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經過漫長的歲月,有個牧羊人經過這座橋。不經意往下一看,看到沙土裡有一塊白色的小骨頭。他想這是做口吹樂器的好材料,於是下橋將骨頭撿了起來。之後把它削圓,用骨頭給自己的號角做了個吹口。這時笛子自己唱起了小調:“哥哥殺了我,搶走了野豬和新娘。”
牧羊人大吃一驚,馬上趕回城裡,把笛子獻給了國王。笛子又和之前一樣唱起了歌,國王派人到橋底,挖出了被害人的屍骨。哥哥無法抵賴他的所作所為,最後被活生生地縫進一個麻袋,沉到河裡去了。
這讓人想起了該隱與亞伯。哥哥因為嫉妒而殺死弟弟的悲慘故事。
做了壞事後被發現,惡人雖然受到懲罰,但只留下深深的悲哀,誰也無法得救。被害的人無法重生,殺人者也沒有悔改之意。國王的憤怒無法化解,公主因為失去丈夫而心痛。
哥哥將弟弟殺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埋在沙土裡的屍體在白骨化之前——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奢華的生活,體驗著以自己過去的身份絕對體驗不到的窮奢極欲,充分享受著美麗的公主的愛戀與人們的尊敬。
那些毫不猶豫地做著壞事,卻絲毫不感到內疚的惡人,讓身邊的人傷痕累累。即使除掉這種人,傷口也無法癒合。
弟弟的白骨是以怎樣的聲音奏出了怎樣的旋律啊?是飽含憤怒和怨恨?還是充滿了無盡的嘆息和哀傷呢……
殺人情節被安排在橋上發生,可以看出人們潛意識裡對橋的印象。
橋是連接兩個不同世界的媒介。拿這個故事來說,橋是從貧窮到富有,從社會最底層到社會最上層的變化之路。順利渡過這座橋的哥哥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生活,而在橋中央被殺害的弟弟卻無法前行也無法後退。
同樣,橋還連接著這個今生和黃泉(順便提一下,弟弟被殺害的時候正好是“黃昏時分”,也是傳統認為今生和黃泉的分界線最微弱的時間段)。被埋在橋底,靈魂也留在那裡的弟弟去不了黃泉,就那樣飄蕩在橋底,等待被具有特殊能力的人(這裡是牧羊人)發現。
橋常常具有危險性,容易成為死傷事件發生的地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常在橋上演繹出這樣的故事。人們在內心深處深知這一點。
以這首《會唱歌的白骨》為依據,古斯塔夫·馬勒創作出了大合唱(交響曲)《悲傷之歌》。不過與格林童話相比,二者有兩大明顯的差異。
首先,歌中沒有出現橋。
其次,哥哥殺害弟弟之後有了悔過之意。
在無比幸福的結婚儀式上,哥哥為自己犯下的罪孽感到害怕變得臉色蒼白。這種變化是出於一種近代人的寬容,認為即使是惡人應該也會在內心反省。這樣更增加了格林童話的恐怖程度。這種長期流傳下來、揭示絕對惡的存在的無情更能讓人感到真實。
《會唱歌的白骨》摘自格林童話
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和格林童話很像的故事,叫作《會唱歌的骸骨》。來到江戶打工的兩兄弟,約定三年之後在橋上相見。沉溺於遊玩的哥哥搶了勤勞的弟弟辛苦攢下的錢並把他推下橋,然後若無其事地回到了家鄉……
怖·第29章
泰河鐵道橋
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絕對的直角和筆直狹長的直線。
在人們靠步行或騎馬旅行的年代,所經過的道路或是沿著山地和丘陵蜿蜒曲折,或是順勢而下深入低谷,橫跨過架設在河道最窄處的小橋,再曲曲折折、緩緩爬上斜坡。道路就這樣與沿線的風景相互和諧統一。
然而,自從人們能夠架設鐵軌之後,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鋪設鐵軌,高低不平的地方被推平,隆起的土丘被竭力削低。為了鋪設儘可能平坦筆直的軌道,自然風景本身也逐漸呈現工業化的特點。現代人對於這些似乎已經司空見慣,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然而,對於那些最早經歷工業革命的人們來說,呈現在眼前的恐怕是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當然,為了“鐵馬”(這是當時人們對火車的稱呼)能自由馳騁,就需要建造堅固的大橋。滿載著煤炭的重量級機車,牽引著數節運載大量乘客的客車,噴吐著黑煙,咆哮著奔馳前進,對於以往構造的橋樑來說,這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雖然橋樑技術專家勇敢地進行了各種挑戰與嘗試,但最初還是發生了多起橋樑崩塌的事件。有記錄顯示,在美國,1878年至1895年間,竟有502座橋樑崩塌(當時主要為木質橋樑)。而且,被冠以“鐵道王國”之稱的英國也不例外。
在英國,蘇格蘭的泰河鐵路橋倒塌慘案經常被當成設計過失的經典案例,被人們提及。
該橋是由英國鐵路公司(North British Railway)委託蘇格蘭著名鐵路設計師托馬斯·邦奇建造的,總共歷時七年時間,終於在1878年建成。泰河向北注入北海,連結海灣北岸的鄧迪和南岸的沃米特,橋樑全長3.2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橋。但是,這條鐵路軌道並不是貫通平坦的。為了能夠讓船舶通過,橋樑中部被陡然抬高,向上隆起,而事故發生後,人們開始大肆指責——橋樑隆起部位附近的橋墩強度明顯不夠。
儘管如此,當時英國商務部的檢查官員還是認定橋樑並沒有問題。泰河鐵路橋贏得了聲譽,維多利亞女王在通車不久後就乘坐火車,來了一次對大橋的實際體驗。當時火車時速3英里,中途偶爾停車,全程總共10多分鐘,短短的距離卻花費這麼長時間,只是為了讓女王能夠從緩緩前行的“鐵馬”上,欣賞北海的美麗風光。57歲的邦奇創造的豐功偉績受到了讚許,他本人被封為爵士,這恐怕也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
牧羊人大吃一驚,馬上趕回城裡,把笛子獻給了國王。笛子又和之前一樣唱起了歌,國王派人到橋底,挖出了被害人的屍骨。哥哥無法抵賴他的所作所為,最後被活生生地縫進一個麻袋,沉到河裡去了。
這讓人想起了該隱與亞伯。哥哥因為嫉妒而殺死弟弟的悲慘故事。
做了壞事後被發現,惡人雖然受到懲罰,但只留下深深的悲哀,誰也無法得救。被害的人無法重生,殺人者也沒有悔改之意。國王的憤怒無法化解,公主因為失去丈夫而心痛。
哥哥將弟弟殺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埋在沙土裡的屍體在白骨化之前——悠然自得地享受著奢華的生活,體驗著以自己過去的身份絕對體驗不到的窮奢極欲,充分享受著美麗的公主的愛戀與人們的尊敬。
那些毫不猶豫地做著壞事,卻絲毫不感到內疚的惡人,讓身邊的人傷痕累累。即使除掉這種人,傷口也無法癒合。
弟弟的白骨是以怎樣的聲音奏出了怎樣的旋律啊?是飽含憤怒和怨恨?還是充滿了無盡的嘆息和哀傷呢……
殺人情節被安排在橋上發生,可以看出人們潛意識裡對橋的印象。
橋是連接兩個不同世界的媒介。拿這個故事來說,橋是從貧窮到富有,從社會最底層到社會最上層的變化之路。順利渡過這座橋的哥哥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生活,而在橋中央被殺害的弟弟卻無法前行也無法後退。
同樣,橋還連接著這個今生和黃泉(順便提一下,弟弟被殺害的時候正好是“黃昏時分”,也是傳統認為今生和黃泉的分界線最微弱的時間段)。被埋在橋底,靈魂也留在那裡的弟弟去不了黃泉,就那樣飄蕩在橋底,等待被具有特殊能力的人(這裡是牧羊人)發現。
橋常常具有危險性,容易成為死傷事件發生的地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常在橋上演繹出這樣的故事。人們在內心深處深知這一點。
以這首《會唱歌的白骨》為依據,古斯塔夫·馬勒創作出了大合唱(交響曲)《悲傷之歌》。不過與格林童話相比,二者有兩大明顯的差異。
首先,歌中沒有出現橋。
其次,哥哥殺害弟弟之後有了悔過之意。
在無比幸福的結婚儀式上,哥哥為自己犯下的罪孽感到害怕變得臉色蒼白。這種變化是出於一種近代人的寬容,認為即使是惡人應該也會在內心反省。這樣更增加了格林童話的恐怖程度。這種長期流傳下來、揭示絕對惡的存在的無情更能讓人感到真實。
《會唱歌的白骨》摘自格林童話
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和格林童話很像的故事,叫作《會唱歌的骸骨》。來到江戶打工的兩兄弟,約定三年之後在橋上相見。沉溺於遊玩的哥哥搶了勤勞的弟弟辛苦攢下的錢並把他推下橋,然後若無其事地回到了家鄉……
怖·第29章
泰河鐵道橋
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絕對的直角和筆直狹長的直線。
在人們靠步行或騎馬旅行的年代,所經過的道路或是沿著山地和丘陵蜿蜒曲折,或是順勢而下深入低谷,橫跨過架設在河道最窄處的小橋,再曲曲折折、緩緩爬上斜坡。道路就這樣與沿線的風景相互和諧統一。
然而,自從人們能夠架設鐵軌之後,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鋪設鐵軌,高低不平的地方被推平,隆起的土丘被竭力削低。為了鋪設儘可能平坦筆直的軌道,自然風景本身也逐漸呈現工業化的特點。現代人對於這些似乎已經司空見慣,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然而,對於那些最早經歷工業革命的人們來說,呈現在眼前的恐怕是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當然,為了“鐵馬”(這是當時人們對火車的稱呼)能自由馳騁,就需要建造堅固的大橋。滿載著煤炭的重量級機車,牽引著數節運載大量乘客的客車,噴吐著黑煙,咆哮著奔馳前進,對於以往構造的橋樑來說,這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雖然橋樑技術專家勇敢地進行了各種挑戰與嘗試,但最初還是發生了多起橋樑崩塌的事件。有記錄顯示,在美國,1878年至1895年間,竟有502座橋樑崩塌(當時主要為木質橋樑)。而且,被冠以“鐵道王國”之稱的英國也不例外。
在英國,蘇格蘭的泰河鐵路橋倒塌慘案經常被當成設計過失的經典案例,被人們提及。
該橋是由英國鐵路公司(North British Railway)委託蘇格蘭著名鐵路設計師托馬斯·邦奇建造的,總共歷時七年時間,終於在1878年建成。泰河向北注入北海,連結海灣北岸的鄧迪和南岸的沃米特,橋樑全長3.2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橋。但是,這條鐵路軌道並不是貫通平坦的。為了能夠讓船舶通過,橋樑中部被陡然抬高,向上隆起,而事故發生後,人們開始大肆指責——橋樑隆起部位附近的橋墩強度明顯不夠。
儘管如此,當時英國商務部的檢查官員還是認定橋樑並沒有問題。泰河鐵路橋贏得了聲譽,維多利亞女王在通車不久後就乘坐火車,來了一次對大橋的實際體驗。當時火車時速3英里,中途偶爾停車,全程總共10多分鐘,短短的距離卻花費這麼長時間,只是為了讓女王能夠從緩緩前行的“鐵馬”上,欣賞北海的美麗風光。57歲的邦奇創造的豐功偉績受到了讚許,他本人被封為爵士,這恐怕也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