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一力降十會,這個時候,吳桐覺得,她挺適合這句的古語的。
「老師,陸哥,賀院士」吳桐逐一和與會人員打了招呼,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要一起共事。大都在一次次的合作中磨合已久,無需多言客套的話語,吳桐直接進入正題:「我和上面已經同步,686中高所未來一段時間的研究方向,將以航天、能源,以及戰略信息技術三大領域為目標,專注於這三個領域的技術進行研發!」
「這是個大的主旨目標方向,圍繞著這個大方向,各位都可以開展優秀課題進行延展。我近期的重點,考慮了一段時間,預備放在對可控核聚變的小型化,以及航天推進器的研究上!」沒有目標的研發無異於無頭蒼蠅胡亂飛,亂七八糟沒有個脈絡。
吳桐慣來對自己的研發方向和目標,是要有個精準定位的。在確定了研究領域的大方向基礎上,吳桐就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這兩個既定下的方向作為研發重點。
在完全研發脈絡梳理清楚之後,吳桐需要研究團隊配合她的實驗和真正的應用打造。但是,在這之前,吳桐並不需要占用這些大家太多時間,資源過度集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吳桐很願意,這些核心研發工作者開展他們擅長版塊的課題,說不定,還會有意外收穫。
畢竟,再能幹,她只是一個人,所看到的也只是她自己看到的視角,群策群力,大家的視角會更加全面和清奇。
「可控核聚變小型化和航天推進器?」這兩個研發目標一出,頓時間,整個會議室的與會人員不由得都饒有興趣。可控核聚變示範堆工程,實打實的突破和成功,已經向世間所有人,證明了吳桐吳總的超強研發能力。
沒有人,為這個目標,覺得吳總的研發目標不切實際,而是第一時間,圍繞著這兩個目標思考著,該如何能夠做到,用什麼技術,能去實現這兩個研發目標!
雖然,自己做課題更自由,但是,跟著吳總做項目,才是真正的大項目大進步。他們已經了解了吳總的研發速度。所以,大家都基本統一思路,自己的課題開展嗎?肯定是開展的。但是這隻做配合吳總項目下的初期空餘時間補充 ,作為次要安排。
他們的主要任務,肯定還是全力配合吳總,再度創造新的奇蹟!沒有人,特別是任何研發人員,能拒絕,創造或者見證奇蹟的機會!
「目前航天上,對太空發射還是以火箭為主。
火箭應用的是動量守恆,要注意的是系統的內能在發射前後是不一樣的,新增的內能來源於火箭燃料的燃燒,系統內能增加了,噴射的物質單位時間質量比較低,但速度快,所以在動量守恆定理的作用下,火箭能加速飛行!
目前材質厚重的火箭推進器很像引擎,被設計用來提供許多用途。與引擎的設計原理類似,火箭推進器的管道排出氣體來推進太空船以完成航程的各個階段!「在航空領域沉浸多年,無論是陸驍,還是吳桐合作過的幾位航空領域大牛,對於半同領域屬性的航天,自然都是不陌生的。
誰都能對航天火箭發射,不說如數家珍,但是最起碼,基礎都是明白的。
「火箭發射,在開始階段,外部的推進火箭提供燃料給火箭推進器,直到燃料用盡時就拋棄。在那之後,強力的電磁體會進入火箭推進器來加速離子的激烈反應並達到近乎光速的速度,這提供了太空船絕大部份的推力。
最後,在航程的最後一階段,推進器負責了調整太空船進入行星引力圈,提供反向推進力來緩和速度讓太空船能安然步入與行星同步的軌道。
為了達到這所有的功能,所以,目前的航天推進器組必須具備有高能量離子加速的高度感應能力,也要能夠掌控由固態燃料推進器所產生的數十萬磅的推力。
我們要著手航天推進器的研發,首先考慮的,必然是要能完成因太空船質量與重力加速度原理所需要功能才行!」
第472章
空天飛機
「我的目標是真正的空天飛機,它要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是航空技術與航天技術高度結合的飛行器,我希望將把空間開發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它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國際目前資料,可以以每小時1.6萬~3萬公里的高超音速在大氣層內飛行,在30~100公里高空的飛行速度為12~25倍音速,而且可以直接加速進入地球軌道,成為航天飛行器,返回大氣層後,像飛機一樣在機場著陸,成為自由地往返天地之間的運輸工具。
我希望,我們可以追趕且超越這個數據!」
「可行,空天飛機將會是21世紀世界各國爭奪制空權和制天權的關鍵武器之一。走在前列的白頭鷹,毛熊,漢斯與他們都有在研究空天飛機,但沒有人實質成功,多數方案還是要靠拋棄式運載火箭升空,類似老式太空梭觀念!
在此之前,航空和航天是兩個不同的技術領域,由飛機和航天飛行器分別在大氣層內、外活動,航空運輸系統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系統一般是不能重複使用的。而空天飛機能夠達到完全重複使用和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的目的。「成老頷首,贊成這個決定。
征服金烏那頭神獸,吳桐想要染指這個領域,很正常的決定。
對於吳桐這個早就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學生,他如今放心的很,如今,他能做的,就是有生之年,輔佐吳桐做好每一個項目。所有的決定,吳桐有足夠的能力去制定下達,包括他這個老師,都是聽從範圍!
陸驍有行走的資料庫之稱,他一開口,就是詳細的紀實闡述。「海對面當年研發過太空梭,那架太空梭,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種往返於地面和宇宙空間的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
它由軌道飛行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器組成。預計每架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一百次,每次最多可將29.5噸有效載荷送入185至1110公里近地軌道,將14.5噸有效載荷帶回地面,太空梭全長56.14米,高23.34米。
軌道飛行器可載三至七人,在軌道上飛行7至30天,即可進入低傾角軌道,也可進入高傾角軌道,可進行回合、對接、停靠,執行人員和貨物運送,空間試驗,衛星發射、檢修和回收等任務。
上世紀81年初,歷經十年研製開發,終於建造成功哥倫比亞號,它是第一架用於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太空人和設備的太空梭。
據資料顯示,它第一次飛行的任務只是測試它的軌道飛行和著陸能力。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之後太空梭安全著陸。
「哥倫比亞」號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在下一架太空梭,挑戰者號建成之前,「哥倫比亞」號又進行了四次飛行。2003年返回地球時失事。」
「隨後,他們又研發了第二架太空梭:STS插llengerC),挑戰者號,82年落成,由軌道飛行器、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器和外燃燒箱共同構成。是一種用來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太空人和設備的帶有機翼的太空飛機。但是依然以悲劇結局,但是它往返十次的經驗,還是有我們學習的地方!」
作為科研走在前面的海對面,在做都不是無知的人,哪怕因為吳桐,他們現在在一些方面先行一步的領先,但是也沒有人小看對面的底蘊和一些科研成果。就算是失敗,也有他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同時,也給他們排除了一些錯誤方向,都是有價值的存在!
「後續,他們還有第三、第四,第五,「發現」號太空梭,84年8月第一次首飛,總計飛行了21次,比任何其它太空梭飛行次數都多。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重77.7噸,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間進行了16次飛行。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進行最後一次飛行。
奮進號是用來替代86年在爆炸中被毀壞的「挑戰者」號,於92年5月7日進行首次飛行,負責的任務中有不少是建設國際空間站。它也是還在使用當中的太空梭之一!」
「這些太空梭的設計,雖然做到了可重複利用這點兒,但是他們的起飛還是和火箭一樣,需要助推器的參與,只是這個助推器,可以回收維修後再利用!同時裝有太空梭主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的外燃油箱,是不可被回收利用
的!且需要軌道飛行器的輔助,從根本上來說,類似可回收性火箭,飛行代價頗高,並沒有脫離固發火箭的具現!「這些都是他們預研中,需要克服解決的重點。
空天飛機後可以是空天戰機,可以是未來星艦,這是他所期待的領域,也是他所期待能與吳桐攜手並進的領域,陸驍深邃眸光晶亮,盡皆是對征戰星辰大海的躍躍欲試。可以說,這曾經是他的研發終極目標!
吳桐的方向,是以可控核聚變小型化攻克,他們就有足夠的動力源泉,足以支持空天飛機去往更遙遠的地方,不需要外燃油箱參與,且速度可超預期達成。<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老師,陸哥,賀院士」吳桐逐一和與會人員打了招呼,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要一起共事。大都在一次次的合作中磨合已久,無需多言客套的話語,吳桐直接進入正題:「我和上面已經同步,686中高所未來一段時間的研究方向,將以航天、能源,以及戰略信息技術三大領域為目標,專注於這三個領域的技術進行研發!」
「這是個大的主旨目標方向,圍繞著這個大方向,各位都可以開展優秀課題進行延展。我近期的重點,考慮了一段時間,預備放在對可控核聚變的小型化,以及航天推進器的研究上!」沒有目標的研發無異於無頭蒼蠅胡亂飛,亂七八糟沒有個脈絡。
吳桐慣來對自己的研發方向和目標,是要有個精準定位的。在確定了研究領域的大方向基礎上,吳桐就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這兩個既定下的方向作為研發重點。
在完全研發脈絡梳理清楚之後,吳桐需要研究團隊配合她的實驗和真正的應用打造。但是,在這之前,吳桐並不需要占用這些大家太多時間,資源過度集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吳桐很願意,這些核心研發工作者開展他們擅長版塊的課題,說不定,還會有意外收穫。
畢竟,再能幹,她只是一個人,所看到的也只是她自己看到的視角,群策群力,大家的視角會更加全面和清奇。
「可控核聚變小型化和航天推進器?」這兩個研發目標一出,頓時間,整個會議室的與會人員不由得都饒有興趣。可控核聚變示範堆工程,實打實的突破和成功,已經向世間所有人,證明了吳桐吳總的超強研發能力。
沒有人,為這個目標,覺得吳總的研發目標不切實際,而是第一時間,圍繞著這兩個目標思考著,該如何能夠做到,用什麼技術,能去實現這兩個研發目標!
雖然,自己做課題更自由,但是,跟著吳總做項目,才是真正的大項目大進步。他們已經了解了吳總的研發速度。所以,大家都基本統一思路,自己的課題開展嗎?肯定是開展的。但是這隻做配合吳總項目下的初期空餘時間補充 ,作為次要安排。
他們的主要任務,肯定還是全力配合吳總,再度創造新的奇蹟!沒有人,特別是任何研發人員,能拒絕,創造或者見證奇蹟的機會!
「目前航天上,對太空發射還是以火箭為主。
火箭應用的是動量守恆,要注意的是系統的內能在發射前後是不一樣的,新增的內能來源於火箭燃料的燃燒,系統內能增加了,噴射的物質單位時間質量比較低,但速度快,所以在動量守恆定理的作用下,火箭能加速飛行!
目前材質厚重的火箭推進器很像引擎,被設計用來提供許多用途。與引擎的設計原理類似,火箭推進器的管道排出氣體來推進太空船以完成航程的各個階段!「在航空領域沉浸多年,無論是陸驍,還是吳桐合作過的幾位航空領域大牛,對於半同領域屬性的航天,自然都是不陌生的。
誰都能對航天火箭發射,不說如數家珍,但是最起碼,基礎都是明白的。
「火箭發射,在開始階段,外部的推進火箭提供燃料給火箭推進器,直到燃料用盡時就拋棄。在那之後,強力的電磁體會進入火箭推進器來加速離子的激烈反應並達到近乎光速的速度,這提供了太空船絕大部份的推力。
最後,在航程的最後一階段,推進器負責了調整太空船進入行星引力圈,提供反向推進力來緩和速度讓太空船能安然步入與行星同步的軌道。
為了達到這所有的功能,所以,目前的航天推進器組必須具備有高能量離子加速的高度感應能力,也要能夠掌控由固態燃料推進器所產生的數十萬磅的推力。
我們要著手航天推進器的研發,首先考慮的,必然是要能完成因太空船質量與重力加速度原理所需要功能才行!」
第472章
空天飛機
「我的目標是真正的空天飛機,它要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是航空技術與航天技術高度結合的飛行器,我希望將把空間開發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它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國際目前資料,可以以每小時1.6萬~3萬公里的高超音速在大氣層內飛行,在30~100公里高空的飛行速度為12~25倍音速,而且可以直接加速進入地球軌道,成為航天飛行器,返回大氣層後,像飛機一樣在機場著陸,成為自由地往返天地之間的運輸工具。
我希望,我們可以追趕且超越這個數據!」
「可行,空天飛機將會是21世紀世界各國爭奪制空權和制天權的關鍵武器之一。走在前列的白頭鷹,毛熊,漢斯與他們都有在研究空天飛機,但沒有人實質成功,多數方案還是要靠拋棄式運載火箭升空,類似老式太空梭觀念!
在此之前,航空和航天是兩個不同的技術領域,由飛機和航天飛行器分別在大氣層內、外活動,航空運輸系統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系統一般是不能重複使用的。而空天飛機能夠達到完全重複使用和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的目的。「成老頷首,贊成這個決定。
征服金烏那頭神獸,吳桐想要染指這個領域,很正常的決定。
對於吳桐這個早就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學生,他如今放心的很,如今,他能做的,就是有生之年,輔佐吳桐做好每一個項目。所有的決定,吳桐有足夠的能力去制定下達,包括他這個老師,都是聽從範圍!
陸驍有行走的資料庫之稱,他一開口,就是詳細的紀實闡述。「海對面當年研發過太空梭,那架太空梭,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種往返於地面和宇宙空間的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
它由軌道飛行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器組成。預計每架軌道飛行器可重複使用一百次,每次最多可將29.5噸有效載荷送入185至1110公里近地軌道,將14.5噸有效載荷帶回地面,太空梭全長56.14米,高23.34米。
軌道飛行器可載三至七人,在軌道上飛行7至30天,即可進入低傾角軌道,也可進入高傾角軌道,可進行回合、對接、停靠,執行人員和貨物運送,空間試驗,衛星發射、檢修和回收等任務。
上世紀81年初,歷經十年研製開發,終於建造成功哥倫比亞號,它是第一架用於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太空人和設備的太空梭。
據資料顯示,它第一次飛行的任務只是測試它的軌道飛行和著陸能力。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之後太空梭安全著陸。
「哥倫比亞」號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在下一架太空梭,挑戰者號建成之前,「哥倫比亞」號又進行了四次飛行。2003年返回地球時失事。」
「隨後,他們又研發了第二架太空梭:STS插llengerC),挑戰者號,82年落成,由軌道飛行器、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器和外燃燒箱共同構成。是一種用來在太空和地面之間往返運送太空人和設備的帶有機翼的太空飛機。但是依然以悲劇結局,但是它往返十次的經驗,還是有我們學習的地方!」
作為科研走在前面的海對面,在做都不是無知的人,哪怕因為吳桐,他們現在在一些方面先行一步的領先,但是也沒有人小看對面的底蘊和一些科研成果。就算是失敗,也有他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同時,也給他們排除了一些錯誤方向,都是有價值的存在!
「後續,他們還有第三、第四,第五,「發現」號太空梭,84年8月第一次首飛,總計飛行了21次,比任何其它太空梭飛行次數都多。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重77.7噸,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間進行了16次飛行。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進行最後一次飛行。
奮進號是用來替代86年在爆炸中被毀壞的「挑戰者」號,於92年5月7日進行首次飛行,負責的任務中有不少是建設國際空間站。它也是還在使用當中的太空梭之一!」
「這些太空梭的設計,雖然做到了可重複利用這點兒,但是他們的起飛還是和火箭一樣,需要助推器的參與,只是這個助推器,可以回收維修後再利用!同時裝有太空梭主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的外燃油箱,是不可被回收利用
的!且需要軌道飛行器的輔助,從根本上來說,類似可回收性火箭,飛行代價頗高,並沒有脫離固發火箭的具現!「這些都是他們預研中,需要克服解決的重點。
空天飛機後可以是空天戰機,可以是未來星艦,這是他所期待的領域,也是他所期待能與吳桐攜手並進的領域,陸驍深邃眸光晶亮,盡皆是對征戰星辰大海的躍躍欲試。可以說,這曾經是他的研發終極目標!
吳桐的方向,是以可控核聚變小型化攻克,他們就有足夠的動力源泉,足以支持空天飛機去往更遙遠的地方,不需要外燃油箱參與,且速度可超預期達成。<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