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和這些令人煩心的屬下一比。

  我這個只向太子匯報一些易於處理的小麻煩、還每每附上幾樣不同的處理建議,只等太子從中挑選決策的「弟弟」,便顯得越發懂事可親了。

  凡有人有求於我,再小再輕而易舉的事,我也擺出為難模樣,仿佛極為棘手,晾上許久再做。

  而真正一眼就知緊急的要事,如劉長史老母突發重疾,我反而隻字不提難辦之處,迅速拿東宮牌子命人請太醫。

  再自掏腰包尋覓幾味難找的藥材補品,買足分量,整整齊齊一併送至府上,只求幫忙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事後我並不邀功,更不提人情,只時不時慰問幾句令堂身體可好些了,補品可吃完了。

  如此一來,我在太子手下可謂如魚得水,上至太子下至小吏,沒有不喜歡我的。

  白日裡我隨同僚一同辦公理事,夜裡又陪太子喝酒。

  聽他抱怨舅家兄弟沒腦子、太子妃只知貼補娘家給他拖後腿,不如三皇子妃識大體云云。

  如今幾派皇子涇渭分明,二皇子三皇子的同盟來勢洶洶,在朝堂上多次揪住太子一脈不放。

  楚家最近緩過了勁,也開始四處發力,沒少給太子添堵。

  皇帝看楚家不順眼,看太子也未必順眼到哪去,於是態度曖昧,今日打壓一下這個,明日又打壓一下那個。

  這天太子吃了二皇子一個大虧,損失了一個重要職位。

  回到太子府後,他怒氣沖沖召集所有食客幕僚,鄭重發問。

  二皇子三皇子鐵板一塊,何解?

  24

  眾人吵吵嚷嚷,議論紛紛,卻始終拿不出什麼有用的提議。

  我看得分明,有些人不是不知道,只是牽扯到皇家血脈,怕事後背鍋。

  若太子是個有君主之儀的,能護住手下,令眾人仰慕,那自然有的是人心甘情願背鍋獻命。

  可惜,太子不是。

  話茬遞了一圈,眾人口若懸河扯了一堆廢話,又鬧哄哄地散了。

  等人散完,我才拉住余怒未消的太子,低聲道:

  「兄長明鑑,弟弟有個法子。」

  太子皺眉:「哦?」

  「既然他們鐵板一塊,咱們便要用那「二桃殺三士」的陽謀分而化之。

  「此事也不難。二皇兄三皇兄皆心高氣傲之輩,因此才不服長兄。這就是個可以利用之處。

  「三皇兄曾在戰場上被二皇兄所救,二皇兄喜好收藏人骨。

  「只消收買些小兵,在營中爭論二皇兄與三皇兄誰才是人傑。

  「這個說,二皇子嗜殺暴戾,喜好人骨,著實怪異。三皇子武藝精湛,又宅心仁厚,真不知為何要和二皇子廝混在一起。

  「那個說,三皇子當年被敵軍射中屁股,若不是二皇子及時相救,早早就死了,哪能活到今日?他給二皇子當牛做馬一輩子,也還不完這份恩德!

  「您再暗中安排個人,聲稱要獻寶劍給當世豪傑,放出風聲只有二皇子才配這把寶劍,轉頭卻大張旗鼓獻給三皇子。

  「如此一來,縱然他們清楚這是旁人用計又如何?

  「心中芥蒂一生,看他們還如何親如一體?」

  太子聽了,哈哈大笑,用力拍著我的肩膀:

  「五弟,真有你的!」

  25

  傳言一出,二皇子三皇子都嗤之以鼻,冷笑這不過雕蟲小技。

  甚至在外更加抱團,以示他們二人兄弟情深,絕對不會被離間。

  但是傳言日漸增多,連他們自己帳下也難免有手下議論。

  二皇子和三皇子再親,手下人卻不是一條心,每個屬官心裡都打著各自的算盤。

  對三皇子的手下來說,當親王的部下,哪有當皇帝的心腹好?

  等跟二皇子拆了伙,他們就能說服自家殿下也爭上一爭。

  加上平時兩邊人混在一起,摩擦本來就多。

  如今整天吵二皇子三皇子誰更好,一來二去的,火氣就來了。

  二三皇子上朝狀態明顯一日比一日煩躁。

  一日醉酒,二人拌了幾句嘴,無意間說出真心話,竟然都覺得自己容忍對方頗多,反倒是對方不懂得體諒自己。

  於是大吵一架,從此關係冰凍。

  太子命人安排鑄劍師千里迢迢來京城,放話說要獻寶劍給年少英豪。

  這寶劍來歷不凡,由七七四十九種天材地寶鍛造而成,劍身如秋水,削鐵如泥。

  京城人人都說,二皇子戰功累累,這年少英豪非二皇子莫屬。

  二皇子在外面謙虛兩句,私底下卻也得意洋洋,連劍的名字都想好了。

  誰知,鑄劍師到了京城,卻帶著寶劍直奔三皇子府。

  二皇子顏面大失,據說私下裡大動肝火,處置了好一批人。

  三皇子的部將笑話二皇子丟人現眼,不慎被二皇子麾下部將聽到。

  雙方積怨已久,如今爭執不下,吵出了真火。

  一場武鬥過後,二皇子的部將竟當場身死,三皇子手下卻只是輕傷。

  三皇子護著自己的手下,死活不肯交人,二皇子大怒。

  太子收買的人趁機在下面煽風點火,借著兩家的名頭到處求援,擴大事態。

  最後連兩方岳家也牽扯了進去,甚至鬧得驚動了皇帝。

  老二老三挨了訓斥,都低頭領罪。

  從此反目成仇,將彼此視為最大的眼中釘肉中刺。

  26

  計策大獲成功,太子喜不自勝。

  在他看來,只要沒了三皇子的幫助,二皇子自然不足為懼。

  他又有儲位在身,大義天然站在他這邊。

  如今對手敗落,他心滿意足,贈了我不少金銀,直誇我計謀過人。

  高興過後,太子再看我,神情卻又莫測了起來。

  我心裡暗嘆。

  這個蠢上司,我還能不知道他嗎?

  太子素來是個不能容人的。

  昔日我蠢鈍不堪,只一心恭維他,他自然看我無比順眼。

  如今我的計策好用,他雖得了好處,高興過後,卻會覺得我這個人心思深沉,不得不防。

  今日我能離間二三皇子,明日焉知我不會離間他與旁人?

  一連幾個月,太子都對我淡淡的。

  夏時,北方旱著,南方的庸州卻又遭了水災。

  剛遭了災,朝廷的賑災銀子就撥過去了。

  可三個月後,湞州太守卻上奏說,庸州的流民仍大批涌往他們這些相鄰的地方,幾乎成作亂之勢。

  於是皇帝打算找個人,去庸州賑災查帳。

  庸州太守此人是皇帝同鄉,當年一同起義的情分。

  他獨子因替皇帝擋箭而身死。此後太守便再無子嗣。

  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去庸州查帳是個苦差事。

  按規矩嚴辦了,必定會涼了其他功臣的心。

  眾人跟著皇帝打天下,可不就為了自己日後的富貴榮華?

  如今皇帝得了天下,卻要拿功臣開刀。

  哪天功臣生了怨氣,鬧起事來,查帳這位未必不會被皇帝推出去當息事寧人的筏子。

  可若任由庸州太守貪墨,最後百姓被逼得造反,何嘗不是一樁值得殺頭的大罪?

  更何況,那庸州太守和本地豪族又不是泥捏的。

  要是狠勁上來,去查帳的可憐蟲有沒有命回來都不好說。

  幹得好了平白得罪人,干不好了要賠命,好處又沒多少。

  幾個被點名的大臣都百般推諉,太子的妻弟卻站出來,笑呵呵舉薦了我。

  太子妻弟的意思,那就是太子的意思了。

  朝堂上登時人人贊同,沒有說不合適的。

  我一沒有母族相助,二沒有皇帝寵愛,三朝中無人,四沒有岳家。

  人年輕好騙,還是個皇子。

  如今連背後的太子也不保我了。

  我不去庸州,還有誰能去呢?

  不過太子這招卸磨殺驢實在有些難看。

  東宮眾人頗為兔死狐悲。

  到了我臨行那日,居然有不少來給我送行的。

  我對他們謝了又謝,談到太子只是嘆氣,卻不肯說一句不滿。

  他們也跟著我一同嘆氣,送了又送,這才心事重重地回去了。

  進了馬車,嬈娘皺眉問我:

  「殿下在東宮向來謹慎,為何要急著對付二三皇子,出這個落不著好處的風頭?

  「如今又和太子離了心,唉,這事鬧的!」

  我拍了拍她的手背。

  「去庸州固然兇險。可那又如何?在另一件兇險的事面前,庸州還不算什麼。

  「世上之事總會有些弊端,但只要利大於弊,就盡可以去做。

  「至於利在何處……等我們從庸州回來,你便知道了。」

  27

  庸州田間的水還沒有完全排乾,四處泥濘,路邊堆了不少流民遺骨。

  可到了接風宴上,席上卻珍饈美饌,管弦絲竹。

  還有幾名美婢盈盈福身,端上幾盤黃金,美其名曰程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