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頁
太陽明媚,野豬溝的夏日,綠意盎然,一切都充滿了生機。
寧毓承與明苑並排走過來,兩人都穿著簡樸的深青布衣,仿佛與田野間的青綠融為一體。他們邊走邊說著話,年輕沉靜的臉,又充滿朝氣。
寧毓華想到周氏對他說過的話,禁不住笑起來。
的確,寧毓承的親事有著落了。
第140章 正文末章……
元豐十三年,臥病在床的陛下駕崩,太子正式登基,翌年改號建安。
新帝登基,一般朝堂會有變動。在監國時期,朝堂已經過不大不小的變動,原太子時期的屬官,亦從新寵變成舊愛,最終元豐時期的舊臣,反倒比較穩當。
政事堂原首相王相年愈七十三,一直不曾致仕。最終在福慶殿摔一跤之後,癱倒在床再也無法上朝,寧悟明升任中書省右僕射。
大齊朝堂
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與樞密院共同掌文武大權。其中中書省權勢最重,置中書禁中,即為政事堂,右僕射為政事堂之首。
寧悟明為相多年,到後期時,政事堂基本以他的意見為主。新帝登基之後,若他做不了首相,寧氏就該有大麻煩了。
除去寧悟明升遷,在江州府多年的夏恪庵,被調回京城任戶部尚書。
九月的江州府,秋老虎在太陽當空時,仍有餘威。
夏恪庵戴著草編的斗笠,身上穿著布衣短褐,蹲在田埂邊,望著眼前金黃的稻田,滿臉憂傷。
「唉,吃不到新米了。」夏恪庵痛心至極,念叨完新米,又開始罵街。
「老子稀得做那勞什子尚書,京城那破地方,鼻屎大的心眼,能生出一百八十道彎彎腸子,只有寧江南受得了。」
夏恪庵蹲得腿發麻,乾脆一屁股坐下來,雙手撐著地,仰頭望著萬里無雲的天,學著狼那般嚎叫,發泄著心中的鬱悶。
嚎喪完,夏恪庵還是感到不痛快,開始對戶部指桑罵槐。
「戶部尚書,呵呵,也敢稱戶部掌管天下財賦,羞死你祖宗八代!天下的財賦,要是沒老子的江州府,戶部就是街邊的叫花子!」
夏恪庵罵一句,看一眼旁邊微笑不語的寧毓承,哼了兩聲,臉上的憤怒,變成隱隱的擔憂。
「小七,以後也不知誰會接任江州府,我覺著,十有八九會是庸碌之才。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好無知之知名,將好好的江州府弄得亂七八糟。」
寧毓承倒不太擔心,指著面前快要成熟的稻田,道:「舅父說過江州府是戶部大戶,江州府要是走下坡路,首先害怕的非江州府百姓,而是陛下。」
「這倒也是。」夏恪庵附和了句,苦笑一聲,道:「江州府好不容易有了今日,說不上都能衣食無憂,至少比以前好過不少。今年又是個豐收年,一畝地能多收二三十斤稻穀,這是大郎費盡心血的成績。二三十斤對富人來說不值得一提,這裡面的辛勞,只有你我清楚。往前走一步不易,往後退就跟那摧枯拉朽一樣,轟地一下就倒塌了。」
寧毓華這些年埋首田地間,與糞肥蟲害為伍,鑽研琢磨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另外一邊,灰兔的養殖算是比較成功,只礙於餵養糧食,規模始終不大。木耳與其他的菌菇。夏柱子他們也有了不小收穫,除去春日砍椴木,槐木等放在山間背陰處,開始琢磨木耳的種子,即菌絲的養育。
野豬溝的村民種桑麻,種苜蓿草,糞肥不夠,便去橫山嶺挖腐壞的樹葉回來當做肥。
寧毓華看到之後,靈機一動,用樹葉,草,秸稈等加入人畜糞便中,做腐化堆肥。
堆肥用在地中,做底肥使用,莊稼的長勢,比尋常的糞肥要茂盛。
當年一畝地的收成,提高了近二十斤左右。
除此之外,寧毓華採用寧毓承「食物鏈」的建議,在田中放鴨,琢磨各種蟲的天敵,養青蛙等,使得莊稼的病蟲害減少了許多。
最後最難的就是改進種子,擇良為種,良種經過一兩年,便開始逐步退化,需要不停的改進。
種子會退化,猶如人有生老病死,是無法改變,也不可逆之事。
所幸有死亡,也有新生。只要不斷鑽研,種子終究會一代又一代,就像是人一樣,綿延不息下去。
寧毓承道:「阿爹會看著,繼任知府不會太差。再說,江州府有我們在,最最重要的是,江州府的百姓,早已非從前。」
江州府這片地方,寧氏會誓死守護。如今的江州府,不再是寧氏在單打獨鬥。
除去江州府的鄉紳們,還有漸漸覺醒的百姓。
寧毓承用白蠟之利,在江州府遍地開辦識字班。寧九主要負責此事,他與鄭氏兄弟,常寶所著的《白蠟蟲養殖》一書,得到朝廷嘉獎,幾人在江州府,甚至大齊都頗有名望。
他們依然沒離開江州府,還是在各村教授人讀書識字。有些明明堂算學工學班的學生,離開學堂後,跟著他們一起,除去識字班,還教授算學工學等學問。
官老爺們是讀書人,讀書人的高高在上與威儀,在江州府就不太適用了。
這一點,寧毓承不會對外宣揚,亦不會深談。夏恪庵亦如此,沉默著沒有做聲。
無論是士族亦或天子,需要的是恭順的百姓。天威深不可測,這是帝王統治天下的重要手段與基礎。
一旦被打破,天威再也無法糊弄百姓,龍椅江山就坐不穩了。
且寧毓承想到了最壞的結果,就是朝廷不放心,要派人來鎮壓,也要他們打得過。
江州府的百姓,比起其他州府,從身高,體型上,明顯要優於他們。
這對於打仗依然靠著兵丁衝鋒陷陣來說,江州府的募兵,在戰鬥力上有著絕對優勢。
另外,江州府還有火藥這個大殺器。
寧毓承不會用這些,江州府打天下可能會勝利,但代價太大,太過慘烈。
除去生靈塗炭,死傷無數白骨累累,江州府亦會如夏恪庵所言那般,好不容易往前進的一步,會迅速倒退十步百步。
風吹過,稻田沙沙,帶著水的淡淡腥味,稻穀與草木清香。
「走吧。這些稻,就交給你去處置了。」夏恪庵翻坐起身,拍著身上的草屑。
夏恪庵離開江州府,官田要留給下一任知府。以前官田的糧食,除去留著自己吃之外,夏恪庵都拿來當做賑濟糧,在青黃不接時,散給了窮人。
以後新任知府,估計不會這麼做。夏恪庵也管不著了,寧氏也不能強迫新任知府必須做善事。
有對比在,再加上寧氏。江州府雖富裕,究竟是否肥差,就見仁見智了。
過了兩日,寧悟明從京城來信,朝廷定了新知府的人選。新知府徐堯錦今年五十歲,人比較務實,官聲不錯。
夏恪庵鬆了口氣,待徐堯錦到江州府,交割之後,啟程離開江州。
寧毓閔去了橫山嶺,寧毓華與寧毓承,夏夫人寧毓瑤她們一起,在碼頭相送。
想到與父母這輩子可能再也見不著面,夏夫人死命忍著,淚還是止不住汩汩流下,哭得雙眼通紅。
夏老太爺心情不好受,站在那裡不做聲,田老夫人則不斷拭淚。
夏恪庵同樣難過,一邊勸說著父母,又對夏夫人道:「大姐,你別哭了,要是想阿爹阿娘,就來京城看我們。」
寧毓瑤已經比夏夫人高出一個頭,雖然已經長大,性情在開朗活潑外,增添了一份豪氣。她伸手將夏夫人一攬,豪邁地道:「舅父放心,有我呢,到時候我陪著阿娘來京城,探望外祖父外祖母。」
夏恪庵笑著道好,田老夫人紅著眼,嗔怪地道:「阿瑤你早些成親,莫讓讓你阿娘擔心,外祖母就阿彌陀佛了。」
死
道友不死貧道,寧毓瑛又不在,寧毓瑤很是沒義氣,將她推了出來做擋箭牌:「三姐姐都沒成親呢,我身為妹妹,當然不急了。」
「你三姐姐不一樣。」田老夫人瞪著寧毓瑤,恐她會難受,將接下來的話咽了回去。
寧毓瑤聰慧,田老夫人的未盡之言,她自是一清二楚。但並不會放在心上,寧毓瑛是厲害,在大齊都赫赫有名。只她向來心胸開闊,且覺著自己也很有本事,不會與親姐姐去比高低。
「哎喲,外祖母知道我比不上三姐姐,外祖母,你要多給我留些寶貝,貼補貼補我唄。」寧毓瑤挽住田老夫人的胳膊,嘻嘻笑著道。
明苑在野豬溝的蠶桑買賣,當時她的本錢不夠,拉了寧毓瑤寧焱寧毓珊寧毓珠幾人一起入股。嘗到甜頭之後,寧毓瑤就開始四處投錢,等著年底分紅。
寧毓瑤喜歡錢財,手也松,經常捉襟見肘。她嘴甜能哄人,祖母外祖母阿娘,連身在京城的寧悟明,都被她哄得給她錢。
而寧毓瑤鬆掉的錢,是她拿去買了書與筆墨紙硯。這些都貴,她買來之後,全部交給寧九他們拿到識字班,給了家境貧寒的婦人小娘子們用。
經過寧毓瑤一通攪和,沖淡了些離愁別緒。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夏恪庵一行在依依惜別中,登船離開江州,官船離開碼頭,順水而下,前往京城。<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寧毓承與明苑並排走過來,兩人都穿著簡樸的深青布衣,仿佛與田野間的青綠融為一體。他們邊走邊說著話,年輕沉靜的臉,又充滿朝氣。
寧毓華想到周氏對他說過的話,禁不住笑起來。
的確,寧毓承的親事有著落了。
第140章 正文末章……
元豐十三年,臥病在床的陛下駕崩,太子正式登基,翌年改號建安。
新帝登基,一般朝堂會有變動。在監國時期,朝堂已經過不大不小的變動,原太子時期的屬官,亦從新寵變成舊愛,最終元豐時期的舊臣,反倒比較穩當。
政事堂原首相王相年愈七十三,一直不曾致仕。最終在福慶殿摔一跤之後,癱倒在床再也無法上朝,寧悟明升任中書省右僕射。
大齊朝堂
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與樞密院共同掌文武大權。其中中書省權勢最重,置中書禁中,即為政事堂,右僕射為政事堂之首。
寧悟明為相多年,到後期時,政事堂基本以他的意見為主。新帝登基之後,若他做不了首相,寧氏就該有大麻煩了。
除去寧悟明升遷,在江州府多年的夏恪庵,被調回京城任戶部尚書。
九月的江州府,秋老虎在太陽當空時,仍有餘威。
夏恪庵戴著草編的斗笠,身上穿著布衣短褐,蹲在田埂邊,望著眼前金黃的稻田,滿臉憂傷。
「唉,吃不到新米了。」夏恪庵痛心至極,念叨完新米,又開始罵街。
「老子稀得做那勞什子尚書,京城那破地方,鼻屎大的心眼,能生出一百八十道彎彎腸子,只有寧江南受得了。」
夏恪庵蹲得腿發麻,乾脆一屁股坐下來,雙手撐著地,仰頭望著萬里無雲的天,學著狼那般嚎叫,發泄著心中的鬱悶。
嚎喪完,夏恪庵還是感到不痛快,開始對戶部指桑罵槐。
「戶部尚書,呵呵,也敢稱戶部掌管天下財賦,羞死你祖宗八代!天下的財賦,要是沒老子的江州府,戶部就是街邊的叫花子!」
夏恪庵罵一句,看一眼旁邊微笑不語的寧毓承,哼了兩聲,臉上的憤怒,變成隱隱的擔憂。
「小七,以後也不知誰會接任江州府,我覺著,十有八九會是庸碌之才。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好無知之知名,將好好的江州府弄得亂七八糟。」
寧毓承倒不太擔心,指著面前快要成熟的稻田,道:「舅父說過江州府是戶部大戶,江州府要是走下坡路,首先害怕的非江州府百姓,而是陛下。」
「這倒也是。」夏恪庵附和了句,苦笑一聲,道:「江州府好不容易有了今日,說不上都能衣食無憂,至少比以前好過不少。今年又是個豐收年,一畝地能多收二三十斤稻穀,這是大郎費盡心血的成績。二三十斤對富人來說不值得一提,這裡面的辛勞,只有你我清楚。往前走一步不易,往後退就跟那摧枯拉朽一樣,轟地一下就倒塌了。」
寧毓華這些年埋首田地間,與糞肥蟲害為伍,鑽研琢磨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另外一邊,灰兔的養殖算是比較成功,只礙於餵養糧食,規模始終不大。木耳與其他的菌菇。夏柱子他們也有了不小收穫,除去春日砍椴木,槐木等放在山間背陰處,開始琢磨木耳的種子,即菌絲的養育。
野豬溝的村民種桑麻,種苜蓿草,糞肥不夠,便去橫山嶺挖腐壞的樹葉回來當做肥。
寧毓華看到之後,靈機一動,用樹葉,草,秸稈等加入人畜糞便中,做腐化堆肥。
堆肥用在地中,做底肥使用,莊稼的長勢,比尋常的糞肥要茂盛。
當年一畝地的收成,提高了近二十斤左右。
除此之外,寧毓華採用寧毓承「食物鏈」的建議,在田中放鴨,琢磨各種蟲的天敵,養青蛙等,使得莊稼的病蟲害減少了許多。
最後最難的就是改進種子,擇良為種,良種經過一兩年,便開始逐步退化,需要不停的改進。
種子會退化,猶如人有生老病死,是無法改變,也不可逆之事。
所幸有死亡,也有新生。只要不斷鑽研,種子終究會一代又一代,就像是人一樣,綿延不息下去。
寧毓承道:「阿爹會看著,繼任知府不會太差。再說,江州府有我們在,最最重要的是,江州府的百姓,早已非從前。」
江州府這片地方,寧氏會誓死守護。如今的江州府,不再是寧氏在單打獨鬥。
除去江州府的鄉紳們,還有漸漸覺醒的百姓。
寧毓承用白蠟之利,在江州府遍地開辦識字班。寧九主要負責此事,他與鄭氏兄弟,常寶所著的《白蠟蟲養殖》一書,得到朝廷嘉獎,幾人在江州府,甚至大齊都頗有名望。
他們依然沒離開江州府,還是在各村教授人讀書識字。有些明明堂算學工學班的學生,離開學堂後,跟著他們一起,除去識字班,還教授算學工學等學問。
官老爺們是讀書人,讀書人的高高在上與威儀,在江州府就不太適用了。
這一點,寧毓承不會對外宣揚,亦不會深談。夏恪庵亦如此,沉默著沒有做聲。
無論是士族亦或天子,需要的是恭順的百姓。天威深不可測,這是帝王統治天下的重要手段與基礎。
一旦被打破,天威再也無法糊弄百姓,龍椅江山就坐不穩了。
且寧毓承想到了最壞的結果,就是朝廷不放心,要派人來鎮壓,也要他們打得過。
江州府的百姓,比起其他州府,從身高,體型上,明顯要優於他們。
這對於打仗依然靠著兵丁衝鋒陷陣來說,江州府的募兵,在戰鬥力上有著絕對優勢。
另外,江州府還有火藥這個大殺器。
寧毓承不會用這些,江州府打天下可能會勝利,但代價太大,太過慘烈。
除去生靈塗炭,死傷無數白骨累累,江州府亦會如夏恪庵所言那般,好不容易往前進的一步,會迅速倒退十步百步。
風吹過,稻田沙沙,帶著水的淡淡腥味,稻穀與草木清香。
「走吧。這些稻,就交給你去處置了。」夏恪庵翻坐起身,拍著身上的草屑。
夏恪庵離開江州府,官田要留給下一任知府。以前官田的糧食,除去留著自己吃之外,夏恪庵都拿來當做賑濟糧,在青黃不接時,散給了窮人。
以後新任知府,估計不會這麼做。夏恪庵也管不著了,寧氏也不能強迫新任知府必須做善事。
有對比在,再加上寧氏。江州府雖富裕,究竟是否肥差,就見仁見智了。
過了兩日,寧悟明從京城來信,朝廷定了新知府的人選。新知府徐堯錦今年五十歲,人比較務實,官聲不錯。
夏恪庵鬆了口氣,待徐堯錦到江州府,交割之後,啟程離開江州。
寧毓閔去了橫山嶺,寧毓華與寧毓承,夏夫人寧毓瑤她們一起,在碼頭相送。
想到與父母這輩子可能再也見不著面,夏夫人死命忍著,淚還是止不住汩汩流下,哭得雙眼通紅。
夏老太爺心情不好受,站在那裡不做聲,田老夫人則不斷拭淚。
夏恪庵同樣難過,一邊勸說著父母,又對夏夫人道:「大姐,你別哭了,要是想阿爹阿娘,就來京城看我們。」
寧毓瑤已經比夏夫人高出一個頭,雖然已經長大,性情在開朗活潑外,增添了一份豪氣。她伸手將夏夫人一攬,豪邁地道:「舅父放心,有我呢,到時候我陪著阿娘來京城,探望外祖父外祖母。」
夏恪庵笑著道好,田老夫人紅著眼,嗔怪地道:「阿瑤你早些成親,莫讓讓你阿娘擔心,外祖母就阿彌陀佛了。」
死
道友不死貧道,寧毓瑛又不在,寧毓瑤很是沒義氣,將她推了出來做擋箭牌:「三姐姐都沒成親呢,我身為妹妹,當然不急了。」
「你三姐姐不一樣。」田老夫人瞪著寧毓瑤,恐她會難受,將接下來的話咽了回去。
寧毓瑤聰慧,田老夫人的未盡之言,她自是一清二楚。但並不會放在心上,寧毓瑛是厲害,在大齊都赫赫有名。只她向來心胸開闊,且覺著自己也很有本事,不會與親姐姐去比高低。
「哎喲,外祖母知道我比不上三姐姐,外祖母,你要多給我留些寶貝,貼補貼補我唄。」寧毓瑤挽住田老夫人的胳膊,嘻嘻笑著道。
明苑在野豬溝的蠶桑買賣,當時她的本錢不夠,拉了寧毓瑤寧焱寧毓珊寧毓珠幾人一起入股。嘗到甜頭之後,寧毓瑤就開始四處投錢,等著年底分紅。
寧毓瑤喜歡錢財,手也松,經常捉襟見肘。她嘴甜能哄人,祖母外祖母阿娘,連身在京城的寧悟明,都被她哄得給她錢。
而寧毓瑤鬆掉的錢,是她拿去買了書與筆墨紙硯。這些都貴,她買來之後,全部交給寧九他們拿到識字班,給了家境貧寒的婦人小娘子們用。
經過寧毓瑤一通攪和,沖淡了些離愁別緒。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夏恪庵一行在依依惜別中,登船離開江州,官船離開碼頭,順水而下,前往京城。<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