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如果他不能擔起這份沉甸甸的信任,那麼等待他的就是被永遠地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騎乘的馬兒似乎感知到了他的焦躁,不安的揚起前蹄,連打了兩個響鼻。
章楶俯下身,一邊輕輕摸著馬鬃安撫著馬兒的情緒,一邊下達了抵達後的第一個命令:「使人叫陣。」
不同於章楶的五分緊張五分喜,如今析津府的守將耶律仁先就是只有驚了。
雖說兩國自澶淵之盟簽訂後總體局勢是和平的,但小摩擦也時常發生,十年前有關南十縣之爭,前年又有為助夏毀盟,但大敗而歸的事,加上遼國如今的國勢距離衰退也還有段距離,所以註定擔任析津府這個東線最重要戰略要地留守一職的官員不會是草包。
早在耶律洪基以皇子之尊,率大軍助夏卻失敗而歸,還遭遇追擊,精銳十折五六的消息的傳回國內時,當時還在上京的耶律仁先就嗅到了戰爭的味道。
以中原漢人的執念,再加上一個時時刻刻都想追比漢唐,敢於在危急時刻頂在最前線不撤的「戰爭狂」太子,在滅夏後肯定是要和本國掰一掰腕子的。
因朝中持這個態度的不在少數,所以耶律仁先才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南京守備。
但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天居然會來得這麼快。而且宋人還選擇了己國內亂未定,群龍無首的絕佳時間點發動了進攻。
宋人的動員能力什麼時候這麼強了!他原以為宋人的行政效率會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收拾好內亂。
這位在遼史上被稱為有智略,也親身參與過十餘年前關南十縣歸屬談判的宗室重臣,以遠超常人的目光發現了老對手的迅速蛻變,並見證其成長為難以理解的模樣。
但無論耶律仁先有沒有做出準確的預判,能不能理解老對手如今的形態,準備是否充足,戰爭都不以他意志為轉移,轟隆隆地推到了他的面前。
而且更加倒反天罡的是,宋人竟然敢用全騎兵陣容在城下叫陣了!
雖然人數不多,瞧著也就二三百騎,但這曾經全是他們的詞!
看著城下那一溜油光水滑,筋強骨健,明顯是得到了精心照料的河曲馬,還有那些眼裡閃爍著興奮的光,恨不得立刻拔刀廝殺,得功勞換富貴的精神士卒,再想想自家騎兵那湊合的馬匹,更加湊合的訓練,勉強湊合出一隻難稱軍備廢弛的湊合隊伍,耶律仁先就感覺自己腦瓜子疼。
無論怎麼看,己方的勝率都不會高。
但不出戰又是絕對行不通的。
這並不是因為比起據城堅守,遼軍更擅長出城接戰,而是兩國相爭,所爭的早就超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更加虛無縹緲的勢。
若勢在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便能七年一統天下。反面例子便是秦朝,大勢一去,六世餘烈便轉為二世而亡,縱然章邯奮力扶著將要傾覆的大廈,也是獨木難支,不過是為落日的帝國增添一抹名為悲壯的餘暉。
而遼國之所以能以異族身份統治占據廣大面積的漢家故地,除了本身積極漢化,各循其俗實行南北分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遼國占據著軍勢的上風。
要是現在宋軍堵到了家門口,而且還用著他們遼國引以為傲的騎兵挑釁,他卻拒絕己方騎兵出城迎敵,自己戳破本就搖搖欲墜的軍勢強大騙局,以如今府衙搜捕《南京早知道》報紙一干人員徒勞無功的現狀,想必都等不到兵敗,析津府中的漢人大族就會聯手反了,把他綁上蝴蝶結當做給宋人的投名狀。
所以耶律仁先不僅要戰,還必須戰而勝之,才能把局面,說得更大一些是遼國的國祚給延續下去。
這就是兵書上所言的為勢所迫,不得不戰。
但他到底是有能力的重臣,也早做過如果遭遇最壞局面的預案,如今只是需要下決心執行預案。
耶律仁先手按上城牆,指甲嵌入牆磚上不知何時被砍出來的刀痕,用身痛來壓過心痛。
*
約莫過了兩炷香的時間,正當罵得有些口乾舌燥的宋騎們都在考慮要不要歸陣換批人再來罵時,城門突然打開,遼軍騎兵如聚合的烏雲一般,迅疾地飄出城門,沉沉朝他們壓了過來。
冷兵器時代的騎兵作戰並沒有諸多演義中說得天花亂墜的斗將 ,只有聚合人馬,排好陣列互相衝撞,直至殺到其中一方承受不了傷亡,軍心崩潰為止。
而演義中所描寫的諸多斗將場面,其實是脫胎於交戰中的「矛頭對撞」。
畢竟萬事開頭難,又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對戰中雙方都會儘可能地將精銳集中在最前方。
當精銳遇到精銳,又都攜帶著帶領後來者破敵,提振軍心士氣,增大己方勝算的使命,焉能不使出渾身解數好殺敗對方?
此時充當遼軍「矛頭」之人就是一位望之令人生畏的精銳。
月夸下馬匹且不必提,畢竟涼並之地馬匹素質綜合來說是最好的,但難得的是騎著明顯高出從騎半頭的神俊馬匹,其人卻絲毫不顯小,好似熊羆化為了人形,與馬相得益彰,而且腋下還穩穩夾著一根非勇將不可用的長馬槊。
為了刺激遼人應戰,章楶派出的三百叫陣騎兵其實距離城門很近,完全處在騎兵一回合衝鋒的距離內。
根據樞密院新編撰的騎兵作戰守則,當面對敵方騎兵衝鋒而來,而己方無特殊情況時,應優先採取提振馬速,與敵交戰的方式。
但竭盡全力才爭來這個叫陣差事的程處畢並沒有動,只是招呼著全員集中精神,準備與敵接戰,然後將目光投向早已諳熟於心的既定位置。
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
在那個一馬當先人型熊羆帶領下,遼軍如下山猛虎,極快地撲來,千騎同奔的巨大力道甚至讓程處畢能夠看清無數的煙塵自地面騰起,於陽光中跳躍扭曲。
直到遼軍越過他的視線……
「轟隆隆!」神威大將軍炮如約而至。
無論是聲音、震起的灰塵,還是製造的殺傷,都比遼軍要強,所以迅速搶過遼軍的風頭。
那個形如熊羆的遼軍「矛頭」因為沖在最前,所以也受到了重點照顧,現在連人帶馬變成了一灘泥,沒來得及脫手的馬槊就這麼被驚馬踩來踩去,看得程處畢一陣心疼。
雖說時代變了,有了火器後提倡先來兩輪炮擊削弱敵方實力,一改過去悶頭衝鋒,互相絞殺的作戰方式,但他還是對馬槊擁有著極大的熱愛。
而更多的遼軍陷入了混亂之中,畢竟耶律仁先制定的脫敏訓練雖好,但馬兒不笨,它們分得清用竹竿敲鐵桶和火藥爆炸的差別。
不過脫敏訓練有總比沒有強,馬兒們在各自騎士的安撫駕馭下,很快適應了全新環境。
遼軍中也有聰明的,知道光這麼挨炸不是事,舉槍大吼道:「靠上宋軍!都靠上宋軍!宋人的火炮絕不會把他們自己的騎兵都一塊炸了的!」
「只要靠過去!咱們就能活了!」
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慣性思維是很可怕的,哪怕被火炮炸得死傷慘重,遼軍也堅定認為近身肉搏宋軍遠不是他們的對手。
程處畢決心幫助他們重塑一下認知。
他緊夾馬腹,舉起了自己手中的槍,自丹田提氣發出聲音:「殺!」
第159章
只能說章楶已經學會了用人,如今在戰場上面對數倍於己遼軍的正是占據著軍校生最大比例的蔭補生。
官家三令五申國家不養閒人,更不養蛀蟲,所以作為免試進入軍校的代價,蔭補生的常規升職是有天花板的,而這個天花板恰好差一步就能獲得繼續蔭子入校的資格。
所以為了家門不墮,富貴延續,蔭補生們必須立下實打實的軍功,跳出常規升職的窠臼,打破天花板。
這也是首戰花落蔭補生頭上的根本原因。
因為他們不僅人多,也真的需要軍功,為了軍功能玩命。
至於作為此部矛頭的程處畢就更有意思了,如今漫說是他昔日的下屬謝添,就是謝添的下屬們都因為捕殺李元昊的大功平步青雲,走在了他的前頭,讓小有軍功的他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
他程處畢只是運道還沒來,不是只能借旁人的運道才能扶搖直上。
一聲暴喝後,程處畢如過往無數次訓練那般,率先沖了出去。
短短三十步的距離其實並不能將馬速提到極致,但好在遼軍猝不及防用臉接了兩輪炮擊,尚處在整理隊列的混亂期,躍馬挺槍撞進去的程處畢並沒有受到太大阻礙。
「Duang——」程處畢的長槍點在了試圖阻攔他的遼騎身上。
沒有最令他著迷的刺入腹腔柔軟感,因為以遼國的國力,是能夠把精銳騎兵武裝成鐵皮罐頭,令利器吃癟的。
而眾所周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反震之力經由槍桿傳到手上,令程處畢的虎口有輕微的麻痹感。
眼見接他一槍的遼騎已經回過神來,欲要挺槍回刺,他絲毫不懼,腿夾馬腹,腰背繃緊,力由腰及手,狠擰長槍,質地優良的槍桿經不住力產生彎曲,又在被壓制到極限後暴烈地回彈。<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騎乘的馬兒似乎感知到了他的焦躁,不安的揚起前蹄,連打了兩個響鼻。
章楶俯下身,一邊輕輕摸著馬鬃安撫著馬兒的情緒,一邊下達了抵達後的第一個命令:「使人叫陣。」
不同於章楶的五分緊張五分喜,如今析津府的守將耶律仁先就是只有驚了。
雖說兩國自澶淵之盟簽訂後總體局勢是和平的,但小摩擦也時常發生,十年前有關南十縣之爭,前年又有為助夏毀盟,但大敗而歸的事,加上遼國如今的國勢距離衰退也還有段距離,所以註定擔任析津府這個東線最重要戰略要地留守一職的官員不會是草包。
早在耶律洪基以皇子之尊,率大軍助夏卻失敗而歸,還遭遇追擊,精銳十折五六的消息的傳回國內時,當時還在上京的耶律仁先就嗅到了戰爭的味道。
以中原漢人的執念,再加上一個時時刻刻都想追比漢唐,敢於在危急時刻頂在最前線不撤的「戰爭狂」太子,在滅夏後肯定是要和本國掰一掰腕子的。
因朝中持這個態度的不在少數,所以耶律仁先才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南京守備。
但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天居然會來得這麼快。而且宋人還選擇了己國內亂未定,群龍無首的絕佳時間點發動了進攻。
宋人的動員能力什麼時候這麼強了!他原以為宋人的行政效率會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收拾好內亂。
這位在遼史上被稱為有智略,也親身參與過十餘年前關南十縣歸屬談判的宗室重臣,以遠超常人的目光發現了老對手的迅速蛻變,並見證其成長為難以理解的模樣。
但無論耶律仁先有沒有做出準確的預判,能不能理解老對手如今的形態,準備是否充足,戰爭都不以他意志為轉移,轟隆隆地推到了他的面前。
而且更加倒反天罡的是,宋人竟然敢用全騎兵陣容在城下叫陣了!
雖然人數不多,瞧著也就二三百騎,但這曾經全是他們的詞!
看著城下那一溜油光水滑,筋強骨健,明顯是得到了精心照料的河曲馬,還有那些眼裡閃爍著興奮的光,恨不得立刻拔刀廝殺,得功勞換富貴的精神士卒,再想想自家騎兵那湊合的馬匹,更加湊合的訓練,勉強湊合出一隻難稱軍備廢弛的湊合隊伍,耶律仁先就感覺自己腦瓜子疼。
無論怎麼看,己方的勝率都不會高。
但不出戰又是絕對行不通的。
這並不是因為比起據城堅守,遼軍更擅長出城接戰,而是兩國相爭,所爭的早就超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更加虛無縹緲的勢。
若勢在手,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便能七年一統天下。反面例子便是秦朝,大勢一去,六世餘烈便轉為二世而亡,縱然章邯奮力扶著將要傾覆的大廈,也是獨木難支,不過是為落日的帝國增添一抹名為悲壯的餘暉。
而遼國之所以能以異族身份統治占據廣大面積的漢家故地,除了本身積極漢化,各循其俗實行南北分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遼國占據著軍勢的上風。
要是現在宋軍堵到了家門口,而且還用著他們遼國引以為傲的騎兵挑釁,他卻拒絕己方騎兵出城迎敵,自己戳破本就搖搖欲墜的軍勢強大騙局,以如今府衙搜捕《南京早知道》報紙一干人員徒勞無功的現狀,想必都等不到兵敗,析津府中的漢人大族就會聯手反了,把他綁上蝴蝶結當做給宋人的投名狀。
所以耶律仁先不僅要戰,還必須戰而勝之,才能把局面,說得更大一些是遼國的國祚給延續下去。
這就是兵書上所言的為勢所迫,不得不戰。
但他到底是有能力的重臣,也早做過如果遭遇最壞局面的預案,如今只是需要下決心執行預案。
耶律仁先手按上城牆,指甲嵌入牆磚上不知何時被砍出來的刀痕,用身痛來壓過心痛。
*
約莫過了兩炷香的時間,正當罵得有些口乾舌燥的宋騎們都在考慮要不要歸陣換批人再來罵時,城門突然打開,遼軍騎兵如聚合的烏雲一般,迅疾地飄出城門,沉沉朝他們壓了過來。
冷兵器時代的騎兵作戰並沒有諸多演義中說得天花亂墜的斗將 ,只有聚合人馬,排好陣列互相衝撞,直至殺到其中一方承受不了傷亡,軍心崩潰為止。
而演義中所描寫的諸多斗將場面,其實是脫胎於交戰中的「矛頭對撞」。
畢竟萬事開頭難,又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對戰中雙方都會儘可能地將精銳集中在最前方。
當精銳遇到精銳,又都攜帶著帶領後來者破敵,提振軍心士氣,增大己方勝算的使命,焉能不使出渾身解數好殺敗對方?
此時充當遼軍「矛頭」之人就是一位望之令人生畏的精銳。
月夸下馬匹且不必提,畢竟涼並之地馬匹素質綜合來說是最好的,但難得的是騎著明顯高出從騎半頭的神俊馬匹,其人卻絲毫不顯小,好似熊羆化為了人形,與馬相得益彰,而且腋下還穩穩夾著一根非勇將不可用的長馬槊。
為了刺激遼人應戰,章楶派出的三百叫陣騎兵其實距離城門很近,完全處在騎兵一回合衝鋒的距離內。
根據樞密院新編撰的騎兵作戰守則,當面對敵方騎兵衝鋒而來,而己方無特殊情況時,應優先採取提振馬速,與敵交戰的方式。
但竭盡全力才爭來這個叫陣差事的程處畢並沒有動,只是招呼著全員集中精神,準備與敵接戰,然後將目光投向早已諳熟於心的既定位置。
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
在那個一馬當先人型熊羆帶領下,遼軍如下山猛虎,極快地撲來,千騎同奔的巨大力道甚至讓程處畢能夠看清無數的煙塵自地面騰起,於陽光中跳躍扭曲。
直到遼軍越過他的視線……
「轟隆隆!」神威大將軍炮如約而至。
無論是聲音、震起的灰塵,還是製造的殺傷,都比遼軍要強,所以迅速搶過遼軍的風頭。
那個形如熊羆的遼軍「矛頭」因為沖在最前,所以也受到了重點照顧,現在連人帶馬變成了一灘泥,沒來得及脫手的馬槊就這麼被驚馬踩來踩去,看得程處畢一陣心疼。
雖說時代變了,有了火器後提倡先來兩輪炮擊削弱敵方實力,一改過去悶頭衝鋒,互相絞殺的作戰方式,但他還是對馬槊擁有著極大的熱愛。
而更多的遼軍陷入了混亂之中,畢竟耶律仁先制定的脫敏訓練雖好,但馬兒不笨,它們分得清用竹竿敲鐵桶和火藥爆炸的差別。
不過脫敏訓練有總比沒有強,馬兒們在各自騎士的安撫駕馭下,很快適應了全新環境。
遼軍中也有聰明的,知道光這麼挨炸不是事,舉槍大吼道:「靠上宋軍!都靠上宋軍!宋人的火炮絕不會把他們自己的騎兵都一塊炸了的!」
「只要靠過去!咱們就能活了!」
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慣性思維是很可怕的,哪怕被火炮炸得死傷慘重,遼軍也堅定認為近身肉搏宋軍遠不是他們的對手。
程處畢決心幫助他們重塑一下認知。
他緊夾馬腹,舉起了自己手中的槍,自丹田提氣發出聲音:「殺!」
第159章
只能說章楶已經學會了用人,如今在戰場上面對數倍於己遼軍的正是占據著軍校生最大比例的蔭補生。
官家三令五申國家不養閒人,更不養蛀蟲,所以作為免試進入軍校的代價,蔭補生的常規升職是有天花板的,而這個天花板恰好差一步就能獲得繼續蔭子入校的資格。
所以為了家門不墮,富貴延續,蔭補生們必須立下實打實的軍功,跳出常規升職的窠臼,打破天花板。
這也是首戰花落蔭補生頭上的根本原因。
因為他們不僅人多,也真的需要軍功,為了軍功能玩命。
至於作為此部矛頭的程處畢就更有意思了,如今漫說是他昔日的下屬謝添,就是謝添的下屬們都因為捕殺李元昊的大功平步青雲,走在了他的前頭,讓小有軍功的他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
他程處畢只是運道還沒來,不是只能借旁人的運道才能扶搖直上。
一聲暴喝後,程處畢如過往無數次訓練那般,率先沖了出去。
短短三十步的距離其實並不能將馬速提到極致,但好在遼軍猝不及防用臉接了兩輪炮擊,尚處在整理隊列的混亂期,躍馬挺槍撞進去的程處畢並沒有受到太大阻礙。
「Duang——」程處畢的長槍點在了試圖阻攔他的遼騎身上。
沒有最令他著迷的刺入腹腔柔軟感,因為以遼國的國力,是能夠把精銳騎兵武裝成鐵皮罐頭,令利器吃癟的。
而眾所周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反震之力經由槍桿傳到手上,令程處畢的虎口有輕微的麻痹感。
眼見接他一槍的遼騎已經回過神來,欲要挺槍回刺,他絲毫不懼,腿夾馬腹,腰背繃緊,力由腰及手,狠擰長槍,質地優良的槍桿經不住力產生彎曲,又在被壓制到極限後暴烈地回彈。<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