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看看那些因為公主推廣番物而免於饑荒的農戶,看看那些因為書樓免費而得以讀書的寒門學子,看看那些用了改良紡織機之後能夠吃飽穿暖的織戶!」
「若是公主此行要背負一個『牝雞司晨』的罪名,那我等男子,那天下男子,愧煞!」
九貝勒還想再說什麼,卻見今日殿上的屏風被幾個小太監緩緩撤除。
虞燕穿著改制過的親王衣裳緩緩走出,烏黑亮麗的頭髮上帶著滿頭珠翠,妝容也畫得比往常重。
她就要在這朝堂上,光明正大地做一名參政議政的公主!
雍正開口道:「諸位也都看到了吧,懷恪這幾年為我大清做得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對外的通商海貿,對內的新政推行……如今朕意已決。」
「懷恪,你站到你五叔後面去。」
大阿哥胤禔仍舊被圈在府中,站在宗親最前面的是誠親王和恆親王,虞燕站在恆親王的身後,她的七叔淳郡王因為腿疾復發沒來,所以如今她身後站著的,正是笑容微僵的廉郡王。
他們是郡王是貝勒,而她虞燕,則是位比親王的固倫公主。
她永遠會站在他們的前面。
第109章
《鶯鶯怨》你道賤命如草芥,我便傲骨……
下朝後蘇培盛就走到了正準備和星德回公主府的虞燕面前,笑眯眯道:「公主,萬歲爺在養心殿侯著您呢,二阿哥今日恰好也從外邊回來了。」
弘昐先前一直被康熙帶在身邊像從前教導弘皙那樣處理政務,至今也有好幾個月了,恰好這幾日刑部那邊有幾件案子,雍正想試試他學了多少,乾脆把他放到李明修手底下去歷練。
養心殿內是一股好聞的檀香,雍正隨意地盤腿坐在榻上,一邊盤著腕間的佛珠一邊看著弘昐,他正低頭翻閱著先前虞燕從江南那邊遞上來的廢除賤籍的奏疏。
「給皇阿瑪請安。」
雍正讓她坐到了弘昐的上首,隨後緩緩開口道:「天下之事並非一腔熱血便可解決,柳氏及其女兒的遭遇朕看了也並非不痛心,只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
「弘昐,你這幾日一直跟著你舅舅在刑部審理案子,我大清律例應當已經通讀過不知道幾遍了,隨意說幾條和賤籍相關的明文律例來講給你姐姐聽聽。」
「《大清會典事例》有言:『凡官員將奴婢責打身死者,罰俸二年;故殺者,降二級調用;刃殺者,革職……』」弘昐對律例其實背得並不算順暢,但是這一條律法他的印象卻格外深刻,因為與之相對應的另一條律法上寫的是『凡私宰自己馬牛者,杖一百。』
賤籍奴婢的命甚至比不上一頭牛或者一匹馬。
命如草芥無怪乎此。
「律法就一定是一成不變的麼?」
「阿瑪,昔日您未曾登基之時曾與女兒說過,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虞燕第一反應是幼年時雍正第一次幫康熙追繳戶部欠銀的那一次,他曾與她說過的那些話,「女兒只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既然女兒看見了賤籍百姓生活困苦命如草芥,既如此女兒便不可能棄之不管。」
「若是律法有誤,不為百姓所慮,這樣的律法就應當好好修正!」
她看向雍正的眼中閃過一絲倔強:「女兒一直認為阿瑪您是一個一心一意為百姓著想的人,您從前也與我訴說過百姓的不易,您那麼剛正不阿的一個人莫非也會受制於官員大臣的口舌紛爭麼?」
「您說過您會做一個看得見百姓的君主,但若是連賤籍之人的性命也看不見,又談何看得見百姓?」
弘昐下意識地去看雍正,他所受的同樣也是
儒家的正統教育,面對自家姐姐呈上來的奏疏中柳鶯鶯的悲慘遭遇也十分同情,但與此同時他也明白大清律法上明文規定,賤籍之人的性命確實不值一提。
可這樣難道就是對的麼?
雍正卻緩緩勾起嘴角:「你倒是慣會拿朕的話來堵朕,罷了,你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悲天憫人的性子,有好也有不好,不過有幾句話你說得也不錯,無論良賤都是朕的百姓。」
「只是廢除賤籍一事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雍正緩緩開口問虞燕:「朕這裡有三難,若你能夠一一回答上來,朕便允諾你來接手廢除賤籍一事。」
虞燕一怔。
「其一,無論八旗貴族亦或者是江南豪強,又或者是其他地方的高門大戶,家中定然有世代豢養的奴僕,又或者是你說的樂戶,若是驟然廢除,必遭反彈,你該當如何?」
世家大族的奴僕基本上都是世世代代在同一戶人家辦差,早就將為人奴婢的想法刻進了骨子裡,他們在宅院中若是得了主子青眼日子倒也不難過,說不定也是錦衣玉食,但若是一遭廢除他們奴僕的身份,讓他們出去自食其力,說不定反而能還會飽受生活困苦。
虞燕沉吟片刻:「豢養奴婢並非一朝一夕......女兒認為可以按照宮中宮女的形式來處置這種情形。」
宮中所用的宮女都是包衣旗出身的姑娘家,就算在宮中服侍主子也不可隨意打罵,臉面更是金貴。虞燕覺得廢除世仆的賤籍後可以改為後世的僱傭制度,將奴婢改為類似於家政或者保姆,提高下人的地位,至少要保障他們的尊嚴他們的人權。
「同時也可以令各地知縣知府清查樂戶、丐戶等賤籍人數造冊上報,此後再分批赦免。如此以來就不會動搖根基,還能夠徐徐圖之。」
「其二,你剛剛說的世仆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賤籍還分為樂戶、丐戶、惰民、疍戶等,這些人驟然脫籍的話又該如何安置?若無生計,反倒叫這些人流離失所。」
虞燕聽他這麼說卻反倒笑了:「皇阿瑪有所不知,這些人世代只能從事這些行業,但是被編入賤籍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早就已經造成勞力過剩,女兒認為若是讓這些人從賤籍中解脫出來另尋活計,說不定反而會過得更好。」
「此番由攤丁入畝查出來的隱田都被劃分為官府所有,正是缺少人手種田的時候,如此一來便可令脫籍之人前來耕種。」虞燕侃侃而談,「大清各地的紡紗作坊那更是數不勝數,恰好可由那些脫籍的女子領工,到時候按照良民收取稅收,既可養民,又可增收國庫。」、
雍正看了她許久,最後忽然輕笑一聲:「這其三就是,朝廷律法早已深入人心,貿然更改地方官員該從何著手?更不要說裡面陽奉陰違的人有多少,阻撓新政的人又有多少。」
「凡有阻撓新政者,就以其隱匿賤籍、偷漏稅銀為由嚴懲,偷藏賤籍者數多者便有性命之憂,如此一來,他們不僅自顧不暇,而且刀口時時刻刻垂在他們腦袋上,他們豈敢抗旨不從?」
虞燕眼睛一眨都不敢眨地看著雍正,一直在度量他的臉色,心裡也不由得有些惴惴不安。
她想廢除賤籍,就必須得到自家阿瑪的支持。
過了不知道多久雍正緩緩頷首,他那雙常年帶著冷意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讚嘆:「額林珠寬嚴並濟,若你是男兒身就好了......」
若她是男兒身,大清江山也算後繼有人。
虞燕心裡對皇位那是一點興趣都沒有,聽他說這話只能尬笑兩聲,畢竟她總不能說自己正謀劃著名怎麼樣讓底下的人有想法推翻這大清江山吧。
「只是在朝堂上驟然提起廢除賤籍制度,你會遭受的抨擊恐怕遠會比今日受到的更多。」雍正敲了敲桌案,「朕倒是有一個想法。」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意和民心的威力你今日應該已經領教過了。」
他說的是今日朝廷之上的萬人書。
「廢除賤籍制度一事也可調動民心,利用民意,就看你怎麼做了。」
他說的話就是換個人來說可能還覺得有些意味不明,但是虞燕一下子就反應過來,這不就和搞營銷是一個道理嗎?
而說到這件事,她第一個反應就是找上了雙卿。
虞燕作為一個文科生,始終覺得文字的力量振聾發聵,將文字搬上舞台之後通過聲光影像來娓娓道來同樣也是在這個時代最適合讓底層人民看到的一種方式。
雍正元年七月初七恰是七夕的傍晚,京城最大的戲班子慶喜班於街上免費排演了一出新戲,酒樓的一樓二樓里是衝著花旦來的達官顯貴家的夫人姑娘,街上圍成一圈又一圈的是平日裡沒銀子聽戲的百姓。
「聽說這一齣戲是從前編寫《世情薄》的秋碧居士新作,這麼多年來都未曾再聽過她的名頭,也不知道這一齣戲的唱詞可否比《世情薄》更為精妙。」
「這一出新戲叫什麼?」
「似乎叫什麼……《鶯鶯怨》。」
扮演柳鶯鶯的旦角一出場,就引得眾人矚目。實在是大家都聽說過慶喜班的名頭,所以對這齣戲都充滿了期待。
戲曲的第一折 便是柳鶯鶯的母親柳氏病重,為了賺些銀錢她抱了母親的琵琶出了門,進了同知府中。<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若是公主此行要背負一個『牝雞司晨』的罪名,那我等男子,那天下男子,愧煞!」
九貝勒還想再說什麼,卻見今日殿上的屏風被幾個小太監緩緩撤除。
虞燕穿著改制過的親王衣裳緩緩走出,烏黑亮麗的頭髮上帶著滿頭珠翠,妝容也畫得比往常重。
她就要在這朝堂上,光明正大地做一名參政議政的公主!
雍正開口道:「諸位也都看到了吧,懷恪這幾年為我大清做得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對外的通商海貿,對內的新政推行……如今朕意已決。」
「懷恪,你站到你五叔後面去。」
大阿哥胤禔仍舊被圈在府中,站在宗親最前面的是誠親王和恆親王,虞燕站在恆親王的身後,她的七叔淳郡王因為腿疾復發沒來,所以如今她身後站著的,正是笑容微僵的廉郡王。
他們是郡王是貝勒,而她虞燕,則是位比親王的固倫公主。
她永遠會站在他們的前面。
第109章
《鶯鶯怨》你道賤命如草芥,我便傲骨……
下朝後蘇培盛就走到了正準備和星德回公主府的虞燕面前,笑眯眯道:「公主,萬歲爺在養心殿侯著您呢,二阿哥今日恰好也從外邊回來了。」
弘昐先前一直被康熙帶在身邊像從前教導弘皙那樣處理政務,至今也有好幾個月了,恰好這幾日刑部那邊有幾件案子,雍正想試試他學了多少,乾脆把他放到李明修手底下去歷練。
養心殿內是一股好聞的檀香,雍正隨意地盤腿坐在榻上,一邊盤著腕間的佛珠一邊看著弘昐,他正低頭翻閱著先前虞燕從江南那邊遞上來的廢除賤籍的奏疏。
「給皇阿瑪請安。」
雍正讓她坐到了弘昐的上首,隨後緩緩開口道:「天下之事並非一腔熱血便可解決,柳氏及其女兒的遭遇朕看了也並非不痛心,只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
「弘昐,你這幾日一直跟著你舅舅在刑部審理案子,我大清律例應當已經通讀過不知道幾遍了,隨意說幾條和賤籍相關的明文律例來講給你姐姐聽聽。」
「《大清會典事例》有言:『凡官員將奴婢責打身死者,罰俸二年;故殺者,降二級調用;刃殺者,革職……』」弘昐對律例其實背得並不算順暢,但是這一條律法他的印象卻格外深刻,因為與之相對應的另一條律法上寫的是『凡私宰自己馬牛者,杖一百。』
賤籍奴婢的命甚至比不上一頭牛或者一匹馬。
命如草芥無怪乎此。
「律法就一定是一成不變的麼?」
「阿瑪,昔日您未曾登基之時曾與女兒說過,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虞燕第一反應是幼年時雍正第一次幫康熙追繳戶部欠銀的那一次,他曾與她說過的那些話,「女兒只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既然女兒看見了賤籍百姓生活困苦命如草芥,既如此女兒便不可能棄之不管。」
「若是律法有誤,不為百姓所慮,這樣的律法就應當好好修正!」
她看向雍正的眼中閃過一絲倔強:「女兒一直認為阿瑪您是一個一心一意為百姓著想的人,您從前也與我訴說過百姓的不易,您那麼剛正不阿的一個人莫非也會受制於官員大臣的口舌紛爭麼?」
「您說過您會做一個看得見百姓的君主,但若是連賤籍之人的性命也看不見,又談何看得見百姓?」
弘昐下意識地去看雍正,他所受的同樣也是
儒家的正統教育,面對自家姐姐呈上來的奏疏中柳鶯鶯的悲慘遭遇也十分同情,但與此同時他也明白大清律法上明文規定,賤籍之人的性命確實不值一提。
可這樣難道就是對的麼?
雍正卻緩緩勾起嘴角:「你倒是慣會拿朕的話來堵朕,罷了,你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悲天憫人的性子,有好也有不好,不過有幾句話你說得也不錯,無論良賤都是朕的百姓。」
「只是廢除賤籍一事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雍正緩緩開口問虞燕:「朕這裡有三難,若你能夠一一回答上來,朕便允諾你來接手廢除賤籍一事。」
虞燕一怔。
「其一,無論八旗貴族亦或者是江南豪強,又或者是其他地方的高門大戶,家中定然有世代豢養的奴僕,又或者是你說的樂戶,若是驟然廢除,必遭反彈,你該當如何?」
世家大族的奴僕基本上都是世世代代在同一戶人家辦差,早就將為人奴婢的想法刻進了骨子裡,他們在宅院中若是得了主子青眼日子倒也不難過,說不定也是錦衣玉食,但若是一遭廢除他們奴僕的身份,讓他們出去自食其力,說不定反而能還會飽受生活困苦。
虞燕沉吟片刻:「豢養奴婢並非一朝一夕......女兒認為可以按照宮中宮女的形式來處置這種情形。」
宮中所用的宮女都是包衣旗出身的姑娘家,就算在宮中服侍主子也不可隨意打罵,臉面更是金貴。虞燕覺得廢除世仆的賤籍後可以改為後世的僱傭制度,將奴婢改為類似於家政或者保姆,提高下人的地位,至少要保障他們的尊嚴他們的人權。
「同時也可以令各地知縣知府清查樂戶、丐戶等賤籍人數造冊上報,此後再分批赦免。如此以來就不會動搖根基,還能夠徐徐圖之。」
「其二,你剛剛說的世仆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賤籍還分為樂戶、丐戶、惰民、疍戶等,這些人驟然脫籍的話又該如何安置?若無生計,反倒叫這些人流離失所。」
虞燕聽他這麼說卻反倒笑了:「皇阿瑪有所不知,這些人世代只能從事這些行業,但是被編入賤籍的人越來越多,實際上早就已經造成勞力過剩,女兒認為若是讓這些人從賤籍中解脫出來另尋活計,說不定反而會過得更好。」
「此番由攤丁入畝查出來的隱田都被劃分為官府所有,正是缺少人手種田的時候,如此一來便可令脫籍之人前來耕種。」虞燕侃侃而談,「大清各地的紡紗作坊那更是數不勝數,恰好可由那些脫籍的女子領工,到時候按照良民收取稅收,既可養民,又可增收國庫。」、
雍正看了她許久,最後忽然輕笑一聲:「這其三就是,朝廷律法早已深入人心,貿然更改地方官員該從何著手?更不要說裡面陽奉陰違的人有多少,阻撓新政的人又有多少。」
「凡有阻撓新政者,就以其隱匿賤籍、偷漏稅銀為由嚴懲,偷藏賤籍者數多者便有性命之憂,如此一來,他們不僅自顧不暇,而且刀口時時刻刻垂在他們腦袋上,他們豈敢抗旨不從?」
虞燕眼睛一眨都不敢眨地看著雍正,一直在度量他的臉色,心裡也不由得有些惴惴不安。
她想廢除賤籍,就必須得到自家阿瑪的支持。
過了不知道多久雍正緩緩頷首,他那雙常年帶著冷意的眼眸中閃過一絲讚嘆:「額林珠寬嚴並濟,若你是男兒身就好了......」
若她是男兒身,大清江山也算後繼有人。
虞燕心裡對皇位那是一點興趣都沒有,聽他說這話只能尬笑兩聲,畢竟她總不能說自己正謀劃著名怎麼樣讓底下的人有想法推翻這大清江山吧。
「只是在朝堂上驟然提起廢除賤籍制度,你會遭受的抨擊恐怕遠會比今日受到的更多。」雍正敲了敲桌案,「朕倒是有一個想法。」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意和民心的威力你今日應該已經領教過了。」
他說的是今日朝廷之上的萬人書。
「廢除賤籍制度一事也可調動民心,利用民意,就看你怎麼做了。」
他說的話就是換個人來說可能還覺得有些意味不明,但是虞燕一下子就反應過來,這不就和搞營銷是一個道理嗎?
而說到這件事,她第一個反應就是找上了雙卿。
虞燕作為一個文科生,始終覺得文字的力量振聾發聵,將文字搬上舞台之後通過聲光影像來娓娓道來同樣也是在這個時代最適合讓底層人民看到的一種方式。
雍正元年七月初七恰是七夕的傍晚,京城最大的戲班子慶喜班於街上免費排演了一出新戲,酒樓的一樓二樓里是衝著花旦來的達官顯貴家的夫人姑娘,街上圍成一圈又一圈的是平日裡沒銀子聽戲的百姓。
「聽說這一齣戲是從前編寫《世情薄》的秋碧居士新作,這麼多年來都未曾再聽過她的名頭,也不知道這一齣戲的唱詞可否比《世情薄》更為精妙。」
「這一出新戲叫什麼?」
「似乎叫什麼……《鶯鶯怨》。」
扮演柳鶯鶯的旦角一出場,就引得眾人矚目。實在是大家都聽說過慶喜班的名頭,所以對這齣戲都充滿了期待。
戲曲的第一折 便是柳鶯鶯的母親柳氏病重,為了賺些銀錢她抱了母親的琵琶出了門,進了同知府中。<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