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頁
童貫本來以為南方的造反和梁山差不多,到地方才發現南邊的造反比梁山凶的多,他已經將朝中精銳盡數帶出,可是即便如此在聽到南邊反賊的所作所為還是有種脊背發涼的感覺。
自古反賊都愛燒殺搶掠,窮人乍富後不知道自己姓啥,手裡有把刀就以為自個兒是天王老子。
看梁山的賊匪就知道,那群人造反的時候遇到百姓從來不曾心慈手軟,就算百姓不曾攔路也是看見就殺看見就砍。
南方這夥反賊不一樣,他們竟然知道拉攏民心。
這還能行?
童貫怎麽說也是皇帝跟前的紅人,能壞但是絕對不可能蠢,不怕反賊燒殺搶掠,就怕反賊不殺也不搶。
燒殺搶掠意味著都是尋常賊寇,勢頭大只是暫時,朝廷稍微用點小手段就能降服,不燒也不搶意味著圖謀甚大,那可不是幾句招安就能糊弄的。
不是說反賊內部發生內訌,反賊頭子方臘已經被殺了嗎?怎麽現在瞧著比方臘在的時候更難纏?
先鋒軍南下受阻,童貫生怕步了高俅的後塵不敢放肆出兵,正好梁山衆人急著立功便可著勁兒使喚梁山人馬,在打探清楚對面實力之前不管是西軍還是禁軍都得留在他跟前。
湊巧都在軍中的姚古和种師道:……
所以把他們從西北調過來就是當擺設的?
倆人來這兒那麽多天也算把局勢弄明白了,到處都是造反不是百姓不懂事兒,純純是朝廷自找的,要不是皇帝搞那勞什子「花石綱」,南方的起義也不會發展這麽快。
這邊賊匪的兇悍程度也遠超他們的想像,隨便一個小水窪都能養出攻打州府的賊軍,更可惡的是朝廷還拿那些賊軍沒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攻城略地欺辱百姓。
強盜竟然能比官軍強,官軍都是干什麽吃的?
問題來了,他們在他們的大宋待的好好的,為什麽把他們弄到這兒來?
而且當時看到這個世界的武將不只他們倆,宗澤跑哪兒去了?
一打聽才知道,這個世界的宗澤當官當的是跌宕起伏,前不久才被人陷害革職並被送往鎮江府編管。
嗯,鎮江府現在歸南邊的義軍管。
因為朝廷烏煙瘴氣,姚古和种師道弄明白情況後就在想他們要不要也造個反玩玩,奈何他們做了大半輩子的忠臣良將實在不知道造反的具體流程,商量了好幾天最終結果還是稍後再議。
造反有風險,先探探情況再說。
要是這邊的皇帝真的和光幕里看到的那樣昏庸不著調,他們就算拼著不要命也要扯起大旗單幹。
和金人的海上之盟已經簽了,離大宋亡國還遠嗎?
更糟心的是,原本準備北上攻遼的大軍全被童貫帶出來準備平定南方叛亂,現在北邊和西北一點兒能打的都沒有。
這邊的大宋到底是造了什麽孽?怎麽就一個明眼人都沒有呢?
在童貫不知道的地方,西軍聲望最盛的兩位將領開始了他們的小動作。
這兒還是那個「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大宋,重文輕武到了骨子裡,軍中士兵待遇極差,就算是最精銳的士兵也沒好多少。
關於朝中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以他們倆在軍中的聲望,禁軍不敢說,至少能保證九成九的西軍將士在金人打過來的時候能死守北方。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們不是要造反,而是要保大宋的江山。
算算日子離金軍南下也沒幾年了,過幾年皇帝跑了他們就能在汴京見到宗澤,到時候有他們幫襯,怎麽著也不能讓那老小子撒手人寰。
皇帝靠不住沒關係,他們靠得住就行。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倆人還商量著幾年後皇帝跑了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再一擡頭就看到了房樑上不知道蹲了多久的錦毛鼠白玉堂。
姚古:……
种師道:……
他們倆如此滄桑,怎麽換成白五爺還能重返青春?
神仙,您是不是區別對待?
白玉堂也很意外,怎麽他們都回到了年輕的時候這倆卻比之前年紀還大?
姚古幽幽開口,「有沒有可能,我們倆這樣是因為我們倆還活著,而白大人你……」
嗯,懂的都懂。
白玉堂想了想,誒嘿,好像還真是。
這倆人是因為這個世界的他們倆還活著,他們那邊有一個算一個要麽查無此人要麽早就沒了,還真沒法給他們找個垂垂老矣的身體附身。
行吧行吧,不重要,能動彈就行。
姚古招呼白玉堂下來,「白大人怎麽到這兒來了?」
白玉堂哼了一聲,「聽說梁山有個首領叫錦毛虎,五爺倒想看看什麽人物敢叫這個諢號。」
种師道聳聳肩,「五爺晚了一步,那錦毛虎燕順原是羊馬販子出身,後在青州清風山落草,與矮腳虎王英、白面郎君鄭天壽一同打家劫舍,這仨人有取人心肝做醒酒湯的愛好,前兩天剛被在下尋由頭砍了。」
白五爺皺緊眉頭,「朝廷連這種人也招安?」
姚古撇嘴,「誰知道那昏君咋想的。」
昏君愛咋想咋想,先來說說現在的情況。
种師道讓親兵守好門,然後才回來繼續說。
梁山有一頭領名魯達,那魯達早先在他帳下當關西五路廉訪使,後來又去他兒子、咳、不知道這兒是怎麽回事他弟种師中成了他兒子,反正知道是誰就行,後來又去師中的渭州經略府當提轄,雖說性子急躁,但還是個正直人物。
梁山人馬中能用的他都挑了出來,那些罪大惡極之輩還是都死在戰場上為好,免得戰事結束再出來禍害百姓。
白玉堂有點好奇,「既然是個正直的人,為什麽還會落草為寇?」
种師道長嘆一聲,「只怪這世道容不下好人。」
廉訪使就是他們那兒的走馬承受,若邊境無事,走馬承受每年回京一次匯報情況,若邊境開戰,走馬承受則隨時向朝廷匯報軍情,李憲李大人當年在西軍乾的擔的就是這麽個差事。
多好一個帝王心腹的差事,在這兒愣是混的貓嫌狗厭。
因為走馬承受歸經略安撫使管,但是帝王心腹又往往不甘心被地方要員官署所以經常和經略安撫使對著幹,這種事情發生的多了朝廷便嚴令不許走馬承受干涉地方軍政要務,可同時又給了他們「風聞言事」的權利,相當於在軍中放了個御史諫官。
後來走馬承受改為廉訪使,顧名思義,就是監視經略司是否廉潔奉公的官員。
差事很好,就是得罪人。
种師道本人身正不怕影斜,他不怕有人在旁邊看著,奈何官場彎彎繞繞太多,魯達無甚背景性子又直,讓他當廉訪使不是提拔是把他往火坑裡推,所以這個世界的他就想法子將人弄到渭州經略府當個不那麽惹眼的提轄。
官職是低了許多,但是勝在安全。
沒想到就算這樣也還是沒擋住後頭的事端。
朝中奸臣當道,地方也沒好哪兒去,不是所有人都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太較真不適合這個大宋。
白玉堂聽的唏噓不已,然後讓他們打起精神,「沒事,咱們官家也來了,他可以繼續清清白白當個正直的官。」
自古反賊都愛燒殺搶掠,窮人乍富後不知道自己姓啥,手裡有把刀就以為自個兒是天王老子。
看梁山的賊匪就知道,那群人造反的時候遇到百姓從來不曾心慈手軟,就算百姓不曾攔路也是看見就殺看見就砍。
南方這夥反賊不一樣,他們竟然知道拉攏民心。
這還能行?
童貫怎麽說也是皇帝跟前的紅人,能壞但是絕對不可能蠢,不怕反賊燒殺搶掠,就怕反賊不殺也不搶。
燒殺搶掠意味著都是尋常賊寇,勢頭大只是暫時,朝廷稍微用點小手段就能降服,不燒也不搶意味著圖謀甚大,那可不是幾句招安就能糊弄的。
不是說反賊內部發生內訌,反賊頭子方臘已經被殺了嗎?怎麽現在瞧著比方臘在的時候更難纏?
先鋒軍南下受阻,童貫生怕步了高俅的後塵不敢放肆出兵,正好梁山衆人急著立功便可著勁兒使喚梁山人馬,在打探清楚對面實力之前不管是西軍還是禁軍都得留在他跟前。
湊巧都在軍中的姚古和种師道:……
所以把他們從西北調過來就是當擺設的?
倆人來這兒那麽多天也算把局勢弄明白了,到處都是造反不是百姓不懂事兒,純純是朝廷自找的,要不是皇帝搞那勞什子「花石綱」,南方的起義也不會發展這麽快。
這邊賊匪的兇悍程度也遠超他們的想像,隨便一個小水窪都能養出攻打州府的賊軍,更可惡的是朝廷還拿那些賊軍沒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攻城略地欺辱百姓。
強盜竟然能比官軍強,官軍都是干什麽吃的?
問題來了,他們在他們的大宋待的好好的,為什麽把他們弄到這兒來?
而且當時看到這個世界的武將不只他們倆,宗澤跑哪兒去了?
一打聽才知道,這個世界的宗澤當官當的是跌宕起伏,前不久才被人陷害革職並被送往鎮江府編管。
嗯,鎮江府現在歸南邊的義軍管。
因為朝廷烏煙瘴氣,姚古和种師道弄明白情況後就在想他們要不要也造個反玩玩,奈何他們做了大半輩子的忠臣良將實在不知道造反的具體流程,商量了好幾天最終結果還是稍後再議。
造反有風險,先探探情況再說。
要是這邊的皇帝真的和光幕里看到的那樣昏庸不著調,他們就算拼著不要命也要扯起大旗單幹。
和金人的海上之盟已經簽了,離大宋亡國還遠嗎?
更糟心的是,原本準備北上攻遼的大軍全被童貫帶出來準備平定南方叛亂,現在北邊和西北一點兒能打的都沒有。
這邊的大宋到底是造了什麽孽?怎麽就一個明眼人都沒有呢?
在童貫不知道的地方,西軍聲望最盛的兩位將領開始了他們的小動作。
這兒還是那個「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大宋,重文輕武到了骨子裡,軍中士兵待遇極差,就算是最精銳的士兵也沒好多少。
關於朝中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的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以他們倆在軍中的聲望,禁軍不敢說,至少能保證九成九的西軍將士在金人打過來的時候能死守北方。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們不是要造反,而是要保大宋的江山。
算算日子離金軍南下也沒幾年了,過幾年皇帝跑了他們就能在汴京見到宗澤,到時候有他們幫襯,怎麽著也不能讓那老小子撒手人寰。
皇帝靠不住沒關係,他們靠得住就行。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倆人還商量著幾年後皇帝跑了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再一擡頭就看到了房樑上不知道蹲了多久的錦毛鼠白玉堂。
姚古:……
种師道:……
他們倆如此滄桑,怎麽換成白五爺還能重返青春?
神仙,您是不是區別對待?
白玉堂也很意外,怎麽他們都回到了年輕的時候這倆卻比之前年紀還大?
姚古幽幽開口,「有沒有可能,我們倆這樣是因為我們倆還活著,而白大人你……」
嗯,懂的都懂。
白玉堂想了想,誒嘿,好像還真是。
這倆人是因為這個世界的他們倆還活著,他們那邊有一個算一個要麽查無此人要麽早就沒了,還真沒法給他們找個垂垂老矣的身體附身。
行吧行吧,不重要,能動彈就行。
姚古招呼白玉堂下來,「白大人怎麽到這兒來了?」
白玉堂哼了一聲,「聽說梁山有個首領叫錦毛虎,五爺倒想看看什麽人物敢叫這個諢號。」
种師道聳聳肩,「五爺晚了一步,那錦毛虎燕順原是羊馬販子出身,後在青州清風山落草,與矮腳虎王英、白面郎君鄭天壽一同打家劫舍,這仨人有取人心肝做醒酒湯的愛好,前兩天剛被在下尋由頭砍了。」
白五爺皺緊眉頭,「朝廷連這種人也招安?」
姚古撇嘴,「誰知道那昏君咋想的。」
昏君愛咋想咋想,先來說說現在的情況。
种師道讓親兵守好門,然後才回來繼續說。
梁山有一頭領名魯達,那魯達早先在他帳下當關西五路廉訪使,後來又去他兒子、咳、不知道這兒是怎麽回事他弟种師中成了他兒子,反正知道是誰就行,後來又去師中的渭州經略府當提轄,雖說性子急躁,但還是個正直人物。
梁山人馬中能用的他都挑了出來,那些罪大惡極之輩還是都死在戰場上為好,免得戰事結束再出來禍害百姓。
白玉堂有點好奇,「既然是個正直的人,為什麽還會落草為寇?」
种師道長嘆一聲,「只怪這世道容不下好人。」
廉訪使就是他們那兒的走馬承受,若邊境無事,走馬承受每年回京一次匯報情況,若邊境開戰,走馬承受則隨時向朝廷匯報軍情,李憲李大人當年在西軍乾的擔的就是這麽個差事。
多好一個帝王心腹的差事,在這兒愣是混的貓嫌狗厭。
因為走馬承受歸經略安撫使管,但是帝王心腹又往往不甘心被地方要員官署所以經常和經略安撫使對著幹,這種事情發生的多了朝廷便嚴令不許走馬承受干涉地方軍政要務,可同時又給了他們「風聞言事」的權利,相當於在軍中放了個御史諫官。
後來走馬承受改為廉訪使,顧名思義,就是監視經略司是否廉潔奉公的官員。
差事很好,就是得罪人。
种師道本人身正不怕影斜,他不怕有人在旁邊看著,奈何官場彎彎繞繞太多,魯達無甚背景性子又直,讓他當廉訪使不是提拔是把他往火坑裡推,所以這個世界的他就想法子將人弄到渭州經略府當個不那麽惹眼的提轄。
官職是低了許多,但是勝在安全。
沒想到就算這樣也還是沒擋住後頭的事端。
朝中奸臣當道,地方也沒好哪兒去,不是所有人都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太較真不適合這個大宋。
白玉堂聽的唏噓不已,然後讓他們打起精神,「沒事,咱們官家也來了,他可以繼續清清白白當個正直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