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聽到這話,站在一側的大夫半點不怵:「王爺,您要知道,您在小半個時辰之前喝了一碗湯藥。」
秦闕應了一聲:「嗯,有這事,怎麼了?」湯藥極其難喝,差點吐了。
「湯藥裡面有草藥,和酒漿對沖,若是飲酒……」老大夫說話慢悠悠,不等他說完,秦闕哼哼了兩聲給自己倒了一大碗酒漿:「無非是容易醉之類的,不礙事。」
「會死哦~」老大夫慢吞吞吐出完整的話,「王爺沒看修訂版的醫藥指南嗎?傷寒湯劑就白酒,喝了閻王牽你走。」
秦闕:……
柳庸:……
這酒,不喝也罷。
見秦闕抱歉地看向自己,柳庸體貼道:「王爺還是聽大夫的話,養好身體為重。」再說了,大帳中陪酒的不差秦闕一個,在這裡柳庸還見到了故交張世國,秦闕喝不喝那一碗酒根本不重要。
秦闕只能無奈地看著案桌上的酒水被撤下,這日子沒法過了,如今他終於能體會到瓊琅的感受了。往常瓊琅生病時,總是他在旁邊叨叨飲食清淡不可勞累,等生病的人變成他時,那種身不由己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看著帳中新增的將帥後,秦闕唇角上挑。很好,一會兒可以給瓊琅寫信,告訴瓊琅他已經兵不血刃地化解了朝廷軍第一次北伐了。不僅如此,他還多出來十五萬兵力,一會兒問問瓊琅要多少人馬開荒,他正好可以優化兵力。
正想著給瓊琅傳信的事,一隻夜梟便從將士們眼前飛過,悄無聲息落到了秦闕案桌旁邊的鳥架上。鐵騎兄弟們已經習慣了夜梟來回,倒是第一次看到夜梟傳信的朝廷大將們開了眼:「這……貓頭鷹也能送信?!」
瓊琅來信了!秦闕美滋滋解下蠟管捏開蜂蠟,抽出紙條快速掃了一眼後,端王爺猛地起了身快步向著營帳外走去。秦甲等人連忙跟上:「王爺,怎麼了?」
秦闕驚喜不已:「瓊琅說,他到大營外了!」
王妃來了?!得知這個消息,鐵騎大營都沸騰了。看著將士們興高采烈的模樣,剛加入的朝廷軍的將軍們有些不明白:「端王妃的威望這麼高嗎?」
不怪朝廷軍將軍們會有這樣的疑問,他們中有不少人只知端王妃是個男人。在他們看來,一個男妃在軍中頗有威望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沒有哪個君王願意被枕邊人分權。
然而鐵騎的將領們有話要說,他們倒上美酒,拉著新加入的兄弟們坐下,神采飛揚道:「來來,我們要同你們說一說世上最好的王妃!那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如果沒有他,我們也沒好日子過。」
出了營房後,秦闕翻身上馬,直奔營房北側的官道疾馳而去。遠遠的秦闕就看到官道上停著一隊人馬,熟悉的馬車上懸著端王府的燈籠,燈籠下,溫珣正含笑看著秦闕來的方向。
朦朧的燭光照亮了溫珣身上天青色的衣衫,也照亮了他溫潤的眉眼。離開薊縣至今已有月余,直到看到溫珣的臉,秦闕才知曉自己有多想他!
駿馬速度極快,眨眼間,秦闕就已經衝到了馬車旁邊,端王爺翻身下馬幾步快走,一把將溫珣摟在了懷中。熟悉的香味悠然入鼻,秦闕感覺自己狂亂的心跳和呼吸逐漸恢復,他低著頭,將口鼻埋在溫珣脖頸旁邊,感受著熟悉的溫度,他低聲喚道:「瓊琅,瓊琅。」
秦闕摟得那麼緊,溫珣感覺自己的身體被箍得發緊生疼,他輕輕拍了拍秦闕的後背,緩聲道:「嗯,我在。」
馬蹄聲由遠及近,秦甲崔昊他們也來了。秦闕不舍地鬆開了溫珣,他雙手捧著溫珣的臉,拇指在溫珣面頰上輕輕摩挲著,眼神中滿是驚喜和難以置信:「你怎麼來了?」
溫珣笑道:「前幾日帶人去鹽廠,正巧見到遼西號在附近巡視。想著你離得不遠,便過來看看。」走水路比走陸路方便,遼西號逆流直上,將溫珣送到了漳水河下遊河道分叉出,溫珣再驅車前來。
「聽聞你感冒啦?身體可好了?」溫珣抬手探了探秦闕的體溫。
額頭傳來的涼意讓秦闕無奈,他彎下腰橫抱著溫珣上馬:「好了,早就好了!天這麼冷,你怎麼站在車外受凍,回頭又要難受了。走,今日有好消息,我帶你去見新加入的弟兄們。」
「瓊琅你今日來得正好,我們同朝廷軍對峙大半個月,偏你一來,他們就投誠了。」
「哦,對了,還有,師伯他們也勸降了西線的朝廷軍,如今我們多了十五萬兵力。」秦闕雙手擁著王妃的腰身,下顎擱在溫珣的肩膀上,迫不及待地分享著最近的好消息。
感受著溫珣的體溫,秦闕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沉,語調越來越慢。看著調轉馬頭興奮向著營帳奔去的部下,秦闕突然意識到,他最想對溫珣訴說的不是戰況,最想做的也不是帶他去見柳庸等人。
「嗯?行遠?」聽不見念叨的聲音後,溫珣疑惑回眸,這一回眸,便看到了秦闕幽深的眼眸。
端王爺低頭,含住了溫珣的耳垂,再一次將自己的王妃摟在了懷中。他低聲呢喃著:「阿珣,我很想你,非常非常想念你。」
溫珣心跳猛地加速,他的掌心輕撫住了秦闕的手背,語調溫柔又堅定:「我也是,很想你。」這份思念促使他放下幽州政務,跨越千山萬水,只為見秦闕一面。
他不會告訴秦闕,這一路走來他的身體有多疲憊,也不會告訴秦闕,一路上他心中有多焦躁多不安。哪怕千里迢迢趕來只能見秦闕一面,哪怕明日大軍就要拔營繼續南下,只為了這一面,他願意。
第110章
不是所有投誠的朝廷軍都能隨著鐵騎大軍揮師南下,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陣營,其中不少將士都是被抓壯丁硬拉入伍湊人頭的平頭百姓。別說臨陣對敵了,光是讓這群人保持陣型看懂令旗就已經不容易了。
大軍在漳水河畔停留了十日,這十日中,鐵騎將帥們靠著豐富的經驗快速篩選能一同南下的人馬。最終近八萬人的朝廷軍,只篩選出了一萬多能同行的將士。
對此,朝廷軍的將士們一開始是有怨氣的:什麼意思啊,我們好歹是正規軍,投誠端王不止是為了茍活也是為了建功立業,你把我們的將士給踢出去了,怎麼?是想架空我們嗎?是看不起我們嗎?是想卸磨殺驢嗎?
柳庸敏銳的捕捉到了部下們的情緒,然而還不等他出面安撫,他就見識到了鐵騎營房中那些軍師們的作用。以曲為單位的軍士們派出了最能言善辯的同僚,將歸順的朝廷軍將領們召集到一處開了一場內部會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旨只有一個:端王不是厚此薄彼的人,他是為了大家好才會這麼做。
軍師們連最精明的藩王都能忽悠瘸了,何況熱血的將帥們?會議結束之後,朝廷軍那邊的將軍們紅著臉主動加入了篩選人馬的隊伍中,有了他們配合,挑選工作順暢了不少。
沒被選中的將士們也不用著急,他們並不是被拋棄了,而是會帶上充足的口糧安全地返回原籍。曾經是士兵的,依然去鎮守原本的城寨;曾經是百姓的,也能回到故土過自己的安生日子。
光是這一點,就讓沒被選中的將士們歡欣不已,更何況端王對大家表態了:等時局穩定下來之後,他還需要諸位的幫忙。
十日之後,漳水河畔的軍隊開始拔營。柳庸將會帶著沒被選上的將士們回到原地,除了自己熟悉的人馬之外,隨著大軍一同出發去青州兗州的還有一百多個賢才。這些賢才們身著青衿面上帶笑,完全沒有即將奔赴陌生州府的忐忑和緊張。
柳庸掃了一眼同將士們談笑的賢才,眼底多了幾分鄭重。
端王妃是個奇才,雖然他不擅長行軍布陣,但卻是個治世之才。這些賢才本是鐵騎營房中的軍師,端王妃讓他們隨著柳庸出發去兗州青州,提前適應當地的風土人情,接觸當地的官場人脈。有柳庸和將士們保駕護航,賢才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這些人都不是泛泛之輩,有他們作為先驅,只會引來更多的賢士。
柳庸已經可以預見到不久的將來大景會是怎樣的景象了,投誠端王是他活了這麼多年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有個疑問。
想到這裡,柳庸喚來賢士們的領隊:「謝先生,老夫有個問題,不知先生能否作答?」
被柳庸點名的謝世卿正了正高帽,拱手行了一禮:「柳元帥客氣了,不知元帥有何吩咐?」
柳庸抬頭看了看漳水河北岸一眼看不到頭的車隊,眼神疑惑:「端王到底有多少兵?」不是說幽州滿打滿算不少過十萬大軍嗎?可他怎麼看都覺得河對岸不止十萬哪,更何況鐵騎也分成了東西兩線分頭應敵,總不至於西線虛張聲勢吧?
話音落下後,柳庸聽見了謝世卿肯定的聲音:「七萬零三千人,其中七萬是幽州鐵騎人數,三千是端王私人部曲數量。」
柳庸面色複雜,半晌後幽幽道:「謝先生何必和老夫說笑?」
秦闕應了一聲:「嗯,有這事,怎麼了?」湯藥極其難喝,差點吐了。
「湯藥裡面有草藥,和酒漿對沖,若是飲酒……」老大夫說話慢悠悠,不等他說完,秦闕哼哼了兩聲給自己倒了一大碗酒漿:「無非是容易醉之類的,不礙事。」
「會死哦~」老大夫慢吞吞吐出完整的話,「王爺沒看修訂版的醫藥指南嗎?傷寒湯劑就白酒,喝了閻王牽你走。」
秦闕:……
柳庸:……
這酒,不喝也罷。
見秦闕抱歉地看向自己,柳庸體貼道:「王爺還是聽大夫的話,養好身體為重。」再說了,大帳中陪酒的不差秦闕一個,在這裡柳庸還見到了故交張世國,秦闕喝不喝那一碗酒根本不重要。
秦闕只能無奈地看著案桌上的酒水被撤下,這日子沒法過了,如今他終於能體會到瓊琅的感受了。往常瓊琅生病時,總是他在旁邊叨叨飲食清淡不可勞累,等生病的人變成他時,那種身不由己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看著帳中新增的將帥後,秦闕唇角上挑。很好,一會兒可以給瓊琅寫信,告訴瓊琅他已經兵不血刃地化解了朝廷軍第一次北伐了。不僅如此,他還多出來十五萬兵力,一會兒問問瓊琅要多少人馬開荒,他正好可以優化兵力。
正想著給瓊琅傳信的事,一隻夜梟便從將士們眼前飛過,悄無聲息落到了秦闕案桌旁邊的鳥架上。鐵騎兄弟們已經習慣了夜梟來回,倒是第一次看到夜梟傳信的朝廷大將們開了眼:「這……貓頭鷹也能送信?!」
瓊琅來信了!秦闕美滋滋解下蠟管捏開蜂蠟,抽出紙條快速掃了一眼後,端王爺猛地起了身快步向著營帳外走去。秦甲等人連忙跟上:「王爺,怎麼了?」
秦闕驚喜不已:「瓊琅說,他到大營外了!」
王妃來了?!得知這個消息,鐵騎大營都沸騰了。看著將士們興高采烈的模樣,剛加入的朝廷軍的將軍們有些不明白:「端王妃的威望這麼高嗎?」
不怪朝廷軍將軍們會有這樣的疑問,他們中有不少人只知端王妃是個男人。在他們看來,一個男妃在軍中頗有威望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沒有哪個君王願意被枕邊人分權。
然而鐵騎的將領們有話要說,他們倒上美酒,拉著新加入的兄弟們坐下,神采飛揚道:「來來,我們要同你們說一說世上最好的王妃!那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如果沒有他,我們也沒好日子過。」
出了營房後,秦闕翻身上馬,直奔營房北側的官道疾馳而去。遠遠的秦闕就看到官道上停著一隊人馬,熟悉的馬車上懸著端王府的燈籠,燈籠下,溫珣正含笑看著秦闕來的方向。
朦朧的燭光照亮了溫珣身上天青色的衣衫,也照亮了他溫潤的眉眼。離開薊縣至今已有月余,直到看到溫珣的臉,秦闕才知曉自己有多想他!
駿馬速度極快,眨眼間,秦闕就已經衝到了馬車旁邊,端王爺翻身下馬幾步快走,一把將溫珣摟在了懷中。熟悉的香味悠然入鼻,秦闕感覺自己狂亂的心跳和呼吸逐漸恢復,他低著頭,將口鼻埋在溫珣脖頸旁邊,感受著熟悉的溫度,他低聲喚道:「瓊琅,瓊琅。」
秦闕摟得那麼緊,溫珣感覺自己的身體被箍得發緊生疼,他輕輕拍了拍秦闕的後背,緩聲道:「嗯,我在。」
馬蹄聲由遠及近,秦甲崔昊他們也來了。秦闕不舍地鬆開了溫珣,他雙手捧著溫珣的臉,拇指在溫珣面頰上輕輕摩挲著,眼神中滿是驚喜和難以置信:「你怎麼來了?」
溫珣笑道:「前幾日帶人去鹽廠,正巧見到遼西號在附近巡視。想著你離得不遠,便過來看看。」走水路比走陸路方便,遼西號逆流直上,將溫珣送到了漳水河下遊河道分叉出,溫珣再驅車前來。
「聽聞你感冒啦?身體可好了?」溫珣抬手探了探秦闕的體溫。
額頭傳來的涼意讓秦闕無奈,他彎下腰橫抱著溫珣上馬:「好了,早就好了!天這麼冷,你怎麼站在車外受凍,回頭又要難受了。走,今日有好消息,我帶你去見新加入的弟兄們。」
「瓊琅你今日來得正好,我們同朝廷軍對峙大半個月,偏你一來,他們就投誠了。」
「哦,對了,還有,師伯他們也勸降了西線的朝廷軍,如今我們多了十五萬兵力。」秦闕雙手擁著王妃的腰身,下顎擱在溫珣的肩膀上,迫不及待地分享著最近的好消息。
感受著溫珣的體溫,秦闕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沉,語調越來越慢。看著調轉馬頭興奮向著營帳奔去的部下,秦闕突然意識到,他最想對溫珣訴說的不是戰況,最想做的也不是帶他去見柳庸等人。
「嗯?行遠?」聽不見念叨的聲音後,溫珣疑惑回眸,這一回眸,便看到了秦闕幽深的眼眸。
端王爺低頭,含住了溫珣的耳垂,再一次將自己的王妃摟在了懷中。他低聲呢喃著:「阿珣,我很想你,非常非常想念你。」
溫珣心跳猛地加速,他的掌心輕撫住了秦闕的手背,語調溫柔又堅定:「我也是,很想你。」這份思念促使他放下幽州政務,跨越千山萬水,只為見秦闕一面。
他不會告訴秦闕,這一路走來他的身體有多疲憊,也不會告訴秦闕,一路上他心中有多焦躁多不安。哪怕千里迢迢趕來只能見秦闕一面,哪怕明日大軍就要拔營繼續南下,只為了這一面,他願意。
第110章
不是所有投誠的朝廷軍都能隨著鐵騎大軍揮師南下,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陣營,其中不少將士都是被抓壯丁硬拉入伍湊人頭的平頭百姓。別說臨陣對敵了,光是讓這群人保持陣型看懂令旗就已經不容易了。
大軍在漳水河畔停留了十日,這十日中,鐵騎將帥們靠著豐富的經驗快速篩選能一同南下的人馬。最終近八萬人的朝廷軍,只篩選出了一萬多能同行的將士。
對此,朝廷軍的將士們一開始是有怨氣的:什麼意思啊,我們好歹是正規軍,投誠端王不止是為了茍活也是為了建功立業,你把我們的將士給踢出去了,怎麼?是想架空我們嗎?是看不起我們嗎?是想卸磨殺驢嗎?
柳庸敏銳的捕捉到了部下們的情緒,然而還不等他出面安撫,他就見識到了鐵騎營房中那些軍師們的作用。以曲為單位的軍士們派出了最能言善辯的同僚,將歸順的朝廷軍將領們召集到一處開了一場內部會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旨只有一個:端王不是厚此薄彼的人,他是為了大家好才會這麼做。
軍師們連最精明的藩王都能忽悠瘸了,何況熱血的將帥們?會議結束之後,朝廷軍那邊的將軍們紅著臉主動加入了篩選人馬的隊伍中,有了他們配合,挑選工作順暢了不少。
沒被選中的將士們也不用著急,他們並不是被拋棄了,而是會帶上充足的口糧安全地返回原籍。曾經是士兵的,依然去鎮守原本的城寨;曾經是百姓的,也能回到故土過自己的安生日子。
光是這一點,就讓沒被選中的將士們歡欣不已,更何況端王對大家表態了:等時局穩定下來之後,他還需要諸位的幫忙。
十日之後,漳水河畔的軍隊開始拔營。柳庸將會帶著沒被選上的將士們回到原地,除了自己熟悉的人馬之外,隨著大軍一同出發去青州兗州的還有一百多個賢才。這些賢才們身著青衿面上帶笑,完全沒有即將奔赴陌生州府的忐忑和緊張。
柳庸掃了一眼同將士們談笑的賢才,眼底多了幾分鄭重。
端王妃是個奇才,雖然他不擅長行軍布陣,但卻是個治世之才。這些賢才本是鐵騎營房中的軍師,端王妃讓他們隨著柳庸出發去兗州青州,提前適應當地的風土人情,接觸當地的官場人脈。有柳庸和將士們保駕護航,賢才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這些人都不是泛泛之輩,有他們作為先驅,只會引來更多的賢士。
柳庸已經可以預見到不久的將來大景會是怎樣的景象了,投誠端王是他活了這麼多年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有個疑問。
想到這裡,柳庸喚來賢士們的領隊:「謝先生,老夫有個問題,不知先生能否作答?」
被柳庸點名的謝世卿正了正高帽,拱手行了一禮:「柳元帥客氣了,不知元帥有何吩咐?」
柳庸抬頭看了看漳水河北岸一眼看不到頭的車隊,眼神疑惑:「端王到底有多少兵?」不是說幽州滿打滿算不少過十萬大軍嗎?可他怎麼看都覺得河對岸不止十萬哪,更何況鐵騎也分成了東西兩線分頭應敵,總不至於西線虛張聲勢吧?
話音落下後,柳庸聽見了謝世卿肯定的聲音:「七萬零三千人,其中七萬是幽州鐵騎人數,三千是端王私人部曲數量。」
柳庸面色複雜,半晌後幽幽道:「謝先生何必和老夫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