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但如今也沒旁的法子,只能吃了這啞巴虧。
正想著呢,院門吱呀一聲開了,李嬸娘牽著心肝兒子李狗兒走到車邊。李狗兒往車上一跳坐好,李嬸娘便一改對旁人的計較苛刻,十分慈愛地望著李狗兒,揉了揉他的腦袋,又將手裡拎著藤編書箱放在車上,另外還從懷裡掏出一沓油紙包好的烙餅子來,給李狗兒捆在箱子上。
“狗兒你好好考,餓了就吃些餅子啊。娘今兒起了大早烙的,還混了些鹹蛋黃進去揉面。”李嬸娘前段日子在自家門前納涼,便見沈家來了個讀書人上門要定什麼蛋黃酥,才知曉沈大姐兒時常來她家買鹹蛋是為了做什麼。但她不大知曉這什麼蛋黃酥是什麼模樣,因為這沈大姐兒居然將找上門的生意推掉了!
她沒答應給人家做,說這是人家的方子,她自個做做自個吃無妨,但她不能私自賣。
李嬸娘豎起耳朵努力偷聽,聽到這話便直撇嘴:哎呦,便是悄悄做了,又有何妨?與上門的食客說好了不要聲張,誰又能知曉呢?這沈大姐兒平日裡瞧著不是挺精明的,怎的這事兒上頭糊塗。
鬧得那娃娃臉的學子很是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他們二人談話間聲量不高,李嬸娘只能隱隱約約偷聽到了一些,她沒敢靠太近,那沈大姐兒門前拴了一條惡犬,她現在寧願繞隔壁巷子從另一頭回家,都不願往沈家門前湊了。若非這沈大姐的看門狗不愛叫,也不愛動彈,還每日都被拴著繩,她非得去跟街道司的人說道說道才行。
這要是不小心咬了人可怎麼可好!
她還跟李挑子抱怨了這件事,李挑子卻搖搖頭,說了公道話:“街道司的軍爺怎會理會你這等小事兒?汴京家家戶戶幾乎都養犬看門,多得是人家養著狗兒,連繩也不拴,任由狗兒四處散。這大姐兒又沒縱著它亂跑,你也別去鬧事兒,省得日後鄰里之間沒了情分。人家先前還緊著你的鹹鴨蛋和雞蛋買呢,給咱們家也掙了不少銅子,咱們可不能恩將仇報啊。”
李嬸娘被自家官人教訓了一頓,只好掐了他一把胳膊:“你個胳膊肘往外拐!”
但確實沒再尋什麼麻煩了。
不過李嬸娘見到沈家都有食客追上門要買吃食了,這心裡還是有些想頭:聽那學子垂涎欲滴的口吻,她覺著那蛋黃酥應當很好吃。可惜這沈大姐兒嘴那麼嚴,婉拒後便沒有多說了,她便只能自個想像著,今兒也學著把蛋黃揉進面里去給李狗兒烙了餅子。
之後,她拉著李狗兒的手依依不放,嘮叨又嘮叨,“狗兒啊,你考學時記得,字慢點兒寫,一筆一划要端端正正的,會寫的先寫了,莫要著急,咱們可交了二百文的考資,你要給阿娘爭氣啊!別讓咱家的錢都打了水漂,你的考號掛在脖子上了,別丟了啊。”
李狗兒整日被李嬸娘嘮叨,這會子聽得有些不耐:“好了阿娘,一會兒我要遲了。”
“噯,噯,去吧去吧。”李嬸娘又轉頭囑咐丈夫,“推車慢點兒,別摔了。”
李挑子也受不了自家婆娘的嘮叨,忙抬起車把就走了。
李嬸娘這才閉了嘴,扶著車轅子,攏了攏髮髻,預備要鼓起勇氣跟著送到巷子口——若是直走不繞路,李家要出巷子必要經過沈家,也必要見到那隻大犬。
就在這時,沈家門也打開了。
門還沒開,那臥在地台下的大黑狗便已猝然睜開了眼,還站起來抖了抖毛。
眼看離沈家越來越近,李嬸娘緊緊挨著李挑子的車,繞到另一邊去了。
李挑子只好安慰道:“別怕別怕,狗又什麼好怕的,咱家還是還叫狗兒呢,你卻怕狗。”
李嬸娘哪裡聽得進去,走路都快順拐了。
整個楊柳東巷便只有沈家與李家前去應考,有些人家沒有適齡的孩子,有些人家雖有,卻不打算供孩子讀書科考。考一回便要兩百文,進去後每年的束脩也不知要交多少!還不如到哪個落魄秀才開的私塾里認些字,日後與顧家一樣,父業子繼。能幫襯家裡的鋪子,不做睜眼瞎也就罷了。
李挑子與李嬸娘不同,他們倆是沒出五服的姨表兄妹,此時,這屬於門當戶對、親上加親的婚事。大宋雖也將“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違者,各徒二年”寫入了律令,但也沒對母性血緣的“表兄妹”進行約束,甚至有些州府還有“姑之女必嫁舅之子”和“骨肉還鄉”的說法。
他們原本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可要麼生來夭折,要麼長到四五歲便一病沒了,因此夫婦倆年過四十了只養住了一個李狗兒,也正因夭折的孩子太多,他家才給孩子取了個這樣的賤名,對這孩子的期許自然非同一般。
莫說兩百文,便是兩貫,李挑子咬咬牙也願意供兒子讀書。
李家一家三口推車走出來,正巧與沈渺三兄妹不期而遇。李嬸娘鼻子靈,一下便聞見了沈家院子裡飄出來一股難以忽視的香味,咸香濃郁不說,怎麼好似還有點兒雞骨湯的味兒?
“大姐兒,一早便熬湯煮飯呢?還是你們年輕人精神頭好,嬸娘好容易起來烙個餅,這天就亮了。”李嬸娘雖害怕不敢靠近,但好奇心竟險些戰勝了她的恐懼,使得她隔著一輛土車子,還要扒拉著車轅,探究地往沈家屋子裡一瞧。
被燒毀的沈家如今可變樣了,三間大瓦房拔地而起,柱子都立好了,牆也砌起來了,現在就差上樑覆瓦了。她家院子裡還挖了個小小的水池、修了雞窩狗窩、墾了兩塊菜園子……李嬸娘匆匆一瞥便心頭泛酸,新屋子瞧著可好看吶,新牆新瓦,真漂亮。尤其這沈大姐兒還不惜銀錢,這屋子還帶斗拱呢,做了單層的飛翹前檐廊,這樣雨水不會進屋,能直接排進水溝里。
瞧著可真自在。
發了筆橫財便造這樣好的屋子,豈不是要將積蓄全填了進去?總歸是歲數小,不會過日子。李嬸娘想起自家住了近三十年的老宅子,雖然也翻新粉刷了數次了,但還是酸得滿肚子冒泡。
“李嬸娘、李叔你們也早啊。我也沒早起,都是昨晚提前做好的,早上起鍋一熱就好了。”沈渺一邊回身關門一邊笑著問好,卻沒說吃了什麼、做了什麼。
“李叔,李嬸大安。”濟哥兒和湘姐兒跟在她身邊,清脆脆地喊了人。
“都早。”李挑子笑著應了,他平日甚少留在巷子裡,因此對李嬸娘那點攀比的小心思以及街坊之間的家長里短都知之甚少。而他孩子又夭折得多,故而對巷子裡的孩子都滿臉笑容,很願意與他們說話,這時看到沈渺只背了個籮筐,濟哥兒手裡提著簡單的書籃,湘姐兒又抓著個巨大的炊餅,便溫和道:“也是出門送濟哥兒去應考吧?怎麼沒推車,要不要讓濟哥兒跟狗兒同坐,我一氣拉他們去……”
李狗兒看到湘姐兒也忙對她揮手。
他身體不好,性子也有些文弱,同齡的男孩兒不愛與他玩耍,他反而與湘姐兒更要好。
湘姐兒嘴裡還塞著炊餅,腮幫子鼓起來一塊兒,仰頭沖他笑:“狗兒,狗兒,也祝你逢考必勝!”<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正想著呢,院門吱呀一聲開了,李嬸娘牽著心肝兒子李狗兒走到車邊。李狗兒往車上一跳坐好,李嬸娘便一改對旁人的計較苛刻,十分慈愛地望著李狗兒,揉了揉他的腦袋,又將手裡拎著藤編書箱放在車上,另外還從懷裡掏出一沓油紙包好的烙餅子來,給李狗兒捆在箱子上。
“狗兒你好好考,餓了就吃些餅子啊。娘今兒起了大早烙的,還混了些鹹蛋黃進去揉面。”李嬸娘前段日子在自家門前納涼,便見沈家來了個讀書人上門要定什麼蛋黃酥,才知曉沈大姐兒時常來她家買鹹蛋是為了做什麼。但她不大知曉這什麼蛋黃酥是什麼模樣,因為這沈大姐兒居然將找上門的生意推掉了!
她沒答應給人家做,說這是人家的方子,她自個做做自個吃無妨,但她不能私自賣。
李嬸娘豎起耳朵努力偷聽,聽到這話便直撇嘴:哎呦,便是悄悄做了,又有何妨?與上門的食客說好了不要聲張,誰又能知曉呢?這沈大姐兒平日裡瞧著不是挺精明的,怎的這事兒上頭糊塗。
鬧得那娃娃臉的學子很是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他們二人談話間聲量不高,李嬸娘只能隱隱約約偷聽到了一些,她沒敢靠太近,那沈大姐兒門前拴了一條惡犬,她現在寧願繞隔壁巷子從另一頭回家,都不願往沈家門前湊了。若非這沈大姐的看門狗不愛叫,也不愛動彈,還每日都被拴著繩,她非得去跟街道司的人說道說道才行。
這要是不小心咬了人可怎麼可好!
她還跟李挑子抱怨了這件事,李挑子卻搖搖頭,說了公道話:“街道司的軍爺怎會理會你這等小事兒?汴京家家戶戶幾乎都養犬看門,多得是人家養著狗兒,連繩也不拴,任由狗兒四處散。這大姐兒又沒縱著它亂跑,你也別去鬧事兒,省得日後鄰里之間沒了情分。人家先前還緊著你的鹹鴨蛋和雞蛋買呢,給咱們家也掙了不少銅子,咱們可不能恩將仇報啊。”
李嬸娘被自家官人教訓了一頓,只好掐了他一把胳膊:“你個胳膊肘往外拐!”
但確實沒再尋什麼麻煩了。
不過李嬸娘見到沈家都有食客追上門要買吃食了,這心裡還是有些想頭:聽那學子垂涎欲滴的口吻,她覺著那蛋黃酥應當很好吃。可惜這沈大姐兒嘴那麼嚴,婉拒後便沒有多說了,她便只能自個想像著,今兒也學著把蛋黃揉進面里去給李狗兒烙了餅子。
之後,她拉著李狗兒的手依依不放,嘮叨又嘮叨,“狗兒啊,你考學時記得,字慢點兒寫,一筆一划要端端正正的,會寫的先寫了,莫要著急,咱們可交了二百文的考資,你要給阿娘爭氣啊!別讓咱家的錢都打了水漂,你的考號掛在脖子上了,別丟了啊。”
李狗兒整日被李嬸娘嘮叨,這會子聽得有些不耐:“好了阿娘,一會兒我要遲了。”
“噯,噯,去吧去吧。”李嬸娘又轉頭囑咐丈夫,“推車慢點兒,別摔了。”
李挑子也受不了自家婆娘的嘮叨,忙抬起車把就走了。
李嬸娘這才閉了嘴,扶著車轅子,攏了攏髮髻,預備要鼓起勇氣跟著送到巷子口——若是直走不繞路,李家要出巷子必要經過沈家,也必要見到那隻大犬。
就在這時,沈家門也打開了。
門還沒開,那臥在地台下的大黑狗便已猝然睜開了眼,還站起來抖了抖毛。
眼看離沈家越來越近,李嬸娘緊緊挨著李挑子的車,繞到另一邊去了。
李挑子只好安慰道:“別怕別怕,狗又什麼好怕的,咱家還是還叫狗兒呢,你卻怕狗。”
李嬸娘哪裡聽得進去,走路都快順拐了。
整個楊柳東巷便只有沈家與李家前去應考,有些人家沒有適齡的孩子,有些人家雖有,卻不打算供孩子讀書科考。考一回便要兩百文,進去後每年的束脩也不知要交多少!還不如到哪個落魄秀才開的私塾里認些字,日後與顧家一樣,父業子繼。能幫襯家裡的鋪子,不做睜眼瞎也就罷了。
李挑子與李嬸娘不同,他們倆是沒出五服的姨表兄妹,此時,這屬於門當戶對、親上加親的婚事。大宋雖也將“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違者,各徒二年”寫入了律令,但也沒對母性血緣的“表兄妹”進行約束,甚至有些州府還有“姑之女必嫁舅之子”和“骨肉還鄉”的說法。
他們原本還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可要麼生來夭折,要麼長到四五歲便一病沒了,因此夫婦倆年過四十了只養住了一個李狗兒,也正因夭折的孩子太多,他家才給孩子取了個這樣的賤名,對這孩子的期許自然非同一般。
莫說兩百文,便是兩貫,李挑子咬咬牙也願意供兒子讀書。
李家一家三口推車走出來,正巧與沈渺三兄妹不期而遇。李嬸娘鼻子靈,一下便聞見了沈家院子裡飄出來一股難以忽視的香味,咸香濃郁不說,怎麼好似還有點兒雞骨湯的味兒?
“大姐兒,一早便熬湯煮飯呢?還是你們年輕人精神頭好,嬸娘好容易起來烙個餅,這天就亮了。”李嬸娘雖害怕不敢靠近,但好奇心竟險些戰勝了她的恐懼,使得她隔著一輛土車子,還要扒拉著車轅,探究地往沈家屋子裡一瞧。
被燒毀的沈家如今可變樣了,三間大瓦房拔地而起,柱子都立好了,牆也砌起來了,現在就差上樑覆瓦了。她家院子裡還挖了個小小的水池、修了雞窩狗窩、墾了兩塊菜園子……李嬸娘匆匆一瞥便心頭泛酸,新屋子瞧著可好看吶,新牆新瓦,真漂亮。尤其這沈大姐兒還不惜銀錢,這屋子還帶斗拱呢,做了單層的飛翹前檐廊,這樣雨水不會進屋,能直接排進水溝里。
瞧著可真自在。
發了筆橫財便造這樣好的屋子,豈不是要將積蓄全填了進去?總歸是歲數小,不會過日子。李嬸娘想起自家住了近三十年的老宅子,雖然也翻新粉刷了數次了,但還是酸得滿肚子冒泡。
“李嬸娘、李叔你們也早啊。我也沒早起,都是昨晚提前做好的,早上起鍋一熱就好了。”沈渺一邊回身關門一邊笑著問好,卻沒說吃了什麼、做了什麼。
“李叔,李嬸大安。”濟哥兒和湘姐兒跟在她身邊,清脆脆地喊了人。
“都早。”李挑子笑著應了,他平日甚少留在巷子裡,因此對李嬸娘那點攀比的小心思以及街坊之間的家長里短都知之甚少。而他孩子又夭折得多,故而對巷子裡的孩子都滿臉笑容,很願意與他們說話,這時看到沈渺只背了個籮筐,濟哥兒手裡提著簡單的書籃,湘姐兒又抓著個巨大的炊餅,便溫和道:“也是出門送濟哥兒去應考吧?怎麼沒推車,要不要讓濟哥兒跟狗兒同坐,我一氣拉他們去……”
李狗兒看到湘姐兒也忙對她揮手。
他身體不好,性子也有些文弱,同齡的男孩兒不愛與他玩耍,他反而與湘姐兒更要好。
湘姐兒嘴裡還塞著炊餅,腮幫子鼓起來一塊兒,仰頭沖他笑:“狗兒,狗兒,也祝你逢考必勝!”<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