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其實無論是戚風明還是郎謙謹都知道晏都一戰是背水一戰,若是成功,必當能重振北明士氣;若是失敗,那就只能坦白地接受死亡或者覆滅。
然而,郎謙謹的馬車還沒跑遠,就看到了無數厥緇士兵從四面八方趕來,團團圍住了自己的馬車。郎謙謹看到這幅場景就知道了,蕭飛鴻的戰略——以四周包中間,先將四周列為厥緇的麾下,最後再統一將晏都重重鎖死,要京城內的人出不去。
真是狠心啊......
郎謙謹有些悲憤。然而既然厥緇來都來了,他們一行人都困在晏都城內,便什麼都不說了,只管拿起刀槍廝殺就好了。
他率先跳出車內揮起長刀,孤身一人朝著厥緇的刀尖襲來。而後,厥緇鐵騎將其肉剜萬段,直直地朝著北明宮城的方向前進。
打頭的叱羅燾和蕭飛鴻並肩進入宮門內。正要奇怪為何宮門是打開著的,這時只聽「鐺」的一聲,宮門被人重重地關山。而後是一把長刀劃破自己的甲冑,蕭飛鴻立刻轉頭,就看到了戚風明站在自己的身後,正眯起眼睛看著自己。
「今日這座宮殿內只有我們三個人。」戚風明道,「各位的厥緇軍隊正和剩餘的北明軍隊激烈地殘殺著。」他頓了頓,打量起蕭飛鴻和叱羅燾,「來吧!」
說完,他支起最後一個上面寫著「明」字號的旗幟,直直地插在了地上。而後,飛快地挪動不發,朝著蕭飛鴻砍來,蕭飛鴻抬手一揮,用長槍上挑長刀,緊接著叱羅燾從蕭飛鴻身邊衝過來。但戚風明等得就是這一瞬間,長刀撇開長槍的加持,直直地朝叱羅燾砍來,刀鋒劃破他的喉嚨,叱羅燾倒在地上,流下一灘血。
「等這一刻很久了。」蕭飛鴻看到叱羅燾死後,可謂是拍手叫好,她將身側寫著「遼」的字號的旗幟扶了起來,對戚風明道,「再來!」
很快,戚風明掄起長刀,蕭飛鴻拉起長槍,刀槍相撞,再次分離,又一復始。兩個人無數回合下來,竟然不分勝負。
蕭飛鴻挑了一下眉,而後又道:「再來!戚侯爺我很敬佩您,所以今天我們兩位真刀實槍干一仗,沒有任何籌碼,沒有任何代價。你死我活,目前的戰局都改不了了。」
這時,蕭飛鴻從一旁拿出一個小木盒。
她道:「這裡面裝的,可是郎謙謹的骨頭。還沒有燒成灰,骨頭都是伴著血肉的。」
聽到這裡,戚風明積攢多日的怒氣盡數爆發,他飛快地拿起長刀,將木盒抱緊懷中,長刀朝著蕭飛鴻砍來。
蕭飛鴻冷哼一下,而後用長□□穿有郎謙謹骨頭的木盒,她手握長槍,翻轉槍頭,撐在地上,繞到戚風明的身後,躲過戚風明長刀的攻擊,長槍掛著那木盒,連同槍身,直直地刺入戚風明的身體內。
在木盒進入戚風明的身體時,木盒斷裂成無數小段,小段和長□□入戚風明的身體。郎謙謹的骨肉也全部跟隨著長槍的力道融入了戚風明的體內。
戚風明吐出一口鮮血,用長刀支撐著身軀,不讓自己倒下擁有另一隻手捂住自己的腹部,他顫顫巍巍地站起身,對蕭飛鴻道:「再來!」
蕭飛鴻再次使出一槍,戚風明疼到面色泛白,指尖發冷,他哆嗦著來不及躲閃,又被長□□入了喉嚨中。
然而,戚風明仍然不認輸,道:「再來!」
蕭飛鴻自然也不客氣,連忙又帶著一槍。這一槍直直地戳進戚風明的心臟里,戚風明剎那間停在原地,在欲要倒下之時,他使出渾身力氣,將手中的長刀扔出來。長刀對著蕭飛鴻的面門砍來,在蕭飛鴻額頭處就是一刀。
蕭飛鴻疼得冷哼一聲,而後戚風明道:「再來——」然而,這「來」字還未說完,戚風明便倒了下去。他倒在地上,滿身傷痕,七竅流血,他還是不停地說著「再來再來」,直到氣息停擺,心臟停跳。
在戚風明倒下的那一刻,身後北明的旗幟也倒下了,輕輕柔柔猶如棉被一樣,覆蓋在了戚風明飽經風霜的身軀之上。
是一幕朝代的衰亡,
是一段歷史的啟程。
是一代名臣的隕落,
是一位新星的誕生。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67章
上遼, 天統八年。行州,陰雨。
行州一帶地處江南, 常年伴有陰雨天氣,有時雨會下很久很久。若是有長歲者打傘行過,便都會感嘆一句:「這雨,頗有明風。」
不過須臾間,天地水漫漫一片。雨水覆檐,折柳並轡。
一人一席青衫踏白馬,一手撐著油紙傘, 一手拉著韁繩,馬匹緩緩行過煙柳巷, 朋客皆都如他一樣, 撐著傘走在街道上。
他就這麼走著, 走過煙柳巷,來到了廣庭湖畔。他將馬拴在栓子處,而後跳下馬,撐著油紙傘在湖畔來回踱步, 似乎在等著什麼一樣。
「過幾日這運河就走不了了,今日又是大雨連綿, 我這一船貨該怎麼辦?」一個貨夫身披斗笠,和那個人擦肩而過。
不多時一陣腳步從煙雨朦朧處傳來, 定睛一看才發覺, 這貨夫身後還跟著一個貨夫, 他提拉著步子, 緩緩跟上那名貨夫的腳步。
「能不嘛!下個月就太后生辰了,而且......太后這幾個月特意修繕了一番燕州的舊宮闕。」身後的貨夫說。
走在前面那個貨夫放慢步子,歪斜其頭。他回頭盯著身後的那個人, 特意等他跟上,和他並排走。
貨夫說:「舊宮闕?太后要去那裡過生辰嗎?」
「嘖。」另一名貨夫砸吧著嘴,他有些不解,「話說這燕州和京城離得又不遠,為何要大張旗鼓,非得要去燕州過呢?」
貨夫拍了拍另一名貨夫的肩膀,示意道:「你可別亂說。蕭太后算是一個記恩善仇之人,在上遼建立之初,她就宣布大赦天下,並且還給前朝那些名士立了碑。在燕州舊宮闕那,有一個府衙內,就立著一塊『生平碑』,挺大個兒呢!」
「話是這麼說,咱也沒那個錢去看啊......」另一名貨夫嘆了口氣,而後又加快腳步,從廣庭湖畔離開了。
那個人看了看自己的手掌,腦海里一陣迴蕩著「生平碑」三個字。這二十年來,他每年都會回燕州的舊宮闕一次,為生平碑上的那些人放上貢品,祭拜他們在天之靈能得以永年,安其享樂。
實話說來,他想到了在行州有一茶樓,整天煙火朦朧,人滿為患。他有一個朋友就在裡面當著說書人,既然下個月太后生辰,那麼下個月燕州是生人勿進的。如此來看,這個時候趁著清明將來之時,拉著好友前去燕州的舊宮闕前的生平碑祭拜那些英靈,應當能避開那些人流。
茶樓內部,說書人正站在台子上講著故事。那語調有時歡快,有時低沉,沉鬱頓挫的語調倒是把各位看官逗得哈哈大笑,當然在最悲催的情節,那些看官有的動了情,有的入了戲,甚至還會掉幾顆寶貴的淚珠。
「眼下,晏都宮內,燃火烈烈。這桓玄侯戚風明和厥緇蕭飛鴻鬥了幾十個來回都分不出勝負,最終蕭飛鴻抱著北明禁軍統領郎謙謹的骨灰盒出來。這桓玄侯戚風明心懷愧疚和憤懣,硬是撐著傷,又和厥緇蕭飛鴻鬥了十幾個來回——各位,您猜怎麼著?」
看官:「桓玄侯戰敗!」
看官:「這桓玄侯這麼英勇怎麼會死在蕭飛鴻槍下?」
看官:「這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天命難違,事在人為......誒啊,扯遠了,你且聽罷。」
說書人見狀,抬起手憑空壓了壓,諸位看官立刻停止了討論,轉頭又炯炯有神地看著說書人。說書人眼眶泛紅,欲要抬唇說話,卻被哽咽難下。這則故事說了二十多年,但每每說到這裡時,他總會落淚。
有些看官善意地遞了個手帕給說書人,說書人接過手帕,對他們道了聲謝,而後啞著聲音,艱難地道:「如諸位看官所見,桓玄侯輸給了蕭飛鴻,而那寫著『明』字號的戰旗,也猶如一片樹葉一樣,落在了桓玄侯逐漸發冷的身軀上。」
他的聲音伴著哭腔,又一下一下擊打在剛進入茶樓的那青衣人身上。
「落......落葉歸根......」說書人說完最後四個字,將手帕還給那個人。
而後,他抬起頭朝著諸位看官鞠了一躬,而後他道:「七日後還是這裡,評說《西廂記》!感謝諸位看官捧場!」
人群向著茶樓的出口奔涌而出,有的人哭到不行,差點暈倒,又被幾個人好心人背出來茶樓。有的人正和同伴交流著這段故事的感言。
這二十年來,沒有人知道這篇故事究竟叫什麼名字。而知道這篇故事的名字者,只剩下三個人了。說書人就是其中一位,青衣人亦是,還有一個人,正流落天涯,不知蹤跡。
說書人換完衣服,就看見青衣人牽著一匹白馬,在茶樓外對自己招了招手。
青衣人說:「張錦容!」
張錦容也看到那名青衣人,他向青衣人跑過去,而後青衣人遞給他一把傘。二十多年過去,青衣人也不負當年那般年輕了,烏黑的頭髮有一些銀色沾染,從遠處看就像是未消融的白雪,就連青衣人那俊美的面龐,都攀上皺紋,顯得蒼老了一些。
然而,郎謙謹的馬車還沒跑遠,就看到了無數厥緇士兵從四面八方趕來,團團圍住了自己的馬車。郎謙謹看到這幅場景就知道了,蕭飛鴻的戰略——以四周包中間,先將四周列為厥緇的麾下,最後再統一將晏都重重鎖死,要京城內的人出不去。
真是狠心啊......
郎謙謹有些悲憤。然而既然厥緇來都來了,他們一行人都困在晏都城內,便什麼都不說了,只管拿起刀槍廝殺就好了。
他率先跳出車內揮起長刀,孤身一人朝著厥緇的刀尖襲來。而後,厥緇鐵騎將其肉剜萬段,直直地朝著北明宮城的方向前進。
打頭的叱羅燾和蕭飛鴻並肩進入宮門內。正要奇怪為何宮門是打開著的,這時只聽「鐺」的一聲,宮門被人重重地關山。而後是一把長刀劃破自己的甲冑,蕭飛鴻立刻轉頭,就看到了戚風明站在自己的身後,正眯起眼睛看著自己。
「今日這座宮殿內只有我們三個人。」戚風明道,「各位的厥緇軍隊正和剩餘的北明軍隊激烈地殘殺著。」他頓了頓,打量起蕭飛鴻和叱羅燾,「來吧!」
說完,他支起最後一個上面寫著「明」字號的旗幟,直直地插在了地上。而後,飛快地挪動不發,朝著蕭飛鴻砍來,蕭飛鴻抬手一揮,用長槍上挑長刀,緊接著叱羅燾從蕭飛鴻身邊衝過來。但戚風明等得就是這一瞬間,長刀撇開長槍的加持,直直地朝叱羅燾砍來,刀鋒劃破他的喉嚨,叱羅燾倒在地上,流下一灘血。
「等這一刻很久了。」蕭飛鴻看到叱羅燾死後,可謂是拍手叫好,她將身側寫著「遼」的字號的旗幟扶了起來,對戚風明道,「再來!」
很快,戚風明掄起長刀,蕭飛鴻拉起長槍,刀槍相撞,再次分離,又一復始。兩個人無數回合下來,竟然不分勝負。
蕭飛鴻挑了一下眉,而後又道:「再來!戚侯爺我很敬佩您,所以今天我們兩位真刀實槍干一仗,沒有任何籌碼,沒有任何代價。你死我活,目前的戰局都改不了了。」
這時,蕭飛鴻從一旁拿出一個小木盒。
她道:「這裡面裝的,可是郎謙謹的骨頭。還沒有燒成灰,骨頭都是伴著血肉的。」
聽到這裡,戚風明積攢多日的怒氣盡數爆發,他飛快地拿起長刀,將木盒抱緊懷中,長刀朝著蕭飛鴻砍來。
蕭飛鴻冷哼一下,而後用長□□穿有郎謙謹骨頭的木盒,她手握長槍,翻轉槍頭,撐在地上,繞到戚風明的身後,躲過戚風明長刀的攻擊,長槍掛著那木盒,連同槍身,直直地刺入戚風明的身體內。
在木盒進入戚風明的身體時,木盒斷裂成無數小段,小段和長□□入戚風明的身體。郎謙謹的骨肉也全部跟隨著長槍的力道融入了戚風明的體內。
戚風明吐出一口鮮血,用長刀支撐著身軀,不讓自己倒下擁有另一隻手捂住自己的腹部,他顫顫巍巍地站起身,對蕭飛鴻道:「再來!」
蕭飛鴻再次使出一槍,戚風明疼到面色泛白,指尖發冷,他哆嗦著來不及躲閃,又被長□□入了喉嚨中。
然而,戚風明仍然不認輸,道:「再來!」
蕭飛鴻自然也不客氣,連忙又帶著一槍。這一槍直直地戳進戚風明的心臟里,戚風明剎那間停在原地,在欲要倒下之時,他使出渾身力氣,將手中的長刀扔出來。長刀對著蕭飛鴻的面門砍來,在蕭飛鴻額頭處就是一刀。
蕭飛鴻疼得冷哼一聲,而後戚風明道:「再來——」然而,這「來」字還未說完,戚風明便倒了下去。他倒在地上,滿身傷痕,七竅流血,他還是不停地說著「再來再來」,直到氣息停擺,心臟停跳。
在戚風明倒下的那一刻,身後北明的旗幟也倒下了,輕輕柔柔猶如棉被一樣,覆蓋在了戚風明飽經風霜的身軀之上。
是一幕朝代的衰亡,
是一段歷史的啟程。
是一代名臣的隕落,
是一位新星的誕生。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67章
上遼, 天統八年。行州,陰雨。
行州一帶地處江南, 常年伴有陰雨天氣,有時雨會下很久很久。若是有長歲者打傘行過,便都會感嘆一句:「這雨,頗有明風。」
不過須臾間,天地水漫漫一片。雨水覆檐,折柳並轡。
一人一席青衫踏白馬,一手撐著油紙傘, 一手拉著韁繩,馬匹緩緩行過煙柳巷, 朋客皆都如他一樣, 撐著傘走在街道上。
他就這麼走著, 走過煙柳巷,來到了廣庭湖畔。他將馬拴在栓子處,而後跳下馬,撐著油紙傘在湖畔來回踱步, 似乎在等著什麼一樣。
「過幾日這運河就走不了了,今日又是大雨連綿, 我這一船貨該怎麼辦?」一個貨夫身披斗笠,和那個人擦肩而過。
不多時一陣腳步從煙雨朦朧處傳來, 定睛一看才發覺, 這貨夫身後還跟著一個貨夫, 他提拉著步子, 緩緩跟上那名貨夫的腳步。
「能不嘛!下個月就太后生辰了,而且......太后這幾個月特意修繕了一番燕州的舊宮闕。」身後的貨夫說。
走在前面那個貨夫放慢步子,歪斜其頭。他回頭盯著身後的那個人, 特意等他跟上,和他並排走。
貨夫說:「舊宮闕?太后要去那裡過生辰嗎?」
「嘖。」另一名貨夫砸吧著嘴,他有些不解,「話說這燕州和京城離得又不遠,為何要大張旗鼓,非得要去燕州過呢?」
貨夫拍了拍另一名貨夫的肩膀,示意道:「你可別亂說。蕭太后算是一個記恩善仇之人,在上遼建立之初,她就宣布大赦天下,並且還給前朝那些名士立了碑。在燕州舊宮闕那,有一個府衙內,就立著一塊『生平碑』,挺大個兒呢!」
「話是這麼說,咱也沒那個錢去看啊......」另一名貨夫嘆了口氣,而後又加快腳步,從廣庭湖畔離開了。
那個人看了看自己的手掌,腦海里一陣迴蕩著「生平碑」三個字。這二十年來,他每年都會回燕州的舊宮闕一次,為生平碑上的那些人放上貢品,祭拜他們在天之靈能得以永年,安其享樂。
實話說來,他想到了在行州有一茶樓,整天煙火朦朧,人滿為患。他有一個朋友就在裡面當著說書人,既然下個月太后生辰,那麼下個月燕州是生人勿進的。如此來看,這個時候趁著清明將來之時,拉著好友前去燕州的舊宮闕前的生平碑祭拜那些英靈,應當能避開那些人流。
茶樓內部,說書人正站在台子上講著故事。那語調有時歡快,有時低沉,沉鬱頓挫的語調倒是把各位看官逗得哈哈大笑,當然在最悲催的情節,那些看官有的動了情,有的入了戲,甚至還會掉幾顆寶貴的淚珠。
「眼下,晏都宮內,燃火烈烈。這桓玄侯戚風明和厥緇蕭飛鴻鬥了幾十個來回都分不出勝負,最終蕭飛鴻抱著北明禁軍統領郎謙謹的骨灰盒出來。這桓玄侯戚風明心懷愧疚和憤懣,硬是撐著傷,又和厥緇蕭飛鴻鬥了十幾個來回——各位,您猜怎麼著?」
看官:「桓玄侯戰敗!」
看官:「這桓玄侯這麼英勇怎麼會死在蕭飛鴻槍下?」
看官:「這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天命難違,事在人為......誒啊,扯遠了,你且聽罷。」
說書人見狀,抬起手憑空壓了壓,諸位看官立刻停止了討論,轉頭又炯炯有神地看著說書人。說書人眼眶泛紅,欲要抬唇說話,卻被哽咽難下。這則故事說了二十多年,但每每說到這裡時,他總會落淚。
有些看官善意地遞了個手帕給說書人,說書人接過手帕,對他們道了聲謝,而後啞著聲音,艱難地道:「如諸位看官所見,桓玄侯輸給了蕭飛鴻,而那寫著『明』字號的戰旗,也猶如一片樹葉一樣,落在了桓玄侯逐漸發冷的身軀上。」
他的聲音伴著哭腔,又一下一下擊打在剛進入茶樓的那青衣人身上。
「落......落葉歸根......」說書人說完最後四個字,將手帕還給那個人。
而後,他抬起頭朝著諸位看官鞠了一躬,而後他道:「七日後還是這裡,評說《西廂記》!感謝諸位看官捧場!」
人群向著茶樓的出口奔涌而出,有的人哭到不行,差點暈倒,又被幾個人好心人背出來茶樓。有的人正和同伴交流著這段故事的感言。
這二十年來,沒有人知道這篇故事究竟叫什麼名字。而知道這篇故事的名字者,只剩下三個人了。說書人就是其中一位,青衣人亦是,還有一個人,正流落天涯,不知蹤跡。
說書人換完衣服,就看見青衣人牽著一匹白馬,在茶樓外對自己招了招手。
青衣人說:「張錦容!」
張錦容也看到那名青衣人,他向青衣人跑過去,而後青衣人遞給他一把傘。二十多年過去,青衣人也不負當年那般年輕了,烏黑的頭髮有一些銀色沾染,從遠處看就像是未消融的白雪,就連青衣人那俊美的面龐,都攀上皺紋,顯得蒼老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