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長安城的外國王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90章 長安城的外國王族

  李治得聞耽羅不費兵卒,主動投降歸附,心中大喜。

  耽羅雖是一海島,然其土地富饒,一覽平川,是一處養馬絕佳所在,也可囤積兵馬。

  他一面傳旨營州和萊州,向耽羅運送糧草,囤積重兵,吸引倭國主力。

  一面讓萊州安置耽羅子民,皆入良籍,劃居村鎮,授其農耕之法,讓他們儘快在大唐安居樂業。

  秋風瑟瑟,不覺已到十月。

  鴻臚寺來報,說阿波伎已率領耽羅大臣,抵達長安。

  此人主動歸附,免去不少功夫,李治對他頗有好感,親自在甘露殿接見。

  李治見他只三十多歲,其貌不揚,身材和倭人類似,便封了一個五品武職,又賜男爵,加宅邸一座。

  阿波伎亦十分歡喜,拜叩謝恩。

  李治問道:「阿卿,朕聽說你曾領兵攻打倭國,可有此事?」

  阿波伎忙道:「回陛下,我,啊不,臣其實打的不是倭國,而是對馬國。」

  「對馬國?」李治奇道。

  阿波伎道:「就是倭國九州附近的一個島國,他們是倭國的屬國。」

  李治點點頭,阿波伎說的應該是對馬島,這個時期,對馬島並未完全屬於倭國。

  李治道:「朕想問一下,你們海島之地,出兵之時,是如何規避風暴的?」

  阿波伎道:「我們會觀測天氣,若天氣不好,就不會出海。」

  「觀的准嗎?」

  阿波伎道:「觀測天氣,是我們耽羅王室的祖傳能力,我們也是憑這個能力,才能統治臣民。其實臣觀測天氣的能力,遠不如臣的兄長阿波羅。」

  李治驚奇道:「阿波羅?」

  阿波伎道:「是的,兄長原本是耽羅國王,他從小聰慧過人,觀測天氣時,從未出錯,每次他帶著大家出海捕魚,也從未遇到危險。」

  李治暗暗點頭,海島之國,果有這種精於航海術的奇人,眼下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你兄長現在何處?」

  阿波伎道:「兄長就定居在長安。」

  李治道:「那好,明日你帶著他一起入宮,朕有差事要交代給你們。」

  阿波伎道:「是。」告退離開了甘露殿,一路又出了承天門。

  阿波伎這次帶來了八位官員,八人都在門外等候,向他詢問面見大唐皇帝的情況。

  阿波伎簡單說了幾句,又告訴他們,皇帝已安排吏部官員,給他們授予官職,讓他們去吏部接受考核。

  交代之後,阿波伎也不再管他們了,徑直出了宮,朝著勝業坊而去。

  長安一百零八坊中,有兩個坊最為特別,一個是醴泉坊,一個便是勝業坊。

  這兩個坊的外國人,都比長安本地人還多。

  其中醴泉坊多是西域國家的胡人,勝業坊則多是遼東諸國的蠻人。

  阿波伎進坊之後,邊走邊問,很快來到北街一座大宅院門口。

  抬頭一看,宅子外立著兩個大石獅子,鎏金的牌匾上,寫著「阿府」兩個金燦燦的大字。

  阿波伎一拍手,喜道:「終於找到了。」過去拍府門。

  「吱呀」一聲,府門大開,一名高大的唐人問道:「你找誰?」

  阿波伎道:「這裡可是阿波羅府邸?」

  那唐人道:「不錯,你是?」

  阿波伎笑道:「我是阿波羅之弟,你快帶我去見他。」

  那唐人打量了他一眼,點點頭,道:「稍後,我這就通知阿郎。」

  卻說阿波伎之兄名為阿波羅,本是耽羅國王,永徽二年,因不堪百濟壓榨,攜帶厚禮,來到長安,欲歸附大唐。

  至長安城後,見此處繁華,人民富足,百姓之居,勝於耽羅之王宮,百姓之食,亦比他平日所食更佳,唐朝美女也遠非耽羅可比,稱得上大開眼界。

  他前往鴻臚寺,面見大唐官員後,唐人聽說耽羅戶不足兩千,不願收其為屬國。

  阿波羅在長安長了見識,自思回到耽羅,日子過的未必快活,憑身上財物,足以在長安享樂,又何必再返回耽羅。

  遂寫書一封,讓從人帶回耽羅,將王位傳給弟弟阿波伎,自此留在長安。

  阿波羅性子聰慧,自知長安城乃銷金之所,僅憑身上財物,遲早有坐吃山空的一日。

  於是,他在東市開了一家珠寶鋪,收購遼東商人的珠寶,轉賣給唐人。

  他出身耽羅王室,頗有鑒寶之能,憑此本領,竟成為勝業坊有名的富豪,買下一座四進府宅,娶了妻妾十多人,兒女也有八個了。

  他這日正在後堂欣賞家妓撫琴,聽聞弟弟來了長安,大喜過望,來到門口,與他相見。

  阿波羅引著兄弟進入屋中,笑道:「二弟,你不在耽羅當你的國王,怎麼也來長安了?」

  阿波伎一邊打量府宅,一邊說道:「我是來拜見皇帝陛下的。」

  阿波羅引他進入正廳,命人上茶,搖頭笑道:「沒用的,我耽羅太小,民戶不足,不可能成為大唐屬國。」

  阿波伎正要解釋,阿波羅道:「也罷,你就當來長安玩一遭,你我兄弟,定讓你盡興。」

  阿波羅引著阿波伎在府中遊覽。

  一路穿迴廊,繞畫樓,來到後院一座園子,但見山石古拙,溪池清澈,花卉雖已凋零,卻別有一股雅妙。

  阿波羅笑道:「二弟,我這園子比耽羅王宮如何?」

  阿波伎艷羨道:「王宮哪比得上兄長這座華宅?」

  阿波羅大喜,帶著他來到一處水閣,命人上了酒菜,又讓府中舞姬在閣前獻舞。

  兄弟倆推杯飲盞,欣賞曲樂,阿波羅又問:「二弟,我這些舞姬比耽羅舞姬如何?」

  阿波伎醉眼迷濛,吃吃道:「她們個個身體修長,儀態萬千,咱們耽羅那些舞姬個個矮小,如何能相比?」

  阿波羅大笑,道:「兄弟,你不如也辭去王位,留在長安,和我一起在長安享福罷?」

  阿波伎忙道:「小弟這次過來,正是為了留在長安。」

  阿波羅拍了拍他肩膀,笑道:「我就知道,你來了長安,定會和我一樣。不過你準備把王位傳給誰呢?咱們可沒有別的兄弟了。」

  阿波伎道:「不用傳,耽羅已歸附大唐,沒有耽羅國了。」

  阿波羅呆愣了一下:「你說什麼?」

  阿波伎微微低頭,怕兄長斥責他把國家給丟了,低聲道:「兄長,一萬唐軍來到耽羅,我也沒有辦法。」

  阿波羅瞪著他,道:「耽羅歸附大唐了?那你授官沒有?」關注的點顯然不同。

  阿波伎笑道:「兄長怎麼知道的?我已面見皇帝陛下,被授予右衛郎將,還被封為濟縣男!」

  阿波羅呆愣住了,頓時覺得舞姬們不美了,手中的酒也不香了。

  阿波伎繼續道:「陛下還賜給我一座府邸。」

  阿波羅瞪著他,道:「有多大,難道比我這座更大嗎?」

  阿波伎道:「還沒去瞧,聽說是座三進宅子。」

  阿波羅哈哈一笑,道:「三進?哈哈,我這裡可是四進!老弟,你還差了點。」然而笑著笑著,就哭了起來。

  阿波伎吃驚道:「兄長,你怎麼了?」

  阿波羅抬起頭,淚眼模糊的道:「老弟,你能不能告訴聖人,我才是耽羅國王,把你的官職和爵位都讓給我,成不成?」

  阿波伎雖呆,卻並不傻,憨憨一笑,道:「呃……恐怕不行。」

  阿波羅道:「我想也是。」埋頭大哭起來。

  阿波伎趕忙拍了拍他肩膀,道:「兄長,莫要悲傷,明日你與我一起面聖后,陛下也許會封你官職!」

  阿波羅愣道:「什麼?入宮面聖?誰?」

  「我們啊!」

  阿波羅道:「傻小子,你以為大唐皇帝與我們耽羅國王一樣嗎,普通百姓怎麼可能輕易見到?」

  阿波伎道:「可陛下讓我明日帶著你去見他啊!」

  阿波羅吃驚道:「有這等事?到底怎麼回事,你快跟我詳細說說!」

  阿波伎便將剛才面聖的情況說了。

  阿波羅大喜,抱住阿波伎,道:「好兄弟,你竟然知道在聖人面前舉薦我,看來這些年聰明了不少?」

  阿波伎一呆:「我舉薦兄長了嗎?」

  阿波羅哈哈一笑,道:「你把我的能力告訴聖人,那就是舉薦!看來聖人要攻打倭國了,很好,咱們這次也許能跟著唐軍,教訓那幫可惡的倭人一頓!」

  阿波羅當天晚上,把弟弟留在府中住了一夜,次日,兄弟兩人一起來到朱雀門,準備面聖。

  阿波伎昨天忘了去吏部領官憑印信,兄弟倆無法進朱雀門。

  好在阿波羅解釋緣由後,朱雀門軍士去吏部詢問一番,得知阿波伎確實封了官,這才讓他們進去。

  兩人來到承天門,守門軍士已得了皇帝旨意,帶著他們進宮,沿著宮道,很快來到甘露殿。

  兩人在偏殿等了不一會,便受到皇帝召見,來到正殿拜見。

  兄弟倆一般矮小,不過阿波羅唐語更加正宗,禮儀更加規範。

  李治望著兩人,有如看到兩個侏儒,抬手笑道:「都起來吧。」

  待他們起身,向阿波羅問起觀測天氣之事。

  阿波羅答道:「回陛下,其實我們海民觀測天氣,全憑三點。」

  李治問:「哪三點?」

  阿波羅道:「第一,觀雲,第二,測風,第三,望海。」

  李治奇道:「前面兩點,朕倒也明白,望海指的是什麼?」

  阿波羅道:「回陛下,望海就是觀察海上的魚鳥,每一種魚和鳥,都有奇特的感知能力,只要利用好它們的能力,觀望它們的變化,便能避開所有風浪!」

  阿波伎忙道:「陛下,觀雲測風,我們耽羅王室都會,然而觀海的能力,歷代國王之中,無人比得上兄長。」

  李治點頭道:「阿波羅,你既有此能,朕便封你為左衛郎將,和你弟弟阿波伎一樣。」

  阿波羅大喜,叩首道:「臣多謝陛下!」

  李治道:「朕準備對倭國用兵,你和阿波伎兩人,一起前往遼東,為我大唐水師觀測天氣,規避風浪,你們可願意?」

  阿波羅急忙道:「臣定竭盡所能,以報聖恩!」

  他見阿波伎呆住了,趕忙拍了他一巴掌。

  阿波伎這才反應過來,結結巴巴的說:「我,啊不,臣也一樣!」

  鴻臚寺官員忽然來報,說扶餘福信派遣使節道琛求見。

  李治知扶餘福信是為耽羅而來,命張柬之應付。

  張柬之來到館驛,面見道琛,後者連連道謝,說感激大唐幫他們奪回了耽羅。

  張柬之挑眉道:「道琛外使,耽羅已歸屬大唐,被劃分為瀛州,我軍興師動眾,並非為他人做嫁衣。」

  道琛急道:「耽羅一向臣屬百濟,大唐地域遼闊,何苦要與我們爭奪此小島呢?」

  張柬之不悅道:「耽羅臣屬扶餘義慈,為他供應良馬,我大唐打下耽羅,是為對付倭國,對你們也有益處。外使卻來討要,是以為我大唐好欺?」

  道琛心中一驚,忙道:「不敢。」

  張柬之道:「本官公務繁忙,外使還有別的事嗎?」

  道琛道:「義慈得寶女王相助,如今軍力大增,將被我軍打下的三座城池,又給奪了回去,還請唐軍相助。」

  張柬之道:「我軍正在攻打倭國,你等暫且放緩進攻,固守為上,等我軍回過頭來,自會相助。」

  道琛問:「不知上國何時攻打倭國?」

  張柬之道:「此乃軍事機密,告訴你們,恐又泄露,少陪。」拂袖而去。

  耽羅位於倭國之西南方,占地兩萬多頃,其中一萬多頃皆是牧場,正是屯兵之所。

  李治下令營萊兩州,將兵力糧草向耽羅集結。

  一個月後,屯兵已有五萬,就連熊津港的唐軍也轉移過來,只在熊津港留了一千守軍。

  劉仁軌也離開營州,帶著姜恪、劉仁願等將領,駐紮耽羅。

  阿波兄弟也被李治派來,協助大軍在海上作戰。

  倭人探知情況後,極為驚恐,料定唐軍必定大舉入侵,將全國兵力,朝著九州筑紫國集結,抵抗唐軍。

  十月末旬,劉仁軌讓姜恪、劉仁願為先鋒,率領小股水軍,前往九州筑紫國,攻打倭國水寨。

  倭軍探知唐軍東向後,也派水軍迎戰。

  兩國在筑紫國五十里之外的海域上,發生幾次小規模戰爭。

  前面幾次交鋒,雙方互有折損,不分勝負。

  到了十一月初,劉仁軌見阿波羅兄弟測海之能果然不凡,每次出征,都未遇到大的風浪。

  於是挑選一個好天氣,盡起三萬大兵,直奔九州。

  中大兄得知後,讓鬼島川清率領三萬水軍迎戰。

  (本章完)

章節目錄