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在兩人的安撫下,林立夏很快就恢復正常了,他推開窗,瞧見外頭遮住視線的大雨,呼出一口濁氣:「有了這場雨,終於不用擔心,水庫的水也枯竭了。」
三年間,下雨的次數屈指可數,水庫再大,積的水也是有數的,不停地放了三年,就剩一個底子了,要再不下雨,等這點底子用完,大家也要學別的縣,逃荒去了。
好在下雨了。
宋驚蟄臉上也閃過一道輕鬆的笑意:「可不是,這場天災終於度了過去。」
有了這場雨,明年大家該種水稻的種水稻,該怎麼生活的怎麼生活。
宋小滿在兩人身旁也是一臉的開心:「明年我終於可以種花了。」
天這麼旱,即使家裡的水井沒有枯竭,她家還有蓄水的荷塘以及水庫的水,她也沒再澆花了,任由那些花枯死了。
現在有水了,她的種花大業,終於又可以搞起來了。
看她這麼高興,宋驚蟄和林立夏想到剛乾旱時,都沒有人教,她果斷果決地將那些盡心養護,甚至還有幾盆珍貴的蘭花給枯死了,還寬慰他們:「死掉的只是幾盆蘭花,但省下來的水卻能活很多人。」
兩人內心欣慰不已。
他們的女兒終於如他們給她取的名字那樣,是個襟懷廣闊,深明大義的人。
「……」
一場雨,使得死氣沉沉的康州府如枯木逢春,重新煥發生機。
也讓池水縣這屆的縣令撿了大漏。
他一上任就碰到了康州府前所未有的大旱,他以為自己倒了大霉,別說做官了,烏紗帽下的頭顱保不保得住都難說。
但他治下有個好鄉紳,不僅能夠種雲耳造福全縣百姓,讓上屆縣令也跟董縣令一樣高升了,還能號召全縣百姓自發去修水庫。
在康州府大旱,別的縣令都束手無策,任由治下百姓自行逃荒去時,他卻能安坐縣衙,笑看風浪起。
這一切都是因為宋驚蟄這個福星在。
這一屆的縣令跟其他幾位縣令不一樣,他迷信,他覺得池水縣能夠在大旱中這麼安穩,都是因為有宋驚蟄這個有福之人在。
所以,他在述職摺子里,大誇特夸宋驚蟄,可不能將這個福星給得罪了。
康州府雖說不是很大,但經過董縣令旱地改水田,教導治下種稻子,又有上屆縣令大力推廣種雲耳的事一項,已經變成了半個魚米之鄉。
稅收一年比一年高。
這次遇到如此大旱,使得康州府損失了不少人口不說,田地也荒廢了。
要想恢復先前的生機,沒個十年八年回不來,皇帝震怒,大斥康州府官員酒囊飯袋,這般天獨厚之地都守不住。
在御史、巡撫這些官員準備大力查辦康州府官員,來平息聖上的怒火時。
池水縣縣令的這封奏摺,就這麼一層層地傳遞到了聖上面前。
皇帝一看,在康州府全府大旱時,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縣,竟然沒有遭受乾旱之苦,全縣無一人逃荒,甚至還收留了不少周邊逃荒而來的百姓。
對池水縣縣令讚賞有加。
對池水縣縣令摺子里提到的宋驚蟄更是讚賞不已。
只是宋驚蟄一介草名,無功名在身,無法擢升他為官員,思來想去,親自提了一方牌匾交由下行官員,讓他們給這位能救百姓於水火的宋鄉紳。
京城離著池水縣十萬八千里,何況御史、巡撫們還要調查事情的真偽。
這封牌匾送到宋家的時候,已經是這年深秋了。
彼時,宋小滿的花又重新種了出來,奼紫嫣紅開遍了滿院。桃源村也因為乾旱三年過往取水的人多,原來的鄉間小道擴大了一倍不止。
大家來桃源村都來習慣了,一時不來了,還有些不適應。
因此周邊村子的人自發地在桃源村開了個廟會,每逢初一、十五在這兒趕集。
宋小滿又重操舊業,在廟會上賣開了花。她一個水靈靈的姑娘賣花,難免遭人非議,尤其是縣裡學堂有些自視甚高的學子,出口就是一些不中的話。
宋小滿氣得胸膛起伏,還沒來得及罵人,他阿爹站出來,對著人就是一通嘴炮:「你娘沒教過你怎麼說話,就回娘胎里好好學學再出來,還女子賣花,丟人現眼,你怎麼不以溺自照,看看自己幾斤幾兩呢。」
林立夏跟著丈夫女兒讀了不少書,學了不少字,罵起人來那叫一個精彩,文的,俗的,髒的,粗的,樣樣都會。
看得宋小滿張大嘴了。
在她記憶里,他阿爹一直是個很好說話的人,別人說什麼都笑呵呵的應著,就沒有過生氣的時候。
她還以為她爹是個性子很軟的人,原來性子這麼……剛的嗎?
好久沒聽到立夏罵人了,宋驚蟄立在宋小滿身旁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桃源村有知道林立夏性格的人,也在一旁樂呵呵地瞧著,惹到他們立夏,算是踢到鐵板了。
果然,沒一會兒,立夏就把那幾個書生罵得羞憤難當,掩面落荒而逃了。
宋小滿鼓起了掌:「阿爹好厲害。」
林立夏喝了一口宋驚蟄遞過去的茶,還有點意猶未盡:「好久沒罵人了,還有點不習慣,沒發揮好。」
宋小滿想捂臉,都把人家氣得說不出話來了,逃也似的跑了,還沒發揮好嗎?
宋驚蟄給他順了順氣:「沒事,改天,我們提一筐雞蛋去他們學堂門前等著,等他們出來,我們就崴腳說他們撞壞了我們的雞蛋,以他們賠雞蛋為由,再罵一頓!」
林立夏眼睛亮了亮:「好主意!」
「爹爹?」宋小滿吃驚地向宋驚蟄看過去。她怎麼覺得她的爹爹、阿爹跟她想的一點都不一樣。
她爹不應該是個有勇有謀的正人君子,他阿爹不應該是個知書達理的好夫郎嗎?這完全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還沒等宋小滿從吃驚中回過神來,有村長跑了過來:「驚蟄,立夏,縣太爺和一群叫什麼天使的人,在你家等著,說是要給你宣什麼紙,你快回去吧。」
「……」
不怪村長說得這麼含糊,他這輩子接觸過最大的官就是鎮公和衙門裡的文吏,天使是什麼他不清楚,宣旨他也不知道。
還是林立夏這些年讀過不少話本,見識多,聽到天使和宣旨,跟在宋驚蟄身旁趕回家的時候,跟他調侃:「這不會是聖上聽聞你修水庫有功,要封你個官做做吧。」
話本和戲文里都這麼演的。
宋驚蟄笑得不行:「那有那麼邪乎,聖上再糊塗也不會封一個沒讀過幾年書的白衣做官的。」
不然這把天下那麼多讀書人的顏面置於何地,又把朝堂諸公的顏面至於何地。
果然,回到家,他們跪地接旨,旨上一長串的話,都是在表彰他,曉諭天下百姓像他效仿,為自己的家鄉做出貢獻。
對封他做官的事隻字不提。
但能夠上達天聽,得到皇帝和朝廷的大力旌表,已經很令宋驚蟄激動了,何況皇帝還賞了他一塊,親筆提的牌匾。
天底下多少讀書人,讀了一輩子書,沒走出過縣衙,沒見到過皇帝,皇帝更不知曉他的名字。
天底下多少鄉紳,種了一輩子地,別說知府這類大官,連縣令知不知曉他名字都很能難說。
他卻是從皇帝到丞相到尚書到知府到縣令全傳了個遍。
從今往後,天底下的人都知曉宋驚蟄,種雲耳,修水庫,救過全縣百姓的命。
以後別人提到雲耳和水庫就能想到他,這是多少讀書人和地主鄉紳夢寐以求都求不來的事,他宋驚蟄做到了。
忙裡忙外的接待了天使一番,宋驚蟄拉著林立夏的手,內心激動不已。
林立夏也緊緊地握著宋驚蟄的手,他懂他,一介草民這輩子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是旁人想都想不來的,他驚蟄能夠做到,太了不起了。
縣太爺在這兒,村民們不敢靠過來,直到縣太爺帶著天使們走了,村里人這才圍了過來,聽說是縣太爺帶著皇帝身邊的公公來表彰的宋驚蟄的。
村民們全都跪地驚呼:「我滴個太祖爺爺啊,我們沒有得罪吧。」
「沒有,沒有。」林立夏瞧見這麼多人跪在他家門口,太不習慣了,連忙把他們攙扶起,「大家快起來,人都走了。」
眾人瞧著宋驚蟄手中明黃色的聖旨,還是不敢起。
宋驚蟄只好轉身將聖旨拿回家妥帖放著,跪在地上的宋萬民,漲著一張激動的臉在後頭喊道:「別藏起來,供在香火上,讓祖宗們也看看!」
他一輩子想家庭和睦來得到一次皇帝的表彰,他沒得到,但他孫子得到了,以後到了地下能給祖宗們一個交代,他這輩子也算是沒有白活。
宋驚蟄無奈又把聖旨拿回了堂屋,放在了堂屋的香火上。
一通兵荒馬亂後,村里人個個激動不起,皇帝知曉宋驚蟄,不就知曉他們桃源村了嘛,而且驚蟄還說,聖旨上還提到了他們桃源村,村民齊心協力等話。
三年間,下雨的次數屈指可數,水庫再大,積的水也是有數的,不停地放了三年,就剩一個底子了,要再不下雨,等這點底子用完,大家也要學別的縣,逃荒去了。
好在下雨了。
宋驚蟄臉上也閃過一道輕鬆的笑意:「可不是,這場天災終於度了過去。」
有了這場雨,明年大家該種水稻的種水稻,該怎麼生活的怎麼生活。
宋小滿在兩人身旁也是一臉的開心:「明年我終於可以種花了。」
天這麼旱,即使家裡的水井沒有枯竭,她家還有蓄水的荷塘以及水庫的水,她也沒再澆花了,任由那些花枯死了。
現在有水了,她的種花大業,終於又可以搞起來了。
看她這麼高興,宋驚蟄和林立夏想到剛乾旱時,都沒有人教,她果斷果決地將那些盡心養護,甚至還有幾盆珍貴的蘭花給枯死了,還寬慰他們:「死掉的只是幾盆蘭花,但省下來的水卻能活很多人。」
兩人內心欣慰不已。
他們的女兒終於如他們給她取的名字那樣,是個襟懷廣闊,深明大義的人。
「……」
一場雨,使得死氣沉沉的康州府如枯木逢春,重新煥發生機。
也讓池水縣這屆的縣令撿了大漏。
他一上任就碰到了康州府前所未有的大旱,他以為自己倒了大霉,別說做官了,烏紗帽下的頭顱保不保得住都難說。
但他治下有個好鄉紳,不僅能夠種雲耳造福全縣百姓,讓上屆縣令也跟董縣令一樣高升了,還能號召全縣百姓自發去修水庫。
在康州府大旱,別的縣令都束手無策,任由治下百姓自行逃荒去時,他卻能安坐縣衙,笑看風浪起。
這一切都是因為宋驚蟄這個福星在。
這一屆的縣令跟其他幾位縣令不一樣,他迷信,他覺得池水縣能夠在大旱中這麼安穩,都是因為有宋驚蟄這個有福之人在。
所以,他在述職摺子里,大誇特夸宋驚蟄,可不能將這個福星給得罪了。
康州府雖說不是很大,但經過董縣令旱地改水田,教導治下種稻子,又有上屆縣令大力推廣種雲耳的事一項,已經變成了半個魚米之鄉。
稅收一年比一年高。
這次遇到如此大旱,使得康州府損失了不少人口不說,田地也荒廢了。
要想恢復先前的生機,沒個十年八年回不來,皇帝震怒,大斥康州府官員酒囊飯袋,這般天獨厚之地都守不住。
在御史、巡撫這些官員準備大力查辦康州府官員,來平息聖上的怒火時。
池水縣縣令的這封奏摺,就這麼一層層地傳遞到了聖上面前。
皇帝一看,在康州府全府大旱時,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縣,竟然沒有遭受乾旱之苦,全縣無一人逃荒,甚至還收留了不少周邊逃荒而來的百姓。
對池水縣縣令讚賞有加。
對池水縣縣令摺子里提到的宋驚蟄更是讚賞不已。
只是宋驚蟄一介草名,無功名在身,無法擢升他為官員,思來想去,親自提了一方牌匾交由下行官員,讓他們給這位能救百姓於水火的宋鄉紳。
京城離著池水縣十萬八千里,何況御史、巡撫們還要調查事情的真偽。
這封牌匾送到宋家的時候,已經是這年深秋了。
彼時,宋小滿的花又重新種了出來,奼紫嫣紅開遍了滿院。桃源村也因為乾旱三年過往取水的人多,原來的鄉間小道擴大了一倍不止。
大家來桃源村都來習慣了,一時不來了,還有些不適應。
因此周邊村子的人自發地在桃源村開了個廟會,每逢初一、十五在這兒趕集。
宋小滿又重操舊業,在廟會上賣開了花。她一個水靈靈的姑娘賣花,難免遭人非議,尤其是縣裡學堂有些自視甚高的學子,出口就是一些不中的話。
宋小滿氣得胸膛起伏,還沒來得及罵人,他阿爹站出來,對著人就是一通嘴炮:「你娘沒教過你怎麼說話,就回娘胎里好好學學再出來,還女子賣花,丟人現眼,你怎麼不以溺自照,看看自己幾斤幾兩呢。」
林立夏跟著丈夫女兒讀了不少書,學了不少字,罵起人來那叫一個精彩,文的,俗的,髒的,粗的,樣樣都會。
看得宋小滿張大嘴了。
在她記憶里,他阿爹一直是個很好說話的人,別人說什麼都笑呵呵的應著,就沒有過生氣的時候。
她還以為她爹是個性子很軟的人,原來性子這麼……剛的嗎?
好久沒聽到立夏罵人了,宋驚蟄立在宋小滿身旁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桃源村有知道林立夏性格的人,也在一旁樂呵呵地瞧著,惹到他們立夏,算是踢到鐵板了。
果然,沒一會兒,立夏就把那幾個書生罵得羞憤難當,掩面落荒而逃了。
宋小滿鼓起了掌:「阿爹好厲害。」
林立夏喝了一口宋驚蟄遞過去的茶,還有點意猶未盡:「好久沒罵人了,還有點不習慣,沒發揮好。」
宋小滿想捂臉,都把人家氣得說不出話來了,逃也似的跑了,還沒發揮好嗎?
宋驚蟄給他順了順氣:「沒事,改天,我們提一筐雞蛋去他們學堂門前等著,等他們出來,我們就崴腳說他們撞壞了我們的雞蛋,以他們賠雞蛋為由,再罵一頓!」
林立夏眼睛亮了亮:「好主意!」
「爹爹?」宋小滿吃驚地向宋驚蟄看過去。她怎麼覺得她的爹爹、阿爹跟她想的一點都不一樣。
她爹不應該是個有勇有謀的正人君子,他阿爹不應該是個知書達理的好夫郎嗎?這完全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還沒等宋小滿從吃驚中回過神來,有村長跑了過來:「驚蟄,立夏,縣太爺和一群叫什麼天使的人,在你家等著,說是要給你宣什麼紙,你快回去吧。」
「……」
不怪村長說得這麼含糊,他這輩子接觸過最大的官就是鎮公和衙門裡的文吏,天使是什麼他不清楚,宣旨他也不知道。
還是林立夏這些年讀過不少話本,見識多,聽到天使和宣旨,跟在宋驚蟄身旁趕回家的時候,跟他調侃:「這不會是聖上聽聞你修水庫有功,要封你個官做做吧。」
話本和戲文里都這麼演的。
宋驚蟄笑得不行:「那有那麼邪乎,聖上再糊塗也不會封一個沒讀過幾年書的白衣做官的。」
不然這把天下那麼多讀書人的顏面置於何地,又把朝堂諸公的顏面至於何地。
果然,回到家,他們跪地接旨,旨上一長串的話,都是在表彰他,曉諭天下百姓像他效仿,為自己的家鄉做出貢獻。
對封他做官的事隻字不提。
但能夠上達天聽,得到皇帝和朝廷的大力旌表,已經很令宋驚蟄激動了,何況皇帝還賞了他一塊,親筆提的牌匾。
天底下多少讀書人,讀了一輩子書,沒走出過縣衙,沒見到過皇帝,皇帝更不知曉他的名字。
天底下多少鄉紳,種了一輩子地,別說知府這類大官,連縣令知不知曉他名字都很能難說。
他卻是從皇帝到丞相到尚書到知府到縣令全傳了個遍。
從今往後,天底下的人都知曉宋驚蟄,種雲耳,修水庫,救過全縣百姓的命。
以後別人提到雲耳和水庫就能想到他,這是多少讀書人和地主鄉紳夢寐以求都求不來的事,他宋驚蟄做到了。
忙裡忙外的接待了天使一番,宋驚蟄拉著林立夏的手,內心激動不已。
林立夏也緊緊地握著宋驚蟄的手,他懂他,一介草民這輩子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是旁人想都想不來的,他驚蟄能夠做到,太了不起了。
縣太爺在這兒,村民們不敢靠過來,直到縣太爺帶著天使們走了,村里人這才圍了過來,聽說是縣太爺帶著皇帝身邊的公公來表彰的宋驚蟄的。
村民們全都跪地驚呼:「我滴個太祖爺爺啊,我們沒有得罪吧。」
「沒有,沒有。」林立夏瞧見這麼多人跪在他家門口,太不習慣了,連忙把他們攙扶起,「大家快起來,人都走了。」
眾人瞧著宋驚蟄手中明黃色的聖旨,還是不敢起。
宋驚蟄只好轉身將聖旨拿回家妥帖放著,跪在地上的宋萬民,漲著一張激動的臉在後頭喊道:「別藏起來,供在香火上,讓祖宗們也看看!」
他一輩子想家庭和睦來得到一次皇帝的表彰,他沒得到,但他孫子得到了,以後到了地下能給祖宗們一個交代,他這輩子也算是沒有白活。
宋驚蟄無奈又把聖旨拿回了堂屋,放在了堂屋的香火上。
一通兵荒馬亂後,村里人個個激動不起,皇帝知曉宋驚蟄,不就知曉他們桃源村了嘛,而且驚蟄還說,聖旨上還提到了他們桃源村,村民齊心協力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