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曖,抒發條鳥,人們肯定以為我們是一對戀人。”
“或許。”我說。
“嗯,我的信全部看了?”
“你的信?”我莫名其妙,“抱歉,我連一封也沒接到你的什麼信啊!你那邊該聯繫,我才打電話給你母親,好反問出了你這裡的地址和電話號碼——為此我不得不胡扯一大堆謊話。”
“嘿,這是怎麼搞的!我總共給你寫了不下500封信的!”笠原May仰天嘆道。
黃昏時分笠原May特意送我去火車站。我們坐公共汽車到鎮上,在車站附近一家餐館一起吃比薩餅,吃完等待只有三節車廂的內燃機列車開來。車站候車室里一個大爐子燒得正紅,爐旁聚著兩三個人。我們沒有進去,兩人單獨站在冷颶颶的月台上。輪廓分明的冬月凍僵似地懸在空中。上弦月,弧形尖銳,猶一把中國刀。笠原May在這月下路腳在我右臉頰輕輕吻了一下。我可以在現已不復存在的青病上感覺出她涼涼的薄薄的小小的嘴唇。
“再見吧擰發條鳥,”笠原May低聲道,“謝謝你專門來看我。”
我雙手插在風衣袋,凝視笠原May。我不知說什麼好。
車一進站,她摘下帽子,後退一步對我說:“曖,抒發條馬,有什麼事要大聲叫我,叫我和那些鴨子人!”
“再見,笠原May!”我說。
車出站後上弦月也還是總在我的頭頂。車轉彎時,月亮時隱時現。我眼望月亮。望不見時,就望窗外幾座小鎮的燈火。我在腦海中推出一個人乘公共汽車返回山中工廠的戴藍毛線帽的笠原May,推出在哪裡的糙叢中入睡的鴨子人。又轉而考慮自己所要重返的世界。
“再見,笠原May!”我說。再見,笠原May,祝你得到牢牢的保護。
我閉眼準備睡一覺。但睡著已是很久以後的事了。我在遠離任何人任何場所的地方,靜靜地墜入片刻的睡眠。
譯後記
國內國外抓耳撓腮了好幾個月,總算搗鼓出來了。譯來譯去,即使字數再多,也終究是傳達別人的話,就像把自家腦袋租給了別人。因此這個譯後記是一定要寫的,哪怕呷咳幾句廢話也好——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把腦袋又收歸到自己肩上。
首先要說的是書名。按原義,應譯為《抒發條鳥年代記(chronidJ》。其實這樣也未嘗不可。況且“擰發條鳥”又是書中點睛之語,即所謂 key word。但思索再三,還是一咬牙變通為《奇鳥行狀錄》,有可能弄巧成拙。
其次就作品本身說幾句。《奇鳥行狀錄》(以下簡稱《鳥》)背景是1984年,創作時間應在1993~1995年。當時作者旅居美國。就是說作者是站在美利堅大地上來眺望來審視日本這個島國的。“簡言之,日本看上去更像是翻卷著暴力漩渦的莫名其妙的國家”,是“扭歪變形的空蕩蕩的空屋”,是“空虛的中心”(沼野充義語,《文學界》 1995年 10月號)。這點對我們理解作品或許可以提供某種啟示。鶴》分三部。第一部《賊喜鵲》(音樂上我國通譯為“賦鵲”,為羅西尼的兩幕歌劇名)和第二部《預言鳥》於且994年4月同時出版。而第三部《刺鳥人》則在1995年8月問世。據作者本人介紹,原本打算以第二部結束。所以續寫第三部,是出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責任感,想把他們從噩夢中多少拉回一點。“從而改變使岡田亨最後死掉的原來構思,而令其同久美子相互尋覓併合力對付綿谷升——向“惡”宣戰,向空虛宣戰,向黑暗宣戰,向暴力宣戰。而這種積極姿態(stanc)是村上以前作品所不曾有過的,乃其創作道路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轉折。
整部作品獲47屆讀賣文學獎。文學評論家九穀才一在1996年2月1日的《讀賣新聞》
就此撰文,稱讚鵬》“儘管近結尾部分不無紊亂,但仍極富勉力,若干小故事縱使收入卜千零一夜》亦不遜色,堪稱奇才之作”,“給我們的文學以新的夢境”。的確,作者在鵬》中再次淋漓酣暢地發揮了其編織故事駕馭虛實揮灑文字的氣勢與才華。如果說味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其青年時代平地築起的一座寒氣逼人的摩天冰峰,這部《烏》則是其步入中年後向所謂文學權限全力發起的一次衝擊。小說一開始便推出一連串偏離常軌的現實:該上班的不上班,該上學的不上學,該歸宿的不歸宿,水井幹了,房子空了,貓不見了。繼而各種奇妙人物紛至沓來:特異功能者,“意識娼婦”、占卜師、中尉、服裝設計師、臉上有疫的獸醫、剝皮鮑里斯……健中有謎,戲中有戲,畫中有畫。似夢非夢,似真非真,似我非我。不相連而又相連,離奇而又不離奇,無可理喻而又可以理喻……作者便是這樣以淡定的洗鍊的詼諧的富有現代知性理性感性的筆致與口吻,綿綿講述當代的《一千零一夜》,講述 20世紀的《夫方夜譚》。其實,我們這個時代並非不需要故事,人們尤其需要想落天外妙趣橫生而又給人以情感共振和人生啟迪的故事,而村上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故事《這恐怕也是鶴》出版不久即被《朝日新聞》連續幾周列為十大暢銷書之一甚至榜首的一個原因。
最後想說的是鶴》前兩部是在作者的母國日本翻譯的。當時我得到一個為時四年(我完成了三年)赴日執教機會,住在離大學很近的一座獨門獨院的日式木屋裡。沒有家人沒有鄰人沒有上司沒有部下沒有市井的喧囂沒有鄭重的會議,日子平靜得簡直聽得見小院糙坪上一對蝴蝶的情話。尤為難得的是木屋旁有座小山,山下有條河,河畔野花叢叢,茅竹青青。黃昏時分,群騖齊飛,魚躍淺底。及至夜幕降臨,或滿天星斗,一川清風,或月出東山,上下澄澈。倘不想,點什麼悟點什麼寫點什麼譯點什麼,實在愧對這天賜良辰美景。於是我想起了村上春樹譯本出版後自己這幾年有幸得到的眾多讀者來信,想到故國大多未曾謀面的朋友正對自己手中的譯筆投來熱情期許的目光,決定繼續譯點村上的作品。《鳥》在日本雉出不久,便同譯林出版社聯繫,很快得到熱倩慷慨而富有見地的答覆。接著在作者秘書遠井急於小姐的幫助下談成了版權。因此我此刻實在充滿了感謝的心情。感謝出版社,感謝作者,感謝讀者,感謝這井小姐,感謝日本同事案耕司先生,也感謝已遠離了三四個月的那座木屋那條小河那片月華……我願意請諸位讀者朋友分享我的這種美好的心情。譯文中如有什麼(肯定有什麼),請仍像以往那樣來信告訴我,信請寄“廣州市暨南大學外語系”(郵政編碼510632),寓所電話是(020)85221070,我期待著。
林少華
1996年7月16日 於暨南大學羊城龍寓所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或許。”我說。
“嗯,我的信全部看了?”
“你的信?”我莫名其妙,“抱歉,我連一封也沒接到你的什麼信啊!你那邊該聯繫,我才打電話給你母親,好反問出了你這裡的地址和電話號碼——為此我不得不胡扯一大堆謊話。”
“嘿,這是怎麼搞的!我總共給你寫了不下500封信的!”笠原May仰天嘆道。
黃昏時分笠原May特意送我去火車站。我們坐公共汽車到鎮上,在車站附近一家餐館一起吃比薩餅,吃完等待只有三節車廂的內燃機列車開來。車站候車室里一個大爐子燒得正紅,爐旁聚著兩三個人。我們沒有進去,兩人單獨站在冷颶颶的月台上。輪廓分明的冬月凍僵似地懸在空中。上弦月,弧形尖銳,猶一把中國刀。笠原May在這月下路腳在我右臉頰輕輕吻了一下。我可以在現已不復存在的青病上感覺出她涼涼的薄薄的小小的嘴唇。
“再見吧擰發條鳥,”笠原May低聲道,“謝謝你專門來看我。”
我雙手插在風衣袋,凝視笠原May。我不知說什麼好。
車一進站,她摘下帽子,後退一步對我說:“曖,抒發條馬,有什麼事要大聲叫我,叫我和那些鴨子人!”
“再見,笠原May!”我說。
車出站後上弦月也還是總在我的頭頂。車轉彎時,月亮時隱時現。我眼望月亮。望不見時,就望窗外幾座小鎮的燈火。我在腦海中推出一個人乘公共汽車返回山中工廠的戴藍毛線帽的笠原May,推出在哪裡的糙叢中入睡的鴨子人。又轉而考慮自己所要重返的世界。
“再見,笠原May!”我說。再見,笠原May,祝你得到牢牢的保護。
我閉眼準備睡一覺。但睡著已是很久以後的事了。我在遠離任何人任何場所的地方,靜靜地墜入片刻的睡眠。
譯後記
國內國外抓耳撓腮了好幾個月,總算搗鼓出來了。譯來譯去,即使字數再多,也終究是傳達別人的話,就像把自家腦袋租給了別人。因此這個譯後記是一定要寫的,哪怕呷咳幾句廢話也好——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把腦袋又收歸到自己肩上。
首先要說的是書名。按原義,應譯為《抒發條鳥年代記(chronidJ》。其實這樣也未嘗不可。況且“擰發條鳥”又是書中點睛之語,即所謂 key word。但思索再三,還是一咬牙變通為《奇鳥行狀錄》,有可能弄巧成拙。
其次就作品本身說幾句。《奇鳥行狀錄》(以下簡稱《鳥》)背景是1984年,創作時間應在1993~1995年。當時作者旅居美國。就是說作者是站在美利堅大地上來眺望來審視日本這個島國的。“簡言之,日本看上去更像是翻卷著暴力漩渦的莫名其妙的國家”,是“扭歪變形的空蕩蕩的空屋”,是“空虛的中心”(沼野充義語,《文學界》 1995年 10月號)。這點對我們理解作品或許可以提供某種啟示。鶴》分三部。第一部《賊喜鵲》(音樂上我國通譯為“賦鵲”,為羅西尼的兩幕歌劇名)和第二部《預言鳥》於且994年4月同時出版。而第三部《刺鳥人》則在1995年8月問世。據作者本人介紹,原本打算以第二部結束。所以續寫第三部,是出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責任感,想把他們從噩夢中多少拉回一點。“從而改變使岡田亨最後死掉的原來構思,而令其同久美子相互尋覓併合力對付綿谷升——向“惡”宣戰,向空虛宣戰,向黑暗宣戰,向暴力宣戰。而這種積極姿態(stanc)是村上以前作品所不曾有過的,乃其創作道路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轉折。
整部作品獲47屆讀賣文學獎。文學評論家九穀才一在1996年2月1日的《讀賣新聞》
就此撰文,稱讚鵬》“儘管近結尾部分不無紊亂,但仍極富勉力,若干小故事縱使收入卜千零一夜》亦不遜色,堪稱奇才之作”,“給我們的文學以新的夢境”。的確,作者在鵬》中再次淋漓酣暢地發揮了其編織故事駕馭虛實揮灑文字的氣勢與才華。如果說味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其青年時代平地築起的一座寒氣逼人的摩天冰峰,這部《烏》則是其步入中年後向所謂文學權限全力發起的一次衝擊。小說一開始便推出一連串偏離常軌的現實:該上班的不上班,該上學的不上學,該歸宿的不歸宿,水井幹了,房子空了,貓不見了。繼而各種奇妙人物紛至沓來:特異功能者,“意識娼婦”、占卜師、中尉、服裝設計師、臉上有疫的獸醫、剝皮鮑里斯……健中有謎,戲中有戲,畫中有畫。似夢非夢,似真非真,似我非我。不相連而又相連,離奇而又不離奇,無可理喻而又可以理喻……作者便是這樣以淡定的洗鍊的詼諧的富有現代知性理性感性的筆致與口吻,綿綿講述當代的《一千零一夜》,講述 20世紀的《夫方夜譚》。其實,我們這個時代並非不需要故事,人們尤其需要想落天外妙趣橫生而又給人以情感共振和人生啟迪的故事,而村上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故事《這恐怕也是鶴》出版不久即被《朝日新聞》連續幾周列為十大暢銷書之一甚至榜首的一個原因。
最後想說的是鶴》前兩部是在作者的母國日本翻譯的。當時我得到一個為時四年(我完成了三年)赴日執教機會,住在離大學很近的一座獨門獨院的日式木屋裡。沒有家人沒有鄰人沒有上司沒有部下沒有市井的喧囂沒有鄭重的會議,日子平靜得簡直聽得見小院糙坪上一對蝴蝶的情話。尤為難得的是木屋旁有座小山,山下有條河,河畔野花叢叢,茅竹青青。黃昏時分,群騖齊飛,魚躍淺底。及至夜幕降臨,或滿天星斗,一川清風,或月出東山,上下澄澈。倘不想,點什麼悟點什麼寫點什麼譯點什麼,實在愧對這天賜良辰美景。於是我想起了村上春樹譯本出版後自己這幾年有幸得到的眾多讀者來信,想到故國大多未曾謀面的朋友正對自己手中的譯筆投來熱情期許的目光,決定繼續譯點村上的作品。《鳥》在日本雉出不久,便同譯林出版社聯繫,很快得到熱倩慷慨而富有見地的答覆。接著在作者秘書遠井急於小姐的幫助下談成了版權。因此我此刻實在充滿了感謝的心情。感謝出版社,感謝作者,感謝讀者,感謝這井小姐,感謝日本同事案耕司先生,也感謝已遠離了三四個月的那座木屋那條小河那片月華……我願意請諸位讀者朋友分享我的這種美好的心情。譯文中如有什麼(肯定有什麼),請仍像以往那樣來信告訴我,信請寄“廣州市暨南大學外語系”(郵政編碼510632),寓所電話是(020)85221070,我期待著。
林少華
1996年7月16日 於暨南大學羊城龍寓所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