 最終結果都將是三甲同進士, 多年苦讀謀來一個外放小官的職位, 宦海沉浮多年,會進京述職, 但大概率至死也不會再有什麼入宮面聖的機會,殿試便是此生唯一一次得入此處。
但無人抬頭去看這無數工匠凝聚出的宏偉建築,氛圍肅穆,考生分列于丹墀兩側,面北而立。
帝王御殿, 鳴鞭。
行禮。
而後便是頒賜試題,執事官舉策題案,內侍官以策題付禮部官,禮部官發試卷。
考生再行禮,跪而答卷。
殿試只試一題時務策,本年的考題中規中矩,問「養民莫重於制田裡、廣樹畜,教民莫大於崇學校、明禮義」,倒是恰巧合了范愚那創設天下第一書院的設想未來。
等到一應物事查驗完畢,考生悉數進入各自號房當中,便又到了開考前那段略顯漫長的等候時間。
為了應考起得頗早,這段時間裡又無事可做,范愚索性將木板鋪好,和衣躺了上去,打算小憩個片刻。
至於心頭不免盤縈的那點緊張情緒,他倒不是全然不受其影響,只是多年苦讀並數次科考的經歷,已然讓他學會了儘量調節。等瞧見考題的那一刻,便是真正徹底投入到作答當中,將這些個情緒拋之腦後了。
無需系統的幫助,范愚這狀態也同早年在使用系統經營時達到的專注狀態一般無二。
會試同鄉試一般分作三場,對范愚而言最需要重視、難度最大的策論一向被安排在最後一場進行。問治國安邦之策,尋朝廷合用之才。連同詔、表等公文書寫,也一併囊括在第三場的考題當中,以求應試學子皆能夠經世致用。
這樣一來,前頭兩場的考題儘是學了多年、最為熟悉的內容,雖有難度,叫范愚來說,也實在是成竹在胸。
只是出於對除開殿試之外科舉最後一道大關的重視,他還是仔細將文章反覆打磨了數遍,才提筆來完成最後的謄抄工作。等到真正停筆,墨跡干透之時,天色不算很早。比起鄉試時候的早早離場等候放排,范愚很是多花了些功夫在號房裡頭。
到了最後一場,方才是對他而言,這場會試的真正考驗所在。
有言道是「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即便是參與會試者盡數經歷了前邊幾輪考試的篩選,至第三場候場之時,依舊能看出來不少應試者的面色蒼白、形容頹喪,既是體力不支,也有兩場考試帶來的心態影響因素在裡頭。
每場皆是提前一日入場,寅時便點名搜檢,而後在狹小的號房裡頭呆上整整一日,至臨考之日的子時方才發放試題。中間這漫長的一日時間,到了第三場時便顯得格外難熬些。
范愚的狀態依舊還算不錯,卻也能聽見雨滴落在號房上傳來的聲響裡頭,間雜了臨近考生的隱約泣音。
還能隱隱聽見那道有些滄桑的聲音,低低地叫著個名字,聽著像是孩童的乳名。
約莫是寒窗數十載而屢試不第,謀生計與求上進的壓力並在一處,又在風雨聲中想起來了家中親眷的期待目光罷。
范愚的思緒便也順著風飄遠,飄忽間,腦中浮現出來了幼時的記憶。
「將來阿愚也要和阿爹一般考取功名,等阿爹老了,就換阿愚來念書給你聽。」
還是不認識多少字的稚童時,被父親抱在膝上讀書的小阿愚,曾同父親這般說過。而今身在會試最後一場的號房當中,身上功名已經遠超過當年定下的秀才目標,可范愚記憶中笑著說好的父親,卻已經模樣都有些模糊了。
倒是當年的目標裡頭,同父親一般得了功名便回去族學教書的想法,一直以來都不曾褪色。
系統要求建立的書院,早早便在范愚心底有了個雛形。煙雨江南,朗朗書聲,攜一人白首,便是眾人眼中前途大好的少年天才,為自己擇定的未來。
雨聲、童年回憶,並未來憧憬,交織在一處,成了范愚的一場好夢。
醒後再過一個時辰,便該是發放試題之時了。
雨還在下,心情卻無比明朗。落到筆下,便是蓬勃生機。
第138章
也許是多年苦讀到了收穫的時節, 也許是歷次科考皆得了不錯成果,積累起了股自信又一往無前的勢。不論歸因如何,這場會試並不能稱作簡單的考題, 終歸不曾將范愚難倒。
文思泉湧,兼以精雕細琢。
放排之際,迎著來接人的神醫的目光,少年天才露出來個頗為燦爛的笑容。這笑意落在葉質安眼中,便叫他覺著天上高懸的溫暖春陽都遜色了幾分。
對自己的答卷可謂成竹在胸, 加上早已完成了幼時的心愿, 這回等待結果的過程, 范愚其實本該感到些輕快。
實則不然。
哪怕在入了太學之後見到了其間學子的不俗能力, 又經歷了一遭從頭學習策論寫作的波折, 范愚始終懷揣著些「野望」——他確確實實,想噹噹這個不及弱冠卻六元及第的風流人物。
哪怕他最終的目標從來不是封侯拜相、出入廟堂。
這樣一來, 糊名、謄錄程序必不可少的會試成績, 其實便是決定了范愚這野望能否成真的關鍵。倘若當真得了頭名,有前頭這五元在, 其實殿試結果與提前塵埃落定了也無甚區別。
卻也沒將這些許忐忑和期待流露出來。
興許整日裡相伴左右的葉質安多少有所察覺罷。
等候放榜的月余時間裡, 除卻早已成為習慣的每日讀書, 二人趁著大好春光猶在, 踏青放鳶,好不快活。甚至陪同樣結束了此次會試的葉質堂暢飲了一回, 紛紛醉倒在春色當中。
第139章
放榜日, 榜文還尚未張貼,天色才剛蒙蒙亮,卻已經能瞧出來今日會有動人的朝霞。
太學一眾學生不拘此次有無下場, 悉數早早到了等候。真正心焦著等候放榜的舉子們被同窗簇擁到了看榜的最佳位置上,好讓他們一眼便能瞧見榜文。這樣幾乎可以說是決定人生的時刻,既無人願意假手於人,也無人能夠安心坐在家中等候小廝來報放榜名次。
范愚自然也在此間,較之孤身而來的同窗們, 身旁還多了個向來形影不離的葉質安。
不過有今科同樣下場了的親兄葉質堂在, 他混跡在太學學生之間倒是並不顯得突兀,
哪怕離放榜還有好些時候, 寬大的袖袍底下, 范愚也能明顯察覺到小神醫握著自己的手心已經隱隱有些潮濕。
好不容易走到今日,離著六元及第甚至可以說不過一步之遙, 等待塵埃落定的時刻, 要說他不緊張是假的。但思緒也難免會飄蕩回多年前的江南,想到在父親懷中牙牙學語的年歲, 想到父親離世後的孤苦, 也回憶起初遇葉質安的那日。周遭都在緊張等候放榜, 一片寂靜, 范愚便也不曾出聲,只用了些力道回握住對方。
辰巳時分, 監場官員捧著皇榜,在官兵的簇擁下到來。
捲成軸狀的榜文,自最末端開始顯露出來。
范愚於是連呼吸都放輕緩了許多,幾不可聞。
太學學生們周遭早已經圍滿了看榜的學子與民眾,看榜的小小場地人頭攢動。隨著一道粗糲蒼老的聲音高呼「中了中了, 我中了」開始,哭笑聲便此起彼伏起來。
等待的人眼中,時間總是過得極慢,對外界的喧囂亦充耳不聞。仿佛已經過了許久許久,漫無盡頭的榜文終於在范愚面前顯露出了全貌。
於是便也瞧見頭名的位置上,正正寫著他的名字。
「允中,恭喜啊,會元!」
還在為自己榜上有名而興奮著的周浦深幾人,因著喜悅過滿,連張口道賀的話都顯得有些滯澀,言語最後化為了落在范愚肩上的重重一拍。
至於同他並肩而立的葉質安,掌心的濡濕終於消失不見,面上則同范愚一般,露出來個傻笑。
天光燦爛之下,是少年郎們的燦爛笑意。
第140章
會試次月便是科舉的最後一關——殿試, 帝王於此日親臨,主持策士,所得的進士便也成了天子門生。
殿試當日, 考生的狀態各不相同。說是十年寒窗換來官身前的最後一道大考,考生當中卻也有部分稍顯輕快放鬆者,只因考生若不出些大的差錯,殿試輕易不會黜落人。倘若對一個三甲同進士出身已經頗為滿意,或是自認無法得個比會試更高名次, 鬆快些倒也無妨。
范愚的狀態則要複雜些, 距離連中六元這般世所罕見的成就之差一步, 此刻的他心中有少年郎的春風得意, 也有理智暫時壓抑住對未來的暢想。實際上科舉這條漫長的道路, 范愚已然走過了其中最難的部分。於帝王而言,為了彰顯本朝的文治, 這場殿試當中, 范愚只消發揮出正常的水準,狀元郎的名頭便會歸屬於他了。
晨光乍現, 便有禮部官員來引導考生行至奉天殿。
隊列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 最終結果都將是三甲同進士, 多年苦讀謀來一個外放小官的職位, 宦海沉浮多年,會進京述職, 但大概率至死也不會再有什麼入宮面聖的機會,殿試便是此生唯一一次得入此處。
但無人抬頭去看這無數工匠凝聚出的宏偉建築,氛圍肅穆,考生分列于丹墀兩側,面北而立。
帝王御殿, 鳴鞭。
行禮。
而後便是頒賜試題,執事官舉策題案,內侍官以策題付禮部官,禮部官發試卷。
考生再行禮,跪而答卷。
殿試只試一題時務策,本年的考題中規中矩,問「養民莫重於制田裡、廣樹畜,教民莫大於崇學校、明禮義」,倒是恰巧合了范愚那創設天下第一書院的設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