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寫到浩雯分手時,很多讀者猜測如果浩雯和好,會不會是沈浩媽媽主動澄清,或者鍾嵐幫忙。在我的故事裡,關鍵事件永遠不能這樣推動。最終的成長,一定要主人公自己去完成,而不是靠他人幫忙。
同時,我也沒有安排何亦雯從此反婚反育酷到底。因為她本質上並不前衛,她是很渴望有一個好家庭的。
我喜歡寫好萊塢式的故事,即人物一定會在過程中有所成長。不過,以後的主角們未必都會結婚。
本文金融部分的職場常識要感謝我的髮小喵女士的鼎力相助。當初想寫金融背景,就覺得金融這個職場環境和這個故事很搭。如果沒有她,我估計我就全都只能很虛幻地以「項目」指代所有的工作啦。
最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這個故事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寫的!
第五十五章 一些吐槽和隱藏故事
這篇算是一些背後的故事揭秘吧。之後我就要點擊完結按鈕,不再添加任何廢話啦。
很多人對何亦雯的理財感興趣。何亦雯的工作是瑞士私行的理財顧問。我的髮小喵女士進入這個行業之後,我才對這個聽起來很神秘的行業有所了解。以前我們聽瑞士私行,都覺得是超豪華的大買賣。其實瑞士有無數家私行,他們的核心就是服務,很多團隊都沒多大,最終客戶認的,就是某個人的服務。
何亦雯為客戶提供的服務,如果類比的話,可能有點像國內的信託吧。就是你把錢交給他們去折騰。放在私行里的錢一般都是客戶的閒錢。通常私行最低存款數額都是有門檻的,有高有低。像Robert可以隨時拿出數百萬美元存過去,非常說明他的財力,也側面說明在萱萱的護航下,Robert的財務狀況不錯。當然這種理財方式是有風險的,理財顧問也不是神。大家隨便一搜「瑞士私行+賠錢」,保管大開眼界。
金融理財就是這樣,回報與風險總是成正比。然而現代金融越來越會利用數學工具來操作了,據說確實可以達到穩賺不賠。
沈浩的工作就則接近美式金融操作,可以理解為投行那種結構性產品的設計人員,工作性質接近碼農。他的原型是我知道的一個華爾街金融精英,從小數學極好。通過他我才了解到現代金融業早就不是大家心目中那種所謂大銀行一統天下的感覺了。現在很多金融團隊非常小,一共沒幾個人,卻能創造巨大的價值。這一塊我並不確定國內是不是也這麼操作,但我猜應該也差不多吧。
對於華爾街的金融知識,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看電影《大空頭》,以及著名的金融小說《高頻交易員》。人家寫得專業多了,我只是用這個背景寫了個愛情故事而已。
很多行業背景方面的細節,如果問業內人士,就會發現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比如當初,我問了我發小,諸如亞當這個工作,頭銜應該是什麼。她說CFO,即財務總監,一開始我聽了之後內心是抗拒的——對於我這個前建築師來說,財務總監聽起來很像一個管帳的人。但當然是人家業內人士說得對,雖然這頭銜聽起來不那麼符合大眾認知。
也是聽了專業人員的介紹我才知道,出於金融政策法規等要求,銀行的行政人員比大家以為的要多。現代企業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職位都有響亮的頭銜,CXO系列非常多。比如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行政總監,縮寫就是操,難免讓中文讀者看了就想笑。而他們並不是唯一的操,A打頭的詞還有很多,比如藝術的第一個字母也是A。
故事中各位精英人士,富二代,可能跟時下很多流行作品裡的高大全形象不太一樣。比如富二代的形象都沒有太帥,而精英們工作雖然能幹,感情上各種犯傻。這其實是真實的世界,很多成功人士的感情生活都一團糟,很多精英常年精神痛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一個人工作只要成功,別的方面就一定也一通百通,迎刃而解。現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脆弱迷茫的一面。
文中有些人的名字是英文名,大部分是有原因的。比如Robert自我介紹用英文名,是暗示他的富二代身份。有些人是不願意隨時暴露真名的,我以前工作時遇到過非常有背景的人,一起做了很多合作,你都只知道他的姓氏和英文名,連名片上都這樣印。
同時,稱呼何亦雯「Eva」和「雯雯」的意味顯然也不同。但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亞當,瑪麗,約書亞這些老外反而用的是「中文名」。寫這部分稱呼的時候,我承認,我心裡也是亂的,哈哈。
還有件事我想吐槽,那就是大都會最初的原型是香港。香港是金融中心,有很多金融政策上的便利條件。香港那種逼仄的空間,高昂的物價,漂泊的感覺,特別適合做這個故事的背景。而且我去過很多次香港,還算是熟悉,寫起來不會覺得太難。
但好死不死在我創作過程中,香港這個地方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這個意向不夠美了。大家現在看到這個地名,會有一些不好甚至滑稽的聯想。所以我又想把這個故事挪移到上海。可是,這個故事的原型里有大量細節都不是我在國內見到的,很多戲如果放到上海,我就不知道還能不能成立,尤其是一些涉及到金融政策上的東西。最後想來想去,乾脆徹底虛擬好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真的不知道時事會對你個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像行政洗手間這個奇葩的玩意兒,我就是在香港見到的,當然也是我的朋友榮升之後的戰果之一。我當時就覺得有趣,上廁所都要分三六九等!
沒想到就這麼個小細節,居然就有個讀者提出疑問,說為什麼何亦雯的行政洗手間用鑰匙,而不是門卡加權限。其實我寫的時候也沒仔細想,只是在國外很多大廈的洗手間用鑰匙。腦子裡有個印象,就這麼寫了。
看完這個問題之後,我就回想,確實很多大廈雖然出入口用電子門禁,而洗手間還在用鑰匙。但我覺得這並不奇怪。我以前是做建築設計的,僅從工程造價角度,這個就完全合理——電子鎖比機械鎖價格高。樓宇中輔助用房,尤其是洗手間這種對安全要求低的房間,沒必要都用高級的電子鎖。而且每個寫字樓裝修時間不同,更新速度也不同,有的寫字樓電子化速度慢也正常。
把這個細節又拿出來說幾句,是因為從寫《貪心記》開始,我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真實的事件,越有人懷疑。其實這個世界真的很大,你沒見過不等於不存在。經歷越多的人反而越不會對這種小事上有奇怪的質疑和糾結。有的讀者只是好奇問一句,當然沒什麼。但有些是故意找茬。那麼我想對這種惡意的人說一句:拿自己見識否定全世界的人,就叫井底之蛙。懷著惡意編造得越多,就越暴露自己的愚蠢和惡毒,同時也越幫我增加人氣。流量時代,真要是看不慣我,唯一稍微有用點的措施就是別給我貢獻點擊。
對於中間過程中有些讀者對主人公表現出的一些觀點,尤其是道德觀念,感到困惑或者不滿。我要解釋的是:首先這是人物當時的想法,不是作者的想法。其次,作者寫第三者,不等於作者歌頌第三者。故事就是展示給大家看,而不是引導什麼。
如果我說有引導,就是我儘量在小說里不鼓吹物慾,也儘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我的主人公都一定不抽菸。不管主人公是窮還是富,他們都不會因為愛人送了個昂貴的東西給自己就興高采烈。
我寫作時熟悉的細節會不過大腦根據印象寫,而陌生的領域,我就會查很多資料。比如何亦雯醉酒的那場戲,因為我自己沒有喝大過,所以我就會做很多功課。我會看酒精對人的精神作用的文章,還會看很多警察追酒駕之類的法制節目視頻,去觀察醉酒者的狀態。當然也會回憶我一些醉酒的朋友的狀態。
而沈浩測定何亦雯醉酒的「小遊戲」,其實就是美國警察判定醉駕的方式之一。很多美國留學生都知道,所以用這個方式來測試也符合沈浩美國留學生的身份。像這樣的細節,我不會在故事裡解釋很多,比如添一句「因為沈浩在美國留學所以知道這個」。因為畢竟我寫的是小說,不是給法院的呈堂供詞。太絮叨味道和節奏就差啦。
我會儘量給每個人物設計一些體現他們性格以及成長背景的小細節。比如,很多讀者都感覺到了,何亦雯在很多地方,觀點有點「土鱉」,還有點low,這是符合她出身的。雖然她出國留學,但新加坡也是個這方面不講究的地方。而我不能因為她是女主角,就讓她表現得熟知各路政治正確。
說起亞當夫婦領養的故事,在國外也是極為常見的。國外的領養跟我們完全不同。很多人會領養大一點,和自己種族不同的孩子。我甚至還聽說過大學生被領養的,而且該大學生有自己的父母。那對白人老頭老太太說,如果該大學生同意做他們的孩子,以後可以繼承財產,但要和自己父母斷絕關係。<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同時,我也沒有安排何亦雯從此反婚反育酷到底。因為她本質上並不前衛,她是很渴望有一個好家庭的。
我喜歡寫好萊塢式的故事,即人物一定會在過程中有所成長。不過,以後的主角們未必都會結婚。
本文金融部分的職場常識要感謝我的髮小喵女士的鼎力相助。當初想寫金融背景,就覺得金融這個職場環境和這個故事很搭。如果沒有她,我估計我就全都只能很虛幻地以「項目」指代所有的工作啦。
最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這個故事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寫的!
第五十五章 一些吐槽和隱藏故事
這篇算是一些背後的故事揭秘吧。之後我就要點擊完結按鈕,不再添加任何廢話啦。
很多人對何亦雯的理財感興趣。何亦雯的工作是瑞士私行的理財顧問。我的髮小喵女士進入這個行業之後,我才對這個聽起來很神秘的行業有所了解。以前我們聽瑞士私行,都覺得是超豪華的大買賣。其實瑞士有無數家私行,他們的核心就是服務,很多團隊都沒多大,最終客戶認的,就是某個人的服務。
何亦雯為客戶提供的服務,如果類比的話,可能有點像國內的信託吧。就是你把錢交給他們去折騰。放在私行里的錢一般都是客戶的閒錢。通常私行最低存款數額都是有門檻的,有高有低。像Robert可以隨時拿出數百萬美元存過去,非常說明他的財力,也側面說明在萱萱的護航下,Robert的財務狀況不錯。當然這種理財方式是有風險的,理財顧問也不是神。大家隨便一搜「瑞士私行+賠錢」,保管大開眼界。
金融理財就是這樣,回報與風險總是成正比。然而現代金融越來越會利用數學工具來操作了,據說確實可以達到穩賺不賠。
沈浩的工作就則接近美式金融操作,可以理解為投行那種結構性產品的設計人員,工作性質接近碼農。他的原型是我知道的一個華爾街金融精英,從小數學極好。通過他我才了解到現代金融業早就不是大家心目中那種所謂大銀行一統天下的感覺了。現在很多金融團隊非常小,一共沒幾個人,卻能創造巨大的價值。這一塊我並不確定國內是不是也這麼操作,但我猜應該也差不多吧。
對於華爾街的金融知識,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看電影《大空頭》,以及著名的金融小說《高頻交易員》。人家寫得專業多了,我只是用這個背景寫了個愛情故事而已。
很多行業背景方面的細節,如果問業內人士,就會發現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比如當初,我問了我發小,諸如亞當這個工作,頭銜應該是什麼。她說CFO,即財務總監,一開始我聽了之後內心是抗拒的——對於我這個前建築師來說,財務總監聽起來很像一個管帳的人。但當然是人家業內人士說得對,雖然這頭銜聽起來不那麼符合大眾認知。
也是聽了專業人員的介紹我才知道,出於金融政策法規等要求,銀行的行政人員比大家以為的要多。現代企業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職位都有響亮的頭銜,CXO系列非常多。比如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行政總監,縮寫就是操,難免讓中文讀者看了就想笑。而他們並不是唯一的操,A打頭的詞還有很多,比如藝術的第一個字母也是A。
故事中各位精英人士,富二代,可能跟時下很多流行作品裡的高大全形象不太一樣。比如富二代的形象都沒有太帥,而精英們工作雖然能幹,感情上各種犯傻。這其實是真實的世界,很多成功人士的感情生活都一團糟,很多精英常年精神痛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一個人工作只要成功,別的方面就一定也一通百通,迎刃而解。現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脆弱迷茫的一面。
文中有些人的名字是英文名,大部分是有原因的。比如Robert自我介紹用英文名,是暗示他的富二代身份。有些人是不願意隨時暴露真名的,我以前工作時遇到過非常有背景的人,一起做了很多合作,你都只知道他的姓氏和英文名,連名片上都這樣印。
同時,稱呼何亦雯「Eva」和「雯雯」的意味顯然也不同。但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亞當,瑪麗,約書亞這些老外反而用的是「中文名」。寫這部分稱呼的時候,我承認,我心裡也是亂的,哈哈。
還有件事我想吐槽,那就是大都會最初的原型是香港。香港是金融中心,有很多金融政策上的便利條件。香港那種逼仄的空間,高昂的物價,漂泊的感覺,特別適合做這個故事的背景。而且我去過很多次香港,還算是熟悉,寫起來不會覺得太難。
但好死不死在我創作過程中,香港這個地方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這個意向不夠美了。大家現在看到這個地名,會有一些不好甚至滑稽的聯想。所以我又想把這個故事挪移到上海。可是,這個故事的原型里有大量細節都不是我在國內見到的,很多戲如果放到上海,我就不知道還能不能成立,尤其是一些涉及到金融政策上的東西。最後想來想去,乾脆徹底虛擬好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真的不知道時事會對你個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像行政洗手間這個奇葩的玩意兒,我就是在香港見到的,當然也是我的朋友榮升之後的戰果之一。我當時就覺得有趣,上廁所都要分三六九等!
沒想到就這麼個小細節,居然就有個讀者提出疑問,說為什麼何亦雯的行政洗手間用鑰匙,而不是門卡加權限。其實我寫的時候也沒仔細想,只是在國外很多大廈的洗手間用鑰匙。腦子裡有個印象,就這麼寫了。
看完這個問題之後,我就回想,確實很多大廈雖然出入口用電子門禁,而洗手間還在用鑰匙。但我覺得這並不奇怪。我以前是做建築設計的,僅從工程造價角度,這個就完全合理——電子鎖比機械鎖價格高。樓宇中輔助用房,尤其是洗手間這種對安全要求低的房間,沒必要都用高級的電子鎖。而且每個寫字樓裝修時間不同,更新速度也不同,有的寫字樓電子化速度慢也正常。
把這個細節又拿出來說幾句,是因為從寫《貪心記》開始,我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真實的事件,越有人懷疑。其實這個世界真的很大,你沒見過不等於不存在。經歷越多的人反而越不會對這種小事上有奇怪的質疑和糾結。有的讀者只是好奇問一句,當然沒什麼。但有些是故意找茬。那麼我想對這種惡意的人說一句:拿自己見識否定全世界的人,就叫井底之蛙。懷著惡意編造得越多,就越暴露自己的愚蠢和惡毒,同時也越幫我增加人氣。流量時代,真要是看不慣我,唯一稍微有用點的措施就是別給我貢獻點擊。
對於中間過程中有些讀者對主人公表現出的一些觀點,尤其是道德觀念,感到困惑或者不滿。我要解釋的是:首先這是人物當時的想法,不是作者的想法。其次,作者寫第三者,不等於作者歌頌第三者。故事就是展示給大家看,而不是引導什麼。
如果我說有引導,就是我儘量在小說里不鼓吹物慾,也儘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我的主人公都一定不抽菸。不管主人公是窮還是富,他們都不會因為愛人送了個昂貴的東西給自己就興高采烈。
我寫作時熟悉的細節會不過大腦根據印象寫,而陌生的領域,我就會查很多資料。比如何亦雯醉酒的那場戲,因為我自己沒有喝大過,所以我就會做很多功課。我會看酒精對人的精神作用的文章,還會看很多警察追酒駕之類的法制節目視頻,去觀察醉酒者的狀態。當然也會回憶我一些醉酒的朋友的狀態。
而沈浩測定何亦雯醉酒的「小遊戲」,其實就是美國警察判定醉駕的方式之一。很多美國留學生都知道,所以用這個方式來測試也符合沈浩美國留學生的身份。像這樣的細節,我不會在故事裡解釋很多,比如添一句「因為沈浩在美國留學所以知道這個」。因為畢竟我寫的是小說,不是給法院的呈堂供詞。太絮叨味道和節奏就差啦。
我會儘量給每個人物設計一些體現他們性格以及成長背景的小細節。比如,很多讀者都感覺到了,何亦雯在很多地方,觀點有點「土鱉」,還有點low,這是符合她出身的。雖然她出國留學,但新加坡也是個這方面不講究的地方。而我不能因為她是女主角,就讓她表現得熟知各路政治正確。
說起亞當夫婦領養的故事,在國外也是極為常見的。國外的領養跟我們完全不同。很多人會領養大一點,和自己種族不同的孩子。我甚至還聽說過大學生被領養的,而且該大學生有自己的父母。那對白人老頭老太太說,如果該大學生同意做他們的孩子,以後可以繼承財產,但要和自己父母斷絕關係。<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